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
1. 卷六
2. 藏象
3. 海論(四十一)
黃帝問於岐伯曰:余聞刺法於夫子,夫子之所言,不離於營衛血氣。夫十二經脈者,內屬於腑臟,外絡於肢節,夫子乃合之於四海乎?岐伯答曰:人亦有四海,十二經水。經水者,皆注於海,海有東西南北,命曰四海。黃帝曰:以人應之奈何?岐伯曰:人有髓海,有血海,有氣海,有水穀之海,凡此四者,以應四海也。
黃帝曰:遠乎哉,夫子之合人於天地四海也,願聞應之奈何?岐伯曰:必先明知陰陽表裡滎俞所在,四海定矣。黃帝曰:定之奈何?岐伯曰:胃者,水穀之海,其腧上在氣街,下至三里。衝脈者,為十二經之海,其腧上在於大杼,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。膻中者,為氣之海,其腧上在於柱骨之上下,前在於人迎。
腦為髓之海,其腧上在於其蓋,下在風府。
氣街,即氣衝。三里,足陽明經穴。大杼,足太陽經穴。巨虛上下廉,足陽明經穴。膻中者,心主之宮城,宗氣之所在也。柱骨,項後天柱骨,柱骨上下,即督脈之喑門、大椎也。人迎,足陽明經穴。蓋,腦蓋骨,督脈之囟會。風府,督脈穴。
黃帝曰:凡此四海者,何利何害?何生何敗?岐伯曰:得順者生,得逆者敗,知調者利,不知調者害。黃帝曰:四海之逆順奈何?岐伯曰:氣海有餘者,氣滿胸中,悗息面赤,氣海不足,則氣少不足以言。血海有餘,則常想其身大,怫然不知其所病,血海不足,亦常想其身小,狹然不知其所病。
水穀之海有餘,則腹滿,水穀之海不足,則飢不受穀食。髓海有餘,則輕勁多力,自過其度,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痠眩冒,目無所見,懈怠安臥。黃帝曰:余已聞逆順,調之奈何?岐伯曰:審守其腧而調其虛實,無犯其害,順者得復,逆者必敗。黃帝曰:善。
怫然,大貌。狹然。小貌。
白話文:
黃帝問岐伯說:「我聽您講述針刺的方法,您所說的都離不開營氣、衛氣、血和氣。人體的十二經脈,內部連接臟腑,外部聯繫肢體關節,您將它們與四海聯繫在一起,是這樣嗎?」
岐伯回答說:「人體也有四海,如同十二條經脈之水。這些經脈之水,都注入到海中,海有東西南北四個方向,所以稱為四海。」
黃帝問:「用人體來比喻,應該如何對應呢?」
岐伯回答說:「人體有髓海、血海、氣海和水穀之海,這四者與四海相對應。」
黃帝說:「您把人體與天地四海聯繫起來,真是深奧啊!我希望能了解如何對應。」
岐伯說:「必須先明白陰陽、表裡、滎穴、俞穴的位置,四海的概念才能確定。」
黃帝問:「如何確定呢?」
岐伯說:「胃是水穀之海,它相關的俞穴,上方在氣街,下方在足三里穴。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,它相關的俞穴,上方在大杼穴,下方在巨虛穴的上廉和下廉。膻中是氣之海,它相關的俞穴,上方在後頸的柱骨上下,前方在人迎穴。」
「腦是髓之海,它相關的俞穴,上方在頭頂骨,下方在風府穴。」
(氣街就是氣衝穴。三里是足陽明經的穴位。大杼是足太陽經的穴位。巨虛上下廉是足陽明經的穴位。膻中是心主所管的宮殿,宗氣聚集的地方。柱骨是指後頸的天柱骨,柱骨上下就是督脈的啞門穴和大椎穴。人迎是足陽明經的穴位。蓋是指頭蓋骨,也就是督脈的囟會穴。風府是督脈的穴位。)
黃帝說:「這四海,對人體有什麼好處和壞處?會導致什麼生和敗的結果呢?」
