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靈樞懸解》~ 卷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4)

1. 五閱五使(四十八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余聞刺有五官五閱,以觀五氣,五氣者,五臟之使也,五時之副也,願聞其五使當安出?岐伯曰:五官者,五臟之閱也。黃帝曰:五脈安出?五色安見?願聞其所出,令可為常。岐伯曰:脈出於氣口,色見於明堂,五色更出,以應五時,各如其常,經氣入臟,必當治里。帝曰:善。

五色獨決於明堂乎?岐伯曰:五官以辨,闕庭必張,乃立明堂。明堂廣大,蕃蔽見外,方壁高基,引垂居外,五色乃治,平博廣大,壽中百歲。見此者,刺之必已,如是之人,血氣有餘,肌肉堅緻,故可苦以針。

閱,觀也,五官者,五臟之閱也,五官乃五臟之開竅,故可以觀五臟也。脈出於氣口,氣口者,手太陰之動脈也。色見於明堂,明堂,鼻也。五色更出,以應五時,各如其常,儻經氣入臟,則必當治里,以其為五臟之使,五時之副,配也。故外應四時,而內候五臟。所以色決於明堂者,明堂,面部之中,五官之綱紀也。

凡五官以辨,分明。闕庭必張(闕者,眉間也。庭者,顏也。張,開張也)。乃立明堂。明堂廣大,蕃蔽見外(蕃,頰側也。蔽,耳門也),方壁高基(壁,牆壁也,肉為之牆。基,骨骼也)。引垂居外(垂,邊睡也),五色乃治(平治)。平博廣大,壽中百歲。此血氣有餘之人,肌肉堅緻,故可以針苦之,刺之必愈也。

黃帝曰:願聞五官。岐伯曰:鼻者,肺之官也,目者,肝之官也,口唇者,脾之官也,舌者,心之官也,耳者,腎之官也。黃帝曰:以官何候?岐伯曰:以候五臟,故肺病者喘息鼻張,肝病者眥青,脾病者唇黃,心病者舌卷短顴赤,腎病者顴與顏黑。

以五官之五色而候五臟也。

黃帝曰:其色殆者何如?岐伯曰:五官不辨,闕庭不張,小其明堂,蕃蔽不見,又卑其牆,牆下無基,垂角去外,如是者,雖平常殆,況加病哉!

垂角去外,外無邊角也。雖平常殆,況加病哉,雖平常亦常危殆,況加疾病,而見惡色哉!

黃帝曰:五色之見於明堂,以觀五臟之氣,左右高下,各有形乎?岐伯曰:腑臟之在中也,各以次舍,左右上下,各如其度也。

臟腑在腹中,各有左右上下之次舍,其見於面部之左右上下,亦各如其度也。

黃帝曰:「本臟」以身形肢節䐃肉候五臟六腑之小大焉,今夫王公大人、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,誰可捫循之而後答乎?岐伯曰:身形支節者,臟腑之蓋也,非面部之閱也。黃帝曰:五臟之氣,閱於面者,余已知之矣,以支節知而閱之奈何?岐伯曰:五臟六腑,肺為之蓋,巨肩陷喉,候見其外。黃帝曰:善。

岐伯曰:五臟六腑,心為之主,缺盆為之道,骷骨有餘,以候𩩲𩨗。黃帝曰:善。岐伯曰:肝者主為將,使之候外,欲知堅固,視目小大。黃帝曰:善。岐伯曰:脾者主為衛,使之迎糧,視唇舌好惡,以知吉凶。黃帝曰:善。岐伯曰:腎者主為外,使之遠聽,視耳好惡,以知其性。

黃帝曰:善。願聞六腑之候。岐伯曰:六腑者,胃為之海,廣骸,大頸,張胸,五穀乃容。鼻隧以長,以候大腸。唇厚,人中長,以候小腸。目下果大,其膽乃橫。鼻孔在外,膀胱漏泄。鼻柱中央起,三焦乃約。此所以候六腑者也。上下三等,臟安且良矣。

身形肢節者,臟腑之蓋也,蓋,華蓋也。骷骨,即膝骨也。𩩲𩨗,蔽心骨也。脾者主為衛,五臟六腑之護衛也。骸,頤骨也。上下三等,上中下三部相等也。(此段舊誤在「師傳」)

白話文:

五閱五使(四十八)

