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九 (5)
卷九 (5)
1. 癰疽(八十一)
黃帝曰:余聞腸胃受谷,上焦出氣,以溫分肉,而養骨節,通腠理。中焦出氣如露,上注溪谷,而滲孫脈,津液和調,變化而赤為血。血和則孫脈先滿溢,乃注於絡脈,皆盈,乃注於經脈。陰陽已張,因息乃行,行有經紀,周有道理,與天合同,不得休止。切而調之,從虛去實,瀉則不足,疾則氣減,留則氣後,從實去虛,補則有餘,血氣已調,形氣乃持。
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,未知癰疽之所從生?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,何以度之?可得聞乎?
陰陽已張,因息乃行,經脈為陰,絡脈為陽,陰陽已盛,以息往來也。其行則有經紀(營行陰陽相間,衛行夜陰晝陽),其周則有道理(經脈周身十六丈二尺,一日一夜五十周),與天度合同,不得休止(一日百刻,兩刻一周)。疾則氣減,疾出針也。留則氣後,久留針也。形氣乃持,得其平也。
岐伯曰:經脈流行不止,與天同度,與地合紀。故天宿失度,日月薄蝕,地經失紀,水道流溢,草萱不成,五穀不殖,徑路不通,民不往來,巷聚邑居,則別離異處,血氣猶然,請言其故。夫血脈營衛,周流不休,上應星宿,下應經數。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,血泣則不流,不流則衛氣歸之,不得復反,故癰腫。
寒氣化為熱,熱盛則肉腐,肉腐則為膿,膿不瀉則爛筋,筋爛則傷骨,骨傷則髓消,不當骨空,不得泄瀉,血枯空虛,則筋骨肌肉不相榮,經脈敗漏,熏於五臟,臟傷故死矣。泣,澀同。
下應經數,應於經水之數也。寒邪客於經絡之中,阻其營血,血澀不通,衛氣歸之,不得復反(前行遇阻,不能後退),故生癰腫(癰,壅也。壅阻不散,故作腫)。寒邪外束,內郁為熱,肉腐膿化,爛筋傷骨,骨傷髓消,而不當骨空,不得泄瀉,血枯而空虛,則筋骨肌肉不相榮養,經脈敗漏,熏於五臟,臟傷故死矣。
黃帝曰:願盡聞癰疽之形,與忌曰名。岐伯曰:癰發於嗌中,名曰猛疽。猛疽不治,化為膿,膿不瀉,塞咽,半日死。其化為膿者,瀉則合豚膏,冷食,三日而已。
瀉則合豚膏,冷食,瀉法如是也。
發於頸,名曰夭疽,其癰大以赤黑。不急治,則熱氣下入淵腋,前傷任脈,內熏肝肺,熏肝肺,十餘日而死矣。
淵腋,足少陽穴。
陽氣大發,消腦留頂,名曰腦爍,其色不樂,頂痛而如刺以針。煩心者死,不可治。
煩心者死,神敗故也。
發於肩及臑,名曰疵癰,其狀赤黑。急治之,此令人汗出至足,不害五臟,癰發四五日,逞焫之。
臂內嫩肉日臑。汗出至足者,地在肺肝兩經之介,膽火刑肺,收斂失政也。此在經絡,故不害五臟。逞焫之者,逞時早灸之也。
發於腋下,赤堅者,名曰米疽。治之以砭石,欲細而長,疏貶之,塗以豚膏,六日已,勿裹之。其癰堅而不潰者,為馬刀挾纓,急治之。
馬刀挾纓,即瘰癧也,彎如馬刀,挾於纓旁,故名。纓,冠纓也(即帶結於頸者)。
發於胸,名曰井疽,其狀如大豆,三四日起。不早治,下入腹,不治,七日死矣。
下入腹,不治,五臟皆敗也。
發於膺,名曰甘疽,色青,其狀如谷實𦸈𧁾,常苦寒熱。急治之,去其寒熱。十歲死,死後出膿。
谷實,穀粒也。
發於脅,名曰敗疵,敗疵者,女子之病也。灸之,其病大癰膿。治之,其中乃有生肉,大如赤小豆,銼䔖𧄍草根各一升,以水一斗六升煮之,竭為取三升,則強飲,厚衣,坐於釜上,令汗出至足已。
䔖𧄍草,即䔖角、連翹二草也。
發於股脛,名曰股脛疽,其狀不甚變,而癰膿摶骨。不急治,三十日死矣。
其狀不甚變,而癰膿摶骨,外不甚變,而膿浸於骨也。
發於尻,名曰銳疽,其狀赤堅大。急治之,不治,三十日死矣。
尻,尾骶也。
發於股陰,名曰赤施。不急治,六十日死。在兩股之內,不治,十日而當死。
在兩股之內,雙股俱病也。
發於膝,名曰疵癰,其狀大癰,色不變,寒甚如堅石。勿石,石之者死,須其柔,乃石之者生。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,不可治也。發於陽者,百日死,發於陰者,三十日死。
勿石,勿用砭石也。須其柔,乃石之,膿成而肉軟也。發於筋節而相應者,左右相應也。陽者,在外,陰者,在內也。
發於脛,名曰兔齧,其狀赤,至骨。急治之,不治害人也。
脛,膝下大骨也。
發於內踝,名曰走緩,其狀癰,色不變。數石其腧,而止其寒熱,不死。
石其腧,砭石刺其腧穴也。
發於足上下,名曰四淫,其狀大癰。急治之,百日死。
發於足上下,地居四肢之末,邪氣淫泆,故曰四淫。
發於足旁,名曰厲癰,其狀不大,初如小指發。急治之,去其黑者,不消輒益,不治,百日死。
不消輒益,不消減即增益也。
發於足指,名曰脫癰。其狀赤黑,死不治,不赤黑,不死。不衰,急斬之,不則死矣。不、否同。
不衰,急斬之,勢不衰減,急斬其指也。
五臟身有五部,伏兔一,腓二,腓者,腨也,背三,五臟之腧四,項五。此五部有癰疽者死。此段舊誤在「寒熱病」。
伏兔,足陽明穴。
黃帝曰:夫子言癰疽,何以別之?岐伯曰: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,則血泣而不行,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,壅遏而不得行,故熱。大熱不止,熱勝則肉腐,肉腐則為膿。然不能陷,骨髓不為焦枯,五臟不為傷,故命曰癰。黃帝曰:何謂疽?岐伯曰:熱氣淳盛,下陷肌膚,筋髓枯,內連五臟,血氣竭,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,故命曰疽。疽者,上之皮夭以堅,上如牛領之皮,癰者,其皮上薄以澤,此其候也。
癰者,氣血淺壅於外,疽者,氣血深阻於內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