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靈樞懸解》~ 卷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)

1. 五味論(四十五)

黃帝問於少俞曰:五味入於口也,各有所走,各有所病,酸走筋,多食之,令人癃,咸走血,多食之,令人渴,辛走氣,多食之,令人洞心,苦走骨,多食之,令人變嘔,甘走肉,多食之,令人悗心,余知其然也,不知其何由?願聞其故。

洞心,心中空洞也。悗心,心中郁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少俞說:「各種味道的東西進入口中後,各有其作用於身體的不同部位,如果過度食用,也會造成不同的疾病。酸味作用於筋,過量食用會令人筋攣。鹹味作用於血,過量食用會令人口渴。辛味作用於氣,過量食用會令人心胸空虛。苦味作用於骨,過量食用會令人嘔吐。甘味作用於肉,過量食用會令人心煩。這些道理我都知道,但不知道它們是怎麼發生的,希望聽你解釋。」

少俞答曰:酸入於胃,其氣澀以收,上之兩焦,弗能出入也,不出即留於胃中,胃中和溫,則下注膀胱,膀胱之脆薄以懦,得酸則縮綣,約而不通,水道不行,故癃。陰者,積筋之所終也,故酸入而走筋矣。

白話文:

少俞回答說:酸性食物進入胃中,它的氣味厚澀而收斂,停留在中焦兩側,不能升降出入。既然不能升出,就停留在胃中。胃內溫和,酸性就會下注膀胱。膀胱的組織薄弱而柔軟,受到酸性的刺激就會收縮蜷曲,導致膀胱閉塞不通,水道無法運行,所以發生癃閉。陰經是筋脈終止的地方,所以酸性物質進入體內後會流向筋脈。

酸入於胃,其氣收澀,故上走二焦,上中二焦。弗能出入。不出即留於胃中,胃中陽氣得此酸收,生其和溫,鬱滿莫容,則傳其所勝,下注膀胱。膀胱之脆薄以懦弱,最易收斂,一得酸氣,縮綣不伸,上下之竅皆閉,約結不通,水道不利,故小便癃。前陰者,積筋之所終也,肝木主筋而味酸,故酸入而走筋矣。

木主疏泄,喜辛散而惡酸收,癃者,木氣酸收,疏泄之令不行也。

白話文:

酸味進入胃中,它的氣質收斂,所以向上走動到膈肌以上的兩個腔,上焦和中焦。酸氣不能出入,不出就會停留在胃中,胃中的陽氣受到酸氣收斂,產生溫和之氣,鬱積滿脹難以容納,於是傳播到它所剋制的部位,下注到膀胱。膀胱質地脆薄柔弱,最容易收縮,一旦受到酸氣,就會蜷縮不伸張,上下竅穴都閉塞,收結不通,水道不暢,所以出現小便不通。前陰是經脈積聚終止的地方,肝屬木主筋而味道酸,所以酸味進入身體,就會走動到筋。

黃帝曰:咸走血,多食之,令人渴何也?少俞曰:鹹入於胃,其氣上走中焦,注於脈則血氣走之,血與咸相得則凝,凝則胃中汁注之,注之則胃中竭,竭則咽路焦,故舌本干而善渴。血脈者,中焦之道也,故鹹入而走血矣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鹹味能走血脈,多吃鹹味的食物,為什麼會讓人感到口渴呢?

少俞答:鹹味進入胃部,它的氣向上運行到中焦(腹腔中段),聚集在血脈中,就會使血氣運行。血脈與鹹味相互影響後就會凝聚,凝聚後胃中的津液就會注入血脈中,注入過多後胃中的津液就會耗盡,津液耗盡後咽喉部位就會乾燥,所以舌根會發乾,容易口渴。血脈是中焦的通道,所以鹹味進入後就會走血脈。

鹹入於胃,其氣上走中焦而注於脈,以腎味鹹,心主脈,水性剋火,傳其所勝也。脈者,血之府也,咸注於脈則血氣走之,得咸而凝,血凝則胃汁注之,注之則胃中汁竭,汁竭則咽路焦涸,故舌本乾燥而善渴。血脈者,中焦之隧道也(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,行於脈中,以為道路),鹹入於脈,與血相逢,故鹹入而走血矣。

白話文:

鹹味進入胃部,它的氣向上經過中焦,注入脈絡之中。因為腎臟的滋味是鹹的,而心臟主掌脈絡,水性可以剋制火氣,所以腎臟將剋制的結果傳遞給心臟。脈絡是血液的倉庫,鹹味注入脈絡中,則血氣會運行其中,得到鹹味而凝固。血液凝固後,胃液會注入其中,注入過多則胃中的胃液用盡,胃液用盡則咽喉會乾燥,所以舌根會乾燥且容易口渴。血脈是中焦的通道(中焦吸收氣體並取用胃液,經過變化而變成紅色,稱為血液,運行於脈絡之中,形成道路),鹹味進入脈絡,與血液相遇,所以鹹味進入身體後會運行於血液之中。

黃帝曰:辛走氣,多食之,令人洞心,何也?少俞曰:辛入於胃,其氣走於上焦,上焦者,受氣而營諸陽者也,姜韭之氣熏之,營衛之氣不時受之,久留心下,故洞心。辛與氣俱行,故辛入而與汗俱出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「辛味能走竄氣血,如果吃太多辛辣的東西,為什麼會導致人精神恍惚?」

少俞回答道:「辛辣之物進入胃中後,其氣味會向上走,到達上焦。上焦負責接受氣血並運送到身體各個陽氣部位。如果食用過多薑或韮菜等辛辣之物,其氣味會燻蒸上焦,導致營衛之氣不能及時被上焦吸收,而長時間滯留在心胸之下,進而導致精神恍惚。辛味會與氣血同時運作,因此食用辛辣之物後,這些氣味會隨著汗液一同排出體外。」

辛入於冒,其氣走於上焦,以辛性升散也。上焦者,受穀氣而營於諸陽之經者也,姜韭辛烈之氣熏之,營衛之氣不時受之,發泄不藏。心者,宗脈之所聚也,氣泄脈空,心宮虛豁,故久留心下,而成洞心。辛與氣俱行,氣得辛散而發泄,故辛入而與汗俱出,是辛入而走氣也。

白話文:

辛味藥物會進入肺部,它的藥性會上升到上焦,這是因為辛味藥物具有升散的性質。上焦會接收食物轉化的氣血,並將其輸送到身體各陽經。如果使用辛烈之氣的薑或韭菜燻蒸上焦,會導致營衛之氣不適時宜地受到刺激,無法收斂儲存。心臟是脈絡會聚的地方,如果氣血散失,脈絡就會空虛,心臟就會空虛空洞,所以辛味藥物長時間停留在心下,就會形成胸腔空洞。辛味藥物與氣血一起運行,氣血得到辛味藥物的升散作用而發散出來,所以辛味藥物進入身體後會與汗液一起排出,這就說明辛味藥物會促進氣血運行。

黃帝曰:苦走骨,多食之,令人變嘔何也?少俞曰:苦入於胃,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,苦入下脘,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,故變嘔。齒者,骨之所終也,入而復出,知其走骨也,故苦入而走骨矣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「苦味的東西會損傷骨頭,如果多吃苦味的食物,為什麼會讓人嘔吐呢?」

少俞回答說:「苦味進入胃中,而五穀精氣都無法剋制它的苦,苦味進入下腹,導致三焦的通道全部閉塞不通,所以會嘔吐。牙齒是骨頭的末端,吃進去的食物又會吐出來,這說明苦味的東西會損傷骨頭,所以苦味進入人體後就會損傷骨頭。」

苦入於胃,五穀之氣皆不能勝之,直入下脘,三焦之道得此苦味,皆閉而不通,不得下泄,則逆而上湧,故變嘔吐。齒居上部,骨之所終也,入而復出,經歷齒牙,知其走骨,故苦入而走骨矣。

白話文:

苦味會進入胃裡,五穀之氣都無法勝過它。苦味直接進入下腹部,三焦經脈接觸到這種苦味,就會閉塞不通。苦味無法向下排出,便會逆流而上,因此會引起嘔吐。而牙齒位於人體上部,是骨骼的末端。食物從口中進入,再從口中排出,經過牙齒,因此得知苦味會進入骨骼。所以,苦味進入身體就會進入骨骼。

黃帝曰:甘走肉,多食之,令人悗心何也?少俞曰:甘入於胃,其氣弱小,不能上至於上焦,而與谷留於胃中,令人柔潤者也,胃柔則緩,緩則蟲動,蟲動則令人悗心。其氣外通於肉,故甘走肉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為什麼吃太多甜食會讓人心神不寧呢?少俞回答道:甜味進入胃部,它的氣息微弱,無法到達上焦,就和食物一起留在胃裡,讓人變得柔弱。胃柔弱就會鬆弛,鬆弛就會使蟲子活動,蟲子活動就會讓人心神不寧。甜味之氣向外通達於肉,所以甜食會令人肥胖。

