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九 (4)
卷九 (4)
1. 寒熱病(七十九)
皮寒熱者,不可附席,毛髮焦,鼻槁臘,不得汗,取三陽之絡,以補手太陰。肌寒熱者,肌痛,毛髮焦而唇槁臘,不得汗,取三陽於下,以去其血,補足太陰,以出其汗。骨寒熱者,病無所安,汗注不休,齒未槁,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,齒已槁,死不治。骨厥亦然。
白話文:
身體皮層寒熱交加者:
不可依偎在蓆子上,毛髮焦枯,鼻孔乾燥龜裂,不能出汗。取用三陽經絡,以補充手太陰肺經。
身體肌肉寒熱交加者:
肌肉疼痛,毛髮焦枯,嘴脣乾燥龜裂,不能出汗。取用三陽經絡於下肢,祛除血液,補充足太陰脾經,以發汗。
身體骨頭寒熱交加者:
病痛難耐,汗水淋漓不止,牙齒未乾枯。取用少陰經絡於陰股間,牙齒若已乾枯,必死無救。骨厥症狀也相同。
肺主皮,皮寒熱者,肺病也。乾肉曰臘。脾主肉,肌寒熱者,脾病也。腎主骨,骨寒熱者,腎病也。取少陰於陰股之絡,足少陰行於股內之後廉也。齒,骨之餘,齒槁則骨枯而腎絕,故死不治。
白話文:
肺臟主皮,皮膚出現寒熱症狀,是肺臟有問題。被風乾的肉叫做臘肉。脾臟主肉,肌肉出現寒熱症狀,是脾臟有問題。腎臟主骨,骨骼出現寒熱症狀,是腎臟有問題。取足少陰經於陰股部的經絡,足少陰經循行於大腿內側後面的邊緣。牙齒是骨骼的餘部分,牙齒變乾枯,說明骨骼枯竭,腎臟衰竭,因此無法治療。
骨痹,舉節不用而痛,汗注煩心,取三陰之經,補之。厥痹,厥氣上及腹,取陰陽之絡,視主病者,瀉陽補陰經也。熱厥,取足太陰少陽,皆留之。寒厥,取足陽明少陰於足,皆留之。振寒洒洒,鼓頷,不得汗出,腹脹煩悗,取手太陰。舌縱涎下,煩悗,取足少陰。
視主病者,主病之絡也。《素問·厥論》:厥之寒熱者何也?故寒熱諸病多厥證。
白話文:
骨痹:關節不能活動且疼痛,盜汗心煩,治療上選用三條陰經進行補益。
厥痹 :厥氣上攻至腹部,治療上選擇陰陽經絡交會之處,根據主症的虛實,進行瀉陽補陰。 熱厥 :治療上選用足太陰脾經和少陽膽經,都留針治療。 寒厥 :治療上選用足陽明胃經和少陰腎經在足部的穴位,都留針治療。 振寒灑灑 :身體發冷顫抖,張嘴喘氣,不能出汗,腹部脹滿煩躁,治療上選用手太陰肺經。 舌縱涎下 :舌頭伸長流口水,煩躁,治療上選用足少陰腎經。
風逆,暴四肢腫,身漯漯,唏然時寒,飢則寒,飽則善變,取手太陰表裡、足少陰陽明之經,肉清取榮,骨清取井、經也。厥逆為病,足暴清,胸若將裂,腸若將以刀切之,煩而不能食,脈大小皆澀,暖取足少陰,清取足陽明,清則補之,溫則瀉之。厥逆,腹脹滿,腸鳴,胸滿不得息,取之下胸二脅咳而動手者與背腧,以手按之,立快者是也。
白話文:
風逆
風邪侵襲,四肢急速腫脹,全身潮濕黏膩,時而寒氣侵襲發抖,餓了會覺得冷,飽了症狀會有所緩解。取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表裡經絡,肌肉處取榮穴,骨頭處取井穴,就是經絡循行的規律。
厥逆
