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靈樞懸解》~ 卷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3)

1. 衛氣失常(三十六)

黃帝曰:余聞刺有三變,何謂三變?伯高曰:有刺營者,有刺衛者,有刺寒痹之留經者。黃帝曰:刺三變者奈何?伯高曰:刺營者出血,刺衛者出氣,刺寒痹者內熱。黃帝曰: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?伯高答曰:營之生病也,寒熱少氣,血上下行,衛之生病也,氣痛時來時去,怫愾賁響,風寒客於腸胃之中,寒痹之為病也,留而不去,時痛而皮不仁。此段舊誤在「壽夭剛柔」。

怫愾,氣鬱而不暢也。賁響,奔沖而鳴轉也。

黃帝曰:衛氣之留於腹中,蓄積不行,菀蘊不得常所,使人支脅,胃中滿,喘呼逆息者,何以去之?伯高曰:其氣積於胸中者,上取之,積於腹中者,下取之,上下皆滿者,旁取之。黃帝曰:取之奈何?伯高答曰:積於上者,瀉人迎、天突、喉中,積於下者,瀉三里與氣街,上下皆滿者,上下取之,與季脅之下一寸,重者,雞足取之。診視其脈大而弦急,及絕不至者,及腹皮急甚者,不可刺也。

衛氣之留於腹者,蓄積不行,菀蘊不得常所,支脅胃滿,喘呼逆息,即衛之生病,氣痛時來時去,怫愾賁響,風寒客於腸胃之中也,帝復述其義,而辭不同耳。人迎,足陽明穴。天突、喉中,任脈穴(喉中,即廉泉也)。三里、氣街,足陽明穴。季脅之下一寸,足厥陰之章門也。雞足取之,攢刺其處,參布如雞足也。

黃帝曰:刺寒痹內熱奈何?伯高答曰:刺布衣者,以藥熨、火焠之,刺大人者,以藥熨之。黃帝曰:藥熨奈何?伯高答曰:用淳酒二十斤,蜀椒一升,乾薑一斤,桂心一斤。凡四種,皆㕮咀,漬酒中,用綿絮一斤,細白布四丈,併入酒內,置酒馬矢熅中,蓋封塗,勿使泄。五日五夜,出布綿絮,曝乾之,干復漬,以盡其汁。

每漬必晬其日,乃出干。干,並用滓與綿絮,復布為復中,長六七尺,為六七巾。用生桑炭炙巾,以熨寒痹所刺之處,令熱入至於病所。寒復炙巾以熨之,三十遍而止。汗出以中拭身,亦三十遍止。起步內中,無見風。每刺必熨,如此病已矣。此所謂內熱也。此段舊誤在「壽夭剛柔」。

馬矢熅中,馬糞火中煨之也。晬日,周日也。生桑炭炙巾者,桑炭能去風寒濕痹也。令熱入至於病所,汗出寒消,則痹通矣。內熱,內寒化而為內熱也。

白話文:

衛氣失常(三十六)

黃帝問:我聽說針刺有三種變化,這三種變化是指什麼?伯高回答:有針對營氣的針刺,有針對衛氣的針刺,還有針對寒痹這種病症在經絡中停留的針刺。黃帝問:這三種針刺方法該如何進行?伯高回答:針刺營氣時,會出血;針刺衛氣時,會出氣;針刺寒痹時,體內會發熱。黃帝問:營氣、衛氣和寒痹引起的疾病是什麼樣的?伯高回答:營氣生病時,會出現忽冷忽熱、氣短、血液循環不暢等症狀。衛氣生病時,會出現氣痛,時好時壞,胸悶氣脹,感覺氣流在體內亂竄,風寒侵入腸胃。寒痹生病時,病症會停留在體內,不會消失,時常疼痛,皮膚麻木。這段話以前誤寫在「壽夭剛柔」篇中。

「怫愾」是指氣鬱結不通暢;「賁響」是指氣流奔湧衝擊,發出聲響。

黃帝問:衛氣停留在腹中,積聚不散,鬱結不能正常運行,導致人兩側脅肋脹痛,胃中脹滿,呼吸急促,這種情況該如何處理?伯高回答:如果氣積聚在胸部,就向上疏通;如果積聚在腹部,就向下疏通;如果上下都脹滿,就從兩側疏通。黃帝問:如何進行疏通?伯高回答:氣積聚在上部,就針刺人迎穴、天突穴和喉嚨部位;氣積聚在下部,就針刺足三里穴和氣街穴;上下都脹滿,就上下一起針刺,再配合針刺季脅下一寸的穴位。情況嚴重的,可以採用像雞爪一樣的散刺方法。如果診斷時發現脈象大而弦急,或微弱難以察覺,腹部皮膚緊張,就不能進行針刺。

