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5)

1. 經脈(二十)

腎足少陰之脈,起於小指之下,邪走足心,足少陰之湧泉也。出於然谷之下(穴名),循內踝之後(太谿,少陰動脈),別入跟中(腳跟),以上踹內,出膕內廉,上股內後廉(少陰在後),貫脊,屬腎,絡膀胱,少陰與太陽為表裡也。其直者,從腎上貫肝膈,入肺中,循喉嚨,挾舌本。

其支者,從肺出絡心,注胸中,足少陰之俞府也。陷下,腎氣虛也,虛故灸之。灸則強食生肉,令其難消,緩帶被髮,大杖重履而步,令其用力,所以使脾土困乏,不至刑傷腎水也。

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,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絡,下膈,歷絡三焦。其支者,循胸,出脅,下腋三寸,上抵腋下,循臑內,行太陰少陰之間,入肘中,下臂,行兩筋之間,入掌中,循中指,出其端。其支者,別掌中,循小指次指,出其端。是動則病手心熱,臂肘攣急,腋腫,甚則胸脅支滿,心中憺憺,大動,面赤目黃,喜笑不休。是主脈所生病者,煩心心痛,掌中熱。

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盛者,寸口大一倍於人迎,虛者,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

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,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絡,下膈,歷絡三焦(三焦有上中下三部,故曰歷絡),厥陰與少陽為表裡也。其支者,循胸,出脅,下腋三寸,手厥陰之天池也。上抵腋下,循臑內,行太陰少陰之間(厥陰在中),入肘中,下臂,行兩筋之間,入掌中,循小指次指,出其端,小指之次指。而交於手少陽經。

三焦手少陽之脈,起於小指次指之端,上出兩指之間,循手表腕,出臂外兩骨之間,上貫時,循臑外,上肩,而交出足少陽之後,入缺盆,布膻中,散絡心包,下膈,循屬三焦。其支者,從膻中上出缺盆,上項,系耳後,直上出耳上角,以屈下頰,至䪼。其支者,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,過客主人前,交頰,至目銳眥。

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,嗌腫喉痹。是主氣所生病者,汗出,目銳眥痛,頰痛,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,小指次指不用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盛者,人迎大一倍於寸口,虛者,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
三焦手少陽之脈,起於小指次指之端(小指之次指),手少陽之關衝也。上出兩指之間(小指次指之間),循手表腕,出臂外兩骨之間,上貫肘(少陽在中),循臑外,上肩,而交出足少陽之後(自天髎出足少陽後),入缺盆,布膻中(膻中者,心主之宮城也),散絡心包,少陽與厥陰為表裡也。下膈,循屬三焦(三焦部大,循其部而屬之)。

其支者,從膻中上出缺盆,上項,系耳後,直上出耳上角,以屈下煩,至䪼。(目下)。其支者,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,過客主人(足少陽穴)。前,交頰,至目銳眥,而交於足少陽經。

白話文:

【經脈(二十)】

腎足少陰經
起始於小趾下方,斜向足心(湧泉穴),經過然骨穴下方,沿內踝後方(太谿穴,此處可觸摸到少陰脈搏),向下進入腳跟,再沿小腿內側上行,經過膝膕內側,沿大腿內後緣(少陰經位於後側)進入脊柱,連屬腎臟,並與膀胱相絡。少陰與太陽經互為表裡。主幹從腎臟向上穿過肝膈,進入肺中,沿喉嚨行至舌根旁。

分支從肺分出,絡於心臟,注入胸中(俞府穴)。若脈象沈陷,表示腎氣虛弱,需用灸法補益。施灸後宜多食生肉(難消化之物),寬鬆衣帶、披散頭髮,持重杖、穿厚鞋步行,刻意用力,目的是讓脾土負擔加重,避免過度克制腎水。


心主手厥陰心包經
起始於胸中,出屬心包絡,向下穿過橫膈,依次聯絡三焦(上、中、下三部分)。分支沿胸部出脅部,至腋下三寸(天池穴),再上行至腋窩,沿上臂內側(行於太陰與少陰經之間),進入肘中,向下沿前臂兩筋之間,進入掌心,沿中指直出指尖。另一分支從掌心分出,沿無名指出其末端(與少陽經交接)。

若此經異常,會出現手心發熱、臂肘拘攣、腋下腫脹,嚴重時胸脅脹滿、心悸不寧、面色發紅、眼睛發黃、不停嬉笑等症狀。主管脈絡相關病症,如心煩、心痛、掌心發熱。

治療原則:實證用瀉法,虛證用補法,熱證速刺,寒證留針,脈陷施灸,不實不虛則按經取穴。實證見「寸口脈」比「人迎脈」大一倍;虛證則寸口脈反較人迎脈小。

此經與少陽經互為表裡,分支從胸中上出缺盆,經頸部、耳後,直上耳上角,再彎折向下至面頰和眼眶下,另一分支從耳後入耳中,經耳前至眼外角(與足少陽經交接)。


三焦手少陽經
起始於無名指末端(關衝穴),上行至小指與無名指之間,沿手背至腕部,經前臂外側兩骨之間,穿過肘部,沿上臂外側上肩,交會於足少陽經後方,進入缺盆,散佈羶中(心包所在),聯絡心包,向下橫膈,歸屬三焦。

分支從羶中上出缺盆,經頸部、耳後,直上耳上角,再彎曲向下至面頰。另一分支從耳後入耳中,出耳前,經過「客主人穴」(足少陽經),交於面頰,至眼外角(與足少陽經交接)。

若此經異常,會出現耳聾耳鳴、咽喉腫痛等症狀;主管氣相關病症,如出汗、眼外角痛、面頰痛、耳後至肘臂外側疼痛、無名指活動不利。

治療原則與前述相同:實證瀉,虛證補,熱證疾刺,寒證留針,脈陷施灸,不盛不虛則按經取穴。實證見「人迎脈」比「寸口脈」大一倍;虛證則人迎脈反較寸口脈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