疾病發作時,足部腫脹寒冷,胸部感覺像要爆裂,腸子好像被刀割一樣;煩躁不安,無法進食。脈搏大小都澀滯,溫暖取足少陰腎經,寒涼取足陽明胃經。寒涼則補,溫熱則瀉。
厥逆,腹脹滿,腸鳴,胸滿不得息
取胸部下緣兩側咳嗽時會動到的穴位和背部俞穴。用手按壓時,症狀緩解明顯的。
內閉不得溲,刺足少陰太陽與骶上,以長針,氣逆則取其太陰陽明厥陰,甚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也。少氣,身漯漯也,言吸吸也,骨痠體重,懈惰不能動,補足少陰。短氣,息短不屬,動作氣索,補足少陰,去血絡也。漯,音累。唏,音希。
白話文:
**大便祕結小便不通:**針刺足少陰經和太陽經,以及骶骨上方的部位,使用長針。如果氣逆則針刺太陰經、陽明經和厥陰經,嚴重時針刺少陰經和陽明經中運動的經絡。
少氣: 身體軟弱無力,呼吸微弱,補益足少陰經。
短氣: 呼吸短促不順暢,活動後氣喘,補益足少陰經,並放血治療。
風逆,感風而病厥逆也。身漯漯,懈倦不收也。唏然時寒,時而抽息寒噤也。飽則善變,生他證也。取手太陰表裡,手太陰與手陽明為表裡也。肉清,肉寒也,暖,熱也,暖取足少陰,瀉火而補水也,清取足陽明,瀉陰而補陽也。清則補之,溫則瀉之,補陽而瀉火也。取之下胸二脅,咳而動手者,胸下二脅之間,咳嗽而脈動於手者,足厥陰之章門、期門也。
白話文:
風逆是指因風寒襲擊而導致的疾病。症狀為:
- 身體虛弱無力,懶得動彈。
- 時不時感到寒冷,打寒顫。
- 吃飽後容易出現其他症狀。
治療方法:
- 取手太陰經和手陽明經的穴位,因為這兩條經絡是表裡關係。
- 如果患者皮膚發青發冷,則溫暖身體,可取足少陰經的穴位,以瀉火補水。
- 如果患者皮膚發紅發燙,則瀉熱,可取足陽明經的穴位,以瀉陰補陽。
- 瀉熱時補陽氣,溫熱時瀉熱氣。
- 如果患者咳嗽時手上有脈動,則取下胸部兩側的穴位,因為這部分區域對應足厥陰經的章門和期門穴。
與背腧,足太陽之背腧。以手按之,立快者,是其腧穴也。內閉不得溲,刺足少陰,湧泉、築賓也,足太陽,委陽、飛揚、僕參、金門也,骶上,尾骶骨上,督脈之長強也。氣逆則取太陰,隱白、公孫也,陽明,三里、解谿也,厥陰,章門、期門也。甚則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,少陰之肓俞、陰谷、太谿,陽明之大迎、人迎、氣街、衝陽,皆動脈也。言吸吸,聲音不續也。
動作氣索,氣力虛泛,索然無餘也。(此段舊誤在「癲狂」)
白話文:
**與背腧:**足太陽經穴的背部腧穴。用手按壓,立刻感到痠痛的,就是它的腧穴。
內閉不能小便: 刺足少陰經的湧泉、築賓穴;足太陽經的委陽、飛揚、僕參、金門穴;督脈在骶骨上的長強穴。
氣逆: 取太陰經的隱白、公孫穴;陽明經的三里、解谿穴;厥陰經的章門、期門穴。
嚴重時: 取少陰經和陽明經中已經有動靜的經脈,少陰經的肓俞、陰谷、太谿穴;陽明經的大迎、人迎、氣街、衝陽穴,這些都是脈動明顯的穴位。
言吸吸: 形容說話聲音短促不連貫。
身有所傷,血出多,及中風寒,若有所墜墮,四肢懈惰不收,名曰體惰,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,三結交者,陽明太陰臍下三寸關元也。病注下血,取曲泉。
