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三 (3)
卷三 (3)
1. 經脈(二十)
脾足太陰之脈,起於大指之端,循指內側白肉際,過核骨後,上內踝前廉,上踹內,循脛骨後,交出厥陰之前,上膝股內前廉,入腹,屬脾,絡胃,上膈,挾咽,連舌本,散舌下。其支者,復從胃別上膈,注心中。是動則病舌本強,食則嘔,胃脘痛,腹脹善噫,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,身體皆重。
是主脾所生病者,舌本痛,體不能動搖,食不下,煩心,心下急痛,溏,瘕泄,水閉,黃疸,不能臥,強立,股膝內腫厥,足大指不用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盛者,寸口大三倍於人迎,虛者,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
踹,音篆。
足之三陰,自足走胸。脾足太陰之脈,起於大指之端,足太陰之隱白也。循指內側白肉際,過核骨後(大指後圓骨),上內踝前廉(足三陰行於骽內,太陰在前),上踹內(骽肚),循脛骨後,交出厥陰之前(足太陰厥陰同起大指,其於踹下,厥陰在太陰之前,厥陰自中都上行,方出太陰之後,太陰自漏谷上行,方出厥陰之前),上膝股內前廉,入腹,屬脾,絡胃,太陰與陽明為表裡也。上膈,挾咽,連舌本,散舌下。
其支者,復從胃別上膈,注心中,而交於手少陰經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,義見《素問·脈解》。
心手少陰之脈,起於心中,出屬心系,下膈,絡小腸。其支者,從心系上挾咽,系目系。其直者,復從心系卻上肺,下出腋下,下循臑內後廉,行太陰心主之後,下肘內,循臂內後廉,抵掌後銳骨之端,入掌內後廉,循小指之內,出其端。是動則病嗌乾心痛,渴而欲飲,是為臂厥。
是主心所生病者,目黃脅痛,臑臂內後廉痛厥,掌中熱痛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盛者,寸口大再倍於人迎,虛者,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
心手少陰之脈,起於心中,出屬心系,下膈,絡小腸,少陰與太陽為表裡也。其支者,從心系上挾咽,系目系。其直者,復從心系卻上肺,下出腋下,手少陰之極泉也。下循臑內後廉(少陰在後),行太陰心主二脈之後,下肘內,循臂內後廉,抵掌後銳骨之端(少陰神門,手外踝上動脈),入掌內後廉,循小指之內,出其端,手少陰之少衝也。
小腸手太陽之脈,起於小指之端,循手外側,上腕,出踝中,直上循臂骨下廉,出肘內側兩筋之間,上循臑外後廉,出肩解,繞肩胛,交肩上,入缺盆,絡心,循咽,下膈,抵胃,屬小腸。其支者,從缺盆循頸,上頰,至目銳眥,卻入耳中。其支者,別頰,上䪼,抵鼻,至目內眥,斜絡於顴。
是動則病嗌痛頷腫,不可以顧,肩似拔,臑似折。是主液所生病者,耳聾目黃頰腫,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盛者,人迎大再倍於寸口,虛者,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白話文:
經脈(二十)
脾足太陰之脈
脾經(足太陰脈)起始於大腳趾尖端,沿著腳趾內側邊緣(白肉交界處),經過大趾後圓骨,再上行至內踝前緣。接著沿小腿內側上行,經過脛骨後方,與足厥陰經相交後,轉向前方,沿膝蓋和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,連接脾臟,並與胃相絡。再向上穿過橫膈,沿著咽喉兩側,聯繫舌根,並散佈於舌下。
其支脈從胃部分出,向上穿過橫膈,注入心臟。若此經絡異常,會出現舌根僵硬、進食嘔吐、胃痛、腹脹、易打嗝,排氣或排便後症狀減輕,以及全身沈重感。
與脾相關的病症包括舌根疼痛、肢體活動困難、食慾不振、心煩、心窩急痛、腹瀉或便溏、消化不良(瘕洩)、小便不暢、黃疸、難以平躺、勉強站立時大腿和膝蓋內側腫脹冰冷,以及大腳趾無力等。治療原則為:實證用瀉法,虛證用補法,熱證需快速針刺,寒證則留針,下陷症狀用艾灸,氣血平和則循經取穴治療。實證時,寸口脈搏比人迎脈強三倍;虛證時,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弱。
註:「踹」讀音為「篆」。
心手少陰之脈
心經(手少陰脈)起始於心臟,向下穿過橫膈,連接小腸。其支脈從心繫向上沿咽喉兩側,聯繫眼睛的經絡。主幹則從心繫返回肺部,再向下出腋窩(極泉穴),沿上臂內側後緣,經過手太陰和手厥陰經後方,下至肘部內側,沿前臂內側後緣,抵達手掌後方的銳骨端(神門穴),進入掌內側後緣,沿小指內側出指尖(少衝穴)。
若此經絡異常,會出現喉嚨乾痛、心痛、口渴想喝水,稱為「臂厥」。與心相關的病症包括眼睛發黃、脅痛、上臂和手臂內側後緣疼痛冰冷、掌心灼熱疼痛等。治療方法與脾經相似:實證瀉、虛證補、熱證快針、寒證留針、氣血虛用灸法,平和則循經取穴。實證時,寸口脈比人迎脈強一倍;虛證時,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弱。
小腸手太陽之脈
小腸經(手太陽脈)起始於小指尖端,沿手外側上行至腕部,經過腕骨突起,直上循前臂外側下緣,出肘內側兩筋之間,沿上臂外側後緣上行,經過肩關節後方,繞過肩胛骨,於肩背交叉後進入缺盆(鎖骨上窩),絡於心臟,沿咽喉下行,穿過橫膈,抵達胃部,歸屬小腸。
其支脈從缺盆沿頸部上行至面頰,到眼角外側,再轉入耳中;另一支脈從面頰分出,向上至顴骨,到達鼻旁,終於內眼角(斜絡於顴骨)。
若經絡異常,會出現喉痛、下頷腫脹、頸部轉動困難、肩部劇痛如拉扯、上臂疼痛如斷裂。與「液」相關的病症包括耳聾、眼黃、面頰腫脹,以及頸、頷、肩、上臂、肘、手臂外側後緣疼痛。治療原則同前:實證瀉、虛證補、熱證快針、寒證留針、下陷用灸法,平和則循經調理。實證時,人迎脈比寸口脈強一倍;虛證時,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