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靈樞懸解》~ 卷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5)

1. 決氣(三十九)

黃帝曰:余聞人有精、氣、津、液、血、脈,余意以為一氣耳,今乃辨為六名,余不知其所以然?岐伯曰:兩神相摶,合而成形,常先身生,是謂精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「我聽人講有精、氣、津、液、血、脈,我認為這些都是一種氣,現在卻分為六種不同的名稱,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?」岐伯回答:「兩種神氣互相結合,形成身體的形狀,它常常在身體形成之前就存在,這就是精。」

男女交感,兩神相持,合而成形,化生一滴神水,常先此身而生,以立官骸之基,是謂精。陰者,陽之宅也。胎之初生,先結祖氣,祖氣在中,含抱陰陽。陽升則化火,陰降則化水,火旺則神發,水旺則精凝。神根於精,故精暖而不馳走,精根於神,故神清而不飛揚。精神俱先身生,實陽倡而陰隨,非陰先而陽後也。

何謂氣?岐伯曰: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,充身,澤毛,若霧露之溉,是謂氣。

白話文:

男女結合,兩人的元神相遇,融合成形,形成一滴精華,它比人的身體更早孕育,為骨骼的形成奠定基礎。這就是精。陰性屬性是陽性的居所,在胎兒初生時,首先聚集的是祖氣,祖氣在中間,包含了陰陽兩種屬性。陽性上升就會化為火,陰性下降就會化為水。火旺盛,元神就會活躍;水旺盛,精華就會凝結。元神根源於精華,所以精華溫暖而不散亂;精華根源於元神,所以元神清醒而不飛揚。元神和精華都先於身體而存在,實際上是陽性主導,陰性隨從。而不是陰性先於陽性。

脾肺同經而共氣(脾肺皆為太陰,是謂同經。肺以辛金而化濕土,是謂同氣)。水穀消化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肺居上焦,宗氣統之。上焦開發,宣五穀之味,熏於皮膚,充於周身,澤於毛髮,若霧露之滋溉,是謂氣。脾主五味,肺主五氣,五氣者,五味之所化,所謂土生金也。

白話文:

脾臟和肺臟同屬同一經絡系統,它們的氣息運作也相同(脾臟和肺臟都屬太陰經,所以稱為同經。肺臟的辛金之氣可以轉化脾臟的水濕之氣,這稱為同氣)。

當食物中的水谷被消化時,脾氣會將精華散發出去,然後上行到肺臟。肺臟位於上焦,負責調節身體的宗氣。上焦氣機通暢,可以散佈五穀的營養,讓它們滲入皮膚,充盈全身,滋潤毛髮,就像霧氣露水滋潤萬物一樣,這就是氣的作用。

脾臟掌管五味,肺臟掌管由五味轉化而來的五氣(五味所化之氣,稱為土生金)。

物之潤澤,莫過於氣,氣如霧露,氤氳灑揚,化而為水,故熏澤皮肉,充灌筋骨,不病枯槁。所謂上焦如霧者,是下焦如瀆之上源也。

白話文:

世間所有事物中,沒有比氣體更滋潤的。氣就像霧氣和露水一樣,升騰散發,凝結為水。所以它能滋潤皮膚肌肉,充盈筋骨,使人不至於枯萎衰老。所謂上焦如霧,是指下焦腎水蒸騰而上的來源。

何謂津?岐伯曰:腠理發泄,汗出溱溱,是謂津。

溱溱,渙然流漓之象。

何謂液?岐伯曰:谷入氣滿,淖澤注於骨,骨屬屈伸滑澤,補益腦髓,皮膚潤澤,是謂液。

白話文:

什麼是津?岐伯說:當腠理開放排汗,汗水流出很多,這就叫做津。

溱溱,就是指汗水平散流溢的樣子。

什麼是液?岐伯說:食物進入人體後產生充足的氣,其精微部分注入骨中,使得關節活動自如並且滑潤,還能滋補腦髓,讓皮膚保持潤澤,這就叫做液。

氣降則生水,谷入氣滿,化為淖澤,注於骨節,骨節聯屬之處,屈伸滑澤,因以補益腦髓,潤澤皮膚,是謂液。津屬陽在外者,液屬陰在內者也。

白話文:

當氣下降時就會產生水液。穀物進入體內後,氣充滿了脾胃,轉化為水液,流到骨頭的關節處。骨節關節相連接的地方,活動舒展而潤滑,於是滋養了腦髓,潤澤了皮膚,這種水液就被稱為津液。津液屬陽,在外;水液屬陰,在內。

