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靈樞懸解》~ 卷八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3)

1. 邪氣臟腑病形(六十五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邪氣之中人也奈何?岐伯答曰:邪氣之中人高也。黃帝曰:高下有度乎?岐伯曰:身半以上者,邪中之也,身半以下者,濕中之也。故曰邪之中人也無常,中於陰則溜於腑,中於陽則溜於經。

身半以上,風邪中之,故曰邪中人高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岐伯:「邪氣侵入人體會怎樣?」岐伯答道:「邪氣侵入人體,會導致生病。」黃帝問:「生病的程度有不同的嗎?」岐伯回答:「邪氣侵入身體上部,會導致身體上部生病;邪氣侵入身體下部,會導致身體下部生病。」因此,邪氣侵入人體沒有固定的部位,如果侵入陰脈,就會流竄到臟腑;如果侵入陽脈,就會流竄到經絡。

黃帝曰:陰之與陽也,異名同類,上下相會,經絡之相貫,如環無端,邪之中人,或中於陽,或中於陰,上下左右,無有恆常,其故何也?岐伯曰:諸陽之會,皆在於面。其中人也,方乘虛時,及新用力,若飲食汗出,腠理開,而中於邪。中於面則下陽明,中於項則下太陽,中於頰則下少陽,其中於膺背兩脅,亦下其經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陰和陽雖然名稱不同,但性質相同,相互交會貫通,經絡就像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環。邪氣侵入人體時,有的侵入陽經,有的侵入陰經,時而侵入上半身,時而侵入下半身,沒有固定的規律,這是為什麼呢?」

岐伯答:「所有陽經的交匯點都在臉部。健康的人如果剛好體虛氣弱的時候,或者剛剛用過力的時候,如果又吃喝過度,出汗導致毛孔張開,這時邪氣就容易入侵。邪氣侵入臉部就沿陽明經下行,侵入後頸就沿太陽經下行,侵入臉頰就沿少陽經下行,侵入胸背兩側也沿對應的經絡下行。」

手之三陽,自手走頭,足之三陽,自頭走足,故諸陽之會,皆在於面,面者,頭也。陽明行身之前,故中於面則下陽明,太陽行身之後,故中於項則下太陽,少陽行身之側故中於頰,則下少陽,此邪中於頸項以上者。陽明行於膺前,太陽行於背後,少陽行於兩脅,亦各下其本經,此邪中於頸項以下者也。

白話文:

手部三條陽經從手上開始循行到頭部,足部三條陽經從頭部開始循行到腳部,因此所有陽經都匯聚在臉部,而臉部就是頭部。陽明經在身體前側運行,所以當臉部受到邪氣侵襲時,會影響到陽明經。太陽經在身體後側運行,所以當後頸受到邪氣侵襲時,會影響到太陽經。少陽經在身體側邊運行,所以當顴骨部位受到邪氣侵襲時,會影響到少陽經。這些都是邪氣侵襲頸部以上部位的情況。

陽明經運行於胸前,太陽經運行於背後,少陽經運行於兩側肋脅,這三條經脈也各自影響著自己所循行的部位。因此,當邪氣侵襲頸部以下部位時,會影響到這些部位所對應的經脈。

黃帝曰:其中於陰奈何?岐伯曰:中於陰者,常從臂胻始。夫臂與胻,其陰皮薄,其肉淖澤,故俱受於風,獨傷其陰。黃帝曰:此固傷其臟乎?岐伯答曰:身之中於風也,不必動臟。故邪入於陰經,則臟氣實,邪氣入而不能容,還之於腑。故中陽則溜於經,中陰則溜於腑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中風邪導致的陰證,具體情況如何?」岐伯回答:「中風邪導致的陰證,通常從手臂和大腿內側開始發病。手臂和大腿內側的皮膚較薄,肌肉鬆軟,容易受風邪侵襲,因此獨傷其陰。」黃帝再問:「這樣會傷及臟腑嗎?」岐伯回答:「風邪侵襲人體,不一定會影響臟腑。如果邪氣進入陰經,臟氣就會實盛,邪氣進入後無法容納,就會轉而進入腑。所以陽證則邪氣循經絡流行,陰證則邪氣循腑臟流行。」

