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靈樞懸解》~ 卷九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5)

1. 癰疽(八十一)

黃帝曰:余聞腸胃受谷,上焦出氣,以溫分肉,而養骨節,通腠理。中焦出氣如露,上注溪谷,而滲孫脈,津液和調,變化而赤為血。血和則孫脈先滿溢,乃注於絡脈,皆盈,乃注於經脈。陰陽已張,因息乃行,行有經紀,周有道理,與天合同,不得休止。切而調之,從虛去實,瀉則不足,疾則氣減,留則氣後,從實去虛,補則有餘,血氣已調,形氣乃持。

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,未知癰疽之所從生?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,何以度之?可得聞乎?

白話文:

黃帝說:我聽說腸胃攝取食物,上焦(胸腔)排出氣體,用來溫暖身體各部位,滋養骨骼關節,疏通皮膚毛孔。中焦(消化系統)排出像露珠一樣的氣體,向上輸送至體表,滲入細小的脈絡,津液得以調和,轉化成紅色成為血液。血液調和充盈,首先填滿細小的脈絡,然後注入絡脈,全部佈滿後,再注入經脈。陰陽之氣充盛,隨著呼吸運行,運行有規律,循環有道理,與天地相合,不能停止。仔細調養身體,讓虛弱的地方得到補充,強健的地方得到調理,如果過度瀉下會導致氣血不足,行動遲緩會導致氣血減少,停滯不前會導致氣血後滯。從強壯的地方補足虛弱的地方,如果過度補充會導致氣血過剩。氣血調和後,身體形態和氣血才能維持健康。

陰陽已張,因息乃行,經脈為陰,絡脈為陽,陰陽已盛,以息往來也。其行則有經紀(營行陰陽相間,衛行夜陰晝陽),其周則有道理(經脈周身十六丈二尺,一日一夜五十周),與天度合同,不得休止(一日百刻,兩刻一周)。疾則氣減,疾出針也。留則氣後,久留針也。形氣乃持,得其平也。

白話文:

陰陽已經盛開,氣息開始流動。經脈屬於陰,絡脈屬於陽,陰陽都已充實,氣息在經絡中往來。

氣息運行有一定的規律(營氣和衛氣交替運行,營氣行於陰,衛氣行於陽),周流全身的距離也有定數(經脈全長十六丈二尺,一日一夜循環五十週)。這種運行方式與天體的運行相符合,不能停止(一天二十四小時,兩小時循環一週)。

如果脈搏過快,表示氣息不足,需要針刺放血。如果脈搏過慢,表示氣息滯後,需要針刺留針。當氣息通暢,身體就能保持健康平衡。

岐伯曰:經脈流行不止,與天同度,與地合紀。故天宿失度,日月薄蝕,地經失紀,水道流溢,草萱不成,五穀不殖,徑路不通,民不往來,巷聚邑居,則別離異處,血氣猶然,請言其故。夫血脈營衛,周流不休,上應星宿,下應經數。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,血泣則不流,不流則衛氣歸之,不得復反,故癰腫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:人體經絡貫通運行,永不停息,它與天上的星宿同步,與地上的時序相應。因此,如果天上的星宿運行失常,日食月食就會發生;如果地上的時序失衡,水災就會泛濫;草木不能生長,五穀不能收穫;道路不通,人民不能往來;城市和村莊被隔離,人民被分隔兩地,血氣依然運行,請解釋這是什麼原因。人體的血脈經絡和營衛之氣,不斷巡行,上應天上的星宿,下應地上的時序。如果寒邪侵襲經絡,血液就會凝滯,凝滯的血液就不能運行,不能運行的血液就會招引衛氣前來,衛氣不能返回,因此就會形成癰腫。

寒氣化為熱,熱盛則肉腐,肉腐則為膿,膿不瀉則爛筋,筋爛則傷骨,骨傷則髓消,不當骨空,不得泄瀉,血枯空虛,則筋骨肌肉不相榮,經脈敗漏,熏於五臟,臟傷故死矣。泣,澀同。

白話文:

