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九 (3)
卷九 (3)
1. 厥病(七十七)
厥頭痛,面若腫起而煩心,取之足陽明太陰。厥頭痛,員員頭重而痛,瀉頭上五行,行五,先取手少陰,後取足少陰。厥頭痛,頭脈痛,心悲善泣,視頭動脈反盛者,盡刺去血,後調足厥陰。厥頭痛,意善忘,按之不得,取頭面左右動脈,後取足太陰。厥頭痛,頭痛甚,耳前後脈湧有熱,瀉出其血,後取足少陽。
白話文:
頭部氣血不通,導致頭痛,面部浮腫而煩躁不安
治療方法:取足陽明經和太陰經的血。
頭部氣血不通,導致頭部脹重而疼痛
治療方法:瀉去頭上的五行經脈,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的順序,先取手少陰經,後取足少陰經的血。
頭部氣血不通,導致頭部脈絡疼痛,心臟悲傷容易哭泣
治療方法:觀察頭部動脈,如果逆流而行,導致血脈脹盛,就徹底刺破動脈放血,再調和足厥陰經。
頭部氣血不通,導致健忘,按壓頭部脈絡部位沒有痛感
治療方法:取頭部面部左右的動脈,再取足太陰經的血。
頭部氣血不通,導致頭痛劇烈,耳前後動脈脈搏強烈且發熱
治療方法:放出這些動脈的血,再取足少陽經的血。
厥頭痛,項先痛,腰脊為應,先取天柱,後取足太陽。頭半寒痛,先取手少陽陽明,後取足少陽陽明。真頭痛,頭痛甚,腦盡痛,手足寒至節,死不治。頭痛不可取於腧者,有所擊墮,惡血在於內,若內傷,痛未已,可則刺,不可遠取也。頭痛不可刺者,大痹為惡,日作者,可令少愈,不可已。
白話文:
頭部疼痛
- 後頸先痛,腰脊相應,先取天柱穴,再取足太陽穴。
- 頭部一半寒痛,先取手少陽穴和陽明穴,再取足少陽穴和陽明穴。
- 真正的頭痛,頭痛劇烈,腦部全痛,手足冰冷至關節,此症無法治癒。
不能用針灸治療的頭痛
- 因外力衝擊或摔傷造成,體內有瘀血時,如果是內傷,疼痛未止,可以針刺,但不可遠取。
不能針刺的頭痛
- 長期麻痺,會讓疼痛減輕,但無法痊癒。
氣逆曰厥,平人清升濁降,頭上清虛,故痛不作,頭痛,濁氣之上逆也,故名曰厥。取足陽明太陰者,瀉脾濕而降胃逆也。員員,頭運之象。頭上五行,行五者,熱病五十九腧之穴,義詳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。先取手少陰,後取足少陰,交濟水火,使之清升而濁降也。肺主悲,心悲善泣,肺金侮心火也。
白話文:
人體氣血運行通暢時,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,頭部氣血通暢,所以不會出現疼痛。一旦頭痛,說明濁氣上升,因此稱之為「厥」。
治療時,取足陽明經和足太陰經的穴位,目的是清瀉脾經濕氣,緩解胃部氣逆。
「員員」指的是頭部發沉脹的感覺,常形容頭痛。頭部有五行穴位,可以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位,具體見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的記載。
先取手少陰經的穴位,後取足少陰經的穴位,通過疏通水火,讓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。肺主悲傷,心臟悲傷會哭泣,是因為肺金剋制心火所致。
