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靈樞懸解》~ 卷九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2)

1. 周痹(七十三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周痹之在身也,上下移徙,隨脈其上下,左右相應,間不容空,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耶?將在分肉之間乎?何以致是?其痛之移也,間不及下針,其S慉痛之時,不及定治,而痛已止矣,何道使然?願聞其故。岐伯答曰:此眾痹也,非周痹也。黃帝曰:願聞眾痹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岐伯:「周痹在身上,上下遊走,隨著脈絡上下移動,左右相互呼應,沒有空隙。請問這種疼痛是在血脈之中,還是肌肉之間?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疼痛移動的速度快到不及針灸,疼痛發作時不及針灸治療,疼痛就已經停止了,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我希望瞭解這些。」

岐伯回答說:「這不是周痹,而是眾痹。」

黃帝說:「什麼是眾痹?」

岐伯對曰:此各在其處,更發更止,更居更起,以右應左,以左應右,非能周也,更發更休也。黃帝曰:善。刺之奈何?岐伯對曰:刺此者,痛雖已止,必刺其處,勿令復起。慉,音觸。慉,痛也。

白話文:

岐伯回答說:這些病症各自出現在自己的部位,反復發作和停止,反復轉移和復位,以右邊的穴位應對左邊的,以左邊的穴位應對右邊的,並不是它們能周全治療所有的部位,而是說它們會輪流發作和停止。黃帝說:很好。那應該怎麼針灸呢?岐伯回答說:治療這種病症,雖然疼痛已經停止,但一定要針灸病發的部位,不要讓它再次發作。慉,讀音同「觸」,指疼痛。

黃帝曰:善。願聞周痹何如?岐伯對曰:周痹者,在於血脈之中,隨脈以上,隨脈以下,不能左右,各當其所。黃帝曰:刺之奈何?岐伯對曰:痛從上下者,先刺其下以遏之,後刺其上以脫之,痛從下上者,先刺其上以遏之,後刺其下以脫之。

遏,止其流也。脫,拔其本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「好。想問周痹是什麼?」岐伯回答:「周痹發於血脈之中,隨著血脈流向上方或下方,無法移動位置,只能侷限在原本的位置。」黃帝說:「該如何針刺治療?」岐伯回答:「如果疼痛由上往下,先針刺下方來阻止它,再針刺上方來解除它;如果疼痛由下往上,先針刺上方來阻止它,再針刺下方來解除它。」

黃帝曰:善。此痛安生?何因而有名?岐伯對曰:風寒濕氣客於外,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,沫得寒則聚,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,分裂則痛,痛則神歸之,神歸之則熱,熱則痛解,痛解則厥,厥則他痹發,發則如是。此內不在臟,而外未發於皮,獨居分肉之間,真氣不能周,故命曰周痹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很好。這種疼痛是什麼地方引起的?是怎樣得名的?岐伯回答說:風寒濕氣之邪從外部入侵,停留在皮肉之間,擠壓形成水沫,水沫遇寒則凝聚,凝聚後擠開皮肉,將其撐開裂開,裂開則疼痛,疼痛則精神會集中到患處,精神集中就會發熱,發熱後疼痛就會減輕,疼痛減輕後就會出現麻木,麻木後其他的部位就會出現麻痺,發作起來就是這樣。這種疼痛既不在臟腑,又沒有發作到皮膚,只是停留在皮肉之間,正氣不能到達,所以稱為「周痹」。

故刺痹者,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,視其虛實,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,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,熨而通之,其瘛堅,轉引而行之。黃帝曰:善。余已得其意矣,亦得其事矣。

瘛,筋急也。堅,筋硬也。

白話文:

所以要治療痺症,必須先仔細檢查六經的位置,查看虛實情況,以及大動脈的血液是否不通暢,或者脈絡虛弱而凹陷的部位,然後進行調整,用熨燙的方法疏通,讓痺塞堅硬的地方轉移、疏通。黃帝說:好啊,我已經明白意思和方法了。

2. 上膈(七十四)