白話文:
如果身體受到傷害,大量出血,或者中風暈厥,就像從高處摔落,四肢無力癱軟,不能收斂,這種情況稱為「體惰」。取小腹臍下三寸處的關元穴治療。
如果患有血癥,出血不止,取曲泉穴治療。
關元,任脈穴,在臍下三寸。三結交者,任脈與陽明太陰同結於臍下三寸關元之穴,是三氣之所交會也。病注下血,風木陷泄也。曲泉,足厥陰穴。(病注下血句,舊誤在「厥病」)
白話文:
關元穴,位於任脈上,距離肚臍下三寸。三結交指的是任脈與陽明經、太陰經在關元穴處交會,是三種氣血相交彙的地方。
如果出現疾病導致下血,可能是風木之氣陷落所致。曲泉穴位於足厥陰經。
刺諸熱者,如以手探湯,刺寒清者,如人不欲行。脹取三陽,飧泄取三陰。陰有陽疾者,取之下陵、三里,正往無殆,氣下乃止,不下,復始也。病高而內者,取之陰之陵泉,疾高而外者,取之陽之陵泉也。
白話文:
針刺治療熱症,就像用手觸摸熱湯,針刺治療寒症,就像人不想行動。
脹氣取穴在三陽經,腹瀉取穴在三陰經。
陰證有陽疾,取穴下陵、三里,手法正確不會出錯,氣下降了症狀就止住了,氣沒下降,就再次施針。
病症深而位於內部,取穴在陰經的陵泉穴,病症深而位於外部,取穴在陽經的陵泉穴。
熱氣剽悍易得,故針欲疾發,如以手探湯者,出之疾也。寒氣凝澀難致,故針欲遲留,如人不欲行者,留之遲也。脹取三陽,陽氣虛也。飧泄取三陰,陰氣旺也。陰有陽疾,陰分而有陽疾也(下熱)。下陵、三里,足陽明穴。氣下,氣退也。陰陵泉,足太陰穴。陽陵泉,足少陽穴。(此段舊誤在「九針十二原」)
白話文:
熱氣急躁容易侵入,所以針灸要快速刺入,就像用手探熱湯,要馬上抽出來一樣。寒氣凝滯難以到達,所以針灸要緩慢留針,就像不想走路的人一樣,要慢慢停留。身體脹滿取三陽經穴,說明陽氣虛弱。飲食不消化取三陰經穴,說明陰氣旺盛。陰分有陽氣的病症,指的是陰分有陽氣過盛的病症,也就是下焦發熱。下陵穴、三里穴,是足陽明經穴,用於治療氣向下陷、氣虛退縮的病症。陰陵泉穴,是足太陰經穴。陽陵泉穴,是足少陽經穴。
四時之變,寒暑之勝,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。故陰主寒,陽主熱,寒甚則熱,熱甚則寒,故曰寒生熱,熱生寒,此陰陽之變也。故曰冬傷於寒,春生癉熱,春傷於風,夏生後泄腸澼,夏傷於暑,秋生痎瘧,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,是謂四時之序也。
癉熱,即溫病也。冬傷於寒,春必溫病諸義,詳見《素問》「陰陽應象」諸論。(此段舊誤在「論疾診尺」)
白話文:
隨著四季的交替和寒暑的變化,過盛的陰氣必定轉化為陽氣,過盛的陽氣必定轉化為陰氣。因此,陰氣主導寒,陽氣主導熱。寒氣過盛就會產生熱,熱氣過盛就會產生寒,所以說寒氣產生熱氣,熱氣產生寒氣,這是陰陽相互轉化的道理。因此,冬天受寒,春天容易出現熱病;春天受風,夏天容易腹瀉泄肚;夏天受暑,秋天容易瘧疾發作;秋天受濕,冬天容易咳嗽,這就是四季交替的規律。
春取絡脈,夏取分腠,秋取氣口,冬取經腧。凡此四時,各以時為齊。絡脈治皮膚,分腠治肌肉,氣口治筋脈,經腧治骨髓。
