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4)

1. 本輸(二十五)

足陽明,挾喉之動脈,即人迎也,其腧在膺中,氣戶、庫房之穴也。手陽明,次在其腧外,不至曲頰一寸,即扶突也。手太陽,當曲頰,即天窗也。足少陽,在耳下曲頰之後,即天容也(足少陽頸中無穴,天容是手太陽經穴)。手少陽,出耳後,上加完骨之上,即天牖也。足太陽,挾項大筋之中髮際,即天柱也。

陰尺動脈,在五里,手太陰尺澤之後,手陽明之五里也,「小針解」:奪陰者死,言取尺之五里,五往者也,「玉版」:迎之五里,五往而臟之氣盡矣。以上諸穴,是五腧之禁也(禁,不可刺)。

刺上關者,呿不能欠。刺下關者,欠不能呿。刺犢鼻者,屈不能伸。刺兩關者,伸不能屈。

上關,足少陽之客主人,開口取之,刺之則呿不能欠(呿,開口也,《莊子》:公孫龍口,呿不合。欠,開口而即合也)。下關,足陽明經穴,閉口取之,刺之則欠不能呿。犢鼻,足陽明經穴,卻足取之,刺之則屈不能伸。兩關,手厥陰之內關、手少陽之外關,伸手取之,刺之則伸不能屈。此皆禁刺之穴也。

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,甚者深取之,間者淺取之。夏取孫絡諸腧肌肉皮膚之上。秋取諸合,余如春法。冬取諸井諸腧之分,欲深而留之。此四時之序,氣之所處,病之所舍,臟之所宜。

白話文:

本輸(二十五)

足陽明經的脈動,位於喉嚨兩側的動脈處,即「人迎穴」,其腧穴位於胸部,分別是「氣戶」和「庫房」穴。手陽明經的腧穴在其外側,距離「曲頰」不到一寸處,即「扶突」穴。手太陽經的腧穴位於「曲頰」處,即「天窗」穴。足少陽經的腧穴在耳下「曲頰」後方,即「天容」穴(足少陽經在頸部無穴,天容屬手太陽經)。手少陽經的腧穴從耳後延伸至「完骨」上方,即「天牖」穴。足太陽經的腧穴位於頸部大筋內側的髮際處,即「天柱」穴。

陰尺動脈位於「五里」穴,在手太陰經「尺澤」之後,屬手陽明經的「五里」穴。《小針解》提到:「奪陰者死」,意指針刺「尺澤」後的「五里」穴五次會致命。《玉版》也說:「迎之五里,五往而臟之氣盡矣。」上述穴位都是「五腧穴」中禁止針刺的部位(禁,即不可刺)。

針刺「上關」穴時,會使嘴巴張開而無法閉合;針刺「下關」穴時,則會使嘴巴閉合而無法張開;針刺「犢鼻」穴時,膝蓋會彎曲而無法伸直;針刺「兩關」穴(即手厥陰經的「內關」和手少陽經的「外關」)時,手臂會伸直而無法彎曲。

  • 「上關」是足少陽經的「客主人」穴,需張口取穴,針刺後會無法閉口(呿,即張口;欠,即張口後閉合)。
  • 「下關」是足陽明經的穴,需閉口取穴,針刺後會無法張口。
  • 「犢鼻」是足陽明經的穴,需屈膝取穴,針刺後會無法伸直。
  • 「兩關」包括手厥陰經的「內關」和手少陽經的「外關」,需伸手取穴,針刺後會無法彎曲。這些都是禁止針刺的穴位。

四季針刺原則:

  • 春季適合針刺絡脈、滎穴,以及大經和分肉之間,病情嚴重時深刺,輕微則淺刺。
  • 夏季適合針刺孫絡和諸腧穴,位於肌肉皮膚表層。
  • 秋季適合針刺各經的合穴,其他方法與春季相同。
  • 冬季適合針刺井穴和腧穴,需深刺並留針。這遵循四時規律,順應氣機所在、病邪停留之處,以及臟腑功能特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