黃帝曰:氣為上膈者,飲食入而還出,余已知之矣。蟲為下膈,下膈者,食晬時乃出,余未得其意,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喜怒不適,飲食不節,寒溫不時,則寒汁流於腸中,流於腸中則蟲寒,蟲寒則積聚,守於下管,腸胃充郭,衛氣不營,邪氣居之。人食則蟲上食,蟲上食則下管虛,下管虛則邪氣勝之,積聚已留,留則癰成,癰成則下管約。其癰在管內者,即為痛深,其癰在外者,則癰外而痛浮,癰上皮熱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氣在橫隔膜以上,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,這點我已經知道了。寄生蟲在橫隔膜以下,橫隔膜以下的寄生蟲,只有在消化不良的時候才會出來,這一點我還不明白,希望你詳細解釋一下。岐伯說:喜怒失常,飲食不節制,寒暖不當,就會使寒氣流入腸中,腸中受寒,寄生蟲也會受寒,受寒的寄生蟲會積聚在腸道下端,堵塞腸胃,衛氣不能運轉,邪氣就會乘虛而入。人吃東西時,寄生蟲就會跑上去搶食,腸道下端就會空虛,空虛的腸道就會被邪氣乘虛而入,積聚的病竈就會形成,形成病竈後腸道下端就會狹窄。如果病竈在腸道內,就會疼痛得很深,如果病竈在腸道外,就會腫脹疼痛,皮膚發熱。

黃帝曰:刺之奈何?岐伯曰:微按其癰,視氣所行,先淺刺其旁,稍內益深,還而刺之,無過三行,察其沉浮,以為深淺。已刺必熨,令熱入中,日使熱內,邪氣益衰,大癰乃潰。伍以參禁,以除其內,恬憺無為,乃能行氣,後以鹹苦,化谷乃下矣。晬,音醉。管、脘同。郭、廓同。

憺,音淡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如何針灸呢?

岐伯回答道:輕輕按壓膿腫,觀察氣血流動的方向。先淺淺地刺它的周圍,再逐漸往內刺深。反覆刺入,不要超過三行。觀察膿腫的浮沉,以此來決定針刺的深淺。

針刺完畢後,一定要熱敷,讓熱量深入其中。每天都要讓熱量進入膿腫,邪氣就會逐漸衰減,大膿腫就會潰破。

搭配服用人蔘、禁閉口鼻等藥物,清除膿腫內部的邪氣。保持心平氣和,無所作爲,才能使氣血通暢。最後,再用鹹苦味的藥物,幫助消化食物,將膿液排出。

【注釋】

晬,音醉。管、脘同。郭、廓同。

上膈即噎膈,下膈即反胃也。晬時,周時。反胃之家,腎寒脾濕,飲食不化,下竅約結,無入二腸之路,既不下行,故久之而上吐也。蟲生於木,土濕木鬱,是以蟲化。蟲溫則動,寒則靜,飲食寒冷,寒汁下流,蟲寒不動,則積聚之寒濕,守於下管,充廓腸胃之中,衛氣不得營運於內,但有邪氣居之(即寒濕積聚)。

白話文:

**上膈:**也就是噎膈,食物無法順利通過食道。

下膈: 也就是反胃,食物從胃裡反流出來。 反胃的原因: 腎氣不足,脾胃濕氣過重,飲食消化不良,大便不通暢,食物無法順利進入小腸和​​大腸。 反胃的機理: 食物和水分無法向下運走,長時間積聚在胃裡,就會往上吐出。 蟲子的形成: 蟲子生長在木頭上,土壤濕潤會導致木頭腐爛,從而形成蟲子。 蟲子的活動: 蟲子在溫暖時會活動,在寒冷時會靜止。如果飲食偏寒涼,寒氣會流向下焦,導致蟲子受寒後無法活動,從而形成寒濕積聚在腸胃中。 寒濕積聚的後果: 寒濕積聚會阻礙衛氣在體內運行,而邪氣(即寒濕)就會趁機滯留在腸胃中。

人食下則蟲得溫氣而上食,下管空虛,邪氣愈勝,積聚留結,因而癰成,癰成則下管閉塞,是以食不下行而上吐也。淺刺其旁,瀉其標也。還而刺之,拔其本也。伍以參禁,飲食起居之際,參伍為禁,以為調攝也。後以鹹苦之味,化其下焦之凝寒,谷乃下行,嘔吐不作也。

白話文:

