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靈樞懸解》~ 卷六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5)

1. 天年(五十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願聞人之始生,何氣築為基?何立而為楯?何失而死?何得而生?岐伯曰:以母為基,以父為楯,失神者死,得神者生也。黃帝曰:何者為神?岐伯曰:血氣已和,營衛已通,五臟已成,神氣舍心,魂魄畢具,乃成為人。黃帝曰:人之壽夭各不同,或夭壽,或卒死,或病久,願聞其道。

岐伯曰:五臟堅固,血脈和調,肌肉解利,皮膚緻密,營衛之行,不失其常,呼吸微徐,氣以度行,六腑化谷,津液布揚,各如其常,故能長久。

基,址也。楯,干也。

黃帝曰:人之壽百歲而死,何以致之?岐伯曰:使道隧以長,基牆高以方,通調營衛,三部三里,起高骨肉滿,百歲乃得終。

使道,七竅也,隧,地道也,隧以長,言孔竅之深長也。基牆,面部之骨肉也(骨骼為基,蕃蔽為牆)。三部,人上中下三部。三里,穴名,手陽明三里在肘下,足陽明三里在膝下。起,豐起也(肘膝臂脛之間,關節之大者,故欲其豐起也)。

黃帝曰:其氣之盛衰,以至其死,可得聞乎?岐伯曰:人生十歲,五臟始定,血氣已通,其氣在下,故好走。二十歲。血氣始盛,肌膚方長,故好趨。三十歲。五臟大定,肌肉堅固,血脈盛滿,故好步。四十歲,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,腠理始疏,榮華頹落,發頗斑白,平盛不搖,故好坐。五十歲,肝氣始衰,肝葉始薄,膽汁始減,目始不明。

六十歲,心氣始衰,苦憂悲,血氣懈惰,故好臥。七十歲,脾氣虛,皮膚枯。八十歲,肺氣衰,魄離,故言善誤。九十歲,腎氣焦,四臟經脈空虛。百歲,五臟皆虛,神氣皆去,形骸獨居而終矣。

其氣在下,陽盛於下也。

黃帝曰: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?岐伯曰:其五臟皆不堅,使道不長,空外以張,喘息暴疾,又卑基牆,薄脈少血,其肉不石,數中風寒,血氣虛,脈不通,真邪相攻,亂而相引,故中壽而盡也。

空外以張,空竅外露也。其肉不石,不堅也。亂而相引,邪氣逆亂而相牽引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岐伯:「我想知道人剛出生的時候,是靠什麼氣來奠定基礎?又靠什麼來做防禦?什麼原因會導致死亡?又什麼原因可以存活?」

岐伯回答:「以母親為基礎,以父親為屏障,失去精神就死亡,得到精神就存活。」

黃帝問:「什麼是精神?」

岐伯回答:「當血氣調和,營氣衛氣暢通,五臟都已發育完成,精神寄託於心,魂魄都具備,這才成為一個人。」

黃帝問:「人的壽命長短各不相同,有的短命早夭,有的突然死亡,有的久病纏身,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。」

岐伯回答:「五臟堅固,血脈調和,肌肉舒展靈活,皮膚緊密,營衛之氣運行正常,呼吸均勻緩慢,氣息有規律的運行,六腑消化食物,津液正常散布全身,各項機能都運作正常,就能長壽。」

「基」指的是地基,「楯」指的是盾牌。

黃帝問:「人活到一百歲才死,要怎麼樣才能達到呢?」

岐伯回答:「使七竅的通道深長,面部的骨肉豐厚飽滿,疏通調和營衛之氣,人體的上中下三部和肘下、膝下這些重要部位的肌肉要豐滿隆起,這樣就能活到一百歲。」

七竅是臉部的孔竅,「隧」指的是深長的通道。「基牆」指的是面部的骨肉,骨骼為基礎,肌肉皮膚像牆一樣有遮蔽作用。三部指的是人體的上、中、下三部分。三里指的是穴位,手陽明三里在肘下,足陽明三里在膝下。「起」指的是豐滿隆起,肘、膝等關節是肢體的重要部位,所以要使這些地方肌肉豐滿。