衛氣停留在腹部,積聚不散,鬱結不能正常運行,導致兩側脅肋脹痛,胃部脹滿,呼吸急促,這就是衛氣生病,會出現氣痛時好時壞,胸悶氣脹,感覺氣流在體內亂竄,風寒侵入腸胃。黃帝再次闡述這個道理,只是用詞有所不同。人迎穴是足陽明經的穴位,天突穴和喉嚨部位是任脈的穴位(喉嚨部位,指的是廉泉穴)。足三里穴和氣街穴是足陽明經的穴位。季脅下一寸是足厥陰經的章門穴。雞足取之,就是指像雞爪一樣散開針刺。

黃帝問:如何用針刺治療寒痹並使體內發熱?伯高回答:對於穿粗布衣服的平民,可以用藥物熱敷或火烤;對於地位高的人,可以用藥物熱敷。黃帝問:藥物熱敷如何進行?伯高回答:用二十斤的醇酒,一升的蜀椒,一斤的乾薑,一斤的桂心,這四種藥材都切碎,放入酒中浸泡。再準備一斤棉絮和四丈細白布,一同放入酒中。然後把酒浸泡的藥材和布棉絮一起放入馬糞的熱氣中加溫,用泥封口,不要讓熱氣洩漏。五天五夜後,取出布和棉絮,晾乾,再浸泡,直到用盡藥汁。

每次浸泡都要到一天時間,然後取出晾乾。把晾乾的藥渣、棉絮和布一起,做成六七條長約六七尺的熱敷巾。用燒紅的桑木炭烘烤熱敷巾,熱敷針刺寒痹的部位,使熱力進入病灶。當熱敷巾變涼時,再用熱的烘烤,反覆三十次。出汗後,用乾布擦拭身體,也是三十次,然後起身,在室內走動,不要吹到風。每次針刺後都要進行熱敷,這樣病就好了。這就是所謂的使體內發熱的治療方法。這段話以前誤寫在「壽夭剛柔」篇中。

馬矢熅中,指的是放在馬糞的熱氣中煨熱。晬日,指的是一天時間。用桑木炭烘烤熱敷巾,是因為桑木炭能去除風寒濕痹。讓熱力進入病灶,出汗後寒氣消散,痹症就會通暢。內熱,是指體內的寒氣轉化成熱氣。

2. 營衛生會(三十七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人焉受氣?陰陽焉會?何氣為營?何氣為衛?營安從生?衛於焉會?老壯不同氣,陰陽異位,願聞其會。岐伯答曰:人氣受於谷,谷入於胃,以傳於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,其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,營在脈中,衛在脈外,營周不休,五十而復大會,陰陽相貫,如環無端。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,行於陽二十五度,分為晝夜,氣至陽而起,至陰而止。

故曰日中為陽隴,為重陽,夜半為陰隴,為重陰。太陰主內,太陽主外,各行二十五度,分為晝夜。夜半為陰隴,夜半後而陰衰,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,日中為陽隴,日西而陽衰,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。夜半而大會,萬民皆臥,命曰合陰,平旦陰盡而陽受氣,如是無已,與天地同紀。

隴,盛也,與隆同。太陰,三陰之長,故主內。太陽,三陽之長,故主外。夜半而大會,萬民皆臥,衛氣大會於五臟,陽入之陰則靜,故萬民皆臥。純陰主事,故命曰合陰。

黃帝曰:營衛之行也,上下相貫,如環之無端,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,手足懈情,其脈陰陽之道,相輸之會,行相失也,氣何由還?岐伯曰:夫四末陰陽之會者,此氣之大絡也,四街者,氣之徑路也,故絡絕則徑通,四末解則氣從合,相輸如環。黃帝白:善。此所謂如環無端,莫知其紀,終而復始,此之謂也。

四末陰陽之會者,此氣之大絡也,大絡十五,皆自本經而走其所合(表裡相合),是陰陽之所會也(義詳「經別」)。街,衢也,四街者,氣之徑路,是四肢經氣之所通達也。四末解則氣從合,合者,諸經之所合,如十二經之合穴也。(此段舊誤在「動腧」)

黃帝曰:老人之不夜瞑者,何氣使然?少壯之不晝瞑者,何氣使然?岐伯答曰:壯者之氣血盛,其肌肉滑,氣道通,營衛之行,不失其常,故晝精而夜瞑。老者之氣血衰,其肌肉枯,氣道澀,五臟之氣相搏,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,故晝不精,夜不瞑。