人吃東西後,體內的蟲就會得到溫熱的氣體而向上吃,下焦就會空虛,邪氣就會更強盛,積聚在一起形成結塊,從而導致癰疽生成。癰疽生成後,下焦閉塞,所以食物不能下行,就會向上嘔吐。

淺刺旁邊的皮膚,是為了疏通浮表的邪氣。再刺一次,是為了拔除根本的病因。用參葉禁止食物,在飲食起居的時候,採用參葉來禁止進食,起到調理的作用。

最後用鹹苦的味道,化解下焦的寒凝,食物就可以下行,嘔吐的現象也就消失了。

3. 憂患無言(七十五)

黃帝問於少師曰: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,何道之塞?何氣出行?使音不彰?願聞其方。少師答曰: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。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會厭者,音聲之戶也。口唇者,音聲之扇也。舌者,音聲之機也。懸雍垂者,音聲之關也。頏顙者,分氣之所泄也。橫骨者,神氣所使,主發舌者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少師道:「人突然感到憂愁憤怒,說話時聲音小到聽不見,是什麼原因堵塞了?什麼樣的氣體通過導致聲音不清晰?希望聽到你的見解。」

少師答道:「咽喉是食物和水通過的通路。喉嚨是氣體上下流通的通道。會厭是發聲的門戶。口脣是發聲的扇子。舌頭是發聲的機制。懸雍垂是發聲的關卡。頏顙是氣體宣洩的地方。橫骨受神氣驅動,主要負責發動舌頭。」

故人之鼻洞,涕出不收者,頏顙不開,分氣失也。是故厭小而薄,則發氣疾,其開闔利,其出氣易,其厭大而厚,則開闔難,其出氣遲,故重言也。人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厭,則厭不能發,發不能下至,則開闔不致,故無音。黃帝曰:刺之奈何?少師曰:足之少陰,上繫於舌,絡於橫骨,終於會厭,兩瀉其血脈,濁氣乃闢,會厭之脈,上絡任脈,取之天突,其厭乃發也。

白話文:

鼻子裡涕水流個不停的人,喉頭無法張開,這是分氣出問題的緣故。所以厭小而薄的人,發聲會急促,張合自如,呼氣也容易;厭大而厚的人,張合困難,呼氣也緩慢,所以要多次呼氣。人突然失聲,是寒氣侵襲了厭,使厭無法發聲,發聲後氣息無法下降,張合不能進行,所以失聲。黃帝問:針刺治療的方法是怎樣的?少師回答:足少陰經絡與舌相連,與橫骨相通,最終與會厭相連,兩次放血,濁氣就能祛除,會厭的脈絡與任脈相連,取任脈的天突穴,會厭就能發聲。

咽在後,是謂咽喉,水穀之道也。喉在前,是謂喉嚨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會厭在喉嚨之間,主司開闔,分別食氣,發揚音聲,是音聲之戶也。口唇者,啟閉攸賴,是音聲之扇也。舌者,動止所存,是音聲之機也。懸雍垂者,喉上重舌,是音聲之關也。頏顙者,喉之上管,通乎鼻竅,是分氣之所泄也。

白話文:

咽喉位於後方,是食物和水經過的地方。喉嚨位於前方,是空氣進出的通道。會厭位於喉嚨中央,負責開合,分辨食物和空氣,發出聲音,是聲音的閘門。嘴脣負責開合,是聲音的扇子。舌頭可以活動,是聲音的機關。懸雍垂是喉嚨上的小舌頭,是聲音的關口。鼻咽是喉嚨上方的空腔,通向鼻腔,是氣息散發的地方。

橫骨者,喉上軟骨,是神氣所使,主發舌者也。故人之鼻竅空洞,涕出不收者,是其頏顙不開,分氣失也。咽喉之氣,分別於此,是謂分氣。風閉皮毛,肺郁莫泄,分氣衝逆,淫蒸鼻竅,而為清涕,則曰鼻洞。頏顙不開者,旁無透竅,是以分氣失其升降之恆也(有升無降)。

白話文:

喉嚨上方有一塊軟骨,稱為「橫骨」。它是主掌發音和說話的部位。

如果人的鼻孔空洞,鼻涕流個不停,那說明喉嚨上方沒有打開,導致氣息分流異常。咽喉的氣息,在這裡分流,這稱為「分氣」。

如果風邪阻閉了皮膚毛孔,肺部鬱悶不散,分流的氣息就會上逆,侵入鼻孔,形成清鼻涕,這就被稱為「鼻洞」。

喉嚨上方沒有打開,兩旁也沒有出氣的孔,所以分流的氣息失去了正常的上升和下降(只升不上降)。

音聲發揚,全在會厭,厭小而薄,則開闔利而出氣易,厭大而厚,則開闔難而出氣遲,故重言也,重言者,語言蹇澀而重複也。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會厭,則會厭不能發聲,發而不能下至舊所,則開闔失職,故無聲音。刺法,足少陰上繫於舌,絡於橫骨,終於會厭,左右兩瀉其血脈,濁氣乃闢,闢者,開也。

會厭之脈,上絡任脈,取之任脈之天突,其厭乃發,發則聲出矣。

白話文:

聲音的發出,全都取決於會厭。會厭小而薄,開啟閉合就容易,出氣也容易。會厭大而厚,開啟閉合就困難,出氣也緩慢,所以強調兩次。重覆說話,是說話艱澀而重覆。突然沒有聲音的,是寒氣滯留在會厭處,導致會厭不能發聲,發出聲音也無法到達原來的部位,所以開啟閉合失常,因而沒有聲音。針刺的方法,足少陰經絡附著在舌頭上,連接橫骨,最後到達會厭。左右兩邊放血,濁氣就會消散,「闢」是打開的意思。

4. 癲狂(七十六)

癲疾始生,先不樂,頭重痛,視舉,目赤,甚作極,已而煩心,候之於顏,取手太陽陽明太陰,血變而止。

白話文:

癲病剛開始發作時,患者會感到心情不佳,頭部沉重且疼痛,眼睛向上吊,眼結膜泛紅,病情會達到一個高峰,隨後則會感到心煩。在面部可以觀察到相關症狀,治療時應取用與手太陽、手陽明、手太陰經絡相關的穴位進行放血療法,直到病情好轉為止。

陰盛則癲,病在肺腎,金水旺也,陽盛則狂,病在肝心,木火旺也,而皆緣土濕,土氣燥運,則四維不病也。心主喜,肝主怒,腎主恐,肺主悲,先不樂,水勝火也。頭重痛,濁氣上逆也。視舉,瞳子高也。目赤,火刑肺也。甚者,發作之極。已而煩心,君火失根而上逆也。

白話文:

陰氣過於旺盛則會癲癇,病位於肺腎,金水之力強大。陽氣過於旺盛則會狂躁,病位於肝心,木火之力強大。而這兩種情況都與土氣濕潤有關。當土氣乾燥流通時,四肢就不會生病。

  • 心臟主管喜悅
  • 肝臟主管憤怒
  • 腎臟主管恐懼
  • 肺臟主管悲傷

症狀:

  • 先是心情不愉悅,這是水剋火所致。
  • 頭部沉重疼痛,這是濁氣上逆所致。
  • 眼睛向上看,瞳孔向上翻,這是瞳孔過高的表現。
  • 眼睛發紅,這是火氣襲擊肺臟所致。

嚴重時:

  • 病情發作到極點。
  • 隨後心煩意亂,這是君火失去根源而上逆所致。

顏,庭也(天庭)。取手太陽支正、小海,手陽明偏歷、溫溜,手太陰太淵、列缺,瀉其血中之邪,血色變而止。

癲疾始作,而引口啼呼喘悸者,候之手陽明太陽,左強者攻其右,右強者攻其左,血變而止。

白話文:

顏面就是天庭。取手太陽穴支正穴、小海穴,手陽明穴偏歷穴、溫溜穴,手太陰穴太淵穴、列缺穴,將其血液中的邪氣瀉出去,血色改變就會停止出血。

啼者,肺之聲也。呼者,肝之聲也。喘者,肺氣逆也。悸者,心下動也。癲狂之病,皆生驚悸,膽木失根,驚悸乃作,實則為狂,虛則為癲也。左強攻右,右強攻左,所謂繆刺也。

癲疾始作,先反僵,因而脊痛,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,血變兩止。

白話文:

哭了,是肺部機能的表現。喊了,是肝臟機能的表現。喘了,是肺氣逆流的症狀。心慌,是心臟下方在活動。癲狂的疾病,都是因為驚嚇而引發,膽氣不足,於是產生驚悸,實症表現為狂躁,虛症表現為癲癇。左邊用力攻擊右邊,右邊用力攻擊左邊,就是所謂的「繆刺」法。

