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三 (11)
卷三 (11)
1. 經別(二十一)
公孫,穴名,足太陰自此別走足陽明。
足少陰之別,名曰大鐘,當踝後,繞跟,別走太陽,其別者,並經上走於心包下,外貫腰脊。其病氣逆則煩悶,實則閉癃,虛則腰痛,取之所別也。
大鐘,穴名,足少陰自此別走足太陽。
足厥陰之別,名曰蠡溝,去內踝五寸,別走少陽,其別者,循脛上睪,結於莖。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,實則挺長,虛則暴癢,取之所別也。睪,音高。
蠡溝,穴名,足厥陰自此別走足少陽。睪,丸,陰囊也。
任脈之別,名曰尾翳,下鳩尾,散於腹。實則腹皮痛,虛則癢搔,取之所別也。
尾翳,穴名,任脈自此別走沖、督。鳩尾,蔽心骨,穴名。詳尾翳,當是中庭別名,中庭在鳩尾之上,故曰下鳩尾,散於腹。舊注謂為會陰,非。
督脈之別,名曰長強,挾膂,上項,散頭上,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,入貫膂。實則脊強,虛則頭重,高搖之,挾脊之有過者,取之所別也。
長強,穴名,督脈自此別走任、沖。下當肩胛左右又別走太陽。高搖之,頭之高也。
脾之大絡,名曰大包,出淵腋下三寸,布胸脅。實則身盡痛,虛則百節盡皆縱,此脈若羅絡之血者,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。
大包,穴名,脾為五臟之長,故另有大絡羅列也。此脈所部,若有絡血羅列可見者,皆取之大包。
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:胃之大絡,名曰虛里,脾胃皆有大絡也。
凡此十五絡者,實則必見,虛則必下。視之不見,求之上下,人經不同,絡脈異所別也。(自手太陰之別以下十六段,舊誤在「經脈」)
諸經之別,皆絡脈也,共十五絡。實則必見於外,虛則必下,不可見也。視之而不見,當求之上下之間,蓋以人經虛實不同,絡脈異於其所別走之處故也。
白話文:
經別(二十一)
公孫:穴位名稱,足太陰脾經由此分支走向足陽明胃經。
足少陰腎經的分支稱為大鐘,位於腳踝後方,環繞足跟,分支走向足太陽膀胱經。另一分支沿經脈上行至心包下方,向外貫穿腰脊。若此經氣逆亂會導致心煩胸悶;實證會小便不通,虛證則會腰痛,治療可取此分支的穴位。
大鐘:穴位名稱,足少陰腎經由此分支走向足太陽膀胱經。
足厥陰肝經的分支稱為蠡溝,距離內踝五寸,分支走向足少陽膽經。另一分支沿小腿上行至睪丸,終結於陰莖。若此經氣逆亂會導致睪丸腫脹或急性疝氣;實證則陰莖勃起過久,虛證則突發瘙癢,治療可取此分支的穴位。(「睪」音同「高」)
蠡溝:穴位名稱,足厥陰肝經由此分支走向足少陽膽經。睪指睪丸,即陰囊。
任脈的分支稱為尾翳,自鳩尾向下,散佈於腹部。實證會腹壁疼痛,虛證則皮膚搔癢,治療可取此分支的穴位。
尾翳:穴位名稱,任脈由此分支走向衝脈、督脈。鳩尾是蔽心骨的穴位名稱。詳考尾翳應為中庭的別名,中庭位於鳩尾上方,因此說「下鳩尾,散於腹」。舊注認為尾翳是會陰穴,錯誤。
督脈的分支稱為長強,沿脊柱兩側上行至頸部,散佈於頭部,再向下於肩胛左右分支走向足太陽膀胱經,並貫穿脊柱。實證則脊柱強直,虛證則頭部沈重,需仰頭緩解;脊柱兩側有異常時,治療可取此分支的穴位。
長強:穴位名稱,督脈由此分支走向任脈、衝脈,並於肩胛下方左右再分支走向足太陽膀胱經。「高搖之」指頭部需抬高。
脾經的主要絡脈稱為大包,位於淵腋穴下三寸,分佈於胸脅。實證則全身疼痛,虛證則全身關節無力鬆弛。若此脈區域有網絡狀的血絡顯現,均可取大包穴治療。
大包:穴位名稱,脾為五臟之首,因此另有主要絡脈網絡全身。此脈所在部位若見血絡分布明顯,皆可取大包治療。
(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提到胃經的主要絡脈稱為虛里,可見脾與胃皆有主要絡脈。)
各經的分支均屬絡脈,共十五條。實證必顯於外,虛證則隱匿不現。若無法直接觀察,需在上下區域探尋,因人體經絡虛實不同,絡脈分布的部位亦與其主經有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