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三 (7)
卷三 (7)
1. 經脈(二十)
肝足厥陰之脈,起於大指叢毛之際(叢毛即三毛),足厥陰之大敦也。上循足跗上廉,去內踝一寸,上踝八寸(中都之上),交出太陰之後(厥陰在中),上膕內廉,循股陰,入毛中,過陰器,抵少腹,挾胃,屬肝,絡膽,厥陰與少陽為表裡也。上貫膈,布脅肋(足三陰自足走胸,太陰行身之前,少陰行身之後,厥陰行身之側),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,連目系,上出額,與督脈會於巔。其支者,從目系下頰裡,環唇內。
其支者,復從肝別貫膈,上注肺,而交於手太陰經。
此十二經之一周也,是即營氣所行之次。十二經孔穴,詳見《素問》「氣穴」、「氣府」諸篇。
經脈十二者,伏行分肉之間,深不可見,其可見者,手太陰過於外踝之上,無所隱故也。諸脈之浮而常見者,皆絡脈也。經脈為里,支而橫者為絡,絡之別者為孫。盛而血者疾誅之,盛者瀉之,虛者飲藥以補之。
手太陰過於外踝之上,即寸口也。(經脈為里至末,舊誤在「脈度」)
雷公曰: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?黃帝曰:經脈者,常不可見也,其虛實也,以氣口知之,脈之見者,皆絡脈也。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,必行絕道而出入,復合於皮中,其會皆見於外。雷公曰:細子無以明其然也。黃帝曰:六經絡,手陽明少陽之大絡,起於五指間,上合肘中。
飲酒者,衛氣先行皮膚,先充絡脈,絡脈先盛,故衛氣已平,營氣乃滿,而經脈大盛。脈之卒然動者,皆邪氣居之,留於本末,不動則熱,不堅則陷且空,不與眾同,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。故諸刺絡脈者,必刺其結上甚血者。雖無結,急取之,以瀉其邪而出其血,留之發為痹也。
大節,大關節也,經脈必由大節而行,絡脈不能經大節之間,必行經脈之絕道而出入(絕道,經脈不行之處),周絡一身,復合於皮膚之中,其所會合,皆見於外也。六經絡脈,手陽明少陽之大絡,起於五指間,上合於肘中(手陽明之絡,名偏歷,分給於大指食指,出合谷之次,別走太陰,手少陽之絡,名外關,散絡於中指名指小指,出陽池之次,別走厥陰,是起於五指間也,即手背之青筋外露也。二脈上行,總於肘中,厥陰經曲澤之次相合)。
飲酒者,酒氣剽悍,直走衛氣,衛氣先行皮膚,先充絡脈,絡脈先盛。故衛氣已平(盛極而平),然後內灌於經,營氣乃滿,而經脈大盛。凡脈之卒然動者,皆邪氣居之,留於經絡之本末,不動則熱,不堅則陷且空,不與眾同,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。故諸刺絡脈者,必刺其結上盛血者。
雖無結,亦急取之,以瀉其邪而出其血,留之則發為痹病也。
凡診絡脈,脈色青則寒且痛,赤則有熱。胃中寒,手魚之絡多青矣,胃中有熱,魚際絡赤。其暴黑者,留久痹也。其有赤有黑有青者,寒熱氣也。其青短者,少氣也。凡刺寒熱者,皆多血絡,必間日而一取之,血盡而止,乃調其虛實。其小而短者,少氣,甚者瀉之則悶,悶甚則僕,不得言,悶則急坐之也。
白話文:
經脈(二十)