白話文:
春時疏通絡脈,夏天疏通腠理,秋天疏通氣門,冬天疏通經絡關節。這四個季節,都要適當調養。絡脈主治皮膚疾病,腠理主治肌肉痠痛,氣門主治筋脈痹阻,經絡關節主治骨髓病症。
2. 熱病(八十)
熱病先膚痛,窒鼻,充面,取之皮,以第一針,五十九。苛軫鼻,索皮於肺,不得,索之火,火者,心也。
白話文:
熱病初期會出現皮膚疼痛,鼻子不通,臉部發紅,應當從皮膚來治療,使用第一種針法,總共有五十九針。如果鼻子仍然不通,就從與皮膚相應的臟腑肺來調理,若在肺部仍未見改善,那麼就要從心臟下手,因為心對應的是火元素。
肺主皮,開竅於鼻,膚痛窒鼻充面,此肺病也,故取之皮,以第一針,五十九刺。若苛恙見於軫鼻之間(軫、枕同,即頭後枕骨),則索皮於肺,不得,宜索之火,此必是心火上炎,而刑肺金也。
白話文:
肺部主掌皮膚,通竅於鼻子,如果皮膚疼痛、鼻子不通氣、臉部充血,這是肺部有病,因此取用皮膚治療,用第一針,五十九次刺血。如果嚴重的膿瘡出現在枕骨與鼻樑中間,那麼需檢查肺部的皮膚,如果沒有膿瘡,應檢查心臟的火氣,這是因為心臟的火氣上亢,傷害了肺部的金氣。
熱病先身澀,倚而熱,煩悗,唇口嗌乾,取之脈,以第一針,五十九刺。膚脹口乾,寒汗出,索脈於心,不得,索之水,水者,腎也。
白話文:
熱性病一開始覺得身體僵硬,靠著東西才會感覺發熱,心煩口渴,嘴脣、嘴巴和喉嚨都很乾。這時查看脈象,應在手指的五十九刺處扎針。如果皮膚發脹、口乾、出冷汗,則在心中尋找脈象,如果找不到,就往水脈(腎)尋找。
身體燥澀,傾倚無力,熱而煩悗,唇口嗌乾,此脈病也,故取之脈,以第一針,五十九刺。若膚脹口乾,身寒汗出,則索脈於心,不得,宜索之水,此必是腎水氾濫,而刑心火也。
白話文:
身體乾澀無力,發熱煩躁不安,嘴脣口舌乾燥,這是脈搏虛弱的症狀,所以取穴位針灸,第一針,針灸五十九次。如果皮膚腫脹、口乾、身體發冷出汗,則應在心臟附近尋找脈搏,如果找不到,應在腎臟附近尋找,這肯定是腎水氾濫,剋制了心火。
熱病身重骨痛,耳聾而好瞑,取之骨,以第四針,五十九刺。骨病不食,齧齒耳青,索骨於腎,不得,索之土,土者,脾也。
白話文:
患有熱病的人,身體沉重,骨頭疼痛,耳聾並且嗜睡,症狀在骨頭裡。用第四根針針灸,針刺59下。
骨頭有問題導致無法進食,牙齒磨損,耳朵發青。在腎臟找不出病因,就應該在脾臟找,脾臟是屬土的。
身重骨痛,耳聾而好瞑,是骨病也,故取之骨,以第四針,五十九刺。若骨病不食,齧齒耳青,則索骨於腎,不得,宜索之土,此必是脾土堙郁,而刑腎水也。
白話文:
身體沉重,骨痛,耳聾而且容易昏睡,這是骨頭方面的疾病。所以從骨頭上取穴,用第四根針,刺入五十九個穴位。如果骨病不進食,牙齒根部變黑,那麼就要從腎臟尋找骨氣,如果找不到,就應該從土中尋找。這一定是脾氣太過,壓抑了腎水(導致腎水虧虛)。
熱病嗌乾多飲,善驚,臥不能起,取之膚肉,以第六針,五十九。目眥青,索肉於脾,不得,索之木,木者,肝也。
白話文:
發熱時咽喉乾渴喜喝水,容易受驚嚇,躺下後起身困難。從皮膚和肌肉上取血,用第六根金針,共59次。眼睛周圍發青,從脾臟取血,取不到,從木形之臟取,木形之臟就是肝臟。