五臟之氣相搏,臟氣失常,彼此相爭,鼓搏不寧也。衛氣內伐,陽根伐削,衛氣夜失收藏而晝不生長,是以寤寐反常也。

黃帝曰:願聞營衛之所行,皆何道從來?岐伯曰:營出於中焦,衛出於下焦。黃帝曰:願聞三焦之所出。岐伯答曰:上焦出於胃上口,並咽,以上貫膈而布胸中,走腋,循太陰之分而行,還至陽明,上至舌,下足陽明,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,行於陰亦二十五度,一周也,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。

營出於中焦,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也(「決氣」語)。衛出於下焦,陽根於下也。衛出下焦,而中焦受谷,泌糟粕。蒸津液,出其精微,上注於肺,化而為血,以奉生身,則營亦出於上焦也。其實營衛皆出於中焦,無非水穀之所化也。上焦出於胃之上口,並咽喉,以上貫胸膈而布胸中,此上焦之部,宗氣之所在也。

其旁行者,外走兩腋,循手太陰肺經之分而行,還至手陽明經,上至於舌,下交足陽明經,常與營氣俱行於陽二十五度,行於陰亦二十五度,此晝夜之一周也。故五十度畢,明旦寅時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。以營氣者,宗氣之行於經脈者也,宗氣位居上焦,故與營氣俱行也。

黃帝曰:願聞中焦之所出。岐伯答曰:中焦亦並胃中,出上焦之後,此所受氣者,泌糟粕,蒸津液,化其精微,上注於肺脈,乃化而為血,以奉生身,莫貴乎此,故獨得行於經隧,命曰營氣。

中焦亦並胃中,出於上焦之後,後,下也。此中焦之部,中脘之分也。此所受於中宮之氣者,泌其糟粕(泌,分也,泌糟粕者,猶酒既釀熟,與糟粕分別之也),蒸為津液,出其精微,上注於肺脈,化而為血,以奉生身,莫貴乎此,所謂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也,故獨得行於經隧之中,命曰營氣。

黃帝曰:夫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,何謂也?岐伯答曰:營衛者,精氣也,血者,神氣也,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焉。故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,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。

營化於穀精,衛化於穀氣,營衛者,人之精氣也。血藏魂,魂生神,神者,血中溫氣所化也。溫氣西行,肺金收之,溫變為涼,化成肺氣。氣盛於肺,而究其根本,實原於血,是血者,人之神氣所由來也。故血溫而升則化氣,氣清而降則化血,血之與氣,其名雖異,其類本同。

汗者,衛氣之蒸泄,而亦營氣所醞釀,是以奪血者無發其汗,奪汗者無出其血。汗脫亦死,血脫亦死,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也。

黃帝曰:願聞下焦之所出。岐伯答曰:下焦者,別迴腸,注於膀胱,而滲入焉。故水穀者,常並居於胃中,成糟粕,而俱下於小腸,而成下焦。滲而俱下,濟泌別汁,循下焦而滲入於膀胱焉。

下焦者,州都之會,水別迴腸,注於膀胱,而滲入焉,此下焦之部,州都之會所也。故水穀者,常並居於胃中,既成糟粕,俱下於小腸,而成下焦。水穀齊下,谷滓傳於大腸,水滓別於大腸,滲而俱下,濟泌別汁(濟,齊,泌,分也,言水穀自此齊分而別汁也),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。

黃帝曰:人飲酒,酒亦入胃,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?岐伯答曰:酒者,熟谷之液也,其氣悍以清,故後谷而入,先谷而液出也。

酒者,熟谷之津液也,其氣悍以清,較之谷尤為易化,故後谷而入,先谷而出也。

黃帝曰:人有熱,飲食下胃,其氣未定,汗則出,或出於面,或出於背,或出於身半,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?岐伯曰:此外傷於風,內開腠理,毛蒸理泄,衛氣走之。此氣剽悍滑疾,見開而出,故不得從其道,命曰漏泄。

風性疏泄,外傷於風,內開腠理,毛蒸理泄,衛氣因而走之。此氣剽悍滑疾,見其竅開,順流而出,故不得從其隧道,命曰漏泄。

黃帝曰:善。余聞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,此之謂也。

上焦如霧,氣盛於上也。下焦如瀆,水盛於下也。中焦如漚,氣水之交,水欲化氣,氣欲化水,泡波起滅,象如水漚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