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二 (10)
卷二 (10)
1. 玉版(十六)
腹脹,身熱,脈大,里濕盛而表陽格也。腹鳴而滿,四肢清,泄而脈大,肝脾郁陷而敗泄也。衄而不止,脈大,肺胃阻逆而上脫也。咳且溲血,脫形,其脈小勁,中氣虧敗,肝陷而肺逆也。咳而脫形,身熱,脈小以疾,脾敗胃逆,肺膽不降也。
其腹大脹,四末清,脫形,泄甚,是一逆也,腹脹便血,其脈大,時絕,是二逆也,咳,溲血,形肉脫,脈搏,是三逆也,嘔血,胸滿引背,脈小而疾,是四逆也,咳嘔腹脹,且飧泄,其脈絕,是五逆也。如是者,不及一時而死矣。工不察此者而刺之,是謂逆治。
此之五逆,較上之五逆更劇,是死在頃刻之間者也。
黃帝曰:夫子之言針甚駿,以配天地,上數天文,下度地紀,內別五臟,外次六腑,經脈二十八會,盡有周紀,能殺生人,不能起死者,子能反之乎?岐伯曰:能殺生人,不能起死者也。黃帝曰:余聞之,則為不仁,然願聞其道,弗行於人。岐伯曰:是明道也,其必然也,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,如飲酒使人醉也,雖勿診,猶可知矣。黃帝曰:願卒聞之。
岐伯曰:人之所以受氣者,谷也。谷之所注者,胃也。胃者,水穀氣血之海也。海之所行雲氣者,天下也。胃之所出氣血者,經隧也。經隧者,五臟六腑之大絡也,迎而奪之而已矣。黃帝曰:上下有數乎?岐伯曰:迎之五里,中道而止,五至而已,五往而臟之氣盡矣,故五五二十五,而竭其腧矣。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,非能絕其命而傾其壽也。
黃帝曰: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窺門而刺之者,死於家中,入門而刺之者,死於堂上。黃帝曰:善乎方,明哉道,請著之玉版,以為重寶,傳之後世,以為刺禁,令民勿敢犯也。
駿與峻同,高大也。能殺生人,不能起死者也,言不能反也。迎而奪之,奪其胃氣也。五里,手陽明穴,此臟腑之大絡,經隧之要害,迎之於此,而奪其氣,則經隧之氣,中道而止,不過五至而已,針五下而臟氣絕,故五五二十五下,而竭其五臟之腧矣。此所謂奪其天氣,使之夭年,非能立絕其命,而即傾其壽者也。
門,氣門(「生氣通天論」:氣門乃閉),即孔穴也。窺門而刺之者,刺入淺也。入門而刺之者,刺入深也。死於家中,死之稍遲也。死於堂上,死之至速也。「本輸」:陰尺動脈,在五里,五腧之禁也,《素問·氣穴論》:大禁二十五,在天府下五寸,即此迎之五里之義也。
白話文:
玉版(十六)
腹部脹滿,身體發熱,脈象宏大,這是體內濕氣過盛而表陽被阻隔的表現。腹中鳴響且脹滿,四肢冰冷,腹瀉而脈象宏大,是肝脾氣機鬱結下陷而導致洩瀉。鼻血不止且脈象宏大,是肺胃氣機阻逆而上衝脫逸的現象。咳嗽且小便帶血,形體消瘦,脈象細小而緊繃,是中氣虧虛衰竭,肝氣下陷而肺氣上逆所致。咳嗽並形體消瘦,身體發熱,脈象細小而急促,是脾氣衰敗、胃氣上逆,肺膽之氣不降的表現。
腹部極度脹大,四肢冰冷,形體消瘦,腹瀉嚴重,這是第一種逆症;腹脹且便血,脈象宏大而時有間斷,是第二種逆症;咳嗽、小便帶血,形體肌肉消瘦,脈搏跳動強勁,是第三種逆症;嘔吐帶血,胸部脹滿牽引背部,脈象細小而急促,是第四種逆症;咳嗽嘔吐、腹部脹滿且腹瀉,脈象斷絕,是第五種逆症。出現這些症狀者,短時間內便會死亡。醫者若未察覺而針刺治療,便屬於逆治。
這五種逆症比前述的五逆更為嚴重,患者將在頃刻間喪命。
黃帝問:「您所談論的針法極其宏大,可與天地相配,上能推算天文,下能測度地理,內能分辨五臟,外能區別六腑,經脈二十八脈的交會,皆有規律可循。此法能奪人生機,卻無法救活死者,您能否反其道而行之?」岐伯答:「只能奪人生機,無法救活死者。」黃帝說:「我聽說此術顯得不仁,但仍希望瞭解其道理,避免施行於人。」岐伯說:「這是明確的道理,必然如此。就像刀劍可以殺人,飲酒能使人醉,即使不診斷,也可知曉。」黃帝說:「願詳聞其理。」
岐伯說:「人體之氣來源於五穀,五穀輸注於胃。胃是水穀氣血之海,如同大海蒸騰雲氣遍布天下,胃輸出的氣血則運行於經絡。經絡是五臟六腑的大脈絡,針刺時若迎其氣而奪之,便可影響氣血。」黃帝問:「上下有規律嗎?」岐伯答:「針刺『五里穴』時,氣機中斷,五次針刺後臟氣便會耗盡,五五二十五次後,五臟之氣便會衰竭。此為奪其先天元氣,並非直接斷其性命,而是使其壽命縮短。」
黃帝說:「願聞其詳。」岐伯說:「淺刺穴位者,死於家中;深刺穴位者,死於堂上(即當場死亡)。」黃帝讚歎:「此方術高明,道理明晰!請刻於玉版上,視為珍寶,傳於後世,作為針刺禁忌,使人不敢違背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