溢干多飲,善驚,臥不能起,此肉病也,故取之膚肉,以第六針,五十九。若目眥青,則索肉於脾,不得,宜索之木,此必是肝木抑遏,而刑脾土也。
熱病面青腦痛,手足躁,取之筋間,以第四針,於四逆。筋躄目浸,索筋於肝,不得,索之金,金者,肺也。
白話文:
口乾多飲,容易受驚嚇,躺下後起身困難,這是肌肉疾病,因此從皮肉部位治療,使用「第六針」,穴位位置為「五十九」。如果眼眶發青,就要在脾臟找尋病竈,如果沒有找到,可以考慮找尋「木」的部位,這可能是肝木抑制了脾土所造成的。
面青腦痛,手足躁,此筋病也,故取之筋間,以第四針,於四逆(四肢厥逆)。若筋躄目浸(眼淚浸淫),則索筋於肝,不得,宜索之金,此必是肺金橫塞,而刑肝木也。
白話文:
現代
面部發青、頭痛、手腳躁動不安,這是筋脈出了問題,所以要在筋脈之間取針,用四針紮在四肢厥逆的地方。如果筋脈麻痺、眼睛流淚不止,就要在肝臟尋找筋脈,找不到的話,就應該在金屬部位尋找。這一定是肺金橫行阻塞了肝木。
熱病數驚,瘛瘲而狂,取之脈,以第四針,急瀉有餘者。癲疾毛髮去,索血於心,不得,索之水,水者,腎也。
瘛,筋急,瘲,筋緩。余義同上文。(瘛,音熾。瘲,音縱)
白話文:
患有熱病的人頻頻抽搐並且發狂,應當用針灸治療,使用第四種針法,迅速地將過盛的邪氣排出。對於癲病導致頭髮脫落的情況,需從心臟處尋找瘀滯的血液,如果找不到,那麼就從與水相關的部位去找,這裡所說的水,指的是腎臟。
抽搐是指肌肉緊繃,而癱軟則是肌肉鬆弛。其他詞彙意義與前述相同。
熱病頭痛顳顬,目𤬓脈痛,善衄,厥熱病也,取之以第三針,視有餘不足。熱病體重,腸中熱,取之以第四針,於其腧及下諸指間,索氣干胃絡,得氣也。熱病挾臍急痛,胸脅滿,取之湧泉與陰陵泉,以第四針,針嗌裡。
白話文:
發燒時頭痛、太陽穴和後腦勺疼痛,眼睛下方脈絡疼痛,容易流鼻血,這是熱性疾病。用第三根針刺,觀察是否有餘或不足。發燒時身體沉重,腸胃發熱,用第四根針刺,在穴位和手指間尋找氣結,刺到胃氣時,就找到了穴位。發燒時伴有臍部急痛,胸脅部脹滿,用第四根針刺湧泉穴和陰陵泉穴,並在喉嚨內刺針。
顳顬即鬢骨,位當足少陽之腦空。目𤬓脈痛,目系急縮,抽掣作痛也。厥熱病者,邪熱上逆之病也。於其腧者,體重取脾腧之太白,腸熱取腸腧之三間也,及下諸指間,謂足經諸指之穴也。索氣於胃絡,得氣者,陽明之絡曰豐隆,別走太陰,故索之於此,而得脾氣也。足少陰太陰之脈,自足走胸,挾臍上行,故挾臍急痛,胸脅滿,取足少陰之湧泉與足太陰之陰陵泉。足少陰太陰之脈,皆上絡咽喉,故針嗌裡,嗌裡者,任脈之廉泉也。
白話文:
顳顬就是鬢骨,位於足少陽經的腦空穴附近。如果眼睛充血疼痛、目光急促,抽搐作痛,就是目𤬓脈痛。
對於發熱的病人來說,這是邪熱上逆的病症。在身體的背部,可以取足三里穴(脾腧),因為它與脾經相連;取三間穴(腸腧),因為它與大腸經相連。此外,還可以取足經各個腳趾之間的穴位。
在足經的絡脈中尋找氣,如果找到氣,那就是陽明經的絡脈——豐隆穴。它又會走到太陰經,所以在此尋找脾氣。
足少陰經和足太陰經的脈絡,由足部往上走,經過胸部,夾著肚臍往上走,所以如果夾臍急痛、胸脅滿悶,可以取足少陰經的湧泉穴和足太陰經的陰陵泉穴。
