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九 (3)
卷九 (3)
1. 厥病(七十七)
厥頭痛,面若腫起而煩心,取之足陽明太陰。厥頭痛,員員頭重而痛,瀉頭上五行,行五,先取手少陰,後取足少陰。厥頭痛,頭脈痛,心悲善泣,視頭動脈反盛者,盡刺去血,後調足厥陰。厥頭痛,意善忘,按之不得,取頭面左右動脈,後取足太陰。厥頭痛,頭痛甚,耳前後脈湧有熱,瀉出其血,後取足少陽。
厥頭痛,項先痛,腰脊為應,先取天柱,後取足太陽。頭半寒痛,先取手少陽陽明,後取足少陽陽明。真頭痛,頭痛甚,腦盡痛,手足寒至節,死不治。頭痛不可取於腧者,有所擊墮,惡血在於內,若內傷,痛未已,可則刺,不可遠取也。頭痛不可刺者,大痹為惡,日作者,可令少愈,不可已。
氣逆曰厥,平人清升濁降,頭上清虛,故痛不作,頭痛,濁氣之上逆也,故名曰厥。取足陽明太陰者,瀉脾濕而降胃逆也。員員,頭運之象。頭上五行,行五者,熱病五十九腧之穴,義詳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。先取手少陰,後取足少陰,交濟水火,使之清升而濁降也。肺主悲,心悲善泣,肺金侮心火也。
頭上動脈,兩額兩頰耳前諸動脈也,義見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,後調足厥陰,肝藏血,其脈會於巔也。意善忘,君火上逆而失藏也。耳前後脈湧有熱,足少陽脈循耳前後下行,相火上逆,故其脈上湧而有熱也。真頭痛,腦痛,節寒,水凌土敗(脾主四肢,脾敗,故手足寒至節),陰邪上填於陽位也。
則刺,則而刺之,破其惡血也。不可刺者,不可刺愈,以其大痹為惡,日日發作者,但可令其少愈,不能全已也。
耳鳴,取耳前動脈。耳聾無聞,取耳中。耳鳴,取手中指爪甲上,左取右,右取左,先取手,後取足。耳聾,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,先取手,後取足。耳痛不可刺者,耳中有膿,若有干耵聹,耳無聞也。
耳前動脈,手少陽之耳門也。耳中,手太陽之聽宮也。手中指爪甲上,手厥陰之中衝也。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,手少陽之關衝也。耵聹,耳垢也,垢塞耳竅,以致無聞,當以法去之,未可以刺愈也。耳病亦緣濁氣上逆,故謂之厥病(耵聹,音丁寧)。
厥心痛,與背相控,善瘛,始從後觸其心,傴僂者,腎心痛也,先取京骨,崑崙,髮針不已,取然谷。厥心痛,腹脹胸滿,心尤痛甚,胃心痛也,取之大都、太白。厥心痛,痛如以錐針刺其心,心痛甚者,脾心痛也,取之然谷、太谿。厥心痛,色蒼蒼如死狀,終日不得大息,肝心痛也,取之行間、太衝。
厥心痛,臥若徒居,心間痛,動作痛益甚,色不變,肺心痛也,取之魚際、太淵。真心痛,心痛甚,手足清至節,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。心痛不可刺者,中有盛聚,不可取於腧。腸中有蟲瘕及蛟蛕,皆不可取以小針。心腸懊憹作痛,腫聚,往來上下行,痛有休止,腹熱喜渴涎出者,是蚊蛕也。
蘵腹憹痛,形中上者,以手聚按而堅持之,無令得移,以大針刺之,久持之,蟲不動,乃出針也。
控,牽引也。瘛,筋急也。傴僂,身俯不能仰也。京骨、崑崙,足太陽穴。然谷,足少陰穴。腹脹胸滿,胃氣逆也。大都、太白,足太陰穴。太谿,足少陰穴。行間、太衝,足厥陰穴。臥若徒居,身無倚著也。魚際、太淵,手太陰穴。真心痛,心痛,節清,水滅火也。中有盛聚,積聚盛也。
蘵腹,腹脝脹也。憹痛,懊憹作痛。形中上者,形自中焦而上衝也,言其痛或往來上下而行,或自中焦而上行也。心痛亦緣濁氣逆上,故謂之厥病。
