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4)

1. 五音五味(五十七)

右徵與少徵,調右手太陽上。左商與左徵,調左手陽明上。少徵與太宮,調左手陽明上。右角與太角,調右足少陽下。太徵與少徵,調左手太陽上。眾羽與少羽,調右足太陽下。少商與右商,調右手太陽下。桎羽與眾羽,調右足太陽下。少宮與太宮,調右足陽明下。判角與少角,調右足少陽下。

白話文:

右手無名指(徵)和左手小指(少徵),按摩右手太陽經上。

左手食指(商)和左手無名指(徵),按摩左手陽明經上。

左手無名指(少徵)和左手中指(太宮),按摩左手陽明經上。

右手小指(角)和右手無名指(太角),按摩右足少陽經下。

左手食指(太徵)和左手無名指(少徵),按摩左手太陽經上。

右足小指(羽)和右足環指(少羽),按摩右足太陽經下。

右手食指(商)和右手無名指(少商),按摩右手太陽經下。

右足小指(羽)和右足無名指(眾羽),按摩右足太陽經下。

右足中指(宮)和右足食指(太宮),按摩右足陽明經下。

右足無名指(角)和右足小指(少角),按摩右足少陽經下。

釱商與上商,調右足陽明下。釱商與上角,調左足太陽下。太宮與上角,同右足陽明上。左角與太角,同左足陽明上。少羽與太羽,同右足太陽下。左商與右商,同左足陽明上。加宮與太宮,同左足少陽上。質判與太宮,同左手太陽下。判角與太角,同左足少陽下。太羽與太角,同右足太陽上。

白話文:

  • 徵商和上商,調整右腳陽明穴位。
  • 徵商和上角,調整左腳太陽穴位。
  • 太宮和上角,調整右腳陽明穴位。
  • 左角和太角,調整左腳陽明穴位。
  • 少羽和太羽,調整右腳太陽穴位。
  • 左商和右商,調整左腳陽明穴位。
  • 加宮和太宮,調整左腳少陽穴位。
  • 質判和太宮,調整左手太陽穴位。
  • 判角和太角,調整左腳少陽穴位。
  • 太羽和太角,調整右腳太陽穴位。

太角與太宮,同右足少陽上。右徵、質徵、少徵、上徵、判徵。右角、釱角、上角、太角、判角。右商、少商、釱商、上商、左商。少宮、上宮、太宮,加宮、左宮。眾羽、桎羽、上羽、太羽、少羽。上徵與右徵同,穀麥,畜羊,果杏,手少陰,髒心,色赤,味苦,時夏。上羽與太羽同,谷大豆,畜彘,果慄,足少陰,臟腎,色黑,味鹹,時冬。

白話文:

**太角和太宮:**同樣在足少陽經的右邊。

右徵、質徵、少徵、上徵、判徵: 右邊的五徵音。 右角、釱角、上角、太角、判角: 右邊的五角音。 右商、少商、釱商、上商、左商: 右邊的五商音。 少宮、上宮、太宮,加宮、左宮: 五宮音,其中太宮屬於足少陽經的右邊。

眾羽、桎羽、上羽、太羽、少羽: 五羽音,其中太羽屬於足少陰經。

上徵與右徵相同:

  • 穀物:小麥
  • 畜養:羊
  • 水果:杏
  • 經絡:手少陰經
  • 臟腑:心
  • 顏色:紅色
  • 味道:苦
  • 時令:夏季

上羽與太羽相同:

  • 穀物:大豆
  • 畜養:豬
  • 水果:板栗
  • 經絡:足少陰經
  • 臟腑:腎
  • 顏色:黑色
  • 味道:鹹
  • 時令:冬季

上宮與太宮同,谷稷,畜牛,果棗,足太陰,臟脾,色黃,味甘,時季夏。上商與右商同,谷黍,畜雞,果桃,手太陰,臟肺,色白,味辛,時秋。上角與太角同,谷麻,畜犬,果李,足厥陰,臟肝,色青,味酸,時春。