黃帝問岐伯說:「我聽說診察有五官和五閱,用來觀察五臟的氣色,而五臟的氣色是五臟的使者,也是配合五時的助手,我想知道五使的源頭在哪裡?」

岐伯回答:「五官就是觀察五臟的窗口。」

黃帝問:「五脈的源頭在哪裡?五色的呈現又從何觀察?我想知道它們的來源,好讓我作為診斷的依據。」

岐伯說:「脈搏出自於氣口(手腕處的動脈),氣色顯現在明堂(鼻子的部位)。五色的變化會隨著四季更替,各自依循常規。當經絡之氣進入臟腑,就必須要從內部調養。 」

黃帝說:「好。」

黃帝又問:「難道只有明堂才能決定五色的變化嗎?」

岐伯回答:「觀察五官可以辨別氣色,眉間和臉部要開朗舒展,才能形成明堂。明堂要寬廣開闊,兩頰和耳門要能顯露在外。面部的輪廓要像方正的牆壁,有高高的基底(指骨骼),邊緣向外舒展。只有這樣,五色才會呈現正常,面部呈現平整寬闊,才能長壽到百歲。看到這種面相的人,針灸一定會痊癒。這樣的人,氣血充足,肌肉結實,所以可以接受針灸的刺激。」

閱,是觀察的意思,五官是觀察五臟的窗口,五官是五臟的開竅之處,所以可以通過五官來觀察五臟。脈搏出自於氣口,氣口指的是手太陰經的動脈。氣色顯現在明堂,明堂指的是鼻子。五色的變化會隨著四季更替,各自依循常規。如果經絡之氣進入臟腑,就必須從內部調養,因為它們是五臟的使者,五時的助手,彼此配合。所以,外在會應和四時的變化,而內在會反映五臟的情況。之所以說氣色在明堂顯現,是因為明堂是臉部的中心,是五官的綱領。

總而言之,觀察五官要仔細辨別,清楚分明。眉間和臉部要開朗舒展(眉間是闕,臉龐是庭,舒展就是張開的意思),才能形成明堂。明堂要寬廣開闊,兩頰和耳門要能顯露在外(兩頰是蕃,耳門是蔽),面部的輪廓要像方正的牆壁,有高高的基底(壁指的是像牆壁一樣的肌肉,基指的是骨骼)。邊緣向外舒展(垂指的是邊緣),只有這樣,五色才會呈現正常(平整)。面部呈現平整寬闊,才能長壽到百歲。這樣的人氣血充足,肌肉結實,所以可以通過針刺來治療,針灸一定會痊癒。

黃帝說:「我想知道五官指的是什麼?」

岐伯說:「鼻子是肺的官竅,眼睛是肝的官竅,口唇是脾的官竅,舌頭是心的官竅,耳朵是腎的官竅。」

黃帝問:「通過這些官竅如何觀察病情呢?」

岐伯說:「通過這些官竅可以觀察五臟的病變。例如,肺有病的人會氣喘,鼻孔張大;肝有病的人眼角會發青;脾有病的人嘴唇會發黃;心有病的人舌頭會捲曲變短,顴骨會發紅;腎有病的人顴骨和臉部會發黑。」

這是通過觀察五官的顏色來判斷五臟的病變。

黃帝問:「氣色衰敗的人會是什麼樣子?」

岐伯說:「五官不分明,眉間和臉部不舒展,明堂窄小,兩頰和耳門無法顯露,而且面部輪廓低矮,沒有骨骼支撐,邊緣向外傾斜。像這樣的人,即使平常沒有病,也很危險,更何況是生病了呢?」

邊緣向外傾斜,就是指外側沒有稜角。即使平常沒有病,也很危險,更何況是生病,呈現出不好的氣色呢?