反僵脊痛,足太陽行身之背,其脈急也,取足太陽之委陽、飛揚、僕參、金門。太陽寒水氾濫,脾胃二土必濕,取足陽明之三里、解谿,足太陰之隱白、公孫,泄其濕也。取手太陽者,丙火化氣於寒水,足太陽之上源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背部僵痛

足太陽經(主要分佈在身體後側)脈絡急促,取足太陽經上的委陽、飛揚、僕參、金門穴位。

足太陽經寒水過多泛濫,脾胃兩臟必然濕氣過重,取足陽明經上的三里、解谿穴位,足太陰經上的隱白、公孫穴位,以祛除濕氣。

取手太陽經(主要分佈在手背和前臂),因為丙火之氣可以化解寒水,是足太陽經的上游經絡。

治癲疾者,常與之居,察其所當取之處。病至,視之有過者瀉之,置其血於瓠壺之中,至其發時,血獨動矣,不動,灸窮骨二十壯,窮骨者,骶骨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癲癇的人,要經常跟病人住在一起,觀察病人癲癇發作時應採取的措施。當癲癇發作前有先兆徵狀時,觀察先兆徵狀,再替病人瀉血,把瀉出的血放在葫蘆裡。等到病人癲癇發作時,只有葫蘆裡的血會動。如果血不動,就在病人的骶骨(尾骨)上,用灸法灸20次(窮骨,即骶骨)。

瓠,瓠蘆,壺,酒器也(以瓠蘆為壺也)。骶骨,尾骶骨,督脈之長強也。

骨癲疾者,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,汗出,煩悗。嘔多沃沫,氣下泄,不治。顑,音坎。

白話文:

瓠,就是瓠蘆,可以用來做成酒器。

骶骨,也就是尾骶骨,是督脈上的長強穴所在之地。

患有骨癲疾病的人,會出現顑齒以及身體各部位肌肉飽滿而骨骼突出的情況,會出汗,感到煩悶。嘔吐時會吐出大量泡沫,並有氣往下泄的情況,這種病不易治療。顑字的讀音接近「坎」。

鬢旁曰顑,顑齒諸腧分肉皆滿,邪氣充塞也。骨居,形肉脫,骨獨居也。嘔多沃沫,胃敗而氣逆也,氣下泄,脾敗而氣陷也,是以不治。

白話文:

靠近鬢角的地方叫顑,顑和牙齒的穴位周圍肌肉都很飽滿,是邪氣充塞的緣故。骨頭露出來,肌肉消瘦,是骨頭單獨顯露的緣故。嘔吐很多粘液,是胃部虛弱,氣息上逆所致;氣向下泄,是脾臟虛弱,氣息下陷所致,因此無法醫治。

筋癲疾者,身卷攣,急大,刺項大經之大杼脈。嘔多沃沫,氣下泄,不治。

身卷攣,筋縮急也。急大,脈弦浮也。項大經之大杼脈,足太陽穴也。

白話文:

患有筋癲這種病的人,會出現身體蜷縮抽搐,以及緊繃的情況,應該針刺頸部大經脈中的大杼穴。如果患者嘔吐大量泡沫,並且有氣往下洩的症狀,則無法治愈。

所謂身體蜷縮抽搐,是指肌肉緊縮且抽筋。而緊繃指的是脈象呈現弦浮的狀態。項部大經脈中的大杼穴,是屬於足太陽經的穴位。

脈癲疾者,暴僕,四肢之脈皆脹而縱,脈滿,盡刺之出血,不滿,灸之挾項太陽,灸帶脈,於腰相去三寸,諸分肉本腧。嘔多沃沫,氣下泄,不治。癲疾,疾發如狂者,死不治。

白話文:

