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二 (12)
卷二 (12)
1. 禁服(十九)
雷公問於黃帝曰:細子得受業,通於《九針》六十篇,旦暮勤服之,近者編絕,久者簡垢,然尚諷誦弗置,未盡解於意矣。「外揣」言渾束為一,未知所謂也。夫大則無外,小則無內,大小無極,高下無度,束之奈何?士之才力,或有厚薄,智慮褊淺,不能博大深奧,自強於學若細子。細子恐其散於後世,絕於子孫,敢問約之奈何?
「外揣」:夫九針者,小之則無內,大之則無外,深不可為下,高不可為蓋,願雜之毫毛,渾束為一可乎?約之,即渾束為一,令其簡約也。
黃帝曰:善乎哉問也!此先師之所禁,坐私傳之也,割臂歃血之盟也,子若欲得之,何不齋乎!雷公再拜而起曰:請聞命。於是乃齋宿三日而請曰:敢問今日正陽,細子願以受盟。黃帝乃與俱入齋室,割臂歃血。黃帝親祝曰:今日正陽,歃血傳方,有敢背此言者,反受其殃。雷公再拜曰:細子受之。黃帝乃左握其手,右授之書曰:慎之慎之,吾為子言之。
先師,僦貸季。(帝曰先師之所禁,雷公曰旦暮勤服之,此「禁服」所由名也)
凡刺之理,經脈為始,營其所行,制其度量,內次五臟,外別六腑,審察衛氣,為百病母,調諸虛實,虛實乃止,瀉其血絡,血盡不殆矣。
風者,百病之始,先傷衛氣,乃生百病,故審察衛氣,為百病母。調諸虛實之偏,虛實乃止,止者,不偏虛不偏實也。瀉其血絡,血盡邪除,故人不殆也。
雷公曰:此皆細子之所以通,未知其所約也。黃帝曰:夫約方者,猶約囊也,囊滿而弗約,則輸泄,方成弗約,則神與弗俱。雷公曰:願為下材者,弗滿而約之。黃帝曰: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,不可以為天下師。雷公曰:願聞為工。
下材,下士之材也。
黃帝曰:寸口主中,人迎主外,兩者相應,俱往俱來,若引繩,大小齊等。春夏人迎微大,秋冬寸口微大,如是者,名曰平人。人迎大一倍於寸口,病在足少陽,一倍而躁,在手少陽,人迎二倍,病在足太陽,二倍而躁,在手太陽,人迎三倍,病在足陽明,三倍而躁,在手陽明,盛則為熱,虛則為寒,緊則為痛痹,代則乍甚乍間。
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緊痛則取之分肉,代則取血絡且飲藥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,名曰經刺。人迎四倍,且大且數,名曰溢陽,溢陽為外格,死不治。必審按其本末,察其寒熱,以驗其臟腑之病。
溢陽,陽氣之滿溢。溢陽為外格,陰盛於內,陽氣絕根而格除於外也,故死不治。
寸口大一倍於人迎,病在足厥陰,一倍而躁,在手心主,寸口二倍,病在足少陰,二倍而躁,在手少陰,寸口三倍,病在足太陰,三倍而躁,在手太陰,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,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,緊則痛痹,代則乍痛乍止。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緊則先刺而後灸之,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,陷下則徒灸之,陷下者,脈血結於中,中有著血,血寒,故宜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寸口四倍,且大且數,名曰溢陰,溢陰為內關,死不治。
白話文:
《禁服(十九)》
雷公向黃帝請教說:我認真學習《九針》六十篇的內容,早晚勤奮研讀,書卷近的翻到繩子斷裂,久的竹簡已積滿污垢,但仍不斷背誦,卻仍未完全理解其中深意。《外揣》篇提到將複雜內容歸納為一,不知具體指什麼?大到無邊無際,小到無形無內,大小無極,高低無限,該如何歸納?人的才學有深淺,若智力有限如我般淺薄,難以通曉博大精深的學問。我擔心這些學問散失後世,子孫無法傳承,請問該如何歸納才能簡明扼要?
《外揣》篇說:九針之道,小到無形無內,大到無邊無際,深不見底,高無上限,希望將其如毫毛般細微的細節融會貫通為一,可以嗎?所謂歸納,就是將所有內容整合為一,使其簡練。
黃帝稱贊道:問得好!這是先師禁止輕易傳授的秘法,需歃血為盟。你若想學,為何不先齋戒?雷公恭敬行禮說:願聽從指示。於是齋戒三日,請求道:今日正值正午,我願立誓受教。黃帝便與他一同進入齋室,割臂歃血。黃帝親口祝禱:今日正午立誓傳方,違背者必遭災禍。雷公再次叩拜說:弟子謹記。黃帝左手握住他的手,右手授予書卷,鄭重叮囑:務必謹慎,我為你講解。
針刺的基本原理,始於經脈,瞭解其循行規律,掌握度量標準,內聯五臟,外分六腑。審察衛氣是百病之源,調和虛實,使陰陽平衡;瀉除血絡瘀滯,邪血排盡則無危險。
風邪是百病開端,先傷衛氣而引發諸病,故須重視衛氣調理。糾正虛實偏頗,使不虛不實;瀉血絡使邪去血暢,人便安康。
雷公問:這些我已明白,但不知如何歸納?黃帝答:歸納醫方如扎口袋,袋滿不扎則漏,醫方不歸納則神髓不存。雷公說:我資質平庸,願學未達頂峰時如何歸納。黃帝說:未通曉全貌便急于歸納,只能成一般醫者,難為師表。雷公請教如何成為良醫。
黃帝闡述診斷要訣:寸口脈主內,人迎脈主外,兩脈呼應如繩牽,大小均衡。春夏人迎稍盛,秋冬寸口略強,此為健康之兆。詳述兩脈倍數變化對應的病症——少陽、太陽、陽明等經絡病變,指出熱盛當瀉,虛寒宜補,痛痹針分肉,代脈刺血絡兼服藥,脈陷需灸治,不盛不虛則循經取穴。特別強調人迎脈盛四倍為"溢陽",屬陽氣外格,不治之症,須全面診察。
同理,寸口脈異常反映厥陰、少陰、太陰等經病變,描述脹滿、寒熱、尿色變化等症狀,提出相應治法:盛則瀉,虛則補,痛痹先針後灸,代脈刺絡後調理,脈陷獨施灸法(因寒凝血瘀需溫通),不盛不虛則循經治療。寸口盛四倍為"溢陰",屬陰氣內關,亦屬死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