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靈樞懸解》~ 卷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)

1. 五味論(四十五)

黃帝問於少俞曰:五味入於口也,各有所走,各有所病,酸走筋,多食之,令人癃,咸走血,多食之,令人渴,辛走氣,多食之,令人洞心,苦走骨,多食之,令人變嘔,甘走肉,多食之,令人悗心,余知其然也,不知其何由?願聞其故。

洞心,心中空洞也。悗心,心中郁也。

少俞答曰:酸入於胃,其氣澀以收,上之兩焦,弗能出入也,不出即留於胃中,胃中和溫,則下注膀胱,膀胱之脆薄以懦,得酸則縮綣,約而不通,水道不行,故癃。陰者,積筋之所終也,故酸入而走筋矣。

酸入於胃,其氣收澀,故上走二焦,上中二焦。弗能出入。不出即留於胃中,胃中陽氣得此酸收,生其和溫,鬱滿莫容,則傳其所勝,下注膀胱。膀胱之脆薄以懦弱,最易收斂,一得酸氣,縮綣不伸,上下之竅皆閉,約結不通,水道不利,故小便癃。前陰者,積筋之所終也,肝木主筋而味酸,故酸入而走筋矣。

木主疏泄,喜辛散而惡酸收,癃者,木氣酸收,疏泄之令不行也。

黃帝曰:咸走血,多食之,令人渴何也?少俞曰:鹹入於胃,其氣上走中焦,注於脈則血氣走之,血與咸相得則凝,凝則胃中汁注之,注之則胃中竭,竭則咽路焦,故舌本干而善渴。血脈者,中焦之道也,故鹹入而走血矣。

鹹入於胃,其氣上走中焦而注於脈,以腎味鹹,心主脈,水性剋火,傳其所勝也。脈者,血之府也,咸注於脈則血氣走之,得咸而凝,血凝則胃汁注之,注之則胃中汁竭,汁竭則咽路焦涸,故舌本乾燥而善渴。血脈者,中焦之隧道也(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,行於脈中,以為道路),鹹入於脈,與血相逢,故鹹入而走血矣。

黃帝曰:辛走氣,多食之,令人洞心,何也?少俞曰:辛入於胃,其氣走於上焦,上焦者,受氣而營諸陽者也,姜韭之氣熏之,營衛之氣不時受之,久留心下,故洞心。辛與氣俱行,故辛入而與汗俱出。

辛入於冒,其氣走於上焦,以辛性升散也。上焦者,受穀氣而營於諸陽之經者也,姜韭辛烈之氣熏之,營衛之氣不時受之,發泄不藏。心者,宗脈之所聚也,氣泄脈空,心宮虛豁,故久留心下,而成洞心。辛與氣俱行,氣得辛散而發泄,故辛入而與汗俱出,是辛入而走氣也。

黃帝曰:苦走骨,多食之,令人變嘔何也?少俞曰:苦入於胃,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,苦入下脘,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,故變嘔。齒者,骨之所終也,入而復出,知其走骨也,故苦入而走骨矣。

苦入於胃,五穀之氣皆不能勝之,直入下脘,三焦之道得此苦味,皆閉而不通,不得下泄,則逆而上湧,故變嘔吐。齒居上部,骨之所終也,入而復出,經歷齒牙,知其走骨,故苦入而走骨矣。

黃帝曰:甘走肉,多食之,令人悗心何也?少俞曰:甘入於胃,其氣弱小,不能上至於上焦,而與谷留於胃中,令人柔潤者也,胃柔則緩,緩則蟲動,蟲動則令人悗心。其氣外通於肉,故甘走肉。

甘入於胃,其氣弱小,以得土氣之沖和,其性不烈也。弱小,故不能上至於上焦,而與穀氣留於胃中,氣滯津凝,令人柔潤。胃柔則緩,緩則蟲動(蟲生於木,土鬱木遏,蟲不舒暢,是以動也),蟲動氣阻,故令人悗心。其氣外通於肉,故甘走肉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少俞說:五種味道進入口中,各自有其歸向,也各自會產生不同的病症。酸味會走到筋,吃多了會導致小便不通;鹹味會走到血,吃多了會導致口渴;辛味會走到氣,吃多了會讓人覺得心中空洞;苦味會走到骨,吃多了會讓人想吐;甜味會走到肉,吃多了會讓人覺得心中鬱悶。我知道是這樣,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?希望您能告訴我。

