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三 (2)
卷三 (2)
1. 經脈(二十)
其支者,從缺盆上頸,貫頰,入下齒中,還出挾口,交人中,左之右,右之左(之,至也),上挾鼻孔,手陽明之迎香也,自迎香而交於足陽明經。熱則疾之,疾出其針也。寒則留之,久留其針也。
胃足陽明之脈,起於鼻之交頞中,旁納太陽之脈,下循鼻外,入上齒中,還出挾口環唇,下交承漿,卻循頤後下廉,出大迎,循頰車,上耳前,過客主人,循髮際,至額顱。其支者,從大迎前下人迎,循喉嚨,入缺盆,下膈,屬胃,絡脾。其直者,從缺盆下乳內廉,下挾臍,入氣街中。
其支者,起於胃口,下循腹裡,下至氣街中而合,以下髀關,抵伏兔,下膝臏中,下循脛外廉,下足跗,入中指內間。其支者,下廉三寸而別,下入中指外間。其支者,別跗上,入大指間,出其端。是動則病洒洒振寒,善呻數欠,顏黑,病至則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,獨閉戶塞牖而處,甚則欲上高而歌,棄衣而走,賁響腹脹,是謂骭厥。
是主血所生病者,狂瘧溫淫汗出,鼽衄,口喎唇胗,頸腫喉痹,大腹水腫,膝臏腫痛,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,中指不用。氣盛則身以前皆熱,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,溺色黃,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,胃中寒則脹滿。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盛者,人迎大三倍於寸口,虛者,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足之三陽,自頭走足。胃足陽明之脈,起於鼻之交頞中(頞,鼻莖,即山根),旁納太陽之脈(足太陽脈起目內眥,足陽明脈由此下行),下循鼻外,足陽明之承泣也(穴在目下)。入上齒中,還出挾口環唇,下交承漿(任脈穴名),卻循頤後下廉,出大迎(陽明穴名),循挾車(陽明穴名),上耳前,過客主人(足少陽穴名),循髮際,至額顱。其支者,從大迎前下人迎(陽明穴名,喉旁動脈),循喉嚨,入缺盆(陽明穴名)。
下膈,屬胃,絡脾,陽明與太陰為表裡也。其直者,從缺盆下乳內廉,下挾臍,入氣街中(陽明穴名,毛際兩旁動脈)。其支者,起於胃口,下循腹裡,下至氣街中而合,以下髀關(穴名),抵伏兔(穴名),下膝臏中(膝蓋曰臏),下循脛外廉(䯒骨曰脛。足三陽行於骽外,陽明在前),下足跗(足背),入中指內間(大指之次指),足陽明之厲兌也。其支者,下廉三寸而別,下入中指外間。
其支者,別跗上,入大指間,出其端,而交於足太陰經。惡人與火,聞木音惕然而驚,獨閉戶塞牖而處,上高而歌,棄衣而走,義詳《素問》「脈解」、「陽明脈解」。骭,脛骨也,足陽明自膝臏而下脛外,故病骭厥。中指不用,即大指之次指也。
白話文:
經脈(二十)
手陽明經脈分支:
從缺盆向上行至頸部,穿過臉頰,進入下齒齦,再繞出挾口唇,左右兩側於人中交會(左側向右,右側向左),向上挾鼻孔,此處為手陽明經的迎香穴,並由此交接至足陽明經。若屬熱症,針刺時應快速出針;若屬寒症,則需留針較久。
足陽明胃經:
起始於鼻旁的鼻根部(山根),旁納足太陽經脈,向下沿鼻外側進入上齒齦,再繞出挾口環繞唇部,向下交會於承漿穴,接著沿下頜後緣下行至大迎穴,再沿頰車穴上至耳前,經過足少陽經的客主人穴,順髮際至前額。
分支一:從大迎穴前向下至人迎穴,沿喉嚨進入缺盆,穿過橫膈膜,屬胃,絡脾。
主幹:從缺盆向下沿乳房內側,挾臍旁下行至氣街穴(腹股溝動脈處)。
分支二:從胃下口開始,向下沿腹內側至氣街穴與主幹會合,再下行經髀關穴,抵達伏兔穴,進入膝蓋,沿小腿外側下行至足背,進入中趾內側。
分支三:從膝下三寸處分出,向下進入中趾外側。
分支四:從足背分出,進入大趾間,並出趾端(交接至足太陰經)。
病候:
當經脈異常時,可能出現寒顫、頻頻呵欠、面色暗黑,嚴重時厭惡人與火,聽到木器聲會驚恐,獨自閉門不出,甚至爬上高處歌唱、脫衣奔跑,腹部脹滿有聲響(稱為「骭厥」)。
與血相關的病症:狂躁、瘧疾、出汗異常、鼻出血、口眼歪斜、唇部瘡疹、頸腫喉痛、腹部水腫、膝蓋腫痛,沿胸部、乳房、氣街、大腿、伏兔、小腿外側至足背疼痛,中趾活動受限。
氣血過盛:身體前側發熱、胃熱易飢、小便黃。
氣血不足:身體前側發冷、胃寒脹滿。
治法:
實症用瀉法,虛症用補法,熱症速刺,寒症留針,脈象下陷用灸法,不虛不實取本經穴位調理。脈象盛者人迎穴脈搏強於寸口三倍,虛者人迎脈弱於寸口。
足三陽經從頭下行至足。足陽明經與足太陽經相絡,脾胃互為表裡。「骭厥」的「骭」指脛骨,因足陽明經行於小腿外側而得名。異常行為(如登高歌嘯)與陽明經氣過盛相關,詳見《素問》「脈解」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