岐伯說:「能順應它的人就會生,違背它的人就會敗;懂得調和它的人就會有利,不懂得調和它的人就會有害。」
黃帝問:「四海的順逆是怎樣的呢?」
岐伯說:「氣海有餘的人,會感到氣滿胸中,呼吸困難,臉色發紅;氣海不足的人,會感到氣短,說話無力。血海有餘的人,會常常覺得身體變大,煩躁不安,卻不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;血海不足的人,會常常覺得身體變小,感到侷促不安,也不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。」
「水穀之海有餘的人,會感到腹部脹滿;水穀之海不足的人,會感到飢餓,卻吃不下東西。髓海有餘的人,會感到身輕有力,行動過度;髓海不足的人,會感到頭暈耳鳴,腿腳痠軟,眼睛看不清楚,精神疲憊,只想躺著休息。」
黃帝說:「我已經了解了順逆的情況,那麼應該如何調和呢?」
岐伯說:「仔細觀察並守護這些俞穴,根據虛實的情況進行調和,不要犯它的禁忌,順應它就能恢復健康,違背它就一定會失敗。」
黃帝說:「說得太好了!」
(怫然,是大的樣子。狹然,是小的樣子。)
4. 腸胃(四十二)
黃帝問於伯高曰:余願聞六腑傳谷者,腸胃之大小長短,受谷之多少奈何?伯高曰:請盡言之谷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。唇至齒,長九分,口廣二寸半。齒以後至會厭,深三寸半,大容五合。舌重十兩,長七寸,廣二寸半。咽門重十兩,廣一寸半。至胃長一尺六寸,胃紆曲屈,伸之長二尺六寸,大一尺五寸,徑五寸,大容三斗五升。
小腸後附脊,左環回周疊積,回運環反十六曲,大二寸半,徑八分分之少半,長三丈三尺,其注於迴腸者,外附於臍上。迴腸當臍,左環回周葉積而下,回運環反十六曲,大四寸,徑一寸寸之少半,長二丈一尺。廣腸傳脊,以受迴腸,左環葉積,上下闢大八寸,徑二寸寸之大半,長二尺八寸。
腸胃所入至所出,長六丈四寸四分,回曲環反三十二曲也。
會厭,在咽喉上,分別氣食二管之開闔者也。迴腸,大腸。廣腸,直腸。葉積,即疊積也。闢大,寬大也(闢與闢同)
白話文:
黃帝問伯高說:「我想知道六腑是如何傳送食物的,腸和胃的大小長短,以及能容納多少食物呢?」
伯高回答說:「請讓我詳細說明食物從入口到排出的路徑,以及深淺遠近長短的尺度。從嘴唇到牙齒的距離是九分,嘴巴的寬度是二寸半。從牙齒後面到會厭的深度是三寸半,能容納五合的食物。舌頭重十兩,長七寸,寬二寸半。咽喉的入口重十兩,寬一寸半。從咽喉到胃的長度是一尺六寸,胃是彎曲的,伸展開來長二尺六寸,胃的最大寬度是一尺五寸,直徑是五寸,能容納三斗五升的食物。
小腸的後方貼著脊椎,左邊盤旋環繞,層層疊疊,來回彎曲共有十六處,寬度是二寸半,直徑是八分再少一半,總長是三丈三尺。小腸連接迴腸的部分,在肚臍的上方外側。迴腸在肚臍的位置,左邊盤旋環繞,層層疊疊往下延伸,來回彎曲共有十六處,寬度是四寸,直徑是一寸再少一半,總長是二丈一尺。廣腸貼著脊椎,接收迴腸的食物殘渣,左邊環繞層層疊疊,上下寬大有八寸,直徑是二寸再多一半,總長是二尺八寸。
從腸胃的入口到出口,總長度是六丈四寸四分,彎彎曲曲共有三十二處。」
會厭,在咽喉的上方,是區分氣管和食管開關的地方。迴腸,就是大腸。廣腸,就是直腸。葉積,就是層層疊疊的意思。闢大,就是寬大的意思(闢與闢的意思相同)。
5. 平人絕谷(四十三)