足少陰經和足太陰經的脈絡,都向上連接到咽喉,所以針灸廉泉穴(任脈上的穴位)就可以治療咽喉痛。
熱病三日,而氣口靜人迎躁者,取之諸陽,五十九刺,以瀉其熱而出其汗,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。身熱甚,陰陽皆靜者,勿刺也。所謂勿刺者,有死徵也。其可刺者,急取之,不汗出則泄。
白話文:
發高燒三天,氣口脈沉穩,人迎脈跳動厲害的,循著陽經取人迎五十九穴放血,以排出熱氣、促使出汗,補充陰氣、補虛。全身發燒嚴重,陰陽脈都沉穩的,不要刺。所謂不要刺,是因為有死亡徵兆。可以刺的,趕快取穴,不出汗就拉肚子瀉下。
氣口靜人迎躁者,陰虛而陽盛也,故瀉其熱而出其汗,實其陰以補其虛。身熱甚,陰陽皆靜者,所謂病熱而身脈靜也(《素問·陰陽應象論》語)。勿刺者,以其有死徵也。其可刺者,而不得汗出,則瀉其熱以出其汗。
白話文:
如果氣息微弱,脈象平穩,遇到燥熱的人,這是因為陰虛而陽氣過盛,所以要瀉火出汗,補陰虛。身體發熱嚴重,陰陽都平靜的人,就是所謂的發熱但脈搏平靜(《素問·陰陽應象論》所說)。這種情況不要針刺,因為有死亡的徵兆。如果可以針刺,但不能出汗,那就瀉火出汗。
熱病七日八日,脈口動喘而短者,急刺之,汗且自出,淺刺手大指間。熱病而汗且出,及脈順可汗者,取之魚際,太淵、大都、太白,瀉之則熱去,補之則汗出,汗出太甚,取內踝上橫脈以止之。
白話文:
發燒七到八天,脈搏跳動緩慢且短促,應立即針灸。針灸後,患者會自動出汗。針灸的穴位是手大拇指之間。
發燒且出汗,脈搏平順後,可以針灸魚際、太淵、大都、太白穴。針灸時,瀉法可以退燒,補法可以發汗。如果發汗過多,可以針灸腳踝內側上方橫紋的穴位止汗。
七日八日,經盡表解之期,脈口動喘而短者,陰氣非衰,熱欲泄而未能,是其汗且自出,但須待時耳,故急刺之,以瀉其熱而出其汗。手大指間,手太陰之少商也。魚際、太淵,手太陰穴。大都、太白,足太陰穴。瀉之則熱去,瀉其陽也。補之則汗出,補其陰也。內踝上橫脈,足太陰之三陰交也。
白話文:
經過七、八天,發汗的時機已過,脈搏微弱且短促,表示陰氣並未衰弱,只是熱氣想散發但還沒辦法。這時汗水會自行流出,只要等待時機即可,所以不要急著針灸,讓熱氣釋放,汗水也會排出。
- 手部大拇指之間:手太陰經的少商穴
- 魚際、太淵:手太陰經的穴道
- 大都、太白:足太陰經的穴道
瀉這些穴位可以散去熱氣,因為它們是陽經穴位。補這些穴位則汗水會流出,因為它們是陰經穴位。
- 內踝上橫脈:足太陰經的三陰交穴
熱病已得汗出,而脈尚躁,喘且復熱,喘甚者死,勿膚刺。熱病七日入日,脈不躁,躁不散數,後三日中有汗,三日不汗,四日死,未曾汗者,勿腠刺之。
勿膚、腠刺者,亦以其有死徵也。
白話文:
熱病篇
得了熱病已經出汗了,但脈象仍然躁動,氣喘並且又發熱,氣喘得很厲害的人會死,不要刺入皮膚放血。
熱病過了七天,脈象不躁動,躁動的脈象沒有消失,且脈跳又快又有力,在後來的三天內會出汗,如果三天後還不出汗,四天後會死。如果沒有出過汗,不要刺入皮膚放血。
熱病已得汗,而脈尚躁盛,此陰脈之極也,死,其得汗而脈靜者,生。熱病脈尚盛躁,而不得汗者,此陽脈之極也,死,脈盛躁,得汗靜者,生。
