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三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0)

1. 經別(二十一)

手太陰與手陽明為表裡,至喉嚨而合陽明,此為六合也。淵腋,足少陽穴。少陰,手少陰經。

手太陰之別,名曰列缺,起於腕上分間,並太陰之經,直入掌中,散入於魚際。其病實則手銳掌熱,虛則欠㰦,小便遺數,取之去腕半寸,別走陽明也。

列缺,穴名,在經渠後,手太陰自此別走於陽明。並太陰之經,太陰之正經也。手陽明起於手指,故實則手銳掌熱(銳掌,掌之盡處)。欠㰦,伸腰開口,以舒鬱悶也。取之去腕半寸,別走陽明之穴,即列缺也。

手少陰之別,名曰通里,去腕一寸半,別而上行,循經入於心中,系舌本,屬目系。其實則支膈,虛則不能言,取之掌後一寸,別走太陽也。

通里,穴名,在陰郄後,手少陰自此別走手太陽。支胭,膈上偏支作滿,金被火刑,肺氣不降也。不能言,心主言也(《難經》:肺主聲,入心為言)。掌後一寸,別走太陽,即通里也。

手心主之別,名曰內關,去腕二寸,出於兩筋之間,循經以上,繫於心,包絡心系。實則心痛,虛則為頭強,取之兩筋間也。

內關,穴名,手心主自此別走手少陽。取之兩筋間,即內關也。

手陽明之別,名曰偏歷,去腕三寸,別入太陰,其別者,上循臂,乘肩髃,上曲頰,偏齒,其別者,入耳,合於宗脈。實則齲聾,虛則齒寒痹隔,取之所別也。

偏歷,穴名,手陽明自此別走手太陰。偏齒,半邊之齒也。合於宗脈,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。齲,齒病也。痹隔,經絡痹塞不通也。取之所別,即偏歷也。後仿此。

手太陽之別,名曰支正,上腕五寸。內注少陰,其別者,上走肘,絡肩髃。實則節弛肘廢,虛則生疣,小者如指痂疥,取之所別也。疣,音尤。

支正,穴名,手太陽自此別走手少陰。疣,贅瘤也。小者如指痂疥,如指上所生之疥粒也。

手少陽之別,名曰外關,去腕二寸,外繞臂,注胸中,合心主。病實則肘攣,虛則不收,取之所別也。

外關,穴名,手少陽自此別走手心主。

足陽明之別,名曰豐隆,去踝八寸,別走太陰,其別者,循脛骨外廉,上絡頭項,合諸經之氣,下絡喉嗌。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,實則狂癲,虛則足不收,脛枯,取之所別也。

豐隆,穴名,足陽明自此別走足太陰。瘁,憔瘁也。

足太陽之別,名曰飛揚,去踝七寸,別走少陰。實則鼽窒,頭背痛,虛則鼽衄,取之所別也。

飛揚,穴名,足太陽自此別走足少陰。

足少陽之別,名曰光明,去踝五寸,別走厥陰,下絡足跗。實則厥,虛則痿躄,坐不能起,取之所別也。

光明,穴名,足少陽自此別走足厥陰。

足太陰之別,名曰公孫,去本節之後一寸,別走陽明,其別者,入絡腸胃。厥氣上逆則霍亂,實則腸中切痛,虛則鼓脹,取之所別也。

白話文:

【經別(二十一)】

手太陰經與手陽明經互為表裡,兩經在喉嚨處相合,屬於「六合」之一。

  • 淵腋:足少陽經穴位。
  • 少陰:指手少陰經。

手太陰經的別絡(列缺)

起於腕關節上方分界處,與手太陰本經並行,進入手掌,散佈於魚際。

  • 實證:手掌邊緣發熱。
  • 虛證:打呵欠、小便頻繁或失禁。
    治療取穴:距離腕部半寸的列缺穴,此處別絡走向手陽明經。
    (列缺穴位於「經渠」後方,為手太陰經別出至陽明經的分支。)

手少陰經的別絡(通里)

距離腕部一寸半,分支上行,循經入心,連接舌根和眼睛。

  • 實證:胸膈脹悶。
  • 虛證:無法言語。
    治療取穴:掌後一寸的通里穴,此處別絡走向手太陽經。
    (通里穴位於「陰郄」後方,為手少陰經別出至太陽經的分支。)

手心主經(心包經)的別絡(內關)

距離腕部二寸,出於兩筋之間,上行聯繫心包。

  • 實證:心痛。
  • 虛證:頭部僵直。
    治療取穴:兩筋間的內關穴(別絡走向手少陽經)。

手陽明經的別絡(偏歷)

距離腕部三寸,分支入手太陰經;另一支沿手臂上行至肩髃穴,再至臉頰偏側的牙齒,最終入耳與宗脈會合。

  • 實證:蛀牙、耳聾。
  • 虛證:牙齒冷痛、經絡痹塞。
    治療取穴:偏歷穴(別絡走向手太陰經)。

手太陽經的別絡(支正)

距離腕部五寸,分支注入手少陰經;另一支上行至肘部,連接肩髃穴。

  • 實證:關節無力、肘部功能喪失。
  • 虛證:皮膚生疣(小如指痂)。
    治療取穴:支正穴(別絡走向手少陰經)。

手少陽經的別絡(外關)

距離腕部二寸,繞行手臂外側,注入胸中與心包經會合。

  • 實證:肘部拘攣。
  • 虛證:肢體弛緩無力。
    治療取穴:外關穴(別絡走向手心主經)。

足陽明經的別絡(豐隆)

距離外踝八寸,分支走向足太陰經;另一支沿脛骨外側上行,聯絡頭項與咽喉。

  • 實證:喉痛、失聲、狂躁。
  • 虛證:足部無力、脛部萎縮。
    治療取穴:豐隆穴(別絡走向足太陰經)。

足太陽經的別絡(飛揚)

距離外踝七寸,分支走向足少陰經。

  • 實證:鼻塞、頭背痛。
  • 虛證:鼻出血。
    治療取穴:飛揚穴(別絡走向足少陰經)。

足少陽經的別絡(光明)

距離外踝五寸,分支走向足厥陰經,下行聯絡足背。

  • 實證:四肢冰冷。
  • 虛證:下肢痿弱、無法站立。
    治療取穴:光明穴(別絡走向足厥陰經)。

足太陰經的別絡(公孫)

距離足大趾本節後一寸,分支走向足陽明經;另一支聯絡腸胃。

  • 實證:腸道劇痛。
  • 虛證:腹部脹氣。
    治療取穴:公孫穴(別絡走向足陽明經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