此明「陰陽二十五人」之義。文多錯誤,難可強解。

白話文:

上宮與太宮(脾經)

  • 食物:穀物、小米
  • 動物:牛
  • 水果:棗子
  • 經絡:足太陰脾經
  • 臟腑:脾
  • 顏色:黃色
  • 味道:甘味
  • 季節:夏季

上商與右商(肺經)

  • 食物:黍
  • 動物:雞
  • 水果:桃子
  • 經絡:手太陰肺經
  • 臟腑:肺
  • 顏色:白色
  • 味道:辛味
  • 季節:秋季

上角與太角(肝經)

  • 食物:麻
  • 動物:狗
  • 水果:李子
  • 經絡:足厥陰肝經
  • 臟腑:肝
  • 顏色:青色
  • 味道:酸味
  • 季節:春季

2. 口問(五十八)

黃帝閒居,闢左右而問於岐伯曰:余已聞《九針》之經,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,願得口問。岐伯避席再拜曰:善乎哉問也,此先師之所口傳也。黃帝曰:願聞口傳。岐伯答曰:夫百病之始生也,皆生於風雨寒暑,陰陽喜怒,飲食居處,大驚卒恐,則血氣分離,陰陽破散,經絡厥絕,脈道不通,陰陽相逆,衛氣稽留,經脈虛空,血氣不次,乃失其常。論不在經者,請道其方。

血氣不次,錯亂不循次序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在悠閒時,請左右的人退下,詢問岐伯說:「我已經聽過《九針》經文,論述陰陽逆順六經的內容已經講完了,希望能夠當面請教。」岐伯離開座位,再拜後說:「這是很好的問題,這是先師們口耳相傳的內容。」黃帝說:「希望聽取口傳的內容。」岐伯回答說:「所有疾病的起因,都是由風寒暑濕、陰陽喜怒、飲食居處、突然驚嚇恐懼所致,這些因素會導致血氣分離、陰陽破散、經絡閉塞、脈道不通,陰陽相背,衛氣滯留,經脈空虛,血氣運行失常,從而導致疾病。關於不在《九針》經中記載的疾病,請另行詢問其治療方法。」

黃帝曰:人之欠者,何氣使然?岐伯答曰:衛氣晝日行於陽,夜半則行於陰,陰者主夜,夜者臥,陽者主上,陰者主下,陰氣積於下,陽氣未盡,陽引而上,陰引而下,陰陽相引,故數欠。陽氣盡,陰氣盛,則目瞑,陰氣盡而陽氣盛,則寤矣。瀉足少陰,補足太陽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人為什麼會打哈欠?

岐伯回答:人體內的正氣(衛氣)白天在陽經中運行,到了半夜後就會轉行到陰經中運行。陰經主宰夜晚,人應在夜間入睡。陽經主宰白天,人應在白天活動。陰氣會積聚在下焦(身體下半部),陽氣則在上焦(身體上半部)。當陽氣未盡時,陽氣會上行,陰氣會下行,陰陽相引,所以會打哈欠。等到陽氣用盡,陰氣旺盛,人就會閉目入睡。而當陰氣用盡,陽氣旺盛,人就會醒來。治療打哈欠的方法是瀉足少陰經,補太陽經。

欠者,張口呵氣也。衛氣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陽動則寤,陰靜則寐。日暮陽衰,而未至遽盡,陰引而下,陽引而上,陰陽相引,故數欠伸。陽盡陰盛,蟄藏得政,則目瞑,陰盡陽盛,生髮當令,則人寤。瀉足少陰,補足太陽,陽旺而陰不能引,則欠止矣。

白話文:

打哈欠:

打哈欠就是張開嘴呼氣。人體的衛氣白天從陽經運行,晚上從陰經運行。陽氣活動時人就會醒來,陰氣安靜時人就會睡著。

傍晚時分,陽氣衰退,但還沒有完全消失。這時陰氣下降,陽氣上升,陰陽相交,所以會頻繁打哈欠。

陽氣耗盡而陰氣旺盛時,陰氣就會控制身體,人就會閉上眼睛入睡。相對地,陰氣耗盡而陽氣旺盛時,陽氣就會生髮,人就會醒來。

治療打哈欠的方法是瀉足少陰經,補足太陽經。這樣可以讓陽氣旺盛,而陰氣無法引動,打哈欠就會停止。

黃帝曰:人之噦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谷入於胃,胃氣上注於肺,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,新故相亂,真邪相攻,氣並相逆,復出於胃,故為噦。補手太陰,瀉足少陰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人的嘔吐是由什麼氣引起的?

岐伯回答:食物進入胃中,胃氣上升至肺部。現在,有一些寒氣和新進的穀物之氣同時來到胃裡,新舊之氣混亂,真氣和邪氣相互攻擊,氣息上下逆行,於是從胃中嘔吐出來。

治療方法是補益手太陰肺經,瀉清足少陰腎經。

故寒新谷,入於胃中,新故相亂,正邪相攻,氣並相逆,復出於胃,故為噦也。補手太陰,瀉足少陰,肺氣下行,則噦止矣。(水瀉土燥,胃降則肺收矣)

白話文:

所以新米與舊米同時進入胃中,新陳混合,正氣和邪氣相互對抗,氣機相逆,又從胃裡吐出來,所以稱為嘔吐。補強手太陰肺經,瀉掉足少陰腎經,使肺氣下行,那麼嘔吐就會停止。(因為水瀉耗傷土氣,胃氣下降,肺氣就會收斂。)

黃帝曰:人之唏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此陰氣盛而陽氣虛,陰氣疾而陽氣徐,陰氣盛而陽氣絕,故為唏。補足太陽,瀉足少陰。

唏,歔欷也,悲嘆歔欷,陰慘之象,故為陰盛陽虛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人打嗝的現象是什麼氣導致的?

岐伯答:這是因為陰氣盛,陽氣虛,陰氣發作快,陽氣發作慢,陰氣盛極而陽氣完全消失,所以會打嗝。治療時要補強太陽經,瀉除足少陰經。

黃帝曰:人之噫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寒氣客於胃,厥氣從下上散,復出於胃,故為噫。補足太陰陽明,一曰補眉本也。

寒氣在胃,胃氣上逆,故為噫。噫者,食停而噯氣也,此脾胃之虛,故補足太陰陽明。眉本,足太陽之攢竹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人打嗝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

岐伯回答:寒氣進入胃部,陰氣從下往上擴散,回到胃部並排出,因此會打嗝。補足脾胃經和胃經,也可以治療打嗝。

黃帝曰:人之嚏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陽氣和利,滿於心,出於鼻,故為嚏。補足太陽,榮盾本,一曰眉上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為什麼人會打噴嚏?

岐伯回答:陽氣調和通暢,充盈於心臟,從鼻子呼出,所以會打噴嚏。補足太陽經的氣血,榮潤其根源,即眉上方的部位。

肺竅於鼻,陽氣和利,滿於心部,不及下行,逆行而上,出於鼻竅,故為嚏。此陽氣不降,補足太陽而榮其眉本,使藏氣得政而陽降於下也。眉上,足太陽之曲差也,亦與攢竹同治。

白話文:

肺部與鼻子相連通,陽氣順暢且旺盛,會充滿於心臟部位,但如果陽氣運作不夠順利,無法往下運行,就會逆行而上,從鼻孔排出體外,這就是打噴嚏。這種陽氣不降的情況,會補充太陽經的能量,並滋養眉毛根部,讓內臟機能運作正常,使陽氣向下運行。眉毛上方屬於足太陽經的曲差穴,與攢竹穴一起治療。

黃帝曰:人之太息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憂思則心系急,心系急則氣道約,約則不利,故太息以伸之。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,留之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人為什麼會嘆氣?岐伯回答:憂愁思慮時,內心急迫,心急則氣道阻塞,氣道阻塞則不利於健康,所以通過嘆氣來舒緩。補手少陰心經主足少陽膽經,是爲了留住氣。