黃帝問:「人從氣血旺盛到衰敗,直到死亡的過程,可以告訴我嗎?」

岐伯回答:「人十歲時,五臟開始定型,血氣暢通,氣在下半身,所以喜歡跑動。二十歲時,血氣開始旺盛,肌肉開始生長,所以喜歡快走。三十歲時,五臟完全定型,肌肉堅實,血脈充盈,所以喜歡穩步行走。四十歲時,五臟六腑、十二經脈都達到鼎盛狀態,然後開始平穩,皮膚紋理開始鬆疏,容貌開始衰退,頭髮開始斑白,身體雖然穩定但不像以前一樣能活動自如,所以喜歡坐著。五十歲時,肝氣開始衰退,肝臟的葉片開始變薄,膽汁開始減少,眼睛開始看不清楚。

六十歲時,心氣開始衰退,容易憂愁悲傷,血氣懈怠,所以喜歡躺臥。七十歲時,脾氣虛弱,皮膚乾燥。八十歲時,肺氣衰弱,魂魄開始離開身體,所以說話容易出錯。九十歲時,腎氣衰竭,四臟經脈空虛。一百歲時,五臟都虛弱,精神也散去,只剩下形骸,然後就死亡了。」

「其氣在下」是指年輕時陽氣旺盛在下半身。

黃帝問:「那些不能活到天年就死亡的人,又是什麼原因呢?」

岐伯回答:「他們的五臟不夠堅固,七竅的通道不夠深長,孔竅外露,呼吸急促,基礎不夠穩固,血脈虛薄,肌肉不夠堅實,經常感受風寒,血氣虛弱,脈絡不暢通,正氣和邪氣互相攻擊,導致身體紊亂,互相牽引,所以活不到天年就死亡了。」

「空外以張」指的是孔竅外露,「其肉不石」指的是肌肉不夠堅實,「亂而相引」指的是邪氣逆亂互相牽引。

2. 壽夭剛柔(五十一)

黃帝問於少師曰:余聞人之生也,有剛有柔,有弱有強,有長有短,有陰有陽,願聞其方。少師答曰:陰中有陰,陽中有陽,審知陰陽,刺之有方。得病所始,刺之有理,謹度病端,與時相應,內合於五臟六腑,外合於筋骨皮膚。是故內有陰陽,外亦有陰陽,在內者,五臟為陰,六腑為陽,在外者,筋骨為陰,皮膚為陽。

故曰病在陰之陰者,刺陰之滎俞,病在陽之陽者,刺陽之合,病在陽之陰者,刺陰之經,病在陰之陽者,刺絡脈。故曰病在陽者命曰風,病在陰者命曰痹,陰陽俱病命曰風痹。病有形而不痛者,陽之類也,無形而痛者,陰之類也。

無形而痛者,其陽完而陰傷之也,急治其陰,無攻其陽,有形而不痛者,其陰完而陽傷之也,急治其陽,無攻其陰,陰陽俱動,乍有形,乍無形,加以煩心,命曰陰勝其陽,此謂不表不里,其形不久。

不表不里,陰陽俱敗,難分表裡也,故其形不久。

黃帝問於伯高曰:余聞形氣病之先後外內之應奈何?伯高答曰:風寒傷形,憂恐忿怒傷氣,氣傷臟,乃病臟,寒傷形,乃病形,風傷筋脈,筋脈乃應,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。黃帝曰:刺之奈何?伯高答曰:病九日者,三刺而已,病一月者,十刺而已,多少遠近,以此衰之。久痹不去身者,視其血絡,盡出其血。

黃帝曰:外內之應,難易之治奈何?伯高答曰:形先病而未入臟者,刺之半其日,臟先病而形乃應者,刺之倍其日,此外內難易之應也。

形病易治,故刺之半其日,臟病難治,故刺之倍其日。

黃帝問於伯高曰:余聞形有緩急,氣有盛衰,骨有大小,肉有堅脆,皮有厚薄,其以立壽夭奈何?伯高曰:形與氣相任則壽,不相任則夭。皮與肉相果則壽,不相果則夭。血氣經絡勝形則壽,不勝形則夭。黃帝曰:何謂形之緩急?伯高曰: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,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。

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,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,衰則危矣。若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,骨小則夭矣。形充而大肉䐃堅而有分者肉堅,肉堅則壽矣,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,肉脆則夭矣。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氣而視壽夭者,必明乎此立形定氣,而後以臨病人,決生死。黃帝曰:余聞壽夭,無以度之。