黃帝問:「五色顯現在明堂,可以觀察五臟的氣,它們在左右、高低位置,都有各自的形狀嗎?」

岐伯說:「臟腑在體內,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,左右上下都有其固定的位置。」

臟腑在腹腔內,都有各自的左右上下的位置,它們顯現在面部的左右上下,也各有其對應的位置。

黃帝說:「根據身體的形狀、肢體關節和肌肉,可以判斷五臟六腑的大小。現在那些王公貴族、朝廷的君王,要詢問他們身體狀況,誰可以按著他們的身體來回答呢?」

岐伯說:「身體形狀和肢體關節,只是臟腑的覆蓋物,並不是觀察五臟的窗口。」

黃帝說:「五臟的氣色,可以從臉部觀察,我已經知道了。但如何通過肢體關節來觀察呢?」

岐伯回答:「五臟六腑中,肺是覆蓋在最上面的,如果肩膀寬大,鎖骨凹陷,就可以觀察到肺的情況。」

黃帝說:「好。」

岐伯說:「五臟六腑中,心是主宰,胸腔是其通道。如果胸骨突出,可以觀察到心臟的情況。」

黃帝說:「好。」

岐伯說:「肝臟是將軍,要通過外在的表現來觀察它。想要知道肝是否強健,就看眼睛的大小。」

黃帝說:「好。」

岐伯說:「脾臟是護衛,要通過它來運送營養。觀察嘴唇和舌頭的好壞,可以知道脾臟的吉凶。」

黃帝說:「好。」

岐伯說:「腎臟是主宰外在的,要通過它來聽取聲音。觀察耳朵的好壞,可以知道腎臟的性質。」

黃帝說:「好。我想知道六腑的情況。」

岐伯說:「六腑中,胃是氣海,如果下巴寬大,脖子粗壯,胸膛開闊,就能容納五穀。鼻孔通道長,可以觀察大腸的情況。嘴唇厚,人中長,可以觀察小腸的情況。眼下顴骨豐滿,說明膽的生長方向是橫的。鼻孔向外張開,代表膀胱容易漏泄。鼻樑挺直,代表三焦收縮。」這就是觀察六腑的方法。上下三部分平衡,臟腑就會安穩健康。

身體形狀和肢體關節,只是臟腑的覆蓋物,像華蓋一樣。膝骨是骷骨。蔽心骨是指胸骨。脾是護衛,保護五臟六腑。下巴骨是骸。上下三等,指的是上中下三個部分的大小均衡。

2. 五色(四+九)

雷公問於黃帝曰:五色獨決於明堂乎?小子未知其所謂也。黃帝曰:明堂者,鼻也,闕者,眉間也,庭者,顏也,蕃者,頰側也,蔽者,耳門也。其間欲方大,去之十步,皆見於外,如是者,壽必中百歲。

此解上篇五官以辨,闕庭必張一段。所謂色見於明堂者,鼻為五官之長,其實五官皆不可略也。

雷公曰:五官之辨奈何?黃帝曰:明堂骨高以起,平以直,五臟次於中央,六腑挾其兩側,首面上於闕庭,王宮在於下極,五臟安於胸中,真色以致,病色不見,明堂潤澤以清,五官惡得無辨乎!雷公曰:其不辨者,可得聞乎?黃帝曰:五色之見也,各出其色部,部骨陷者,必不免於病矣,其色部乘襲者,雖病甚,不死矣。雷公曰:官五色奈何?黃帝曰:青黑為痛,黃赤為熱,白為寒,是謂五官。

此申明上篇五官以辨之義。明堂骨高以起,平以直,此面部之最要者,然後以次察其餘官,則綱舉而目張矣。五臟之色,次於中央,六腑之色,挾其兩側,首面之色,見於闕庭,王宮之色(心為君主,心之所在,是謂王宮)。在於下極(下極,山根),若五臟皆安於胸腹之中,則真色以致,病色不見,明堂必潤澤以情,此五官之辨也。

其不辨者,五色之見,各出其部,部骨陷者,必不免於病,而色見克賊則死,其色部生旺乘襲,而不見克賊者,雖病甚,不死矣。官五色者,相五官之色也。是謂五官,是謂官五色之法也。

雷公曰:病之益甚與其方衰如何?黃帝曰:外內皆在焉。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,病益甚,在中,人迎氣大緊以浮者,病日甚,在外。其脈口浮滑者,病日進,人迎沉滑者,病日損。其脈口滑以沉者,病日進,在內,其人迎滑盛以浮者,病日進,在外。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,病難已。

病之在臟,沉而大者,易已,小為逆,病在腑,浮而大者,其病易已。人迎盛堅者,傷於寒,寸口盛堅者。傷於食。

外內皆在者,寸口主中,人迎主外,皆當察之也。人迎主表,故盛堅則傷於寒,寸口主裡,故盛堅則傷於食。

雷公曰: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?黃帝曰:其色粗以明,沉夭者,為甚,其色上行者,病日甚,其色下行,如雲徹散者,病方已。五色各有臟部,有外部,有內部也。色從外部走內部者,其病從外走內,其色從內走外者,其病從內走外。病生於內者,先治其陰,後治其陽,反者益甚,其病生於陽者,先治其外,後治其內,反者益甚。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,病從外來,目有所見,志有所惡,此陽氣之並也,可變而已。

色粗以明,沉夭者,為甚,言色之粗明及沉夭者,皆為甚也。五色各有臟部,各有五臟發現之部也。目有所見,志有所惡,神志之異常也。並,合也。

雷公曰:小子聞,風者,百病之始也,厥逆者,寒濕之起也,別之奈何?黃帝曰:常候闕中,薄澤為風,沖濁為痹,在地為厥,此其常也,各以其色言其病。雷公曰:人不病卒死,何以知之?黃帝曰:大氣入於臟腑者,不病而卒死矣。雷公曰:病小愈而卒死者,何以知之?黃帝曰:赤色出兩顴,大如拇指者,病雖小愈,必卒死。黑色出於庭,大如拇指,必不病而卒死。