甘入於胃,其氣弱小,以得土氣之沖和,其性不烈也。弱小,故不能上至於上焦,而與穀氣留於胃中,氣滯津凝,令人柔潤。胃柔則緩,緩則蟲動(蟲生於木,土鬱木遏,蟲不舒暢,是以動也),蟲動氣阻,故令人悗心。其氣外通於肉,故甘走肉也。

白話文:

甜味進入胃部,它的氣息較為溫和,得到泥土之氣的調和,它的性質並不強烈。因為氣息溫和,所以不能上升到上焦,而是與食物的氣息滯留在胃中,氣血凝滯,讓人感到滋潤。胃部溫和就會緩慢,緩慢就會導致寄生蟲活動(寄生蟲生長於木氣,泥土之氣堵塞木氣,導致寄生蟲活動不暢,所以才會有動作),寄生蟲活動導致氣血阻滯,因此讓人感到心神不寧。這種氣息向外通於肌肉,所以甜味的食物能滋養肌肉。

2. 骨度(四十六)

黃帝問於伯高曰:「脈度」言經脈之長短,何以立之?伯高曰: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,而脈度定矣。黃帝曰:願聞眾人之度,人長七尺五寸者,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?

何以立之,何以立其度數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伯高:「脈度」指的是經脈的長短。請問如何確定脈度?伯高回答:首先根據骨節的大小、寬窄、長短來測定,脈度的長短就能確定。黃帝問:希望能聽到普通人的脈度。一個人身高七尺五寸,他的骨節大小、長短各是多少?

伯高曰: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。胸圍四尺五寸。腰圍四尺二寸。發所覆者,顱至項尺二寸。發以下至頤長一尺。君子中折。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。缺盆以下至𩩲𩨗長九寸,過則肺大,不滿則肺小。𩩲𩨗以下至天樞長八寸,過則胃大,不及則胃小。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,過則迴腸廣長,不滿則狹短。

白話文:

伯高說:頭部的骨骼周長是二尺六寸。胸圍是四尺五寸。腰圍是四尺二寸。頭髮覆蓋的部分,從頭頂到頸部是一尺二寸。從頭髮末端到下巴的長度是一尺。君子(指身材健美的人)的中段折處(指腰部)以下到缺盆(指恥骨聯合處)的長度是四寸。缺盆以下到肚臍的長度是九寸。超過這個長度,表示肺部過大。不足這個長度,表示肺部過小。肚臍以下到天樞穴(指肚臍下方兩寸)的長度是八寸。超過這個長度,表示胃部過大。不足這個長度,表示胃部過小。天樞穴以下到橫骨(指恥骨聯合處)的長度是六寸半。超過這個長度,表示迴腸過於寬長。不足這個長度,表示迴腸過於狹窄和短小。

橫骨長六寸半。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。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。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。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。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。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。故骨圍大則太過,小則不及。

白話文:

大腿骨長六寸半。大腿骨外側上緣到內側上緣長一尺八寸。內側上緣到內側下緣長三寸半。內側下緣到內踝長一尺三寸。內踝以下到地面長三寸。膝蓋後側到腳背長一尺六寸。腳背以下到地面長三寸。因此骨圍過大或過小都是不正常的。

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,髑髏骨也(男子頭骨共八片,舊注蔡州人多一片,共九片,腦後有二縫,一橫一直。女子頭骨共六片,腦後有橫縫,無直縫)。胸圍四尺五寸,兩乳之周圍也(胸前橫骨三條,左右脅骨共十二條。女子多擎夫骨二條,左右共十四條)。腰圍四尺二寸,七節之周圍也(《素問·刺禁論》:七節之旁,中有小心)。

白話文:

頭骨:

頭部長骨周長二尺六寸,形成頭骨。男性頭骨共有八塊骨片(過去記載中,蔡州人的頭骨多一塊,共九塊),腦後有兩個縫隙,一個橫著,一個豎著。女性頭骨共有六塊骨片,腦後有橫縫,沒有豎縫。

胸腔:

胸腔周長四尺五寸,包括兩側乳房的周長。胸前有橫骨三條,左右兩側各有十二條肋骨。女性通常還有兩條「擎夫骨」,左右兩側共十四條肋骨。

腰部:

腰部周長四尺二寸,包括七節椎骨的周長。根據《素問·刺禁論》記載,七節椎骨的兩側,有「小心」。

此取頭胸腰骨之圍數,即其橫廣,以推其縱長也。發所覆者,顱至項尺二寸,前髮際以下曰顱,後髮際以下曰項,此前後髮際之度也。發以下至頤長一尺。此以下言其縱長之度,人有短長,其度不一,君子中而折之,取其中數,以定準則。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,缺盆,項下橫骨中陷中也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法是取頭部、胸部、腰部骨骼的周長,也就是它的橫向寬度,以此推算它的縱向長度。

頭髮覆蓋的部分,從顱骨頂端到頸背的距離是一尺二寸,前額髮際線以下稱為顱,後腦髮際線以下稱為項,這是前後髮際線的長度。從髮際線以下到下巴的長度是一尺。

接下來要說它的縱向長度,由於人的身材高矮不同,長度也不一樣。取中間值作為標準,也就是取平均數來確定準則。從結喉以下到頸骨下方的凹陷處(缺盆)的長度為四寸,缺盆是頸部下方橫骨中間凹陷的地方。

缺盆以下至𩩲𩨗長九寸,𩩲𩨗,蔽心骨也(即鳩尾骨)。此當肺之所居,故過則肺大,不滿則肺小。𩩲𩨗以下至天樞長八寸,天樞,足陽明穴,在臍旁二寸(《素問·至真要論》:身半以上,天氣主之,身半以下,地氣主之,半者,所謂天樞是也)。此當胃之所居,故過則胃大,不及則胃小。

白話文:

從缺盆骨以下到鳩尾骨長九寸,鳩尾骨,保護著心骨(即鳩尾骨)。這裡應該是肺部所在的位置,所以過長則肺部大,不足則肺部小。從鳩尾骨以下到天樞穴長八寸,天樞穴,足陽明穴,在肚臍旁邊二寸(《素問·至真要論》:人體一半以上歸天氣管,人體一半以下歸地氣管,一半,指的是天樞)。這裡應該是胃部所在的位置,所以過長則胃部大,不足則胃部小。

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,橫骨,陰毛中曲骨也。此當迴腸所居,故過則迴腸廣長,不滿則狹短。橫骨長六寸半。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,內輔,膝內輔骨也。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。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。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。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。

白話文:

天樞穴以下到橫骨的距離是六寸半。橫骨就是陰毛交匯處的彎曲骨頭。這裡是迴腸的位置,所以迴腸過長的話這裡會寬且長,迴腸過短的話這裡會窄且短。橫骨的長度是六寸半。橫骨的上緣下到內輔骨的上緣的距離是一尺八寸。內輔骨就是膝蓋內側的輔助骨。內輔骨的上緣下到下緣的距離是三寸半。內輔骨的下緣下到內踝的距離是一尺三寸。內踝以下到地面的距離是三寸。膝後窩以下到腳背的距離是一尺六寸。

膕,膝後曲處也;跗,足背;跗屬,足跗所屬之部也。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。此人身前面縱長之度也。其長短之度,視其頭胸腰骨之圍數,骨圍大則太過,小則不及,折中數以推之,則得其大凡矣。

白話文:

膕指膝蓋後方的彎曲處;跗指腳背;跗屬指屬於腳背的部位。從跗屬到地面長三寸。這是從人體正前方縱向測量的身體長度。具體長度的測量,要依據頭、胸、腰部骨骼的周長,骨骼周長大就過長,小就過短,取折衷的數字來推算,就能得到大致的長度。

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。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。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。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。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。膝以外至外踝長一尺六寸。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。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。

白話文:

從角下到頸骨長一尺。通過腋窩而看不見的部分長四寸。從腋窩以下到下腹長一尺二寸。從下腹以下到大腿根部長六寸。從大腿根部以下到膝蓋中部長一尺九寸。從膝蓋以下到外腳踝長一尺六寸。從外腳踝以下到足跟骨長三寸。從足跟骨以下到地面長一寸。

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。角,耳上高骨;柱骨,肩上豎骨(頸骨)。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。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,季脅,脅下盡處也。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,股骨曰髀,髀骨縫曰髀樞。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。膝以外至外踝長一尺六寸。京骨,足太陽穴,在小指後。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。此側面縱長之度也。

