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二 (9)
卷二 (9)
1. 五禁(十五)
黃帝問於岐伯曰:余聞刺有五禁,何謂五禁?岐伯曰:禁其不可刺也。黃帝曰:余聞刺有五奪。岐伯曰:無瀉其不可奪者也。黃帝曰:余聞刺有五過。岐伯曰:補瀉無過其度。黃帝曰:余聞刺有五逆。岐伯曰:病與脈相逆,故命曰五逆。黃帝曰:余聞刺有九宜。岐伯曰:明知九針之論,是謂九宜。
義詳下文。
黃帝曰:何謂五禁?願聞其不可刺之時。岐伯曰:甲乙日自乘,無刺頭,無發蒙於耳內,丙丁日自乘,無振埃於肩喉廉泉,戊己日自乘,四季無刺腹蒙去爪瀉水,庚辛日自乘,無刺關節於股膝,壬癸日自乘,無刺足脛,是謂五禁。
自乘者,日之乘時當令也。發蒙,發其矇蔽也。振埃,振其塵埃也。
黃帝曰:何謂五奪?岐伯曰:形肉已奪,是一奪也,大奪血之後,是二奪也,大汁出之後,是三奪也,大泄之後,是四奪也,新產及大血之後,是五奪也,此皆不可瀉。
五奪皆大虛證,故不可瀉。
黃帝曰:何謂五逆?岐伯曰:熱病脈靜,汗已出,脈盛躁,是一逆也,病泄,脈洪大,是二逆也,著痹不移,䐃肉破,身熱,脈偏絕,是三逆也,淫而奪形,身熱,色夭然白,及後下血衃,血衃篤重,是滑四逆也,寒熱奪形,脈堅搏,是謂五逆也。
著痹不移,䐃肉破,氣偏痹塞不移,身難反側,臂肉磨傷也。淫而奪形,病氣浸淫不已,漸至形脫也。
白話文:
五禁(十五)
黃帝問岐伯:「我聽說針刺有五種禁忌,什麼是五禁?」岐伯回答:「禁止在不能針刺的時候進行針刺。」
黃帝問:「我聽說針刺有五種不可瀉的情況。」岐伯回答:「不可對已經極度虛弱的人施以瀉法。」
黃帝問:「我聽說針刺有五種過度。」岐伯回答:「補瀉手法不可超過應有的限度。」
黃帝問:「我聽說針刺有五種逆症。」岐伯回答:「病情與脈象相矛盾,因此稱為五逆。」
黃帝問:「我聽說針刺有九種適宜的情況。」岐伯回答:「清楚瞭解九針的理論,就是所謂的九宜。」
(具體含義見下文。)
黃帝問:「什麼是五禁?請告訴我哪些時候不可針刺。」岐伯回答:「
- 甲、乙日,不可針刺頭部,也不可在耳內使用發蒙針法。
- 丙、丁日,不可在肩喉、廉泉等處使用振埃針法。
- 戊、己日,在四季中不可針刺腹部,也不可施行去爪瀉水療法。
- 庚、辛日,不可針刺股膝關節。
- 壬、癸日,不可針刺足脛部。
這就稱為五禁。」
(「自乘」指的是當日對應的時間主令。「發蒙」意指疏通閉塞,「振埃」意指清除積滯。)
黃帝問:「什麼是五奪?」岐伯回答:「
- 形體肌肉嚴重虧損,是第一奪;
- 大量失血之後,是第二奪;
- 大汗淋灕之後,是第三奪;
- 嚴重腹瀉之後,是第四奪;
- 剛生產或大出血之後,是第五奪。
這些情況都不適合使用瀉法。」
(五奪都是極度虛弱的證候,因此不可用瀉法。)
黃帝問:「什麼是五逆?」岐伯回答:「
- 熱病卻表現出平靜的脈象,出汗後脈象反而躁動旺盛,這是第一逆;
- 洩瀉但脈象洪大,這是第二逆;
- 頑固的痹症不消,肌肉潰爛,身體發熱,脈象偏廢,這是第三逆;
- 病情持續惡化,身體消瘦、發熱,面色蒼白,並出現瘀血下瀉,病情沈重,這是第四逆;
- 寒熱交替導致形體消瘦,脈象堅硬強勁,這是第五逆。」
(「著痹不移,䐃肉破」表示氣血痹阻不散,身體難於轉動,臂部肌肉磨損。「淫而奪形」指病邪浸淫不斷,逐漸導致形體衰敗。)
2. 玉版(十六)
黃帝曰:余以小針為細物也,夫子乃言上合之於天,下合之於地,中合之於人,余以為過針之意矣,願聞其故。岐伯曰:何物大於天乎!夫大於針者,唯五兵者焉,五兵者,死之備也,非生之具。且夫人者,天地之鎮也,其不可不參乎。夫治民者,亦唯針焉,夫針之與五兵,其孰小乎?
