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三 (17)
卷三 (17)
1. 經水(二十三)
灸而過此者,得惡火,則骨枯脈澀,刺而過此者,則脫氣。
此言刺法深淺之度,留針遲速之候。
黃帝曰:夫經脈之小大,血之多少,膚之薄厚,肉之堅脆,及,膕之小大,可為量度乎?岐伯答曰:其可為度量者,取其中度也,不甚脫肉,而血氣不衰也。若夫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脫者,惡可以度量刺乎。審切循捫按,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,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。痟與消同。
可為度量者,取其人之中度也,此不甚脫肉,而血氣不衰者也。若夫所度之人,痟瘦而形肉脫者,則不可以度量刺。宜審切循捫按,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,是謂因其所適而為之真也(真,切當也)。
白話文:
經水(二十三)
灸療若超過適當限度,會受到火熱的傷害,導致骨骼乾枯、經脈澀滯;針刺若超過適當限度,則會耗損正氣。
此段說明針刺的深淺標準,以及留針時間長短的考量。
黃帝問:人體經脈的粗細、血液的多少、皮膚的厚薄、肌肉的堅實與脆弱,以及膝彎處的大小,是否有固定的標準可以衡量?岐伯回答:能夠作為標準的,是以一般健康人的中等程度為準,即肌肉不致過度消瘦,且血氣尚未衰弱。若遇到身形消瘦、肌肉萎縮的人,便不能以固定標準來針刺。必須仔細透過按壓、觸摸等診察方法,觀察其寒熱與體質的盛衰變化來調整治療,這才是根據實際狀況靈活應用的正確之道。(「痟」與「消」字義相同。)
所謂可作為衡量標準的對象,是指體型中等、肌肉與血氣未明顯衰弱的人。至於形體消瘦、肌肉萎縮者,則不宜以固定標準針刺。應該透過詳細診察,依據其寒熱與體質盛衰來調理,這便是依據個體差異採取適切治療的真正原則。(「真」即切合實際之意。)
2. 陰陽清濁(二十四)
黃帝曰:余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,其五色各異,清濁不同,人之血氣若一,應之奈何?岐伯曰:人之血氣,苟能若一,則天下為一矣,惡有亂者乎?黃帝曰:余問一人,非問天下之眾。岐伯曰:夫一人者,亦有亂氣,天下之眾,亦有亂人,其合為一耳。黃帝曰:願聞人氣之清濁。
岐伯曰:受谷者濁,受氣者清。清者注陰,濁者注陽。濁而清者,上出於咽,清而濁者,則下行。清濁相干,命曰亂氣。
干,犯也。
黃帝曰:夫陰清而陽濁,濁者有清,清者有濁,清濁別之奈何?岐伯曰:氣之大別。清者上注於肺,濁者下走於胃。胃之清氣,上出於口,肺之濁氣,下注於經,內積於海。
胃之清氣,上出於口,所謂濁而清者,上出於咽也。肺之濁氣,下注於經,內積於海,所謂清而濁者,則下行也。海,胃也。
黃帝曰:諸陽皆濁,何陽獨甚乎?岐伯曰:手太陽獨受陽之濁,手太陰獨受陰之清。其清者上走空竅,其濁者下行諸經。諸陰皆清,足太陰獨受其濁。
空竅,上焦諸官竅也。
黃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清者其氣滑,濁者其氣澀,此氣之常也,故刺陰者,深而留之,刺陽者,淺而疾之,清濁相干者,以數調之也。
數,法也。
白話文:
陰陽清濁(二十四)
黃帝問:「我聽說人的十二經脈對應十二條河流,河流顏色各異,清濁不同,但人的血氣似乎一致,如何對應呢?」
岐伯答:「若人的血氣真能完全一致,天下就太平了,哪還會有混亂?」
黃帝說:「我問的是個人,不是天下眾生。」
岐伯解釋:「個人體內也有混亂之氣,天下人亦有混亂者,道理相同。」
黃帝問:「請說明人氣的清濁。」
岐伯答:「接受食物的是濁氣,接受空氣的是清氣。清氣注入陰經,濁氣注入陽經。濁中帶清的氣向上從咽喉排出,清中帶濁的氣則向下行。若清濁相互乾擾,稱為『亂氣』。」
黃帝問:「陰經主清而陽經主濁,但濁中有清,清中有濁,如何區分?」
岐伯答:「氣的粗略區分是:清氣上行至肺,濁氣下行至胃。胃中的清氣上升至口,肺中的濁氣下行至經脈,匯聚於胃(海)。」
黃帝問:「所有陽經皆屬濁,哪一條最明顯?」
岐伯答:「手太陽經承受陽經中最濁之氣,手太陰經承受陰經中最清之氣。清氣上行至頭面五官,濁氣下行至各經脈。陰經多主清氣,但足太陰經例外,承受濁氣。」
黃帝問:「如何調治?」
岐伯答:「清氣滑利,濁氣滯澀,此為常理。因此針刺陰經宜深且久留,針刺陽經宜淺且快速。若清濁交互混亂,則依此原則調整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