地,面之下部也。大氣,邪氣之大者也。

雷公再拜曰:善哉!其死有期乎?黃帝曰:察色以言其時。雷公曰:善乎!願卒聞之。黃帝曰:庭者,首面也。闕上者,咽喉也。闕中者,肺也。下極者,心也。直下者,肝也。肝左者,膽也。下者,脾也。方上者,胃也。中央者,大腸也。挾大腸者,腎也。當腎者,臍也。面王以上者,小腸也。面王以下者,膀胱、子處也。

此五臟六腑所見之部,所謂五臟次於中央,六腑挾其兩側也。庭者,顏也,所以候首面也。闕者,眉間,闕上者,咽喉也。闕中者,肺也。下極者,山根,心也。直下者,鼻柱,肝也。肝左者,鼻柱之左,膽也。下者,鼻準,是為面王,脾也。方上者,鼻準兩傍,胃也。中央者,側面之中,顴骨之下,大腸也。

挾大腸者,頰上,腎也。當腎之下者,臍也。面王以上者,顴骨之上,小腸也。面王以下者,人中,膀胱、子處也(子處,子宮)。

顴者,肩也。顴後者,臂也。臂下者,手也。目內眥上者,膺乳也。挾繩而上者,背也。循牙車以下者,股也。中央者,膝也。膝以下者,脛也。當脛以下者,足也。巨分者,股里也。巨屈者,膝臏也。此五臟六腑支節之部也。

顴者,肩也。顴後者,臂也。臂下者,手也。目內眥上者,闕下兩旁,膺乳也。挾繩而上者,頰外(頰外曰繩),背也。循牙車以下者(牙床),股也。中央者,兩牙車之中央,膝也。膝下者,脛也。當脛以下者,足也。巨分者,口旁大紋,股里也。巨屈者,頰下曲骨,膝臏也。此五臟六腑節節之部也。(上段,臟腑之部,此段,肢節之部)

各有部分,用陰和陽,用陽和陰,當明部分,萬舉萬當。能別左右,是謂大道,男女異位,故曰陰陽,審察澤夭,謂之良工。沉濁為內,浮澤為外,黃赤為風,青黑為痛,白為寒,黃而膏潤為膿,赤甚者為血,痛甚為攣,寒甚為皮不仁。五色各見其部,察其浮沉,以知淺深,察其澤夭,以觀成敗,察其散摶,以知遠近,視色上下,以知病處,積神於心,以知往今。故相氣不微,不知是非,屬意勿去,乃知新故。

男女異位,男左女右也。

色明不粗,沉夭為甚,不明不澤,其病不甚。其色散,駒駒然未有聚,其病散而氣痛,聚未成也。男子色在於面王,為小腹痛,下為卵痛,其圜直為莖痛,高為本,下為首,狐疝㿉陰之屬也。女子在於面王,為膀胱、子處之病,散為痛,摶為聚,方圓左右,各如其色形。其隨而下,至骶為淫,有潤如膏狀,為暴食不潔。

左為左,右為右,其色有邪,聚散而不端,面色所指者也。色者,青黑赤白黃,皆端滿有別鄉。別鄉赤者,其色赤,大於榆莢,在面王,為不月。其色上銳,首空上向,下銳下向,在左右如法。以五色命臟,青為肝,赤為心,黃為脾,白為肺,黑為腎。肝合筋,心合脈,脾合肉,肺合皮,腎合骨。

腎乘心,心先病,腎為應,色皆如是。

駒駒,散貌(如馬駒散亂)。方圓左右,各如其色形,其聚之之方圓,左右各如其色之形也。其隨而下,至骶為淫,色隨面王而下,當應至尾骶,而為淫泆帶濁之證也。有潤如膏狀,為暴食不潔,暴食不消,泄利不潔也。左為左,右為右,其色有邪,聚散而不端,面色所指者也,色之左右所在,即病之左右所在,其色有邪,或聚或散,而不端正,皆隨其面色所指之方,左右求之也。端滿有別鄉,本部端滿,而必有別走之鄉。

假如別鄉赤者,其色赤,大如榆莢,若在面王,則女子為不月。其色上銳,則首空而上向(首空者,乘虛而至也),下銳則首空而下向,在左在右,皆如此法,此即其別走之鄉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