頭上動脈,兩額兩頰耳前諸動脈也,義見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,後調足厥陰,肝藏血,其脈會於巔也。意善忘,君火上逆而失藏也。耳前後脈湧有熱,足少陽脈循耳前後下行,相火上逆,故其脈上湧而有熱也。真頭痛,腦痛,節寒,水凌土敗(脾主四肢,脾敗,故手足寒至節),陰邪上填於陽位也。
白話文:
頭部的動脈,包括兩額、兩頰和耳前的動脈,在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中有所記載。這些動脈與足厥陰經相關,肝臟儲存血液,其脈絡會合在頭頂。
如果出現健忘症狀,可能是因為君火(心火)上逆,導致肝氣失藏所致。
如果耳前後的脈絡跳動且有熱感,說明足少陽經循行於耳前後下行,相火(肝腎之火)上逆,導致脈絡上湧並產生熱感。
真正的頭痛,即腦痛,同時伴有手足寒至關節處的症狀,是因為脾主四肢,脾氣虛弱導致四肢寒涼,陰邪上犯陽位所致。
則刺,則而刺之,破其惡血也。不可刺者,不可刺愈,以其大痹為惡,日日發作者,但可令其少愈,不能全已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病情嚴重,就刺破出血,以去除壞血。但如果病情不能刺治,就不能治癒,因為大痹是個大毛病,每天都會發作,只能緩解症狀,不能完全根治。
耳鳴,取耳前動脈。耳聾無聞,取耳中。耳鳴,取手中指爪甲上,左取右,右取左,先取手,後取足。耳聾,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,先取手,後取足。耳痛不可刺者,耳中有膿,若有干耵聹,耳無聞也。
白話文:
耳鳴:取耳前的脈動部位。
耳聾聽不見:取耳中。
耳鳴:取手中指指甲上的甲肉交接處,左耳取右手指甲,右耳取左手指甲,先取手上的,後取腳上的。
耳聾:取手的小指和無名指指甲上的甲肉交接處,先取手上的,後取腳上的。
耳痛不能針刺的:耳朵裡有膿,如果是有乾耳垢,耳朵也會聽不見。
耳前動脈,手少陽之耳門也。耳中,手太陽之聽宮也。手中指爪甲上,手厥陰之中衝也。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,手少陽之關衝也。耵聹,耳垢也,垢塞耳竅,以致無聞,當以法去之,未可以刺愈也。耳病亦緣濁氣上逆,故謂之厥病(耵聹,音丁寧)。
白話文:
- 耳前的動脈,是手少陽經的耳門穴。
- 耳朵內部,是手太陽經的聽宮穴。
- 手中指指甲上的大血管,是手厥陰經的中衝穴。
- 手小指旁的指甲根部與肉交界的地方,是手少陽經的關衝穴。
- 耵聹,就是耳垢,如果耳垢阻塞耳道,導致耳鳴,應該用方法把它去除,不能用針灸治療。
- 耳病也是因為濁氣上逆引起的,所以稱之為「厥病」(耵聹應讀作「丁寧」)。
厥心痛,與背相控,善瘛,始從後觸其心,傴僂者,腎心痛也,先取京骨,崑崙,髮針不已,取然谷。厥心痛,腹脹胸滿,心尤痛甚,胃心痛也,取之大都、太白。厥心痛,痛如以錐針刺其心,心痛甚者,脾心痛也,取之然谷、太谿。厥心痛,色蒼蒼如死狀,終日不得大息,肝心痛也,取之行間、太衝。
白話文:
心絞痛
當心痛與背痛同時發作,容易抽搐,一開始從後背侵犯心臟,導致駝背的,是腎心痛。先按壓京骨、崑崙、髮針穴,如果沒有緩解,再按壓然谷穴。