憂思鬱結,心系急而氣道約,約則氣息不利,故太息以伸出之。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,留之雙益君相之火,使之下根,陰退濕消,肺胃下行,氣道自開矣。

白話文:

憂慮和思緒鬱結,將思緒放在心上,導致氣道狹窄,狹窄之後氣息運轉不順暢,因此需要長嘆一口氣來舒展氣息。可以補強手少陰心主和足少陽膽經,讓君相之火停留於身體下部,使陰氣退避、濕氣消退,肺胃下降,氣道自然會暢通。

黃帝曰:人之哀而泣涕出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心者,五臟六腑之主也,目者,宗脈之所聚也,上液之道也,口鼻者,氣之門戶也,悲哀愁憂則心動,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,搖則宗脈感,宗脈感則液道開,液道開故泣涕出焉。液者,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,故上液之道開則泣,泣不止則液竭,液竭則精不灌,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,故命曰奪精。補天柱,經挾頸。

廉泉,任脈穴。補足少陰,以清胃氣也。

白話文:

寅帝說:為什麼人會流口水?岐伯說:飲食都進入胃裡,胃裡有熱氣就會使胃裡的蟲子活動,蟲子活動就會使胃鬆弛,胃鬆弛了廉泉穴就會打開,所以才會流口水。補充少陰之氣。

心為臟腑之主,目為宗脈所聚,上液之道,口鼻為氣之門戶。悲哀愁憂,動其心君,心動則臟腑搖而宗脈感,液道開而門戶闢,故泣涕出焉(泣出於目,涕出於鼻)。液者,所以灌精而濡空竅者也,液道開而泣不止,則液竭而精不灌,精不灌則目無所見,故命曰奪精。補太陽之天柱,以益其水,其經挾頸項之後,其穴在柱骨之旁也。

寅帝曰:人之涎下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飲食者,皆入於胃,胃中有熱則蟲動,蟲動則胃緩,胃緩則廉泉開,故涎下。補足少陰。

黃帝曰,人之嚲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胃不實則諸脈虛,諸脈虛則筋脈懈惰,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,氣不能復,故為嚲。因其所在,補分肉間。嚲,音朵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人為什麼會打嗝?」

岐伯回答:「胃部虛寒,導致全身脈絡空虛,脈絡空虛,筋脈就會鬆弛疲軟。筋脈鬆弛疲軟,就會影響呼吸,氣息不能恢復正常,所以會打嗝。在打嗝出現的地方,可以用針灸的方法補充氣血。」

「嚲」的發音,同「朵」。

嚲,戰搖也。胃弱脈虛,筋脈懈惰,益以行陰用力(入房)。氣不能復,故為嚲。因其所在之處,補分肉之間,以助其胃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人的耳朵裡發出聲響,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

黃帝曰:人之振寒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寒氣客於皮膚,陰氣盛,陽氣虛,故為振寒寒慄。補諸陽。

寒客皮毛,陰盛陽虛,鼓動於中,不能外發,故為振寒寒慄。補諸陽者,手足六經之陽也。

黃帝曰:人之耳中鳴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,胃中空則宗脈虛,虛則下溜,脈有所竭,故耳鳴,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。

岐伯回答:耳道是人體重要的經脈匯聚的地方。當胃部空虛時,經脈就會空虛。經脈空虛就會向下流淌,經脈中的氣血就會耗竭,所以耳朵就會發出聲響。治療方法是補充客人的元氣,方法是用手指甲掐按手指的肉與指甲交界處。

白話文:

岐伯答曰:耳道乃人體經脈匯聚之所。胃虛則經脈虛,經脈虛則下流,氣血耗散,故耳鳴。治之宜補其元氣,法以指甲掐按手指肉際。

胃氣空乏,宗脈虛弱,清氣下溜,濁氣上逆,脈有所竭,故耳鳴,竭者,濁陰盛而清陽竭也。足少陽脈循兩耳,自頭走足,補足少陽之容主人,使之降也。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,手太陰之少商,補之使其收斂濁氣而下行也。

