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三 (16)
卷三 (16)
1. 經水(二十三)
黃帝問於岐伯曰:經脈十二者,外合於十二經水,而內屬於五臟六腑。夫十二經水者,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,五臟六腑之高下大小,受谷之多少亦不等,相應奈何?夫經水者,受水而行之,五臟者,合神氣魂魄而藏之,六腑者,受谷而行之,受氣而揚之,經脈者,受血而營之,合而以治奈何?刺之深淺,灸之壯數,可得聞乎?
義詳下文。
岐伯答曰:善哉問也!天至高,不可度,地至廣,不可量,此之謂也。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此天之高、地之廣也,非人力之所度量而至也。若夫八尺之士,皮肉在此,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,其死可解剖而視之,其臟之堅脆,腑之大小,谷之多少,脈之長短,血之清濁,氣之多少,十二經之多血少氣,與其少血多氣,與其皆多血氣,與其皆少血氣,皆有大數,其治以針艾,各調其經氣,固其常有合乎。黃帝曰:余聞之,快於耳,不解於心,願卒聞之。
岐伯答曰: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,不可不察。
人之十二經脈,合於十二經水,其理玄遠。天之至高不可度,地之至廣不可量,何由而知天地與人相合也?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渺焉中處,而天地之高廣,亦非人力之所度量而至也。若夫人,則無不可度量而知,外可切循,內可解剖,其臟腑之形象,氣血之多少,皆有大數。即其小者,以測大者,則經脈之與經水,固其常有合也。
足太陽外合於清水,內屬於膀胱,而通水道焉。足少陽外合於渭水,內屬於膽。足陽明外合於海水,內屬於胃。足太陰外合於湖水,內屬於脾。足少陰外合於汝水,內屬於腎。足厥陰外合於澠水,內屬於肝。手太陽外合於淮水,內屬於小腸,而水道出焉。手少陽外合於漯水,內屬於三焦。
手陽明外合於江水,內屬於大腸。手太陰外合於河水,內屬於肺。手少陰外合於濟水,內屬於心。手心主外合於漳水,內屬於心包。
手足太陽,皆主水道,足太陽以寒水主令,手太陽以丙火而化寒水也。
凡此五臟六腑十二經水者,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,此皆內外相貫,如環無端,人經亦然。故天為陽,地為陰,腰以上為天,腰以下為地。故海以北者為陰,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,漳以南者為陽,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,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,此一隅之陰陽也,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。
經脈之陰陽配於經水之陰陽,故人與天地相參。
黃帝曰:夫經水之應經脈也,其遠近淺深,水血之多少各不同,合而以刺之奈何?岐伯答曰:足陽明,五臟六腑之海也,其脈大血多,氣盛熱壯,刺此者不深弗散,不留不瀉也。足陽明刺深六分,留十呼,足太陽深五分,留七呼,足少陽深四分,留五呼,足太陰深三分,留四呼,足少陰深二分,留三呼,足厥陰深一分,留二呼,手之陰陽,其受氣之道近,其氣之來疾,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,其留皆無過一呼,其少長大小肥瘦,以意科之,命曰法天之常。灸之亦然。
白話文:
經水(二十三)
黃帝問岐伯:「人體的十二條經脈,在外對應自然界十二條河流,在內則連繫五臟六腑。然而這些河流的大小、深淺、寬窄、遠近各不相同,五臟六腑的位置高低、體積大小及容納水穀的量也有差異,兩者如何相互對應?河流承載水流而運行,五臟蘊藏精神魂魄,六腑消化水穀、傳導氣機,經脈則容納血液並滋養全身,該如何結合這些原理來治療?針刺的深淺、艾灸的壯數又該如何掌握?」
岐伯回答:「問得好!天極高無法測量,地極廣難以度量,人體亦然。但活人可從體表觸摸探查,死者能解剖觀察內臟強弱、腑器大小、胃腸容量、脈長短、血清濁、氣多寡等,甚至十二經脈中血氣的比例(如多血少氣、少血多氣、血氣皆多或皆少)皆有規律。以針灸調理經氣,本就與天地法則相符。」
黃帝說:「聽來有理卻不夠明白,願深入瞭解。」岐伯解釋:「人體與天地陰陽相應,不可不察。十二經脈對應十二河流,雖道理深奧,但人體可測量,藉此推知經脈與河流的聯繫。」
具體對應如下:
- 足太陽經 外合清水,內屬膀胱,主水道;
- 足少陽經 外合渭水,內屬膽;
- 足陽明經 外合海水,內屬胃;
- 足太陰經 外合湖水,內屬脾;
- 足少陰經 外合汝水,內屬腎;
- 足厥陰經 外合澠水,內屬肝;
- 手太陽經 外合淮水,內屬小腸,主水道;
- 手少陽經 外合漯水,內屬三焦;
- 手陽明經 外合江水,內屬大腸;
- 手太陰經 外合河水,內屬肺;
- 手少陰經 外合濟水,內屬心;
- 手心主經 外合漳水,內屬心包。
手足太陽經均主水道,但足太陽屬寒水,手太陽屬火而化寒水。這些臟腑、經脈與河流皆內外貫通,循環不息。天為陽、地為陰,人體腰以上像天,腰以下像地,地理陰陽(如海北為陰,湖南為陰中之陰,漳南為陽等)亦與人體相應。
黃帝問:「如何依據河流與經脈的對應關係決定針刺原則?」岐伯答:「足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,脈粗血多、氣盛熱旺,針刺需深達六分,留針十次呼吸時間;足太陽刺深五分,留七呼;足少陽刺四分,留五呼;足太陰刺三分,留四呼;足少陰刺二分,留三呼;足厥陰刺一分,留二呼。手經因氣行短促,針深不超二分,留針不超一呼。實際施治時,再依體型調整,此乃順應天道。艾灸之法亦同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