陰脈之極,陰氣絕也。陽脈之極,陽氣亢也。
白話文:
發燒時已經出汗了,但是脈搏仍然浮躁旺盛,這是陰脈極度虛弱的表現,會危及生命。發燒時脈搏仍然浮躁旺盛,但是沒有出汗,這是陽脈極度虛弱的表現,也會危及生命。脈搏浮躁旺盛,出汗後脈搏平靜的,能活。
熱病七日八日,脈微小,病者溲血,口中乾,一日半而死,脈代者,一日死。熱病不知所痛,耳聾,不能自收,口中乾,陽熱甚,陰頗有寒者,熱在髓,死不可治。
陽亢陰枯,則死。
白話文:
- 得了發熱病七、八天後,脈搏微弱細小,病人小便帶血,口乾舌燥,一天半後死亡。脈搏間歇不齊的,一天後死亡。
- 發熱病後不知道哪裡疼痛,耳聾,意識不清,口乾舌燥。陽氣過盛,陰氣略有不足,熱氣在骨髓裡,無法治療而死亡。
熱病不可刺者有九,一曰汗不出,大顴發赤,噦者死,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,三曰目不明,熱不已者死,四曰老人嬰兒,熱而腹滿者死,五曰汗不出,嘔下血者死,六曰舌本爛,熱不已者死,七曰咳而衄,汗不出,出不至足者死,八曰髓熱者死,九曰熱而痙者死,腰折瘛瘲齒噤齘也。凡此九者,不可刺也。齘,音介。
腰折、瘛瘲、齒噤齘,痙之證也。(牙閉曰噤。切齒曰齘)
白話文:
有九種熱病不能針刺:
-
沒有出汗,顴骨發紅,嘔吐的會死亡。
-
腹瀉而腹脹很厲害的會死亡。
-
眼睛看不見,高燒不退的會死亡。
-
老人和嬰兒,發熱腹脹的會死亡。
-
沒有出汗,嘔吐下血的會死亡。
-
舌根糜爛,高燒不退的會死亡。
-
咳嗽流鼻血,沒有出汗,或出汗不到腳底的會死亡。
-
骨髓發熱的會死亡。
-
發熱且痙攣的會死亡,其症狀包括腰部彎曲、身體僵硬、牙齒緊閉。
這九種症狀出現時,都不能針刺。
所謂五十九刺者,兩手外內側各三,凡十二痏,五指間各一,凡八痏,足亦如是,頭入發一寸傍三分各三,凡六痏,更入發三寸傍五,凡十痏,耳前後口下各一,項中一,凡六痏,巔上一,囟會一,髮際二,廉泉一,風池二,天柱二。
白話文:
所謂五十九個刺血點:
雙手外側和內側各三個,總共十二個。
五個手指間各一個,總共八個。
雙腳也是一樣,總共十二個。
頭上,插入頭髮一寸,旁邊三分處各三個,總共六個。
再插入頭髮三寸,旁邊五分處各五個,總共十個。
耳朵前後、嘴巴下方各一個,頸部中間一個,總共六個。
頭頂一個,前囟會一,髮際兩邊各一個,廉泉一個,風池兩個,天柱兩個。
兩手外內側各三,外側,太陽之少澤,少陽之關衝,陽明之商陽,內側,太陰之少商,厥陰之中衝,少陰之少衝,左右共十二穴。五指間各一,太陽之後溪,少陽之中渚,陽明之三間,少陰之少府,手太陰厥陰本節後無穴,四經左右共計八穴。足亦如是,太陽之束骨,少陽之臨泣,陽明之陷谷,太陰之太白,足厥陰本節後無穴,少陰入足心,不行於指,四經左右共計八穴。頭入發一寸傍三,足太陽之五處、承光、通天也,左右共六穴。
白話文:
手臂
- 外側:太陽穴的少澤,少陽穴的關衝,陽明穴的商陽
- 內側:太陰穴的少商,厥陰穴的中衝,少陰穴的少衝
- 左右合計:12 個穴位
手指
- 五指縫:太陽穴的後溪,少陽穴的中渚,陽明穴的三間,少陰穴的少府
- 手太陰和厥陰穴在本節後沒有穴位
