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三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4)

1. 經筋(二十二)

其病足下轉筋,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,病在此者,主癇瘛及痙,在外者不能俯,在內者不能仰,故陽病者,腰反折,不能俯,陰病者,不能仰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腧,在內者,熨引飲藥,此筋折紐,紐發數甚者,死不治。名曰仲秋痹也。

癇,驚也。瘛,筋急而抽引也。痙,筋短而身勁也。筋脈短急,其在外者,即不能俯(外,身後也),其在內者,即不能仰,故太陽病者,腰反折,不能俯,其經行身之後也,少陰病者,身傴僂,不能仰,其經行身之前也(少陰自前而行於後)。此筋折紐,折其樞紐也。紐發數甚,折紐數發而數甚也。仲秋痹,足少陰應八月之氣也。

足厥陰之筋,起於大指之上,上結於內踝之前,上循脛,上結內輔之下,上循陰股,結於陰器,絡諸筋。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,內輔痛,陰股痛,轉筋,陰器不用,傷於內則不起,傷於寒則陰縮入,傷於熱則縱挺不收,治在行水清陰氣,其病轉筋者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腧,名曰季秋痹也。

結於陰器,肝主筋,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也。絡諸筋,前陰皆聯絡於諸筋也。傷於內則不起,縱欲傷精,則陰痿也。傷於寒則陰縮入,寒則筋急也。傷於熱則縱挺不收,熱則筋松也。治在行水清陰氣,熱則補腎水,以清陰分之熱也。季秋痹,足厥陰應九月之氣也。

手厥陰之筋,起於中指,與太陰之筋並行,結於肘內廉,上臂陰,結腋下,下散前後,挾脅。其支者,入腋,散胸中,結於脅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,前及胸痛,息賁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腧,名曰孟冬痹也。

息賁,喘息賁逆。孟冬痹,手厥陰應十月之氣也。

手少陰之筋,起於小指之內側,結於銳骨,上結肘內廉,上入腋,交太陰,挾乳里,結於胸中,循胸,下繫於臍。其病內急,心承伏梁,下為肘網,當所過者支轉筋,筋痛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腧,其成伏梁,唾膿血者,死不治,名曰仲冬痹也。

銳骨,掌後銳骨。肘網,肘如網羅牽引。仲冬痹,手少陰應十一月之氣也。

手太陰之筋,起於大指之上,循指上行,結於魚後,行寸口外側,上循臂,結肘中,上臑內廉,入腋下,出缺盆,結肩前髃,上結缺盆,下結胸裡,散貫賁,合賁下,抵季脅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,痛甚成息賁,脅急,吐血。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腧。名曰季冬痹也。

賁,賁門,《難經》:胃為賁門(胃之上口)。季冬痹,手太陰應十二月之氣也。

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,熱則筋弛縱不收,陰痿不用。陽急則反折,陰急則俯不伸。淬刺者,刺寒急也,熱則筋弛不收,無用燔針。足之陽明,手之太陽,筋急則口目為僻,眥急不能卒視,治皆如右方也。

白話文:

經筋(二十二)

症狀表現為足部抽筋,以及經筋循行經過的部位出現結節疼痛和抽筋。此處經筋病變主要引發癲癇、抽搐及痙攣。若病變在外側(身後),則無法彎腰;在內側(身前),則無法後仰。因此,陽經病變會導致腰部向後反折,無法彎曲;陰經病變則無法後仰。治療方法是用火針快速點刺,以患者感知為度,並以痛處為針刺穴位。若病變在內側,則配合溫熨、導引和內服藥物。若經筋扭結頻繁發作且嚴重,則難以治癒,甚至可能致命。此病稱為「仲秋痹」。

足厥陰經筋:起始於大腳趾,向上結於內踝前方,沿脛骨上行,結於膝內側下方,再沿大腿內側上行,結於生殖器,並聯絡其他筋脈。其病變表現為大腳趾及內踝前疼痛、膝內側痛、大腿內側痛、抽筋、生殖器功能障礙。內傷(如縱慾過度)會導致陽痿;受寒則陰部縮入;受熱則陰部鬆弛挺直不收。治療以疏通水濕、清熱養陰為主,若出現抽筋則用火針點刺。此病稱為「季秋痹」。

手厥陰經筋:起始於中指,與手太陰經筋並行,結於肘內側,上臂內側至腋下,分散至胸脅。其分支進入腋下,散布胸中,結於脅部。病變表現為循行部位抽筋、胸痛、氣逆喘息。治療用火針點刺。此病稱為「孟冬痹」。

手少陰經筋:起始於小指內側,結於腕部銳骨,上行至肘內側,進入腋下交會於手太陰經筋,散布於胸乳,下繫於臍部。病變表現為筋脈拘急、心胸緊迫如伏梁(積塊),肘部如網狀牽拉疼痛。若發展為伏梁並咳膿血,則難以治癒。此病稱為「仲冬痹」。

手太陰經筋:起始於大拇指,沿手指上行結於魚際後,經寸口外側至肘部,上臂內側入腋下,出缺盆,結於肩前及胸內,散布於賁門(胃上口),下抵季脅。病變表現為循行部位抽筋劇痛、氣逆喘息、脅部拘急、吐血。治療用火針點刺。此病稱為「季冬痹」。

總結
經筋病變,寒證會筋脈反折拘急,熱證則筋脈鬆弛無力。陽經拘急則身體反張,陰經拘急則彎腰難伸。火針適用於寒證,熱證則禁用。足陽明經和手太陽經筋拘急時,會導致口眼歪斜、眼角緊急無法直視,治法同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