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四 (5)
卷四 (5)
1. 根結(二十六)
岐伯曰:天地相感,寒暑相移,陰陽之道,孰少孰多?陰道偶,陽道奇,發於春夏,陰氣少,陽氣多,陰陽不調,何補何瀉?發於秋冬,陽氣少,陰氣多,陰氣盛而陽氣衰,故莖葉枯槁,濕雨下歸,陰陽相移,何瀉何補?奇邪離經,不可勝數,不知根結,五臟六腑,折關敗樞,開闔而走,陰陽大失,不可復取。九針之玄,要在終始,故能知終始,一言而畢,不知終始,針道咸絕。
天地相感,寒暑相移,陰陽之道,孰少孰多?陰道偶(雙數為偶,如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),陽道奇(單數為奇,如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)。春夏陽旺,發於春夏,陰氣少,陽氣多,此當何補何瀉?秋冬陰旺,發於秋冬,陽氣少,陰氣多,陰氣盛而陽氣衰,故莖葉枯槁,不沾天地之澤,濕雨下歸其根(濕生於地,雨降於天),陰陽相移(前盛今衰,前衰今盛),此當何補何瀉?陰陽變化,奇邪離經(離常)。淫泆流衍,不可勝數,然病機雖繁,悉有根結(根,始。
結,終)。不知根結,五臟六腑,折關敗樞,開闔而走,陰陽大失,不可復取。九針之玄,其要全在終始,終始即根結也,故能知終始,一言而畢,得其要也,不知,終始,針道咸絕,失其要也。
太陽根於至陰,結於命門,命門者,目也。陽明根於厲兌,結於顙大,顙大者,鉗耳也。少陽根於竅陰,結於窗籠,窗籠者,耳中也。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開折則皮肉節瀆而暴病起矣,故暴病者,取之太陽,視有餘不足。瀆者,皮肉宛焦而弱也。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,故痿疾者,取之陽明,視有餘不足。
無所止息者,真氣稽留,邪氣居之也。樞折即骨繇而不安於地,故骨繇者,取之少陽,視有餘不足。骨繇者,節緩而不收也,所謂骨繇者,搖故也。當窮其本也。
太陽根於至陰(太陽井穴,在足小指),結於命門,命門者,目內眥之睛明也(穴名)。陽明根於厲兌(陽明井穴,在足次指),結於顙大(大迎在頑顙之上,故日顙大),顙大者,鉗耳下之大迎也(穴名。鉗耳,猶言挾耳也)。少陽根於竅陰(少陽井穴,在足名指),結於窗籠,窗籠者,耳中之聽宮也(穴名。
聽宮在耳前,手太陽穴,足少陽之所會也)。太陽,陽之將衰,在表,為開,陽明,陽之正盛,在裡,為闔,少陽,未盛未衰,在中,為樞(表裡之半)。故開折則表陽不固,皮肉節瀆而暴病起矣(風寒外感)。故暴病者,取之太陽(仲景《傷寒》太陽經病是也),視其有餘不足,以為補瀉。
節瀆者,皮肉宛焦而軟弱也(《難經》:手太陰氣絕,則津液去,皮節傷。節瀆,節節傷敗也。宛、菀同)。闔折則里陽不運,中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,故痿疾者,取之陽明(義詳《素問·痿論》),視其有餘不足,以為補瀉。無所止息者,真氣稽留不布(中氣壅阻,不能四達,是無所歸宿也),而邪氣居之也。
白話文:
根結(二十六)
岐伯說:天地相互感應,寒暑交替變換,陰陽的法則,誰少誰多?陰的規律為雙數,陽的規律為單數。在春夏發病時,陰氣少,陽氣多,陰陽不協調,該如何補瀉?在秋冬發病時,陽氣少,陰氣多,陰氣旺盛而陽氣衰弱,因此草木莖葉枯槁,濕氣雨水向下歸於根部,陰陽相互轉化,該如何補瀉?異常的邪氣違背常規,變化無窮,若不明白疾病的根源與終結,五臟六腑的關節樞紐就會受損,開闔失常而功能喪失,陰陽嚴重失衡,難以恢復。九針的奧妙,關鍵在於掌握疾病的起始與終結,因此能通曉終始之道,一句話便能概括;若不明終始,針灸之道便完全斷絕。
太陽經的根基在至陰穴,終結於命門(即眼睛);陽明經的根基在厲兌穴,終結於顙大(即耳下的大迎穴);少陽經的根基在竅陰穴,終結於窗籠(即耳中的聽宮穴)。太陽經主「開」,陽明經主「闔」,少陽經主「樞」。若「開」的功能受損,皮膚肌肉的間隙會失去調節而暴病發作,因此急性病多取太陽經,根據氣血的有餘或不足來治療;「開折」會導致皮膚肌肉枯瘦軟弱。若「闔」的功能受損,真氣無法運行而停留,產生痿病,因此痿病多取陽明經,視氣血狀態補瀉;「闔折」會使真氣滯留,邪氣乘虛而入。若「樞」的功能受損,骨骼會鬆動搖晃而站立不穩,因此骨節鬆弛的病取少陽經,依氣血情況調理;「骨繇」是指關節鬆緩無法收束,必須追究其根本原因。
(後段補充說明經脈具體穴位:太陽經的「至陰」在足小趾,「命門」為眼內角的睛明穴;陽明經的「厲兌」在足次趾,「顙大」即耳下的大迎穴;少陽經的「竅陰」在足無名趾,「窗籠」為耳前的聽宮穴。太陽經象徵表層陽氣的起始,陽明經代表內部陽氣的盛衰,少陽經則介於表裡之間為樞紐。「開折」時表陽不固,外感風寒易發急病;「闔折」時內陽不運,中氣阻滯引發痿病;「樞折」則骨節失穩而動搖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