黃帝曰:願聞人之不食,七日而死何也?伯高曰:臣請言其故。胃大一尺五寸,徑五寸,長二尺六寸,橫屈,受水穀三斗五升,其中之谷長留二斗,水一斗五升而滿。小腸大二寸半,徑八分分之少半,長三丈二尺,受谷二斗四升,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。迴腸大四寸,徑一寸寸之少半,長二丈一尺,受谷一斗,水七升半。
廣腸大八寸,徑二寸寸之大半,長二尺八寸,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。腸胃之長,凡五丈八尺四寸,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,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。
通計腸胃受谷之數如此。
平人胃滿則腸虛,腸滿則胃虛,更虛更滿,故氣得上下,五臟安定,血脈和利,精神乃居,神者,水穀之精氣也。腸胃之中,長留谷二斗,水一斗五升,上焦泄氣,出其精微,剽悍滑疾,下焦下溉諸腸。平人日再後,後二升半,一日中五升,七日五七三斗五升,而留水穀盡矣,故平人不食飲,七日而死者,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也。
平人胃滿則腸虛,腸滿則胃虛,更虛更滿,無所壅礙,故氣得上下,升降莫阻,清濁當位,則五臟安定,血脈和利,然後精神乃居,不至飛走,神者,水穀精氣之所化也。腸胃之中,常留谷二斗,水一斗五升。水穀之氣,歸於上焦,上焦輸泄此氣,出其精微,剽悍滑疾,傳之下焦,以溉諸腸(六腑皆曰腸,義見《難經》),腸胃得精氣充養,所以不死。平人一日再後,大便二行。
一後二升半,一日中共去五升,七日五七三斗五升,而所留之水穀盡去矣,故平人不食飲,七日而死者,水穀之精氣津液皆盡故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我想知道人如果七天不吃飯就會死,這是為什麼?伯高回答:請讓我解釋原因。胃的長度約一尺五寸,直徑約五寸,長度約二尺六寸,呈現橫向彎曲。它可以容納三斗五升的水和食物,其中會留下二斗的食物,以及一斗五升的水。小腸長度約二寸半,直徑約八分多一點,長度約三丈二尺,可以容納二斗四升的食物,以及六升多一點的水。迴腸長度約四寸,直徑約一寸多一點,長度約二丈一尺,可以容納一斗的食物,以及七升半的水。
大腸長度約八寸,直徑約二寸多一點,長度約二尺八寸,可以容納九升多一點的食物。腸胃的總長度約五丈八尺四寸,可以容納九斗多一點的水和食物,這就是腸胃容納水和食物的量。
總計腸胃所能容納的食物量就是這樣。
一般人胃脹滿時,腸子就會空虛;腸子脹滿時,胃就會空虛。這樣交替虛實,所以氣才能夠上下流動,五臟才能安定,血脈才能順暢,精神才能存在。所謂的「神」,就是水穀的精氣。腸胃之中,會經常留下二斗的食物和一斗五升的水。上焦會將這些精氣散發出來,其精華部分運行迅速,然後傳到下焦去滋養腸道。一般人一天排便兩次,每次約二升半,一天共排出五升。七天下來,總共排出三斗五升,而腸胃中留存的水和食物都已經消耗殆盡,所以一般人如果不吃不喝,七天就會死亡,就是因為水和食物的精氣、津液都耗盡了。