胻,足脛也,手三陰行於臂里,足三陰行於胻里,故中於陰經者,常從臂胻始。其裡面皮薄,其肌肉淖澤,孔竅常開,邪氣易入,故俱受於風,獨傷其陰經。

白話文:

胻,就是小腿。手三陰經(手少陰心經、手厥陰心包經、手太陰肺經)循行於手臂內側,足三陰經(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、足太陰脾經)循行於小腿內側。所以,如果身體的陰經受傷,通常會從手臂和小腿開始。小腿內側皮膚薄,肌肉鬆軟,毛孔經常張開,邪氣容易進入。因此,小腿容易受到風寒的侵襲,特別是損傷小腿的陰經。

黃帝曰:邪之中人臟奈何?岐伯曰:愁憂恐懼則傷心。形寒寒飲則傷肺,以其兩寒相感,中外皆傷,故氣逆而上行。有所墮墜,惡血留內,若有所大怒,氣上而不下,積於脅下,則傷肝。有所擊僕,若醉入房,汗出當風,則傷脾。有所用力舉重,若入房過度,汗出浴水,則傷腎。黃帝曰:五臟之中風奈何?岐伯曰:陰陽俱感,邪乃得往。

邪之中人臟者,五情之邪,傷其五臟也。五臟之中風者,內傷而加外傷,陰陽俱感,邪乃得往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邪氣進入臟腑後會怎樣?

岐伯回答:憂愁恐懼會損傷心臟。身體受寒飲冷會損傷肺臟,因為兩者都屬寒性,內外同時受傷,所以氣會逆行而上。如果有跌傷摔傷,惡血會留積在體內,如果突然大怒,氣氣上而不下,積聚在脅肋下,就會損傷肝臟。如果受到擊打或像喝醉酒一樣進房,出汗後又遇風,就會損傷脾臟。如果用力舉重物,或者房事過度,出汗後又洗冷水澡,就會損傷腎臟。

黃帝問:五臟中的風邪是怎麼回事?

岐伯回答:只有陰陽同時受到影響,邪氣才會得以侵入。

黃帝曰:善哉!邪之中人,其病形何如?岐伯曰:虛邪之中人也,灑淅動形。正邪之中人也微,先見於色,不知於身,若有若無,若亡若存,有形無形,莫知其情。

灑淅動形,皮毛振悚之義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很好!邪氣侵入人體,其病象如何?岐伯回答說:邪氣侵入人體,會使人的動作行為出現異常。正邪交爭的人,病情較輕微,會先表現在臉色上,但自己感覺不到身體有什麼異常,好像有病又好像沒有病,好像存在,又好像不存在,有形的病象,也無形的病象,很難瞭解它的真實情況。

黃帝曰:善哉!余聞之,見其色,知其病,命曰明,按其脈,知其病,命曰神,問其病,知其處,命曰工。余願聞見而知之,按而得之,問而極之,為之奈何?岐伯答曰: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,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,不得相失也,此亦本末根葉之候也,故根死則葉枯矣。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,故知一則為工,知二則為神,知三則神且明矣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太好了!我聽說,觀察一個人的面色,就能知道他的病症,叫做「明」;把脈之後,就能知道他的病症,叫做「神」;問診,就能知道病症的所在,叫做「工」。我很想聽聽,如何能夠觀察面色就知病情,把脈就能確診,問診就能得知病因?岐伯回答說:面色、脈象與尺度相互呼應,就像桴鼓和餘音相互呼應一樣,缺一不可。這也是從根本、末梢、根基、葉片來觀察病情。所以,根死了,葉子就會枯萎。面色、脈象和體貌不能脫節,因此知道一個方面就能算「工」,知道兩個方面就能算「神」,知道三個方面就能既「神」又「明」了。