白話文:

從耳朵上方的角骨到肩膀上方的柱骨,長度為一尺。角骨,指耳朵上方的突起骨頭;柱骨,指肩膀上方的豎立的骨頭(頸骨)。從腋窩中間看不到的地方到肋骨末端,長度為四寸。從腋窩以下到肋骨末端,長度為一尺二寸。季脅,指肋骨下的最深處。從肋骨末端到股骨與恥骨的接縫處,長度為六寸。股骨稱為髀,髀骨與恥骨的接縫處稱為髀樞。從髀樞以下到膝蓋中間,長度為一尺九寸。從膝蓋外側到外腳踝,長度為一尺六寸。京骨,指足太陽穴,位於小腳趾後方。從京骨到地面,長度為一寸。這是人體側面縱向的長度測量。

項抔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。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,長三尺,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,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,奇分在下。

白話文:

從項部下方到背骨的長度是二寸半。背部以下到尾骨有二十一節,總長三尺,每一節長一寸四分之一;因此,上方的七節骨骼到背骨的長度是九寸八分之七,其餘的部分則在下方。

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,背骨,脊骨之大椎也。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,長三尺,膂骨即脊骨,脊骨二十四節,除項上三椎,自大椎以下計二十一節。尾骶,脊骨之末節,即尻骨也。

白話文:

從脖子的下面到脊椎骨的長度為二寸半。脊椎骨就是脊柱的大椎穴。從腰部的脊椎骨到尾骨有二十一節,長度為三尺。腰部的脊椎骨就是脊骨,脊骨有二十四節,除去脖子上的三個椎骨,從大椎穴以下算起有二十一節。尾骨是脊椎骨的最後一節,也就是尻骨。

脊骨上粗下細,其上之節,每長一寸四分分之一,即一寸四分一釐也,故上七節至於膂骨長九寸八分分之七,即九寸八分七釐也,下節漸短,其奇分不盡之數,在下節勻之,以合三尺之數。此後面縱長之度也。

白話文:

脊椎骨上面較粗,下面較細。脊椎骨上的節,每一個長一寸四分之一,也就是一寸四分之一釐。因此,上方的七個節到腰椎長九寸八分之七,也就是九寸八分七釐。下方的節逐漸變短,個別部位長度不足的,在後面的節中平均分配,以符合三尺的長度。這是指脊椎骨後面縱向的長度。

肩至肘長一尺七寸。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。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。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。

此臂手縱長之度也。

白話文:

從肩膀到肘部的長度是一尺七寸。從肘部到手腕的長度是一尺二寸半。從手腕到中指的根部是四寸。從中指根部到指尖是四寸半。

這就是手臂和手的總長度。

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。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。兩顴之間相去七寸。兩乳之間廣九寸半。兩髀之間廣六寸半。足長一尺二寸,廣四寸半。

白話文:

耳後凹陷的骨頭處寬九寸。耳前耳窩處寬一尺三寸。兩顴骨之間距離七寸。兩乳間寬九寸半。兩大腿之間寬六寸半。足長一尺二寸,寬四寸半。

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,完骨,足少陽穴,左右相去廣九寸。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,耳門,手太陽聽宮之分,左右相去一尺三寸,頭圍二尺六寸之半也。兩顴之間相去七寸。兩乳之間廣九寸半。兩髀之間廣六寸半。足長一尺二寸,廣四寸半。此上下橫廣之度也。

白話文:

從耳後到後腦骨,寬度為九寸。完骨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,左右兩邊相距九寸。

從耳前到耳門,寬度為一尺三寸。耳門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,左右兩邊相距一尺三寸,也是頭圍的一半(二尺六寸)。

兩顴骨之間的寬度為七寸。

兩乳之間的寬度為九寸半。

兩髀骨(股骨)之間的寬度為六寸半。

從頭頂到腳底的長度為一尺二寸,腳的寬度為四寸半。

這些數字代表了人體從頭到腳的寬度。

此眾人之骨度也,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。是故視其經脈之在於身也,其見浮而堅,其見明而大者,多血,細而沉者,多氣也。

此眾人之骨度也,折衷其數,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所有人的骨架形狀,因此可以建立經脈的長度和大小。如果經脈浮在表面,而且很結實、明顯,且較粗大的,說明多血;如果經脈埋藏較深,而且很細的,說明多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