一般人胃脹滿時,腸子就會空虛;腸子脹滿時,胃就會空虛。這樣交替虛實,不會有堵塞,所以氣才能夠上下運行,升降沒有阻礙,清濁之氣各安其位,五臟才能安定,血脈才能順暢,然後精神才能存在,不會虛脫散亂。「神」就是水穀精氣所化生的。腸胃之中,會經常留下二斗的食物和一斗五升的水。水和食物的氣,會歸於上焦,上焦會散發這些氣,將其精華部分運行迅速,然後傳到下焦去滋養腸道(所有的六腑都被稱為腸,詳見《難經》的解釋)。腸胃因為得到精氣的滋養,所以人不會死亡。一般人一天排便兩次。
每次排出約二升半,一天總共排出五升。七天下來,總共排出三斗五升,而腸胃中留存的水和食物都已經消耗殆盡,所以一般人如果不吃不喝,七天就會死亡,就是因為水和食物的精氣、津液都耗盡了。
6. 五味(四十四)
黃帝曰:願聞谷有五味,其入五臟,分別奈何?伯高曰:胃者,五臟六腑之海也,水穀皆入於胃,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。五味各走其所喜,穀味酸,先走肝,穀味苦,先走心,穀味甘,先走脾,穀味辛,先走肺,穀味咸,先走腎。穀氣津液以行,營衛大通,乃化糟粕,以次傳下。
穀氣化津,津液以行,灌注營衛,營衛大通。清者已化精氣,濁者乃化糟粕,以次傳下。
黃帝曰:營衛之行奈何?伯高曰:谷始入於胃,其精微者,先出於胃之兩焦,以溉五臟,別出兩行營衛之道。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,積於胸中,命曰氣海,出於肺,循喉咽,故呼則出,吸則入。天地之精氣,其大數常出三入一,故谷不入,半日則氣衰,一日則氣少矣。
谷入於胃,消化之後,其精微者,先糟粕而出於胃腑,之於上下兩焦,以溉五臟,之,至也。然後分別而出,兩行營衛之道,精專者,行於脈中,剽悍者,行於脈外,異道別出,此營衛之所以行也。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,不行於經絡。積於胸中,命曰氣海,出於肺部,循喉咽而行呼吸,故呼則氣出,吸則氣入。
此氣雖積於胸中,不行經絡,而經絡之氣,實與此通,呼則無經而不升,吸則無經而不降,即下降之經,呼亦小升,上升之經,吸亦小降。經脈之動,全因於此,不動則不行也。天地之精氣,其大數常出多而入少,出者三分,伐泄之途,隨處皆是,入者一分,惟賴水穀滋養而已,故谷不入,半日則氣衰,一日則氣少矣。
黃帝曰:谷之五味,可得聞乎?伯高曰:請盡言之。五穀,粳米甘,麻酸,大豆咸,麥苦,黃黍辛。五果,棗甘,李酸,慄咸,杏苦,桃辛。五畜,牛甘,犬酸,豬咸,羊苦,雞辛。五菜,葵甘,韭酸,藿咸,薤苦,蔥辛。五色,黃色宜甘,青色宜酸,黑色宜咸,赤色宜苦,白色宜辛。
凡此五者,各有所宜。五宜,所言五色者。脾病者,宜食粳米飯、牛肉、棗、葵,心病者,宜食麥、羊肉、杏、薤,腎病者,宜食大豆黃卷、豬肉、慄、藿,肝病者,宜食麻、犬肉、李、韭,肺病者,宜食黃黍、雞肉、桃、蔥。
肝色青,宜食甘,粳米飯、牛肉、棗、葵皆甘,心色赤,宜食酸,犬肉、麻、李、韭皆酸,脾色黃,宜食鹹,大豆、豬肉、慄、藿皆咸,肺色白,宜食苦,麥、杏、羊肉、薤皆苦,腎色黑,宜食辛,黃黍、雞肉、桃、蔥皆辛。五禁,肝病禁辛,心病禁咸,脾病禁酸,腎病禁甘,肺病禁苦。
粳,音庚。
五宜者,合其所宜也。五禁者,犯其所禁也。大豆黃卷,大豆芽也(芽生一寸,干為黃卷)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我想知道穀物有五種味道,它們進入五臟後,分別會如何影響?