伯高曰:牆基卑,高不及其地者,不及三十而死,其有因加疾者,不及二十而死也。黃帝曰:形氣之相勝,以立壽夭奈何?伯高曰:平人而氣勝形者壽,病而形肉脫,氣盛形者死,形勝氣者危矣。

任者,形氣相敵也。果者,皮肉堅固也。顴者,骨之本也,故顴小則骨小。大肉,臀肉。䐃者,肉所結聚之處也。堅而有分者,有分理也。牆基,面部之骨也。地者,面部之肉也。病而形肉脫,氣勝形者,喘息肩搖而身動也。

黃帝問於伯高曰:何以知皮肉血氣筋骨之病也?伯高曰:色起兩眉,薄澤者,病在皮。唇色青黃赤白黑者,病在肌肉。營氣濡然者,病在血氣。目色青黃赤白黑者,病在筋。耳焦枯,受塵垢,病在骨。黃帝曰:病形何如?取之奈何?伯高曰:夫百病變化,不可勝數,然皮有部,肉有柱,血氣有輸,骨有屬。黃帝曰:願聞其故。

伯高曰:皮之部,輸於四末。肉之柱,在臂脛諸陽分肉之間與足少陰分間。血氣之輸,輸於諸絡,氣血留居,則盛而起。筋部無陰無陽,無左無右,候病所在。骨之屬者,骨空之所以受益,而益腦髓者也。黃帝曰:取之奈何?伯高曰:夫病變化,浮沉深淺,不可勝窮,各在其處。

病間者淺之,甚者深之,間者少之,甚者眾之,隨變而調氣,故曰上工。

兩眉,闕中,其應在肺,肺主皮,故應在皮。脾竅於口,其主肌肉,口唇者,肌肉之本,故唇見五色,病在肌肉。營氣濡然者,竅開汗泄,此緣血氣鬱蒸,故病在血氣。肝竅於目,其主筋,故目現五色,病在筋。腎竅於耳,其主骨,故耳焦枯,受塵垢,病在骨。皮之部,在陽分,陽受氣於四末,故皮之部,輸於四末。

肉之柱,肉䐃之堅厚者,皆在手足三陽分肉之間與足少陰之分間,如肘膝上下肌肉豐滿之處。脾主肌肉,又主四肢,故大肉皆在臂脛。而骽上肉䐃,如腨,如股,如臀,皆足少陰之所經歷。分間者,其分部。血氣之傳輸,輸於諸絡,氣血留居不行,則諸絡盛滿而起也。筋部無陰陽左右,候其病之所在而調之,以十二經筋無處不在也。

骨之屬者,谷入氣滿,而化津液,淖澤注於骨空,骨空之所以受益,而補益腦髓者也,骨之屬者,骨節連屬之處也。

黃帝問於伯高曰:人之肥瘦大小寒溫,有老壯少小,別之奈何?伯高對曰:人年五十以上為老,三十以上為壯,十八以上為少,六歲以上為小。黃帝曰:何以度知肥瘦?伯高曰:人有肥,有膏,有肉。黃帝曰:別此奈何?伯高曰:䐃肉堅,皮滿者,肥。䐃肉不堅,皮緩者,膏。

皮肉不相離者,肉。黃帝曰:身之寒溫奈何?伯高曰:膏者其肉淖,而粗理者身寒,細理者身熱。脂者其肉堅,細理者熱,粗理者寒。黃帝曰:其肥瘦大小奈何?伯高曰:膏者多氣而皮縱緩,故能縱腹垂腴。肉者身體容大。脂者其身收小。黃帝曰:三者之氣血多少何如?伯高曰:膏者多氣,多氣者熱,熱者耐寒,肉者多血,則充形,充形則平,脂者其血清,氣滑少,故不能大,此別於眾人者也。

黃帝曰:眾人奈何?伯高曰:眾人皮肉脂膏不相加也,血與氣不能相多,故其形不小不大,各自稱其形,命曰眾人。黃帝曰:善。治之奈何?伯高曰:必先別其三形,血之多少,氣之清濁,而後調之,治無失常經。是故膏人者,縱腹垂腴,肉人者,上下容大,脂人者,雖脂不能大也。

以上二段,舊誤在「衛氣失常」。

人之肥瘦大小寒溫,有老壯少小,其肥瘦大小寒溫,有老壯少小之殊也。縱腹垂腴,其腹皮豐腴,縱緩而下垂也。身體容大,容者,從容舒泰之象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