所謂「洞心」,是指心中空虛;所謂「悗心」,是指心中鬱悶。

少俞回答說:酸味進入胃後,它的氣性是收斂的,會往上走到上焦,卻無法順暢地出入。無法順利排出就會停留在胃中,胃中原本是溫和的,當酸味停留在胃中,胃的陽氣會被酸味收斂,使得胃的熱能增加,進而會往下傳導到膀胱。膀胱本身脆弱又柔軟,遇到酸味就會收縮捲曲,收縮後就無法暢通,導致水道運行不順暢,所以會小便不通。陰經脈是筋的終點,所以酸味會走到筋。

酸味進入胃後,氣性是收斂的,所以會往上走到上、中二焦,卻無法順利出入。無法順利排出就會停留在胃中,胃中的陽氣得到酸味的收斂,使其內部的溫熱增加,鬱積滿悶,無法容納,就會將多餘的能量傳導到膀胱。膀胱本身脆弱又柔弱,最容易收縮,一旦受到酸味影響,就會收縮捲曲,上下孔道都關閉,使得水道不通暢,所以會小便不通。前陰是筋的終點,而肝屬木,主筋,且味道為酸,因此酸味會走到筋。

木氣的特性是疏通宣洩,喜好辛散,厭惡酸的收斂。小便不通,是因為木氣被酸味收斂,導致疏通宣洩的功能無法發揮。

黃帝問:鹹味會走到血,吃多了會讓人口渴,這是為什麼?少俞說:鹹味進入胃後,它的氣會往上走到中焦,進入血脈,血氣會隨著鹹味運行,血與鹹相遇就會凝結。凝結後,胃中的津液就會被調動去滋潤,津液被調動後,胃中的津液就會減少,減少後,咽喉就會乾燥,所以舌根會乾渴。血脈是中焦運行的通道,所以鹹味會走到血。

鹹味進入胃後,它的氣會往上走到中焦,然後進入脈絡,因為腎屬水,味鹹,心主脈,水性剋火,這是它傳遞能量的關係。脈是血的府邸,鹹味進入脈絡後,血氣會跟著運行,當血遇到鹹味就會凝結。血凝結後,胃中的津液就會被調動去滋潤,津液被調動後,胃中的津液就會耗竭,津液耗竭後,咽喉就會乾涸,所以舌根會乾燥且容易口渴。血脈是中焦的通道(中焦接受水穀精氣,轉化為紅色血液,在脈絡中運行),鹹味進入脈絡與血液相遇,所以鹹味會走到血。

黃帝問:辛味會走到氣,吃多了會讓人覺得心中空洞,這是為什麼?少俞說:辛味進入胃後,它的氣會往上走到上焦,上焦是接收氣並滋養各個陽氣的地方。當辛辣的食物(如薑、韭菜)的氣味熏蒸時,營衛之氣無法及時接收,久而久之就會留在心下,所以會覺得心中空洞。辛味會和氣一起運行,所以辛味進入後會隨著汗液一起排出。

辛味進入胃後,它的氣會往上走到上焦,因為辛味的特性是升散。上焦是接收水穀精氣並滋養各個陽經的地方,辛辣之氣(如薑、韭菜)熏蒸時,營衛之氣無法及時吸收,導致無法儲藏。心臟是脈搏匯聚的地方,當氣泄散後,脈絡就會空虛,心宮就會空虛,所以長時間會停留在心下,形成空洞感。辛味和氣會一起運行,氣得到辛味的散發而宣洩,所以辛味進入後會隨著汗液排出,這就是辛味會走到氣的道理。

黃帝問:苦味會走到骨,吃多了會讓人想吐,這是為什麼?少俞說:苦味進入胃後,五穀之氣都無法勝過苦味,苦味會直接進入下脘,使得三焦的通道都關閉不通,所以會想吐。牙齒是骨頭的末端,食物進入口中又吐出來,說明苦味會走到骨頭,所以苦味會走到骨。

苦味進入胃後,五穀的氣都無法勝過它,苦味會直接進入下脘,三焦的通道受到苦味影響,都關閉不通,無法下行,所以會逆行向上,導致嘔吐。牙齒位在身體上部,是骨的末端,食物進入後又吐出來,經過牙齒,說明苦味會走到骨,所以苦味會走到骨。

黃帝問:甜味會走到肉,吃多了會讓人覺得心中鬱悶,這是為什麼?少俞說:甜味進入胃後,它的氣比較弱小,無法到達上焦,而與水穀停留在胃中,使得身體變得柔潤。胃變得柔軟就會鬆弛,鬆弛就會生蟲,蟲蠕動就會讓人覺得心中鬱悶。甜味的氣會向外通達肌肉,所以甜味會走到肉。