白話文:

胃裡沒有食物,身體虛弱,清氣向下流動,濁氣向上逆行,脈絡出現衰竭的現象,因此會出現耳鳴。脈絡衰竭是因為濁陰過盛,清陽消耗殆盡所致。足少陽經脈經過雙耳,從頭部延伸到腳部,補益足少陽經可以充實陽氣,使濁氣下降。手大拇指指甲與肉相接的部分屬於手太陰經的少商穴,補益少商穴可以幫助收斂濁氣,使其下行。

黃帝曰,人之自齧舌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此厥逆走上,脈氣輩至也,少陰氣至則齧舌,少陽氣至則齧頰,陽明氣至則齧唇矣。視主病者則補之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一個人會自己咬舌頭,是哪種氣造成的?岐伯回答:這是厥逆之氣向上運行,脈氣到哪裡就咬哪裡。少陰氣到就咬舌頭,少陽氣到就咬臉頰,陽明氣到就咬嘴脣。看哪個部位有病狀,就補那個部位的氣。

厥逆走上,脈氣輩至,厥逆之氣走於上焦,脈氣群輩而至也。少陰之脈連舌本,故氣至則齧舌。少陽之脈循耳頰,故氣至則齧頰。陽明之脈環唇口,故氣至則齧唇。氣至者,氣壅而不行也。視主病者補之,何經主病,則補何經也。

白話文:

氣逆上行,脈搏一陣一陣地急速跳動,這是氣逆到了上焦,脈搏羣集而至的表現。少陰經脈連接著舌根,所以氣逆上來時會咬舌頭。少陽經脈循行耳頰,所以氣逆上來時會咬臉頰。陽明經脈環繞著口脣,所以氣逆上來時會咬嘴脣。這些症狀是由於氣血壅滯不通造成的。應根據病情的主證來進行補益,哪條經絡為主證,就補益哪條經絡。

凡此十二邪者,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。故邪之所在,皆為不足,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,頭為之苦傾,目為之眩,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,腸為之苦鳴,下氣不足,則為痿厥心悗。

白話文:

以上十二種邪氣,都是病邪侵入身體空虛之處。所以邪氣所在之處,都表現為不足症狀。上氣不足,則腦部空虛而頭暈、耳鳴、頭部疼痛,眼睛眩暈。中氣不足,則小便失禁或閉結,腸胃鳴叫。下氣不足,則四肢癱軟、心慌意亂。

上氣不足,清陷濁逆,故腦虛耳鳴頭傾目眩。中氣不足,脾郁肝陷,故溲便變色,氣滯腸鳴。下氣不足,陽逆陰陷,故骽足痿厥,心宮痞悗。

白話文:

上焦氣虛,清氣不足而污濁之氣上逆,所以腦中虛空而耳鳴,頭暈目眩。

中焦氣虛,脾氣鬱積,肝氣下陷,所以小便和大便顏色異常,腹中氣滯脹滿,腸鳴作響。

下焦氣虛,陽氣上逆,陰氣下陷,所以小腿萎縮,腳麻痺,心臟區痞悶,胸中發緊。

黃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腎主為欠,取足少陰。肺主為噦,取手太陰足少陰。唏者,陰與陽絕,補足太陽,瀉足少陰。噫者,補足太陰陽明。嚏者,補足太陽眉本。太息,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,留之。泣出,補天柱,經挾頸,挾頸者,頭中分也。涎下,補足少陰。嚲,因其所在,補分肉間。

白話文:

**黃帝說:**如何治療這些症狀?

岐伯回答:

  • 打呵欠:屬腎,治療取足少陰經。
  • 打嗝:屬肺,治療取手太陰經和足少陰經。
  • 氣息微弱:為陰陽脫節,治療補足太陽經,瀉足少陰經。
  • 打噴嚏:治療補足太陰經和陽明經。
  • 打哈欠:治療補足太陽經和眉本穴。
  • 長籲短嘆:治療補手少陰經、心主經和足少陽經,並留針。
  • 掉眼淚:治療補天柱穴,經脈經過頸部,頸部穴位與頭部相通。
  • 流口水:治療補足少陰經。
  • 吐痰:根據痰液所在,治療相關分肉間穴位。

振寒者,補諸陽。耳鳴。補客主人、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。自齧舌,視主病者則補之。目眩頭傾,補足外踝下,留之。痿厥心悗,刺足大指間上二寸,留之,一曰足外踝下,留之。

足外踝下,足太陽之崑崙也。足大指間上二寸,足厥陰之太衝也。留之,留針也。

白話文:

  • **寒症:**溫補全身的陽氣。
  • **耳鳴:**補腎氣、強壯心肺。
  • **手指甲和肉相連:**補氣血。
  • **咬舌:**觀察患者的主症,加以調理。
  • **頭暈目眩:**補足踝外側下方的穴位,並留針。
  • **手腳麻痺、心臟虛弱:**刺足大拇指上兩寸的穴位,並留針。或者刺足踝外側下方的穴位,並留針。

五臟氣,肝主語,心主噫,脾主吞,肺主咳,腎主欠,六腑氣,膽為怒,胃為氣逆為噦,大腸小腸為泄,膀胱不約為遺溺,下焦溢為水,是謂五氣所病也。五並,精氣並肝則怒,並心則喜,並脾則憂,並肺則悲,並腎則恐,是謂五精之氣並於臟也。五藏,肝藏魂,心藏神,脾藏意,肺藏魄,腎藏精,此五臟所藏也。

白話文:

五臟氣:

  • 肝主司言語,表現為說話。
  • 心主司嘆息,表現為嘆氣。
  • 脾主司吞嚥,表現為吞嚥。
  • 肺主司咳嗽,表現為咳嗽。
  • 腎主司欠伸,表現為打哈欠。

六腑氣:

  • 膽主司憤怒,表現為發怒。
  • 胃主司氣逆,表現為噁心和嘔吐。
  • 大腸小腸主司排泄,表現為腹瀉。
  • 膀胱不收斂,表現為小便失禁。
  • 下焦水溢出,表現為水腫。

這些都是由五氣異常所致。

五並:

  • 精氣並於肝則表現為憤怒。
  • 並於心則表現為喜悅。
  • 並於脾則表現為憂鬱。
  • 並於肺則表現為悲傷。
  • 並於腎則表現為恐懼。

這是五精之氣並於臟腑所致。

五藏:

  • 肝藏魂。
  • 心藏神。
  • 脾藏意。
  • 肺藏魄。
  • 腎藏精。

這些是五臟所藏的精氣。

五主,肝主筋,心主脈,脾主肉,肺主皮,腎主骨,此五臟所主也。五液,肝主淚。心主汗,脾主涎,肺主涕,腎主唾,此五液所出也。五惡,肝惡風,心惡熱,脾惡濕,肺惡燥,腎惡寒,此五臟所惡也。五勞,久行傷筋,久視傷血,久坐傷肉,久臥傷氣,久立傷骨,此五勞所病也。

白話文:

五臟主司

  • 肝臟主筋
  • 心臟主脈
  • 脾臟主肉
  • 肺臟主皮
  • 腎臟主骨

五液來源

  • 肝臟分泌淚液
  • 心臟分泌汗液
  • 脾臟分泌唾液
  • 肺臟分泌涕液
  • 腎臟分泌唾沫

五臟所惡

  • 肝臟厭惡風邪
  • 心臟厭惡熱邪
  • 脾臟厭惡濕邪
  • 肺臟厭惡燥邪
  • 腎臟厭惡寒邪

五勞所病

  • 長時間走路傷筋
  • 長時間看書傷血
  • 長時間坐著傷肉
  • 長時間躺著傷氣
  • 長時間站立傷骨

五味,酸入肝,苦人心,甘入脾,淡入胃,辛入肺,鹹入腎,是謂五味。五走,酸走筋,苦走血,甘走肉,辛走氣,咸走骨,是謂五走也。五裁,病在筋,無食酸,病在血,無食苦,病在肉,無食甘,病在氣,無食辛,病在骨,無食鹹,口嗜而欲食之,不可多矣,必自裁也,命曰五裁。五發,陰病發於骨,陽病發於血,陰病發於肉,陽病發於冬,陰病發於夏,是謂五發。