黃帝曰:願卒聞之。岐伯答曰:色青者,其脈弦也,赤者,其脈鉤也,黃者,其脈代也,白者,其脈毛,黑者,其脈石。見其色而不得其脈,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,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希望您能詳細告訴我。岐伯回答說:青色的,它的脈搏是弦狀的;紅色的,它的脈搏是鉤狀的;黃色的,它的脈搏是代脈(斷續不流暢);白色的,它的脈搏是毛脈(短促細微);黑色的,它的脈搏是石脈(堅硬無力)。只看到顏色卻不能得出它的脈象,反而得出相勝之脈(相剋的脈),那麼就會死亡;得出相生之脈(相生的脈),那麼疾病就會好轉。

尺為根,色脈為葉。肝木色青,其脈弦,心火色赤,其脈鉤,脾土色黃,其脈代,肺金色白,其脈毛,腎水色黑,其脈石。

白話文:

脈是樹幹,面色和脈象是樹葉。肝屬木,顏色青綠,其脈像琴絃一樣平直;心屬火,顏色鮮紅,其脈象像魚鉤一樣曲而有力;脾屬土,顏色黃色,其脈象像豆子一樣大而緩;肺屬金,顏色白色,其脈象像細毛一樣細而軟弱;腎屬水,顏色黑色,其脈象像石頭一樣沉而有力。

黃帝曰:五臟之所生,變化之病形何如?岐伯答曰: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,其病乃可別也。黃帝曰:色脈已定,別之奈何?岐伯曰:調其脈之緩急小大滑澀,而病變定矣。黃帝曰:調之奈何?岐伯答曰:脈急者,尺之皮膚亦急,脈緩者,尺之皮膚亦緩,脈小者,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,脈大者,尺之皮膚亦賁而起,脈滑者,尺之皮膚亦滑,脈澀者,尺之皮膚亦澀。凡此六變者,有微有甚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五臟的生理變化,引起的病狀是如何的?」岐伯回答:「首先要確定五臟對應的五色和五脈,才能區別病症。」黃帝問:「五色和五脈確定後,如何區別病症?」岐伯回答:「通過調整脈搏的緩急、大小、滑澀,就能確定病變。」黃帝問:「如何調整脈搏?」岐伯回答:「脈搏急促,尺部的皮膚也緊繃;脈搏緩慢,尺部的皮膚也鬆弛;脈搏細弱,尺部的皮膚也萎縮氣虛;脈搏洪大,尺部的皮膚也浮腫隆起;脈搏滑利,尺部的皮膚也光滑;脈搏澀滯,尺部的皮膚也粗糙。這六種變化,有輕微也有明顯的。」

故善調尺者,不待於寸,善調脈者,不待於色。能參合而行之者,可以為上工。上工十全九,行二者,為中工,中工十全七,行一者,為下工,下工十全六。

參合而行之,三者相合而行之也。(賁,與憤同)

白話文:

因此,那些擅長調理尺脈的人,不需要再看寸脈。擅長調理脈象的人,不需要再看面部氣色。能夠綜合兩者進行治療的人,可以稱之為頂尖的醫師。頂尖的醫師十次中治癒九次,同時調理脈象和麪部氣色的人,可以稱之為中等的醫師,中等的醫師十次中治癒七次。只調理脈象或面部氣色的人,可以稱之為下等的醫師,下等的醫師十次中治癒六次。

黃帝曰:請問脈之緩急小大滑澀之病形何如?岐伯曰:臣請言五臟之病變也。心脈急甚者為瘛瘲,微急為心痛。引背,食不下,緩甚為狂笑,微緩為伏梁,在心下,上下行,時唾血,大甚為喉吤,微大為心痹,引背,善淚出,小甚為善噦,微小為消癉,滑甚為善渴,微滑為心疝,引臍,小腹鳴,澀甚為喑,微澀為血溢,維厥,耳鳴,癲疾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請問脈搏緩急、大小、滑澀等不同的脈象對應哪些疾病?