宇宙之中,無大於天者,天之所以大者,生也(天地之大德曰生),小針雖細,而亦能生人,故與天並大。五兵雖大,但能殺人,不能生人,何以為大!且夫人者,天地之鎮也(與天地並重),其不可不參焉,(與天地參)。佐天地以生人也。夫生人者,亦唯針耳,則針之與五兵,其孰大而孰小乎?
黃帝曰:病之生時,有喜怒不測,飲食不節,陰氣不足,陽氣有餘,營氣不行,乃發為癰疽,陰陽不通,兩熱相摶,乃化為膿,小針能取之乎?岐伯曰:聖人不能使化者為之,邪不可留也。故兩軍相當,旗幟相望,白刃陳於中野者,此非一日之謀也。能使其民令行禁止,士卒無白刃之難者,非一日之教也,須臾之得也。
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,膿血之聚者,不亦離道遠乎!夫癰疽之生,膿血之成也,不從天下,不從地出,積微之所生也,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,愚者遭其已成也。
聖人不能使天地自然之化以人力而為之,然而邪之在身,則不可留也。癰疽膿血者,邪氣伏留,積微成大之所生也。
黃帝曰:其已形,不予遭,膿已成,不予見,為之奈何?岐伯曰:膿已成,十死一生,故聖人弗使已成,而明為良方,著之竹帛,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,無有終時者,為其不予遭也,黃帝曰:其已有膿血而後遭者,不導之以小針治乎?岐伯曰:以小治小者其功小,以大治大者多害,故其已成膿血者,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。
砭石,石針。鈹鋒,鈹針也。
黃帝曰:多害者,其不可痊乎?岐伯曰:其在逆順焉。黃帝曰:願聞逆順。岐伯曰:以為傷者,其白眼青,黑眼小,是一逆也,內藥而嘔者,是二逆也,腹痛渴甚,是三逆也,肩項中不便,是四逆也,音嘶色脫,是五逆也。除此五者,為順矣。
多害者,痊與不痊,其在逆順,順則可痊,逆則不可痊也。以為傷者,害之成傷者也。白眼青,木侮金也。黑眼小,火侮水也。內藥而嘔,胃敗而氣逆也。腹脹痛渴甚,風木之賊土也。肩項不便,肺氣逆沖也。音嘶色脫,肺肝俱敗也(肺主音,肝主色)。
黃帝曰:諸病皆有逆順,可得聞乎?岐伯曰:腹脹,身熱,脈大,是一逆也,腹鳴而滿,四肢清,泄,其脈大,是二逆也,衄而不止,脈大,是三逆也,咳且溲血,脫形,其脈小勁,是四逆也,咳,脫形,身熱,脈小以疾,是謂五逆也。如是者,不過十五日而死矣。
白話文:
《玉版(十六)》:
黃帝說:「我以為小針只是細微的工具,您卻說它上合天道、下應地理、中通人事。這似乎誇大了針的作用,能否解釋原因?」岐伯答:「有什麼比天地更宏大呢?比針更厲害的唯有五兵(兵器),但五兵是用來殺戮的,而非救生。人秉天地之靈,不可或缺。治民之道亦如針術,相較於五兵,誰更偉大?宇宙間天大於一切,因其主『生』;小針雖微,卻能救人,故與天同尊。五兵雖厲,僅能殺生,何足稱大?人乃天地樞紐,針術助天地化育生命,豈非至大?」
黃帝問:「人因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致陰陽失衡,營衛阻塞而生癰疽。陰陽隔絕,鬱熱化膿,小針能治嗎?」岐伯答:「聖人無法逆轉自然,但邪不可留。如同兩軍對峙、兵刃相見非一日之謀,教化民眾令行禁止也需長久功夫。癰疽膿血非天降地生,而是微患積累所致。聖人防患未然,愚者病成方覺。」
黃帝問:「若病勢已成形,膿成而未察,該如何?」岐伯答:「膿成則九死一生。聖人早著醫方流傳後世,以免貽誤。若已生膿血,小針難奏效,需用砭石、鈹針等利器。」
黃帝問:「多害之症不可愈嗎?」岐伯答:「取決於『逆順』:若傷者眼白發青、瞳仁縮小(一逆);服藥即吐(二逆);腹脹劇渴(三逆);肩項僵滯(四逆);聲嘶色衰(五逆)。五逆俱現則危,反之為順。」
黃帝問其他病症的逆順判斷,岐伯答:「腹脹身熱脈大(一逆);腹鳴肢冷腹瀉脈大(二逆);鼻衄不止脈大(三逆);咳血消瘦脈細硬(四逆);咳喘形銷身熱脈急弱(五逆)。具此五逆者,十五日內恐危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