何謂血?岐伯曰: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

中焦脾土,受穀氣而化陰汁,是謂脾精。取此陰汁,輸之於肝經,木中火胎,溫養熏蒸,變化而赤,是謂血也。

何謂脈?岐伯曰:壅遏營氣。令無所避,是謂脈。

血行脈中,故不流溢。

白話文:

中焦(脾胃)吸收食物的精華,經過轉化變成紅色,這就是血液。

中焦的脾土,吸收穀物精華轉化成陰性的汁液,這就是脾精。這種陰性汁液輸送到肝經,肝臟的陽氣溫養它,使其變化成紅色,這就是血液。

脈是什麼呢?是指阻擋和引導氣血流動的通道。

血液在脈絡中流動,所以不會溢出。

黃帝曰:六氣者,有餘不足,精氣之多少,腦髓之虛實,血脈之清濁,何以知之?岐伯曰:精脫者耳聾,氣脫者目不明,津脫者腠理開,汗大泄,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,色夭,腦髓消,脛痠,耳數鳴,血脫者色白,夭然不澤,脈脫者其脈空虛,此其候也。痠,音酸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六氣過剩或不足,精氣的多少,腦髓的虛實,血脈的清濁,怎麼知道呢?

岐伯答:精氣不足的人會耳聾,元氣不足的人會視力不清,津液不足的人會皮膚乾燥,大量出汗,體液不足的人會四肢活動不便,面色暗淡,腦髓減少,小腿痠痛,耳朵經常鳴響,血氣不足的人會面色蒼白,沒有光澤,脈搏虛弱,這些都是相應的症狀。

腎竅於耳,精脫則陽根下拔,濁氣升塞,是以耳聾。氣化於金,其性收斂,氣脫則收斂失政,陽光散亂,故目不明。

黃帝曰:六氣者,貴賤何如?岐伯曰:六氣者,各有部主也,其貴賤善惡,可為常主,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。

白話文:

腎臟的功能與耳朵相關聯。如果腎精不足,那麼陽氣就會流失,導致陰精上行阻塞,因此會導致耳聾。肺臟的功能與金屬相關,有收斂的特質。如果肺氣不足,收斂機能就會失常,導致陽氣散逸,所以會導致視力模糊。

當令為貴,退氣為賤,守正則善,化邪則惡,雖有貴賤善惡,實皆可為常主,經常之主氣。各當其部,不可少也。然六氣皆化於土,五穀與胃,為其大海,六氣者,大海之支流耳。

白話文:

季節當令的氣候是最重要的,違逆氣候的氣氣是最有害的。順應正氣就是好的,化解邪氣就是壞的。雖然有貴賤、善惡之分,但其實都是常主,即經常的主導氣候。它們各佔據自己的位置,不可缺少。然而,六氣都化生於土,五穀和胃是它們的源頭,六氣只是源頭的支流而已。

2. 津液五別

(四十舊本訛作,「五癃津液別」,取本篇此津液五別語正之)

白話文:

"(原四十一卷版本誤作「五癃津液別」,取自本文中關於津液五種分類的正確表述)"

黃帝問於岐伯曰:水穀入於口,輸於腸胃,其液別為五,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,天熱衣厚則為汗,悲哀氣並則為泣,中熱胃緩則為唾,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,不行則為水脹,余知其然也,不知其何由生?願聞其道。岐伯曰:水穀皆入於口,其味有五,各注其海,津液各走其道,故三焦出氣,以溫肌肉,充皮膚,為津,其留而不行者,為液。天暑衣厚則腠理開,故汗出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岐伯說:食物和水進入嘴巴,運送到腸胃,它們的液體會分為五種。天氣寒冷、衣服單薄時就會變成小便和氣體;天氣炎熱、衣服厚重時就會變成汗;傷心難過、氣機停滯時就會變成眼淚;腹部過熱、胃部虛弱時就會變成唾液;邪氣在體內逆行就會讓氣閉塞不通,不通暢就會形成水腫。我知道這些症狀,但不知道它們是如何產生的,希望聽到您的見解。

岐伯說:食物和水都進入嘴巴,它們的味道有五種,各自流向相應的部位。津液遵循各自的路線運行,所以三焦產生氣,用來溫暖肌肉,滋潤皮膚,形成津液。那些停留不流通的液體,就變成水液。天氣炎熱、衣服厚重,腠理就會打開,所以汗水就會排出。