岐伯回答:我將說明五臟疾病的脈象變化。

心脈:

  • 急速:癲狂
  • 微急:心絞痛
  • 引發背痛,進食困難
  • 過於緩慢:狂笑
  • 微緩:心絞痛,位於心下,上下游走,有時咳血
  • 強大:心絞痛,引發背痛,容易流淚
  • 細小:心肌梗塞
  • 過於滑利:口渴
  • 微滑:心疝氣,牽引到肚臍,小腹脹痛
  • 過於澀滯:失音
  • 微澀:血溢,昏厥,耳鳴,癲癇

《難經》:心脈急甚者,肝邪干心也,微急者,膽邪干小腸也,心脈大甚者,心邪自干心也,微大者,小腸邪自干小腸也,心脈緩甚者,脾邪干心也,微緩者,胃邪干小腸也,心脈澀甚者,肺邪干心也,微澀者,大腸邪干小腸也,心脈沉甚者,腎邪於心也,微沉者,膀胱邪干小腸也,此即其義。小,腎脈也。

滑,肝脈也。瘛,筋急也。瘲,筋緩也。喉吤,喉中氣塞也。喑,瘂也。維厥,四維厥逆也。即四肢。

白話文:

《難經》記載:

  • **心脈跳動極快:**表示肝氣過盛侵犯心臟。
  • **心脈跳動輕度加快:**表示膽汁過多侵犯小腸。
  • **心脈搏動極強:**表示心臟自身出現問題。
  • **心脈搏動強而弱:**表示小腸自身出現問題。
  • **心脈跳動極慢:**表示脾氣過盛侵犯心臟。
  • **心脈跳動微弱:**表示胃氣過盛侵犯小腸。
  • **心脈跳動不順暢:**表示肺氣過盛侵犯心臟。
  • **心脈跳動微弱不暢:**表示大腸氣過盛侵犯小腸。
  • **心脈跳動極深沉:**表示腎氣過盛侵犯心臟。
  • **心脈跳動微弱深沉:**表示膀胱氣過盛侵犯小腸。

以上便是相關的解釋。

註: 文中提到的「小」,指腎脈。

肺脈急甚為癲疾,微急為肺寒熱,怠惰,咳唾血,引腰背胸,若鼻息肉不通,緩甚為多汗,微緩為痿、痿、偏風,頭以下汗出不可止,大甚為脛腫,微大為肺痹,引胸背,起惡日光,小甚為泄,微小為消癉,滑甚為息賁上氣,微滑為上下出血,澀甚為嘔血,微澀為鼠瘻,在頸支腋之間,下不勝其上,其應善痠。

白話文:

肺脈跳動

  • 非常快:癲癇
  • 稍快:肺熱或肺寒,疲倦,咳血,牽引腰背胸部
  • 不通暢:大量出汗
  • 稍緩慢:癱瘓、肌肉萎縮、偏頭痛,頭部以下大汗淋漓
  • 很慢:腿部腫脹
  • 稍慢:肺氣阻塞,牽引胸背,畏光
  • 稍快:腹瀉
  • 很慢:消瘦
  • 非常滑:呼吸困難
  • 稍滑:上出血(吐血)、下出血(便血)
  • 非常澀:嘔血
  • 稍澀:頸部、腋窩間的鼠瘻,下半身無力支持上半身,身體容易痠痛

鼠瘻,在頸支腋之間,在頸上,而連腋下也。鼠瘻,膽木上逆之病,膽木逆則肝木必陷,下陷不勝其上逆,故其應善痠,痠者,木鬱之所生也。

白話文:

鼠瘻,發生在頸部和腋窩之間,頸部以上而連接到腋窩。鼠瘻是膽氣上逆的疾病,膽氣上逆,則肝氣必然下陷,下陷不能勝過上逆,所以這類疾病容易痠痛,痠痛是木氣鬱結所致的。

肝脈急甚者為惡言,微急為肥氣,在脅下,若覆杯,緩甚為善嘔,微緩為水瘕痹,大甚為內癰,善嘔衄,微大為肝痹,陰縮,咳引小腹,小甚為多飲,微小為消癉,滑甚為㿗疝,微滑為遺溺,澀甚為溢飲,微澀為瘛攣筋痹。

《難經》:肝之積,曰肥氣,在左脅下,如覆杯。

白話文:

肝脈表現:

急脈:

  • 脈搏跳動急促且有力:情緒暴躁,言語激動。
  • 脈搏稍急:有脂肪堆積,腹部隆脹,肋骨下方有包塊。

緩脈:

  • 脈搏跳動緩慢且有力:嘔吐厲害。
  • 脈搏稍緩:水腫、風濕痹痛。
  • 脈搏極緩:體內生有腫瘤、潰瘍,易嘔血。
  • 脈搏稍強大:肝臟痹痛,陰氣收縮,咳嗽時會牽扯小腹。

小脈:

  • 脈搏跳動輕微:飲水過多。
  • 脈搏稍細小:消瘦、虛弱。

滑脈:

  • 脈搏跳動滑動且強勁:疝氣。
  • 脈搏稍滑:遺尿。

澀脈:

  • 脈搏跳動澀滯且有力:吐血、飲水過多。
  • 脈搏稍澀:筋骨痙攣、麻痹。

脾脈急甚為瘛瘲,微急為膈中,食飲入而還出,後沃沫,緩甚為痿厥,微緩為風痿,四肢不用,心慧然若無病,大甚為擊僕,微大為疝氣,腹裹大膿血,在腸胃之外,小甚為寒熱,微小為消癉,滑甚為㿗癃,微滑為蟲毒蛕蠍,腹熱,澀甚為腸㿉,微澀為內㿉,多下膿血。

白話文:

脾臟經絡脈象急促強勁,表示有瘛瘲症(痙攣);脈象微急,表示有膈肌痙攣,食物吞嚥後馬上吐出,並伴有嘔吐泡沫;脈象極為緩慢,代表有痿厥症(四肢不聽使喚);脈象微緩,代表有風痿症(四肢麻痺),四肢無法活動,但意識清楚,好像沒有生病一樣;脈象極為洪大,代表有擊僕症(中風);脈象微大,代表有疝氣(腹股溝疝氣),腹中積聚大量膿血,在腸胃之外;脈象極為細小,代表有寒熱症(發燒伴有怕冷);脈象微小,代表有消癉症(身體消瘦);脈象極為滑利,代表有㿗癃症(便祕);脈象微滑,代表有蟲毒,例如蛕蟲或蠍子,腹中發熱;脈象極為澀滯,代表有腸㿉症(大腸阻塞);脈象微澀,代表有內㿉症(腸道內部阻塞),常伴有膿血便。

膈中,即噎膈也。後沃沫,飲食吐後,多吐涎沫也。擊僕,中風昏迷,若被擊而顛仆也。蟲毒蛕蠍,蛔蟯之屬也。腸㿉,腸聚也。內㿉,內積也。

白話文:

**膈中:**就是噎膈,食物或異物哽塞在食管或賁門處。

後沃沫: 飲食吐出後,伴有大量黏液或泡沫。

擊僕: 中風昏迷,就像被人擊打而摔倒一樣。

蟲毒蛕蠍: 蛔蟲、蟯蟲等寄生蟲引起的毒性。

腸㿉: 腸道阻塞。

內㿉: 體內有積聚或腫塊。

腎脈急甚為骨癲疾,微甚為沉厥,奔豚,足不收,不得前後,緩甚為折脊,微緩為洞,洞者,食不化,下嗌還出,大甚為陰痿,微大為石水,起臍,以下至小腹,腄腄然,上至胃脘,死不治,小甚為洞泄,微小為消癉,滑甚為癃㿉,微滑為骨痿,坐不能起,起則目無所見,澀甚為大癰,微澀為不月,沉痔。

白話文:

腎脈症狀及病徵的分類

急症

  • 腎脈急促:骨癲癇
  • 腎脈較急促:昏厥、奔豚氣(胸悶氣促,心悸),足部不能收縮,不能前後移動
  • 腎脈緩慢:折腰
  • 腎脈稍緩慢:食積不化,從下嚥處嘔出
  • 腎脈極度衰弱:陽痿
  • 腎脈稍弱:膀胱積水,從臍下至小腹腫脹,觸之柔軟,上及胃脘,此症不治
  • 腎脈稍微緩慢:瀉泄不止
  • 腎脈極微弱:消瘦羸弱
  • 腎脈極度滑利:小便不通
  • 腎脈稍滑利:骨痿,坐著無法站起,站起後眼睛無法視物
  • 腎脈極澀:大膿瘡
  • 腎脈稍澀:閉經,痔瘡腫脹