甜味進入胃後,它的氣比較弱小,因為它得到土氣的沖和,所以性質不強烈。由於弱小,所以無法到達上焦,而與水穀之氣停留在胃中,導致氣滯津液凝結,使身體變得柔潤。胃變得柔軟就會鬆弛,鬆弛就會生蟲(蟲子生於木,土氣鬱悶導致木氣受阻,蟲子無法伸展,所以會蠕動),蟲子蠕動會導致氣機受阻,所以會讓人覺得心中鬱悶。甜味的氣會向外通達肌肉,所以甜味會走到肉。

2. 骨度(四十六)

黃帝問於伯高曰:「脈度」言經脈之長短,何以立之?伯高曰: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,而脈度定矣。黃帝曰:願聞眾人之度,人長七尺五寸者,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?

何以立之,何以立其度數也。

伯高曰: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。胸圍四尺五寸。腰圍四尺二寸。發所覆者,顱至項尺二寸。發以下至頤長一尺。君子中折。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。缺盆以下至𩩲𩨗長九寸,過則肺大,不滿則肺小。𩩲𩨗以下至天樞長八寸,過則胃大,不及則胃小。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,過則迴腸廣長,不滿則狹短。

橫骨長六寸半。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。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。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。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。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。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。故骨圍大則太過,小則不及。

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,髑髏骨也(男子頭骨共八片,舊注蔡州人多一片,共九片,腦後有二縫,一橫一直。女子頭骨共六片,腦後有橫縫,無直縫)。胸圍四尺五寸,兩乳之周圍也(胸前橫骨三條,左右脅骨共十二條。女子多擎夫骨二條,左右共十四條)。腰圍四尺二寸,七節之周圍也(《素問·刺禁論》:七節之旁,中有小心)。

此取頭胸腰骨之圍數,即其橫廣,以推其縱長也。發所覆者,顱至項尺二寸,前髮際以下曰顱,後髮際以下曰項,此前後髮際之度也。發以下至頤長一尺。此以下言其縱長之度,人有短長,其度不一,君子中而折之,取其中數,以定準則。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,缺盆,項下橫骨中陷中也。

缺盆以下至𩩲𩨗長九寸,𩩲𩨗,蔽心骨也(即鳩尾骨)。此當肺之所居,故過則肺大,不滿則肺小。𩩲𩨗以下至天樞長八寸,天樞,足陽明穴,在臍旁二寸(《素問·至真要論》:身半以上,天氣主之,身半以下,地氣主之,半者,所謂天樞是也)。此當胃之所居,故過則胃大,不及則胃小。

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,橫骨,陰毛中曲骨也。此當迴腸所居,故過則迴腸廣長,不滿則狹短。橫骨長六寸半。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,內輔,膝內輔骨也。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。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。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。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。

膕,膝後曲處也;跗,足背;跗屬,足跗所屬之部也。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。此人身前面縱長之度也。其長短之度,視其頭胸腰骨之圍數,骨圍大則太過,小則不及,折中數以推之,則得其大凡矣。

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。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。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。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。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。膝以外至外踝長一尺六寸。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。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。

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。角,耳上高骨;柱骨,肩上豎骨(頸骨)。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。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,季脅,脅下盡處也。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,股骨曰髀,髀骨縫曰髀樞。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。膝以外至外踝長一尺六寸。京骨,足太陽穴,在小指後。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。此側面縱長之度也。

項抔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。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,長三尺,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,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,奇分在下。

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,背骨,脊骨之大椎也。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,長三尺,膂骨即脊骨,脊骨二十四節,除項上三椎,自大椎以下計二十一節。尾骶,脊骨之末節,即尻骨也。

脊骨上粗下細,其上之節,每長一寸四分分之一,即一寸四分一釐也,故上七節至於膂骨長九寸八分分之七,即九寸八分七釐也,下節漸短,其奇分不盡之數,在下節勻之,以合三尺之數。此後面縱長之度也。

肩至肘長一尺七寸。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。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。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。

此臂手縱長之度也。

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。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。兩顴之間相去七寸。兩乳之間廣九寸半。兩髀之間廣六寸半。足長一尺二寸,廣四寸半。

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,完骨,足少陽穴,左右相去廣九寸。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,耳門,手太陽聽宮之分,左右相去一尺三寸,頭圍二尺六寸之半也。兩顴之間相去七寸。兩乳之間廣九寸半。兩髀之間廣六寸半。足長一尺二寸,廣四寸半。此上下橫廣之度也。

此眾人之骨度也,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。是故視其經脈之在於身也,其見浮而堅,其見明而大者,多血,細而沉者,多氣也。

此眾人之骨度也,折衷其數,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