脈診癲癇

脈象類似癲癇的人,急劇發作,全身脈絡脹滿而直,脈搏強勁,全部刺破放血,若出血不足,則灸刺頸部太陽穴和帶脈,此處位於腰部,左右相距三寸,乃是各臟腑經脈交會的腧穴。

若出現嘔吐大量白色泡沫、氣往下泄的情況,則難以救治。癲癇發作時狀若瘋狂,死亡率極高。

脈滿者,邪盛,故刺之,不滿者,正虛,故灸之。挾項太陽,足太陽之天柱、大杼。帶脈,足少陽穴,少陽行於兩脅,其穴與腰相去三寸,是皆宜灸之穴,及諸分肉本腧之不滿者,悉宜灸之。癲疾,發作如狂者,陽根盡脫,升泄無歸,故死不治。

白話文:

脈搏強勁的人,說明邪氣盛,所以要針刺放血。脈搏不強勁的人,說明正氣虛弱,所以要灸火治療。

夾著脖子和太陽經,足太陽經的天柱穴、大杼穴。帶脈上,足少陽經的穴位,少陽經行於兩脅,其穴位與腰部相距三寸,這些穴位都適合灸火治療。還有其他分肉(肌肉)本腧穴(俞穴)脈絡不強勁的部位,也都適合灸火治療。

癲癇病發作起來像發瘋一樣,陽氣根基完全脫離,升泄沒有依歸,所以死亡無法醫治。

狂始生,先自悲也,喜忘苦怒善恐者,得之憂飢,治之取手太陰陽明及取足太陰陽明,血變而止。

取手足太陰陽明,泄其濕也。

白話文:

狂症剛開始發作時,病人會先出現悲傷的情緒,接著可能轉為容易忘事、苦惱、易怒和恐懼等症狀,這些通常是因為過度憂慮和飢勞所致。治療時應針對手太陰肺經、手陽明大腸經以及足太陰脾經、足陽明胃經進行調理,直到病人的氣血恢復正常為止。

針對手部和足部的太陰與陽明經絡進行治療,目的是排除體內的濕氣。

狂始發,少臥不飢,自高賢也,自辯智也,自尊貴也,善罵詈,日夜不休,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。視之盛者,皆取之,不盛者,釋之也。

白話文:

狂熱症發作初期,患者會減少睡眠和食慾,表現出自以為高明、自詡聰慧、自視尊貴的症狀,且常出言不遜,晝夜不停歇。治療時,應取手陽明、太陽、太陰、舌下少陰等經絡的穴位。觀察患者症狀較重的部位,主要取用對應的穴位,症狀較輕的部位則可略過。

舌下,任脈之廉泉也。少陰,手少陰之神門、少衝也。

狂言,驚,善笑,好歌樂,妄行不休者,得之大恐,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。

恐傷腎氣,君相失根,故病驚狂笑歌。

狂,目妄見,耳妄聞,善呼者,少氣之所生也,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顑。

肝主呼,驚呼不寧者,肝氣怯少也。

狂者多食,善見鬼神,善笑而不發於外者,得之有所大喜,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,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。

大喜傷心,君相升泄,則善笑。

狂而新發,未應如此者,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,有頃已不已,以法治之,灸骶骨二十壯。

曲泉,足厥陰穴。

白話文:

舌頭下面是任脈的廉泉穴。少陰經的穴位包括手少陰經的神門穴和少衝穴。

人若胡言亂語、驚恐、愛笑、喜歡唱歌跳舞、行為舉止失常,這些症狀是由於受到重大驚嚇所致,治療時應針刺手陽明經、太陽經、太陰經。

驚嚇傷了腎氣,導致君相失根,所以才會出現驚恐、狂躁、愛笑、愛唱歌的病症。

狂躁症患者會出現幻覺,看到不存在的東西,聽到不存在的聲音,並且經常呼喊,這是由於氣虛所致,治療時應針刺手太陽經、太陰經、陽明經、足太陰經、頭部兩側的顑穴。

肝臟主宰呼氣,若患者驚恐呼喊不停,則說明肝氣不足。

狂躁症患者食量很大,容易看到鬼神,愛笑卻不表露出來,這些症狀是由於過度喜悅所致,治療時應針刺足太陰經、太陽經、陽明經,之後再針刺手太陰經、太陽經、陽明經。

過度喜悅會傷心,導致君相升泄,所以才會愛笑。

若患者剛發病,症狀不符合一般情況,應先針刺曲泉穴左右的動脈,直到見血,稍停片刻,症狀就會停止,之後再根據病情進行治療,並灸刺骶骨二十壯。

曲泉穴是足厥陰經的穴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