骨癲疾者,腎主骨,水旺而木陷,故脈急而病癲也。沉厥,腎水寒陷而四肢厥冷也。奔豚,風木奔沖,若驚豚也。腎脈貫脊,緩甚為折脊,土剋水也。腄腄,積水下垂貌。洞泄,泄之甚者,嘔泄之極,皆謂之洞(空也)。沉痔,木陷而肛腫也。

白話文:

骨癲疾:腎臟主掌骨骼,當腎水旺盛,肝木受抑制時,脈絡急促,就會發作癲病。

沉厥 :腎水虛寒,沉陷在下,導致四肢冰冷。

奔豚 :風邪侵犯肝木,氣血奔湧,猶如受驚的豬。

折脊 :腎脈貫穿脊椎,虛弱無力時會使脊椎彎曲,這是因為腎水受土克製的緣故。

腄腄 :形容水分積聚下垂的樣子。

洞泄 :腹瀉的極致,嘔吐和腹瀉同時發生,猶如腸胃空洞。

沉痔 :肝木虛陷,導致肛門腫脹。

黃帝曰:病之六變者,刺之奈何?岐伯答曰:諸急者多寒,緩者多熱,大者多氣少血,小者氣血皆少,滑者陽氣盛,微有熱,澀者多血少氣,微有寒。是故刺急者,深內而久留之,刺緩者,淺內而疾髮針,以去其熱,刺大者,微瀉其氣,無出其血,刺滑者,疾髮針而淺內之,以瀉其陽氣,而去其熱,刺澀者,必中其脈,隨其逆順而久留之,必先按而循之,已髮針,疾按其痏,無令其血出,以和其脈,諸小者,陰陽形氣俱不足,勿取以針,而調以甘藥也。

澀為少血,曰刺澀者,無令其血出,血少可知,此曰多血,字誤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疾病有六種變化,如何針灸治療?

岐伯答:急性的病多寒,緩性的病多熱。大的病症,氣多血少。小的病症,氣血都少。滑脈的病症,陽氣旺盛,微熱。澀脈的病症,血多氣少,微寒。

因此,針對急性的病症,針刺要深入而且久留。緩性的病症,針刺要淺入而快速出針,以祛除熱氣。大的病症,針刺要微瀉其氣,不要出太多血。滑脈的病症,針刺要快速出針而淺入,以瀉其陽氣和熱氣。澀脈的病症,針刺一定要刺中脈絡,順著經脈走向久留。先按壓循經,出針後,再快速按壓患處,不要讓血流出,以調和經脈。

小的病症,陰陽形氣都不足,不要針灸,而是用甘養的藥物調養。

黃帝問於岐伯曰:首面與身形也,屬骨連筋,同血合氣耳,天寒則裂地冰,其卒寒或手足懈惰,然而其面不衣何也?岐伯答曰: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,其精氣上走於目而為睛,其彆氣上走於耳而為聽,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息,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,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,而皮又厚,其肉堅,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。

空竅,七竅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岐伯:「頭面和身體連接在一起,靠骨頭和筋膜聯繫,血液和氣血也融為一體。天氣寒冷時,地面會結冰,手腳也會因受寒而僵硬,但為什麼面部卻不會受到影響呢?」

岐伯回答:「人體有十二經脈、三百六十五個絡脈,它們的氣血都彙集於面部並通過空腔運行。精氣上升到眼睛,形成視力;別氣上升到耳朵,形成聽力;宗氣從鼻子排出,形成呼吸;濁氣從胃部排出,經過嘴脣和舌頭,形成味覺。這些氣血的津液都向上燻蒸到面部,而且面部的皮膚厚實,肌肉緊緻,因此即使天氣極其寒冷,也無法侵襲它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