寒氣會轉化為熱氣,熱氣過盛就會腐壞肌肉,肌肉腐敗就會化膿,膿液不排出就會腐爛筋腱,筋腱腐爛就會損傷骨頭,骨頭受傷就會潰爛骨髓,如果不及時治療讓骨頭空虛,無法排出膿液,就會導致血液枯竭,空虛虛弱,筋骨肌肉無法得到滋養,經脈毀壞,熱氣燻蒸五臟,五臟受傷就會導致死亡。需要注意的是,「泣」和「澀」的意思相同。

下應經數,應於經水之數也。寒邪客於經絡之中,阻其營血,血澀不通,衛氣歸之,不得復反(前行遇阻,不能後退),故生癰腫(癰,壅也。壅阻不散,故作腫)。寒邪外束,內郁為熱,肉腐膿化,爛筋傷骨,骨傷髓消,而不當骨空,不得泄瀉,血枯而空虛,則筋骨肌肉不相榮養,經脈敗漏,熏於五臟,臟傷故死矣。

白話文:

所謂「下應經數」,就是說癰腫的時間與月經的規律相應。寒邪入侵經絡,阻滯了血液運行,血液鬱結不通暢,衛氣聚集至此,卻無法返回,因此產生癰腫。(「壅」指阻滯不散,故而腫脹)寒邪從外部束縛,在內部鬱積化熱,導致肌肉腐爛化膿,筋骨糜爛,骨頭受損,骨髓消失,但腫膿卻包裹著骨頭,無法排出。血液枯竭,導致身體虛空,筋骨和肌肉無法得到滋養,經脈敗壞漏血,毒氣燻蒸至五臟,臟腑受損,於是死亡。

黃帝曰:願盡聞癰疽之形,與忌曰名。岐伯曰:癰發於嗌中,名曰猛疽。猛疽不治,化為膿,膿不瀉,塞咽,半日死。其化為膿者,瀉則合豚膏,冷食,三日而已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我希望把所有的癰疽症狀和禁忌症名稱都聽完。岐伯說:癰瘡發生在喉嚨裡,叫猛疽。猛疽如果不治療,會化膿,膿如果不能排出,就會堵塞咽喉,半天就會死亡。如果化膿了,把膿排出,然後服用豬油,吃冷食,三天即可痊癒。

瀉則合豚膏,冷食,瀉法如是也。

發於頸,名曰夭疽,其癰大以赤黑。不急治,則熱氣下入淵腋,前傷任脈,內熏肝肺,熏肝肺,十餘日而死矣。

淵腋,足少陽穴。

陽氣大發,消腦留頂,名曰腦爍,其色不樂,頂痛而如刺以針。煩心者死,不可治。

煩心者死,神敗故也。

發於肩及臑,名曰疵癰,其狀赤黑。急治之,此令人汗出至足,不害五臟,癰發四五日,逞焫之。

白話文:

瀉肚子的時候可以用豬油膏治療,吃點冷食,這樣治療的方法就對了。

如果脖子長了瘡,叫做夭疽,瘡很大,顏色發黑發紅。如果不立刻治療,熱氣就會往下跑到腋窩,傷到任脈,再熏到肝肺,十天左右就會死掉。

腋窩是足少陽穴所在的地方。

陽氣旺盛,燒掉腦子只留頭皮,叫做腦爍,病人面色不好,頭頂疼痛,感覺像被針扎一樣。心裡煩躁就會死,沒有辦法治療。

心裡煩躁就會死,是因為神氣衰敗了。

肩膀和胳膊上長瘡,叫做疵癰,瘡是紅黑色的。要及時治療,這樣可以讓病人大量出汗,不傷五臟,瘡發出來四五天,就可以用火烤一下。

臂內嫩肉日臑。汗出至足者,地在肺肝兩經之介,膽火刑肺,收斂失政也。此在經絡,故不害五臟。逞焫之者,逞時早灸之也。

白話文:

手臂內側柔軟的肌肉叫做「臑」。

汗水一直流到腳上的人,原因在於他們的體質介於肺經和肝經之間,膽火剋制肺部,收斂功能失調。這隻影響經絡,不會損害五臟。

如果想要讓此問題好轉,可以趁早灸。

發於腋下,赤堅者,名曰米疽。治之以砭石,欲細而長,疏貶之,塗以豚膏,六日已,勿裹之。其癰堅而不潰者,為馬刀挾纓,急治之。

白話文:

生長在腋下的,紅色堅硬的腫塊,叫做米疽。治療方法是用鋒利細長的砭石,輕輕刮開它,然後塗上豬油。六天後就會痊癒,不需要包紮。如果腫塊堅硬而不潰破,就叫做「馬刀挾纓」,需要緊急治療。

馬刀挾纓,即瘰癧也,彎如馬刀,挾於纓旁,故名。纓,冠纓也(即帶結於頸者)。

發於胸,名曰井疽,其狀如大豆,三四日起。不早治,下入腹,不治,七日死矣。

下入腹,不治,五臟皆敗也。

發於膺,名曰甘疽,色青,其狀如谷實𦸈𧁾,常苦寒熱。急治之,去其寒熱。十歲死,死後出膿。

谷實,穀粒也。

白話文:

馬刀挾纓就是瘰癧,因為它像彎曲的馬刀,夾在頸部的冠纓旁而得名。冠纓指的是戴在頭上的帽子上的帶子,繫結在脖子上。

如果瘰癧長在胸部,叫做井疽,形狀像大豆,三四天就會出現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就會蔓延到腹部,不治的話七天就會死亡。

瘰癧蔓延到腹部不治,就會導致五臟六腑衰敗。

如果瘰癧長在肩膀上,叫做甘疽,顏色青綠,形狀像穀粒聚集在一起,經常會感到冷熱交替。要儘快治療,消除冷熱交替的症状。甘疽患者通常活不過十歲,死後會流出膿液。

發於脅,名曰敗疵,敗疵者,女子之病也。灸之,其病大癰膿。治之,其中乃有生肉,大如赤小豆,銼䔖𧄍草根各一升,以水一斗六升煮之,竭為取三升,則強飲,厚衣,坐於釜上,令汗出至足已。

白話文:

發生在兩肋的疾病,叫做敗疵,敗疵是女性的疾病。用艾灸治療,疾病會發展成大膿瘡。治療時,膿倉中會長出新生的肉,大小像赤小豆。取銼䔖𧄍草根各一升,用一斗六升水煮,熬成三升,趁熱強行灌下。穿著厚厚的衣服,坐在鍋爐上,讓汗流到腳底為止。

䔖𧄍草,即䔖角、連翹二草也。

發於股脛,名曰股脛疽,其狀不甚變,而癰膿摶骨。不急治,三十日死矣。

其狀不甚變,而癰膿摶骨,外不甚變,而膿浸於骨也。

發於尻,名曰銳疽,其狀赤堅大。急治之,不治,三十日死矣。

尻,尾骶也。

發於股陰,名曰赤施。不急治,六十日死。在兩股之內,不治,十日而當死。

在兩股之內,雙股俱病也。

白話文:

「䔖𧄍草」,就是「䔖角」和「連翹」兩種藥草。如果長在腿脛上,叫做「股脛疽」,看起來變化不大,但膿液會包住骨頭,如果不趕快治療,三十天就會死。雖然表面上變化不大,但實際上膿液已經滲入骨頭了。如果長在臀部,叫做「銳疽」,會呈現紅色、堅硬、腫大的狀態。必須馬上治療,不然三十天就會死。這裡的「尻」指的是尾骶骨。如果長在股內側,叫做「赤施」,如果不趕快治療,六十天就會死。如果長在兩腿內側,也就是兩條腿都病了,不治療,十天就會死。

發於膝,名曰疵癰,其狀大癰,色不變,寒甚如堅石。勿石,石之者死,須其柔,乃石之者生。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,不可治也。發於陽者,百日死,發於陰者,三十日死。

白話文:

膝蓋上長出的腫塊叫疵癰,其形態就像大膿包,但腫塊的顏色不變,摸上去很硬像塊石頭。不要施加壓力,壓它的人會死去。必須等到腫塊變軟,才能施加壓力。腫塊在關節上長出,並且與其他部位相呼應的,無法治療。長在陽氣旺盛的部位,一百天後死亡;長在陰氣旺盛的部位,三十天後死亡。

勿石,勿用砭石也。須其柔,乃石之,膿成而肉軟也。發於筋節而相應者,左右相應也。陽者,在外,陰者,在內也。

白話文:

不要用砭石刮治。必須等它變軟,才能用石頭刮治,這時膿已經成熟,肌肉也變軟了。發病在筋節部位,並且左右對稱的,就是左右對稱的病竈。陽氣在體表,陰氣在體內。

發於脛,名曰兔齧,其狀赤,至骨。急治之,不治害人也。

脛,膝下大骨也。

發於內踝,名曰走緩,其狀癰,色不變。數石其腧,而止其寒熱,不死。

石其腧,砭石刺其腧穴也。

發於足上下,名曰四淫,其狀大癰。急治之,百日死。

發於足上下,地居四肢之末,邪氣淫泆,故曰四淫。

發於足旁,名曰厲癰,其狀不大,初如小指發。急治之,去其黑者,不消輒益,不治,百日死。

不消輒益,不消減即增益也。

發於足指,名曰脫癰。其狀赤黑,死不治,不赤黑,不死。不衰,急斬之,不則死矣。不、否同。

不衰,急斬之,勢不衰減,急斬其指也。

白話文:

生在小腿骨上的病,名叫兔齧,它的症狀是紅色的,嚴重時會到達骨頭。要趕緊治療,如果不治療會危害生命。

小腿骨,是指膝蓋下方的大骨頭。

生在內踝的病,名叫走緩,它的症狀像腫瘍,但皮膚顏色不會改變。要多次用砭石針刺相應的穴位來停止寒熱交錯的現象,這樣就不會死。

用砭石針刺腧穴,指的是用砭石刺激特定的穴位。

生在腳上或下的病,名叫四淫,它的症狀是形成大的腫瘍。要趕緊治療,否則一百天內會死亡。

生在腳上或下,因為腳處於四肢末端,邪氣泛濫,所以叫做四淫。

生在腳邊的病,名叫厲癰,它的症狀並不大,一開始就像小指頭一樣。要趕緊治療,去除黑色的部分,如果不消除就會繼續擴大,不治療的話,一百天內會死亡。

如果不消除就會繼續擴大,意思是如果不減輕就會不斷增加。

生在腳趾上的病,名叫脫癰。它的症狀是紅黑色的,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是無法救治的,如果不是紅黑色的,就不會死。如果病情沒有減輕,要馬上截除,否則就會死。不、否是同一意思。

如果病情沒有減輕,要馬上截除,意思是如果病情沒有減緩,就要馬上截掉腳趾。

五臟身有五部,伏兔一,腓二,腓者,腨也,背三,五臟之腧四,項五。此五部有癰疽者死。此段舊誤在「寒熱病」。

伏兔,足陽明穴。

白話文:

身體上的五臟有五個部位:伏兔(前胸)、腓(大腿內側)、背、五臟的腧穴(背部),頸項。這五個部位出現癰疽(化膿性皮膚感染)者會死亡。過去在「寒熱病」中誤載了這段文字。

黃帝曰:夫子言癰疽,何以別之?岐伯曰: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,則血泣而不行,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,壅遏而不得行,故熱。大熱不止,熱勝則肉腐,肉腐則為膿。然不能陷,骨髓不為焦枯,五臟不為傷,故命曰癰。黃帝曰:何謂疽?岐伯曰:熱氣淳盛,下陷肌膚,筋髓枯,內連五臟,血氣竭,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,故命曰疽。疽者,上之皮夭以堅,上如牛領之皮,癰者,其皮上薄以澤,此其候也。

癰者,氣血淺壅於外,疽者,氣血深阻於內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先生說的癰疽,該如何區分?」

岐伯回答:「營衛之氣停滯在經絡中,導致血液不流通,衛氣也就跟著不通暢,於是雍塞不暢,所以發熱。長時間的高熱不退,熱邪過盛就會導致肌肉腐爛,腐爛後化為膿液。但是這些膿液無法深入,骨髓不會被灼燒,五臟也不會受到損傷,因此稱為癰。」

黃帝又問:「什麼叫做疽?」

岐伯說:「熱氣極為熾盛,深入皮膚和肌肉,筋骨枯竭,內部連通五臟,血氣耗盡。在疽的下方,筋骨和健康的肌肉都沒有剩下,因此稱為疽。疽的症狀是,上面的皮膚枯槁堅硬,就像牛皮一樣。而癰的症狀是,上面皮膚薄而濕潤。這就是它們的區別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