寒留於分肉之間,聚沫則為痛。天寒則腠理閉,氣濕不行,水下流於膀胱,則為溺與氣。五臟六腑,心為之主,耳為之聽,目為之候,肺為之相,肝為之將,脾為之衛,腎為之主外。故五臟六腑之津液,盡上滲於目,心悲氣並則心系急,心系急則肺舉,肺舉則液上溢。夫心系與肺,不能常舉,乍上乍下,故咳而位出矣。

白話文:

寒冷滯留於肌肉之間,積聚成水就會疼痛。天氣寒冷時,皮膚毛孔閉合,氣血運行不暢,水分下流到膀胱,就會導致小便和氣虛。在五臟六腑中,心是主宰,耳是聽覺器官,眼是觀察器官,肺是幫助心臟的,肝是主將,脾是保護屏障,腎是主管外界。因此,五臟六腑的水液都滲透到眼睛中。心臟悲傷,氣急就導致心繫緊,心繫緊就導致肺部上升,肺部上升就會導致水液上溢。心繫和肺部,不能一直上升,而是時而上升,時而下降,因此就會咳嗽,並產生唾液。

中熱則胃中消穀,消穀則蟲上下作,腸胃充郭故胃緩,胃緩則氣逆,故唾出。五穀之津液,和合而為膏者,內滲入於骨空,補益腦髓,而下流於陰股。陰陽不和,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,髓液皆減而下,下過度則虛,虛故腰背痛而脛痠。陰陽氣道不通,四海閉塞,三焦不瀉,津液不化,水穀並行腸胃之中,別於迴腸,留於下焦,不得滲膀胱,則下焦脹,水溢則為水脹。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內熱,胃就會消化不了食物,食物會徘徊在腸胃系統內,導致脹氣,導致胃蠕動減緩,而胃蠕動減緩則會導致氣往上逆,進而引起打嗝。

食物中的精華會滲透到骨髓中,滋養大腦和骨髓,並向下流向生殖系統。如果陰陽不平衡,就會導致精華流向生殖系統,導致骨髓和精華都流失過度,造成身體虛弱,進而導致腰背痠痛和腿部無力。

如果陰陽氣道不通暢,全身的管道都閉塞,三焦功能失常,津液無法轉化,水液和食物會一起停留在腸胃中,特定的部分會停留在迴腸中,而無法流到下焦,進而導致下焦脹氣,水液流動過度就會形成水腫。

這就是津液在身體中的逆流和順暢的區別。

溺、汗、泣、唾、水,是為五液。三焦出氣,以溫肌肉,充皮膚,隨氣化而流行者,則為津,其留而不行者則為液。天暑衣厚則腠理開,故液泄而為汗。寒閉皮毛,液不得泄,留於分肉之間,聚而為沫則為痛。天寒表閉,氣濕不得外行,水下流於膀胱則為溺。心悲氣並,系急肺舉,液上溢於目則為泣。

白話文:

小便、汗水、淚水、唾液、水液,這五種體液被稱為「五液」。

人體的三焦系統會產生氣,用來溫暖肌肉,充實皮膚,這些氣沿著氣道運行,化為津液,而滯留不流動的津液就稱為液。

天氣炎熱,穿著厚重的衣服時,皮膚毛孔會張開,因此液體流出就變成汗水。

天氣寒冷,皮膚毛孔閉塞,液體不能排出,滯留於肌肉組織之間,聚集成泡沫就形成疼痛。

天氣寒冷,外表的皮膚閉塞,濕氣不能排出體外,就會向下流到膀胱,變成小便。

心情悲傷,氣鬱結,心肺系緊張,液體向上溢出眼睛就變成淚水。

中熱消穀,胃緩氣逆則為唾。水之下行,有精有粗,精者化而為精液,粗者化而為溲溺,精液宜藏而水溺宜泄。精液者,滲骨空而益腦髓,下流陰股,以注膝腔,陰陽不和,精液溢泄,下流陰竅,髓液皆減,下甚則虛,虛故腰背痛而膝脛痠,此精液之不藏者也。溲溺者,滲膀胱,以成川瀆,下流溺孔,以泄水濕,陰陽不通,四海閉塞,三焦不瀉,津液不化,水流下焦,而不滲膀胱,則為鼓脹,水溢經絡,則為水脹,此水溺之不瀉者也。此津液五別之或逆或順也。

白話文:

脾為之衛,脾主肌肉,以為護衛也。腎為之主外,腎主骨骼,以為外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