伯高回答:胃是五臟六腑的海洋,所有水和食物都進入胃,五臟六腑都從胃中獲取能量。五種味道各自會被身體偏好的臟器吸收:酸味先到肝臟,苦味先到心臟,甘味先到脾臟,辛味先到肺臟,鹹味先到腎臟。食物的精華會化為津液運行,滋養全身,並將食物殘渣向下排出。
食物精華化為津液後,滋養全身,使身體順暢運作。清澈的部分轉化為精氣,混濁的部分則形成食物殘渣,並依序向下排出。
黃帝問:營氣和衛氣如何運行?
伯高回答:食物剛進入胃時,其精華會先從胃的上下兩口出來,滋養五臟,然後分出兩條營氣和衛氣運行的路徑。那些凝聚而無法運行的氣,會積聚在胸中,稱為「氣海」,然後從肺部出來,沿著喉嚨運行,所以呼氣時氣會出來,吸氣時氣會進入。天地的精氣,通常呼出三份,吸入一份,所以如果不吃食物,半天就會氣衰,一天就會氣少。
食物進入胃後,消化後的精華,會先從胃腑排出食物殘渣,然後到達上焦和下焦,以滋養五臟。接著再分別出來,分兩條路徑運行:精純的走在脈絡中,強悍的走在脈絡外,兩條路徑分開運行,這就是營氣和衛氣運行的機制。那些凝聚而無法運行的氣,不會在經絡中運行,而是積聚在胸中,稱為「氣海」,然後從肺部出來,沿著喉嚨進行呼吸,所以呼氣時氣會出來,吸氣時氣會進入。
這股氣雖然積聚在胸中,不在經絡中運行,但經絡中的氣,其實與之相通。呼氣時,所有經絡都會上升,吸氣時,所有經絡都會下降,即使是下降的經絡,呼氣時也會稍稍上升,上升的經絡,吸氣時也會稍稍下降。經絡的活動,完全依賴於這股氣,沒有它就無法運行。天地的精氣,通常呼出的多而吸入的少,呼出的佔三分,消耗的路徑很多,吸入的只佔一份,只能依靠水穀滋養。所以如果不吃東西,半天就會氣衰,一天就會氣少。
黃帝問:可以說說穀物的五味嗎?
伯高回答:我來說說。五穀中,粳米味甘,麻味酸,大豆味鹹,麥味苦,黃黍味辛。五果中,棗味甘,李子味酸,栗子味鹹,杏味苦,桃味辛。五畜中,牛肉味甘,狗肉味酸,豬肉味鹹,羊肉味苦,雞肉味辛。五菜中,葵菜味甘,韭菜味酸,藿菜味鹹,薤菜味苦,蔥味辛。五色中,黃色適合甘味,青色適合酸味,黑色適合鹹味,赤色適合苦味,白色適合辛味。
這五類食物,各自有適合的對象。所謂的五宜,是指五色食物適合五臟。脾臟有病的人,適合吃粳米飯、牛肉、棗、葵菜;心臟有病的人,適合吃麥、羊肉、杏、薤菜;腎臟有病的人,適合吃大豆黃卷(豆芽)、豬肉、栗子、藿菜;肝臟有病的人,適合吃麻、狗肉、李子、韭菜;肺臟有病的人,適合吃黃黍、雞肉、桃、蔥。
肝臟的顏色是青色,適合吃甘味,所以粳米飯、牛肉、棗、葵菜都是甘味;心臟的顏色是紅色,適合吃酸味,所以狗肉、麻、李子、韭菜都是酸味;脾臟的顏色是黃色,適合吃鹹味,所以大豆、豬肉、栗子、藿菜都是鹹味;肺臟的顏色是白色,適合吃苦味,所以麥、杏、羊肉、薤菜都是苦味;腎臟的顏色是黑色,適合吃辛味,所以黃黍、雞肉、桃、蔥都是辛味。五禁,肝病的人忌吃辛味,心病的人忌吃鹹味,脾病的人忌吃酸味,腎病的人忌吃甘味,肺病的人忌吃苦味。
所謂的五宜,是指吃適合的食物。所謂的五禁,是指吃了禁忌的食物。大豆黃卷,就是大豆芽。(豆芽長到一寸,曬乾後稱為黃卷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