心絞痛 ,伴有腹脹、胸悶,心痛尤為劇烈,是胃心痛。按壓大都、太白穴。
心絞痛 ,疼痛如同錐針刺心,心痛劇烈的,是脾心痛。按壓然谷、太谿穴。
心絞痛 ,面色蒼白如死人,整日喘息不定,是肝心痛。按壓行間、太衝穴。
厥心痛,臥若徒居,心間痛,動作痛益甚,色不變,肺心痛也,取之魚際、太淵。真心痛,心痛甚,手足清至節,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。心痛不可刺者,中有盛聚,不可取於腧。腸中有蟲瘕及蛟蛕,皆不可取以小針。心腸懊憹作痛,腫聚,往來上下行,痛有休止,腹熱喜渴涎出者,是蚊蛕也。
蘵腹憹痛,形中上者,以手聚按而堅持之,無令得移,以大針刺之,久持之,蟲不動,乃出針也。
白話文:
心胸疼痛,心間疼痛
- 躺下時感覺像無人陪伴,心間疼痛,動作時疼痛加劇,面色不變,這是肺心疼痛,取穴魚際、太淵。
- 真正的心臟疼痛,疼痛劇烈,手足清冷至關節,早上發作晚上死亡,晚上發作早上死亡。
- 心痛不可針刺的,是因為心臟中有腫塊積聚,不能取穴。
- 腸道內有蟲子、瘕積或蛟蛕,都不可用小針取治。
- 心腸絞痛,腫脹積聚,上下往返遊走,疼痛有緩止,腹熱口渴流涎,這是蚊蛕引起的疼痛。
控,牽引也。瘛,筋急也。傴僂,身俯不能仰也。京骨、崑崙,足太陽穴。然谷,足少陰穴。腹脹胸滿,胃氣逆也。大都、太白,足太陰穴。太谿,足少陰穴。行間、太衝,足厥陰穴。臥若徒居,身無倚著也。魚際、太淵,手太陰穴。真心痛,心痛,節清,水滅火也。中有盛聚,積聚盛也。
白話文:
**控:**牽引。
瘛: 筋脈緊張。 傴僂: 身體前傾,無法抬起。 京骨、崑崙: 足太陽膀胱經穴位。 然谷: 足少陰腎經穴位。 腹脹胸滿: 胃氣上逆導致脹滿。 大都、太白: 足太陰脾經穴位。 太谿: 足少陰腎經穴位。 行間、太衝: 足厥陰肝經穴位。 臥若徒居: 躺著時身體無依無靠。 魚際、太淵: 手太陰肺經穴位。 真心痛: 心臟疼痛。 節清: 水分清澈。 水滅火: 水能克火。 中有盛聚: 體內有積聚物。
蘵腹,腹脝脹也。憹痛,懊憹作痛。形中上者,形自中焦而上衝也,言其痛或往來上下而行,或自中焦而上行也。心痛亦緣濁氣逆上,故謂之厥病。
白話文:
蘵腹:腹部脹滿。憹痛:煩躁疼痛。形中上者:疼痛從中焦向上發展。厥病:指心痛,因為濁氣逆上導致的心痛。
足髀不可舉,側而取之,在樞閤中,以圓利針,大針不可刺。轉筋者,立而取之,可令遂已。痿厥者,張而取之,可令立快也。轉筋者四語,舊誤在「本輸」。
白話文:
腿部無法抬起,側著身子用針取穴,在樞閤穴位中,用圓滑鋒利的針,不可用大針刺。
抽筋的人,站著取穴,可使抽筋立刻止住。
麻木不仁的人,張開手腳取穴,可使麻木感立馬消失。
關於抽筋的四句話,以前錯寫在「本輸」穴位中。
足髀,股上骨也。側,側臥也。在樞閤中,髀樞中也。轉筋者,必骽屈,故立而取之。痿厥者,必足卷,故張而取之。
白話文:
大腿,在大腿骨以上。側臥,就是躺著。在樞紐關節中,大腿樞紐中。抽筋的人,肯定會小腿彎曲,所以要站著治療。腿腳無力、麻木的人,肯定會腳趾捲起,所以要張開治療。
風痹,病不可已者,足如履冰,時如入湯中,煩心頭痛,時嘔時悗,久則目眩,眩已汗出,股脛淫濼,悲以喜恐,短氣不樂,不出三年死也。濼,音鹿,又音洛。
股脛淫濼,汗常出也。
白話文:
風寒濕痹,這種病無法治癒,就好像腳踩在冰上,有時又好像走進熱水中,令人心煩頭痛,時常嘔吐打嗝,久了會頭暈,頭暈後就會出汗,大腿和小腿濕熱,喜怒無常,悲傷憂愁,呼吸急促不開心,不出三年就會死亡。淫濼的「濼」字,讀音同「鹿」,又讀音同「洛」。
2. 寒熱(七十八)
黃帝問於岐伯曰: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,皆何氣使生?岐伯曰:此皆鼠瘻寒熱之毒氣,留於脈而不去者也。黃帝曰:去之奈何?岐伯曰:鼠瘻之本,皆在於臟,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,其浮於脈中,而內未著於肌肉,而外為膿血者,易去也。黃帝曰:去之奈何?岐伯曰:請從其本引其末,可使衰去,而絕其寒熱。
白話文:
黃帝問岐伯:「頸部和腋下出現寒熱瘰癧,是哪種病氣造成的?」
岐伯回答:「這些都是鼠瘻寒熱毒氣,瘀滯在經脈中無法散去的緣故。」
黃帝問:「如何去除它?」
岐伯回答:「鼠瘻的根源在於臟腑,末梢發作於頸部和腋下。如果毒氣只浮在經脈中,還沒有深入肌肉,形成膿血,就比較容易去除。」
黃帝問:「如何去除它?」
岐伯回答:「可以從病根入手,引導末梢離開,讓它逐漸衰退,消除寒熱。」
審按其道以予之,徐往徐來以去之,其小如麥者,一刺知,三刺而已。黃帝曰:決其死生奈何?岐伯曰:反其目視之,其中有赤脈,上下貫瞳子,見一脈,一歲死,見一脈半,一歲半死,見二脈,二歲死,見二脈半,二歲半死,見三脈,三歲死,見赤脈不下貫瞳子,可治也。
白話文:
仔細觀察病情,根據病情變化給予治療,治癒後慢慢來往以消除症狀,那些小如麥粒的病竈,一針下去就知道,再針刺兩次即可。黃帝問:如何判斷患者的生死?岐伯說:翻開他的眼睛看,瞳孔中有紅色的脈絡,上下貫穿瞳孔,看到一條脈絡,患者會在一年內死亡;看到一條半的脈絡,會在一年半內死亡;看到兩條脈絡,會在兩年內死亡;看到兩條半的脈絡,會在兩年半內死亡;看到三條脈絡,會在三年內死亡;如果看到紅色的脈絡沒有貫穿瞳孔,患者是可以治癒的。
足少陽膽經,下缺盆,貫胸膈,而行脅肋,甲木化氣相火,經氣上逆,相火鬱閉,則生寒熱,筋脈壅腫,則生瘰癧,瘰癧穿漏,久而不瘳,則為鼠瘻。少陽與厥陰同氣,少陽之上逆者,厥陰必病下陷,女子經澀血瘀,多生此證。是雖肝膽之證,而根源脾胃,陽虛濕旺,脾陷胃逆,是其得病之由來也。
白話文:
足少陽膽經,由下缺盆處開始,貫穿胸膈,經過脅肋。甲木五行屬火,化氣後為相火。膽經氣上逆,相火鬱閉,就會產生寒熱,經絡氣血壅塞,就會形成瘰癧。瘰癧穿破潰爛,久治不愈,就會變成鼠瘻。少陽膽經和厥陰肝經同屬相火,少陽上逆,厥陰必定下陷。女性月經不調,血瘀不通,也多會生這種病。雖然這是肝膽方面的病,但是根源在脾胃。陽氣虛弱,濕氣過盛,脾臟下陷,胃氣上逆,是引發這種疾病的原因。
皆在於臟,在肝脾也。肝脾為本,膽胃為標,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,足少陽之經病之標也。請從其本引其末者,從厥陰以引少陽也。
白話文:
所有疾病的根源都在臟腑,特別是肝和脾。肝和脾是根本,膽和胃是表徵。疾病最終發作在頸腋之間,這是足少陽經的病症表現。要治病,就要從根本入手,從厥陰經引出少陽經的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