足髀不可舉,側而取之,在樞閤中,以圓利針,大針不可刺。轉筋者,立而取之,可令遂已。痿厥者,張而取之,可令立快也。轉筋者四語,舊誤在「本輸」。
足髀,股上骨也。側,側臥也。在樞閤中,髀樞中也。轉筋者,必骽屈,故立而取之。痿厥者,必足卷,故張而取之。
風痹,病不可已者,足如履冰,時如入湯中,煩心頭痛,時嘔時悗,久則目眩,眩已汗出,股脛淫濼,悲以喜恐,短氣不樂,不出三年死也。濼,音鹿,又音洛。
股脛淫濼,汗常出也。
2. 寒熱(七十八)
黃帝問於岐伯曰: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,皆何氣使生?岐伯曰:此皆鼠瘻寒熱之毒氣,留於脈而不去者也。黃帝曰:去之奈何?岐伯曰:鼠瘻之本,皆在於臟,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,其浮於脈中,而內未著於肌肉,而外為膿血者,易去也。黃帝曰:去之奈何?岐伯曰:請從其本引其末,可使衰去,而絕其寒熱。
審按其道以予之,徐往徐來以去之,其小如麥者,一刺知,三刺而已。黃帝曰:決其死生奈何?岐伯曰:反其目視之,其中有赤脈,上下貫瞳子,見一脈,一歲死,見一脈半,一歲半死,見二脈,二歲死,見二脈半,二歲半死,見三脈,三歲死,見赤脈不下貫瞳子,可治也。
足少陽膽經,下缺盆,貫胸膈,而行脅肋,甲木化氣相火,經氣上逆,相火鬱閉,則生寒熱,筋脈壅腫,則生瘰癧,瘰癧穿漏,久而不瘳,則為鼠瘻。少陽與厥陰同氣,少陽之上逆者,厥陰必病下陷,女子經澀血瘀,多生此證。是雖肝膽之證,而根源脾胃,陽虛濕旺,脾陷胃逆,是其得病之由來也。
皆在於臟,在肝脾也。肝脾為本,膽胃為標,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,足少陽之經病之標也。請從其本引其末者,從厥陰以引少陽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岐伯說:「頸部和腋下出現寒熱和瘰癧,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」岐伯回答說:「這些都是鼠瘻的寒熱毒氣,停留在脈絡中沒有散去所導致的。」黃帝問:「要怎麼去除它們呢?」岐伯說:「鼠瘻的根源都在臟腑,它的末梢會向上跑到頸部和腋下的地方。如果毒氣浮在脈絡中,還沒有深入到肌肉,只是在體表形成膿血,這種情況比較容易去除。」黃帝又問:「要怎麼去除呢?」岐伯回答說:「請從它的根本去引導它的末梢,就可以使它衰退,並且斷絕寒熱的發生。
仔細檢查它的走向,然後慢慢地、來回地去除它。如果小的像麥子一樣,刺一次就可以知道有沒有效果,刺三次就應該好了。」黃帝問:「如何判斷它是生還是死呢?」岐伯說:「把眼睛翻開來看,如果裡面有紅色的脈絡,上下貫穿瞳孔,看到一條脈絡,一年後會死;看到一條半脈絡,一年半後會死;看到兩條脈絡,兩年後會死;看到兩條半脈絡,兩年半後會死;看到三條脈絡,三年後會死。如果看到紅色脈絡沒有貫穿瞳孔,就可以治療。」
足少陽膽經,往下走經過缺盆,貫穿胸膈,然後運行在脅肋部。甲木化氣成為相火,膽經的經氣向上逆行,相火鬱積閉塞,就會產生寒熱;筋脈壅腫阻塞,就會產生瘰癧;瘰癧穿破流膿,久久不能痊癒,就會變成鼠瘻。少陽經和厥陰經的氣是相通的,少陽經的氣向上逆行,厥陰經一定會病變而向下陷。女子如果月經不順暢、有瘀血,多半會產生這種病症。雖然這是肝膽的病症,但是根源在於脾胃。如果陽氣虛弱、濕氣旺盛,脾氣下陷、胃氣上逆,這就是導致這種病症的原因。
這些病都根源於臟腑,主要在肝臟和脾臟。肝臟和脾臟是根本,膽臟和胃臟是標,它的末梢向上跑到頸部和腋下,這是足少陽膽經病變的表象。所謂「從其本引其末」,就是要從厥陰經來引導少陽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