肝足厥陰經的脈絡,起始於大腳趾背面的毛髮邊緣(即三毛處),也就是足厥陰經的大敦穴。向上沿著腳背內側,距離內踝一寸,再上行至踝上八寸(中都穴上方),與足太陰經相交後(厥陰經位於中間),繼續向上經過膝蓋後方內側,沿著大腿內側,進入陰毛處,經過生殖器,抵達小腹,夾附於胃旁,連屬於肝臟,並與膽相通(足厥陰經與足少陽經互為表裡)。接著向上穿過橫膈膜,分佈於脅肋之間(足三陰經從腳部延伸至胸部,太陰經走在身體前方,少陰經走在身體後方,厥陰經走在身體側面)。再沿著喉嚨後方,進入鼻腔後部,連接眼睛的脈絡系統,向上延伸至額頭,與督脈會合於頭頂。
其中一條分支,從眼睛脈絡向下延伸至臉頰內側,環繞嘴唇內部。
另一條分支,則從肝臟分出,穿過橫膈膜,上行注入肺臟,與手太陰經相交。
這是十二經脈的一個循環,也是營氣運行的順序。十二經脈的穴位詳情,可參考《素問》的「氣穴」、「氣府」等篇章。
十二經脈隱藏在肌肉之間,位置較深,不易觀察。唯一可見的是手太陰經經過手腕外側,因為此處無法隱藏。其他浮現在體表、容易看見的脈絡都屬於絡脈。經脈位於深層,橫向分支的稱為絡脈,絡脈再分支的稱為孫脈。如果脈絡中血液過盛,應迅速處理;氣血亢盛時要瀉除,虛弱時則需用藥物補益。
手太陰經經過手腕外側上方,也就是寸口部位。(此段原誤置於「脈度」篇)
雷公問:「如何區分經脈與絡脈?」黃帝回答:「經脈通常不可見,其虛實可透過寸口脈診斷;而浮現在外的脈絡都是絡脈。所有絡脈都不直接經過大關節,而是沿著經脈未經過的『絕道』出入,最終匯合於皮膚下層,在體表顯現。」
雷公表示不解,黃帝進一步解釋:「六經的絡脈,如手陽明、手少陽的大絡,起始於手指之間,向上匯聚於肘部中央。」
飲酒時,衛氣先運行於皮膚,充滿絡脈,使絡脈先充盈。待衛氣均衡後,營氣才會充足,經脈隨之旺盛。若脈絡突然異常跳動,表示邪氣滯留於經絡的起點或末端。不動則發熱,不堅硬則下陷空虛,與正常脈象不同,據此可判斷是哪條脈絡出問題。因此,針刺絡脈時,必須刺其瘀血結聚處;即使無明顯瘀結,也要迅速處理,以瀉除邪氣、排出瘀血,否則可能引發痹症。
「大節」指大關節,經脈必經大關節而行,絡脈不走大關節之間,而是循經脈未經過的路徑出入(即「絕道」),環繞全身後匯合於皮膚下層,其交會處在體表可見。手陽明經的絡脈名為「偏歷」,分佈於大拇指與食指,從合谷穴分出,與手太陰經相連;手少陽經的絡脈名為「外關」,散佈於中指、無名指及小指,從陽池穴分出,與手厥陰經相連。這兩條絡脈上行後,會在肘部的曲澤穴附近會合。
飲酒時,酒性剽悍,直達衛氣,使衛氣先充盈皮膚與絡脈。待衛氣旺盛穩定後,內灌於經脈,營氣因此充盈,經脈隨之旺盛。若脈絡突然異常跳動,邪氣滯留於經絡起點或末端。此時應檢查脈象:不動則熱,不堅則下陷空虛,異於常態,可判斷具體病變脈絡。因此,針刺絡脈時須針對瘀血結聚處;即使無瘀結,也應緊急放血以瀉邪,否則可能轉為痹症。
診察絡脈時:脈色青表示寒症且疼痛,赤色表示熱症。胃有寒邪,手掌魚際處絡脈多呈青色;胃有熱邪,魚際絡脈發紅。若突然變黑,表示長期痹症;若同時出現赤、黑、青色,代表寒熱交雜;青而短小則為氣虛。針治寒熱病時,多取血絡,每隔一日施針一次,直至瘀血排盡,再調理虛實。絡脈細小短促者氣虛,若強行瀉法可能導致昏悶,嚴重時甚至昏倒失語,此時應讓患者立即坐下休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