白話文:

五種味道分別入肝、心、脾、胃、肺、腎,這就是五味。五種味道分別走入筋、血、肉、氣、骨,這就是五走。若筋病,忌食酸;血病,忌食苦;肉病,忌食甘;氣病,忌食辛;骨病,忌食鹹。雖然嘴饞想吃,但不可過量,必須自我節制,這就叫做五裁。陰病發於骨,陽病發於血;陰病發於肉,陽病發於冬;陰病發於夏,這就是五發。

五邪,邪入於陽,則為狂,邪入於陰,則為痹,邪入於陽,摶則為巔疾,邪入於陰,摶則為喑,陽入之於陰則靜,陰出之陽則怒,是謂五邪。

此與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同。

白話文:

五種邪氣:

  • 邪氣進入陽氣,會導致瘋狂。
  • 邪氣進入陰氣,會導致麻痺。
  • 邪氣進入陽氣並凝聚,會導致癲癇。
  • 邪氣進入陰氣並凝聚,會導致失聲。
  • 陽氣進入陰氣就會平靜,陰氣進入陽氣就會發怒。

這就是所謂的「五邪」。

陽明多血多氣,太陽多血少氣,少陽多氣少血,太陰多血少氣,厥陰多血少氣,少陰多氣少血,故曰刺陽明出血氣,刺太陽出血惡氣,刺少陽出氣惡血,刺太陰出血惡氣,刺厥陰出血惡氣,刺少陰出氣惡血也,足陽明太陰為表裡,少陽厥陰為表裡,太陽少陰為表裡,是謂足之陰陽也。手陽明太陰為表裡,少陽心主為表裡,太陽少陰為表裡,是謂手之陰陽也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有大量血液和元氣,太陽經有大量血液但元氣較少,少陽經有大量元氣但血液較少,太陰經有大量血液但元氣較少,厥陰經有大量血液但元氣較少,少陰經有大量元氣但血液較少。

所以刺陽明穴位會出血氣,刺太陽穴位會出血和邪氣,刺少陽穴位會出氣和邪血,刺太陰穴位會出血和邪氣,刺厥陰穴位會出血和邪氣,刺少陰穴位會出氣和邪血。

足陽明經和太陰經相互表裡,少陽經和厥陰經相互表裡,太陽經和少陰經相互表裡,這就是足部的陰陽經脈。

手陽明經和太陰經相互表裡,少陽經和心主經相互表裡,太陽經和少陰經相互表裡,這就是手部的陰陽經脈。

形樂志昔,病生於脈,治之以灸刺,形苦志樂,病生於筋,治之以熨引,形樂志樂,病生於肉,治之以針石,形苦志苦,病生於咽嗌,治之以甘藥,形數驚恐,筋脈不通,病生於不仁,治之以按摩醪藥,是謂五形志也。二段舊誤在「九針論」。

此與《素問·血氣形志》相同。

白話文:

身體健康的時候心情愉快,疾病源自於經脈,用針灸治療;身體疲憊但心情愉悅,疾病源自於筋絡,用熱敷牽引治療;身體健康心情也快樂,疾病源自於肌肉,用針藥治療;身體疲憊心情也鬱悶,疾病源自於咽喉,用甘涼藥治療;身體受到驚嚇或恐懼,導致筋脈不通,疾病源自於身體發麻或失去知覺,用按摩和溫熱藥酒治療。

這五種狀況和情緒的關係,記載在針灸古老文獻「九針論」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