《靈樞懸解》~ 卷四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6)

1. 根結(二十六)

樞折即骨繇而不安於地,故骨繇者,取之少陽,視其有餘不足,以為補瀉。骨繇者,節緩而不收也,所謂骨繇者,搖故也,以肝主筋,而諸筋皆聚於節,肝膽同氣,筋膜鬆懈,則節緩而不收,故骨繇而不健,所謂骨繇者,骨節搖動不堅故也。故當窮其根本也。太陽之病在皮毛,陽明之病在肌肉,少陽之病在筋膜,各有其部也。

太陰根於隱白,結於太倉。少陰根於湧泉,結於廉泉。厥陰根於大敦,結於玉英,絡於膻中。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,膈洞者,取之太陰,視有餘不足。開折者,氣不足而生病也。闔折即氣絕而喜悲,悲者,取之厥陰,視有餘不足。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,不通者,取之少陰,視有餘不足。有結者,皆取之不足。

太陰根於隱白(太陰井穴,在足大指),結於太倉,太倉,任脈之中脘也(穴名)。少陰根於湧泉(少陰井穴,在足心)。結於廉泉,廉泉,任脈之穴也。厥陰根於大敦(厥陰井穴,在足大指),結於玉英,玉英,任脈之玉堂也,絡於膻中,膻中,心主之宮城也(《脹論》語)。太陰,陰之將衰,在外,為開,厥陰,陰之交盡,在內,為闔,少陰,未衰未盛。

在中,為樞(內外之交)。開折則倉廩無所輸納而胸膈空洞,膈洞者,取之太陰,視其有餘不足。開折者,脾氣不足而生病也(脾虛不能化谷)。闔折即氣絕而喜悲(木虛金旺,肝為肺刑,燥勝則悲),悲者,取之厥陰,視其有餘不足。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(心主脈,水勝火負,則脈不通),不通者,取之少陰,視其有餘不足。凡有結者,皆取之不足,以其陰中之陽虧也。

足太陽根於至陰,溜於京骨,注於崑崙,入於天柱、飛揚也。

天柱在項。飛揚在足。

足陽明根於厲兌,溜於衝陽,注於下陵,入於人迎、豐隆也。

人迎在頸。豐隆在足。

足少陽根於竅陰,溜於丘墟,注於陽輔,入於天容、光明也。

天衝在頭(天容,手太陽穴,當是天衝),光明在足。

手太陽根於少澤,溜於陽谷,注於小海,入於天窗、支正也。

天窗在頸。支正在手。

手陽明根於商陽,溜於合谷,注於陽谿,入於扶突、偏歷也。

扶突在頸。偏歷在手。

手少陽根於關衝,溜於陽池,注於支溝,入於天牖、外關也。

天牖在頸,外關在手。(余腧具詳「本輸」)

此所謂十二經之盛絡,皆當取之。

手足六陽,左右十二經諸腧,是其盛絡,乃經脈盛大之處,針刺者,皆當取之。

白話文:

根結(二十六)

若樞紐功能失常,則骨骼鬆動搖擺而無法穩定站立。因此,對於骨骼搖動的症狀,應從少陽經治療,觀察其氣血有餘或不足,進行相應的補瀉手法。所謂「骨繇」,是指關節鬆弛無力、無法收束。骨骼搖動的成因在於肝主筋,而全身筋脈皆聚集於關節,肝膽之氣相通,若筋膜鬆弛,則關節失於約束而不穩,因此骨骼搖擺而不強健,意指骨節晃動而缺乏堅固性,故需探究其根本。

太陽經的病變在於皮毛,陽明經的病變在於肌肉,少陽經的病變在於筋膜,各有其專屬的病理範圍。

太陰經的根基在隱白穴,終結於太倉(中脘);少陰經的根基在湧泉穴,終結於廉泉;厥陰經的根基在大敦穴,終結於玉英(玉堂),並連絡至羶中。太陰主「開」,厥陰主「闔」,少陰主「樞」。若「開」的功能受損,則脾胃運化失常,導致胸膈空洞(消化不良),此時應治太陰經,觀察氣血盛衰;「開」的功能失調是因脾氣虛弱致病。若「闔」的功能受損,則氣機衰絕而多悲傷,此症狀應治厥陰經,觀察氣血盛衰;「樞」的功能受損則脈絡阻滯不通,不通者應治少陰經,觀察氣血盛衰。凡脈絡鬱結者,皆因陰中之陽氣不足所致。

經脈根結分部與盛絡刺法

  • 足太陽經:根基於至陰穴,流經京骨穴,注入崑崙穴,進入天柱穴(頸部)與飛揚穴(足部)。
  • 足陽明經:根基於厲兌穴,流經衝陽穴,注入下陵穴,進入人迎穴(頸部)與豐隆穴(足部)。
  • 足少陽經:根基於竅陰穴,流經丘墟穴,注入陽輔穴,進入天衝穴(頭部)與光明穴(足部)。
  • 手太陽經:根基於少澤穴,流經陽谷穴,注入小海穴,進入天窗穴(頸部)與支正穴(手部)。
  • 手陽明經:根基於商陽穴,流經合谷穴,注入陽谿穴,進入扶突穴(頸部)與偏歷穴(手部)。
  • 手少陽經:根基於關衝穴,流經陽池穴,注入支溝穴,進入天牖穴(頸部)與外關穴(手部)。

以上為十二經脈氣血旺盛的絡脈所在,針刺治療時皆應取用這些部位。手足六條陽經的左右十二經諸腧穴,皆屬經脈旺盛之處,為針灸施治的重要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