- 四條經絡左右合計:8 個穴位
腿部
- 外側:太陽穴的束骨,少陽穴的臨泣,陽明穴的陷谷,太陰穴的太白
- 足厥陰穴在本節後沒有穴位
- 少陰穴進入足心,不走行於腳趾
- 四條經絡左右合計:8 個穴位
頭部
- 入髮際一寸,旁邊三處:足太陽穴的五處、承光、通天
- 左右合計:6 個穴位
更入發三寸傍五,足少陽之臨泣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也,左右共十穴。耳前後口下各一,耳前,足少陽之聽會,耳後,足少陽之完骨,口下,任脈之承漿,項中一,督脈之瘂門,左右前後共六穴。巔上一,督脈之百會也。囟會一,督脈穴。髮際二,前髮際,督脈之神庭,後髮際,督脈之風府,前後共二穴。
白話文:
再往裡深入三寸,旁開五寸,有足少陽經的臨泣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的五個穴位,左右兩側共十個穴位。
耳朵前後、嘴下方各有一個穴位,耳前是足少陽經的聽會穴,耳後是足少陽經的完骨穴,嘴下方是任脈的承漿穴。
脖頸上有一個穴位,是督脈的瘂門穴。左右前後共有六個穴位。
頭頂正中有一個穴位,是督脈的百會穴。
前額有囟會一個穴位,屬於督脈。髮際有兩個穴位,前髮際是督脈的神庭穴,後髮際是督脈的風府穴。前後共有兩個穴位。
廉泉一,任脈穴。風池二,足少陽穴。天柱二,足太陽穴。共計五十九穴。(此與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熱病五十九腧穴多不同,另是一法)
白話文:
廉泉:任脈的穴道。
風池:足少陽膽經的穴道。
天柱:足太陽膀胱經的穴道。
總共五十九個穴位。(與《素問經·水熱穴論》記載的熱病五十九個腧穴不同,是另一種方法)
病始手臂者,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,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者,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臂太陰可汗出,足陽明可汗出。病先起於陽,後入於陰者,先取其陽,後取其陰,浮而取之。故取陰而汗出甚者,止之於陽,取陽而汗出甚者,止之於陰。
首六句與《素問·刺熱》同。(此段舊誤在「寒熱病」。先起於陽五句,在本篇中)
白話文:
如果疾病最初出現在手臂,先從手陽明和太陰經取穴位,讓患者出汗。
如果疾病最初出現在頭部和頸部,先從項太陽經取穴位,讓患者出汗。
如果疾病最初出現在小腿,先從足陽明經取穴位,讓患者出汗。
手太陰經可以通過發汗而緩解疾病,足陽明經也可以通過發汗而緩解疾病。
如果疾病最初發作在陽經,後來轉入陰經,先取陽經上的穴位,再取陰經上的穴位,用浮刺法取穴。
如果取陰經穴位時發汗過於明顯,可以用取陽經穴位的方法來止汗;如果取陽經穴位時發汗過於明顯,可以用取陰經穴位的方法來止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