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三 (13)
卷三 (13)
1. 經筋(二十二)
骭,脛骨也。伏兔,股外豐肉,足陽明經脈所行,故穴名伏兔。聚於陰器,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於氣街,而陽明為之長也(《素問·痿論》語)。腳跳堅,腳筋跳動而堅硬也。桑鉤鉤之,使口正而不僻也。高下以坐等,令坎中高下與人坐相等也。三拊而已.熨後拊摩病上,三次而愈也。季春痹,足陽明應三月之氣也。
手陽明之筋,起於大指次指之端,結於腕,上循臂,上結於肘外,上臑,結於髃。其支者,繞肩胛,挾脊。直者,從肩髃上頸。其支者,上頰,結於頄。直者,上出手太陽之前,上左角,絡頭,下右頷。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,肩不舉,頸不可左右視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腧,名曰孟夏痹也。
上左角,絡頭,下右頷,左手之筋也,右手之筋,上右角,絡頭,下左頷,陽明之脈,左之右,右之左,筋亦如是。孟夏痹,手陽明應四月之氣也。
手太陽之筋,起於小指之上,結於腕,上循臂內廉,結於肘內銳骨之後,彈之應小指之上,入結於腋下。其支者,後走腋後廉,上繞肩胛,循頸,出走太陽之前,結於耳後完骨。其支者,入耳中。直者,出耳上,下結於頷,上屬目外眥。
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,循臂陰,入腋下,腋下痛,腋後廉痛,繞肩胛引頸而痛,應耳中鳴痛,引頷,目瞑,良久乃得視,頸筋急則為筋瘻頸腫,寒熱在頸,其為腫者,復而銳之,本支者,上曲牙,循耳前,屬目外眥,上頷,結於角,其痛當所過者支轉筋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腧,名曰仲夏痹也。
彈之應小指之上,彈之痠麻,應於小指之上也。頸筋急,則為筋瘻頸腫,瘰癧病也。復而銳之,復刺而用銳針,即小針也。仲夏痹,手太陽應五月之氣也。
手少陽之筋,起於小指次指之端,結於腕,上循臂,結於肘,上繞臑外廉,上肩,走頸,合手太陽。其支者,當曲頰,入系舌本。其支者,上曲牙,循耳前,屬目外眥,上乘頷,結於角。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,舌卷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腧,名曰季夏痹也。
季夏痹,手少陽應六月之氣也。
足太陰之筋,起於大指之端內側,上結於內踝。其直者,絡於膝內輔骨,上循陰股,結於髀,聚於陰器,上腹,結於臍,循腹裡,結於肋,散於胸中。其內者,著於脊。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,轉筋痛,膝內輔骨痛,陰股引髀而痛,陰器紐痛,上引臍,兩脅痛,引膺中脊內痛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腧,名曰孟秋痹也。
孟秋痹,足太陰應七月之氣也。
足少陰之筋,起於小指之下,並足太陰之筋,邪走內踝之下,結於踵,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,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,結於陰器,循脊內,挾膂,上至項,結於枕骨,與足太陽之筋合。
白話文:
經筋(二十二)
骭指的是脛骨。伏兔位於大腿外側肌肉豐厚處,是足陽明經脈循行的部位,因此穴位名為伏兔。經筋匯聚於陰部,陰陽經脈皆以宗筋為總會之處,並在氣街相會,而陽明經在其中起主導作用(出自《素問·痿論》)。「腳跳堅」指腳部筋脈跳動且堅硬。「桑鉤鉤之」是為了使口部端正而不歪斜。「高下以坐等」指調整坑穴的高低,使之與人坐下時的高度相當。「三拊而已」指在熱熨後按摩患處三次即可痊癒。「季春痹」指足陽明經與三月的氣候相應。
手陽明經的筋起於食指末端,結於腕部,向上沿前臂而行,結於肘外側,再上至肱部,結於肩髃。其分支繞過肩胛,夾脊而行。直行的部分從肩髃上至頸部。另一分支上行至臉頰,結於鼻旁。直行之筋再向上出手太陽經之前,至左額角,絡於頭部,並下至右側下巴。此筋病變時,其循行部位會出現牽引痛與抽筋,肩膀無法舉起,頸部不能左右轉動,治療以火針速刺為法,以見效為度,痛處即為取穴點,稱為「孟夏痹」。
(左手之筋上至左額角,絡頭後下至右頷;右手之筋則上至右額角,絡頭後下至左頷。陽明經脈左行右、右行左,筋的分布亦同。)「孟夏痹」指手陽明經與四月的氣候相應。
手太陽經的筋起於小指外側,結於腕部,沿前臂內側上行,結於肘內側尖骨後方,按壓時痠麻感會傳至小指,再內行結於腋下。其分支向後繞過腋窩外側,上繞肩胛,沿頸部走行至太陽經前方,結於耳後完骨。另一分支入耳中。直行之筋出耳上,向下結於下頷,再上行連屬眼外角。
此筋病變時,小指至肘內側尖骨後方疼痛,沿臂內側蔓延至腋下,引發腋下及腋後外側痛,並牽引肩胛與頸部疼痛;或伴隨耳中鳴響疼痛、下頷牽引不適、視物昏花良久方能看清等。頸部筋脈拘急可致筋瘻頸腫(如瘰癧),若頸部腫脹,則以小針反復刺治。其本支上至牙床,沿耳前連屬眼外角,上至額部結於額角,病變時循行部位出現抽筋疼痛,治療以火針速刺為法,痛處即為取穴點,稱為「仲夏痹」。
「仲夏痹」指手太陽經與五月的氣候相應。
手少陽經的筋起於無名指末端,結於腕部,上沿前臂結於肘部,再繞上臂外側上行至肩,走向頸部與手太陽經筋相合。其分支於曲頰處入繫舌根;另一分支上至牙床,沿耳前連屬眼外角,上至額部結於額角。病變時循行部位出現抽筋、舌捲縮,治療以火針速刺為法,痛處即為取穴點,稱為「季夏痹」。
「季夏痹」指手少陽經與六月的氣候相應。
足太陰經的筋起於大趾內側端,上行結於內踝。直行之筋絡於膝內側輔骨,沿大腿內側上行結於髀部,匯聚於陰部後上腹結於臍,沿腹內上行結於肋,散佈胸中;內行部分附著於脊柱。病變時大趾至內踝疼痛抽筋,膝內側輔骨痛,大腿牽引髀部疼痛,陰部扭結痛,並上引臍部、兩脅及胸膺內側與脊內疼痛,治療以火針速刺為法,痛處即為取穴點,稱為「孟秋痹」。
「孟秋痹」指足太陰經與七月的氣候相應。
足少陰經的筋起於小趾下方,與足太陰經筋並行,斜走內踝下方,結於足跟,與足太陽經筋相合後上行結於內輔骨下方,再與足太陰經筋並行而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,沿脊柱內側夾脊上行至項部,結於枕骨,與足太陽經筋相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