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九 (4)
卷九 (4)
1. 憂患無言(七十五)
黃帝問於少師曰: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,何道之塞?何氣出行?使音不彰?願聞其方。少師答曰: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。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會厭者,音聲之戶也。口唇者,音聲之扇也。舌者,音聲之機也。懸雍垂者,音聲之關也。頏顙者,分氣之所泄也。橫骨者,神氣所使,主發舌者也。
故人之鼻洞,涕出不收者,頏顙不開,分氣失也。是故厭小而薄,則發氣疾,其開闔利,其出氣易,其厭大而厚,則開闔難,其出氣遲,故重言也。人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厭,則厭不能發,發不能下至,則開闔不致,故無音。黃帝曰:刺之奈何?少師曰:足之少陰,上繫於舌,絡於橫骨,終於會厭,兩瀉其血脈,濁氣乃闢,會厭之脈,上絡任脈,取之天突,其厭乃發也。
咽在後,是謂咽喉,水穀之道也。喉在前,是謂喉嚨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會厭在喉嚨之間,主司開闔,分別食氣,發揚音聲,是音聲之戶也。口唇者,啟閉攸賴,是音聲之扇也。舌者,動止所存,是音聲之機也。懸雍垂者,喉上重舌,是音聲之關也。頏顙者,喉之上管,通乎鼻竅,是分氣之所泄也。
橫骨者,喉上軟骨,是神氣所使,主發舌者也。故人之鼻竅空洞,涕出不收者,是其頏顙不開,分氣失也。咽喉之氣,分別於此,是謂分氣。風閉皮毛,肺郁莫泄,分氣衝逆,淫蒸鼻竅,而為清涕,則曰鼻洞。頏顙不開者,旁無透竅,是以分氣失其升降之恆也(有升無降)。
音聲發揚,全在會厭,厭小而薄,則開闔利而出氣易,厭大而厚,則開闔難而出氣遲,故重言也,重言者,語言蹇澀而重複也。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會厭,則會厭不能發聲,發而不能下至舊所,則開闔失職,故無聲音。刺法,足少陰上繫於舌,絡於橫骨,終於會厭,左右兩瀉其血脈,濁氣乃闢,闢者,開也。
會厭之脈,上絡任脈,取之任脈之天突,其厭乃發,發則聲出矣。
白話文:
黃帝問少師說:人突然憂愁憤怒到說不出話,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阻塞?是什麼氣跑出去了?導致聲音發不出來?希望您能告訴我其中的道理。
少師回答說:咽喉是食物和水經過的通道。喉嚨是氣體上下流通的地方。會厭是聲音發出的門戶。嘴唇是聲音發出的扇子。舌頭是聲音發出的機關。懸雍垂是聲音發出的關卡。頏顙是氣體分散的地方。橫骨是神氣所支配,主要控制舌頭活動的。
所以,人的鼻孔經常流鼻涕且無法停止,是因為頏顙沒有打開,分散氣體的功能失常。如果會厭小而薄,那麼發氣就快,開合順利,氣體容易排出;如果會厭大而厚,那麼開合就困難,氣體排出就慢,所以說話會重複。人突然發不出聲音,是因為寒氣侵入了會厭,導致會厭無法活動,氣體無法順利到達下方,開合功能失常,所以就發不出聲音。
黃帝問:那該如何針刺治療呢?
少師說:足少陰經脈向上連接舌頭,絡於橫骨,終止於會厭,在兩側瀉血,使不好的氣散開,會厭的經脈向上連接任脈,在任脈的天突穴下針,會厭就可以活動了。
咽在後面,稱為咽喉,是食物和水經過的通道。喉在前面,稱為喉嚨,是氣體上下流通的地方。會厭在咽喉之間,主要負責開合,區分食物和氣體,並且發出聲音,是聲音的門戶。嘴唇負責開合,是聲音的扇子。舌頭的活動是發出聲音的關鍵,是聲音的機關。懸雍垂在喉嚨上方,像個小舌頭,是聲音的關卡。頏顙在喉嚨上部,連接著鼻孔,是氣體分散的地方。
橫骨是喉嚨上部的軟骨,是神氣所支配,主要控制舌頭活動的。所以,人的鼻孔空洞,鼻涕無法停止,是因為頏顙沒有打開,分散氣體的功能失常。咽喉的氣體在這裡分開,稱為分氣。風邪侵入皮膚毛孔,導致肺氣鬱結無法發散,分氣逆行向上衝,停留在鼻孔,就會形成清鼻涕,這就叫做鼻洞。頏顙沒有打開,就無法通暢氣體,因此氣體的分散和升降功能失常(只能升不能降)。
聲音的發出完全依靠會厭,會厭小而薄,那麼開合順利,氣體容易排出;會厭大而厚,那麼開合就困難,氣體排出就慢,所以說話會重複,說話重複就是指語言不流利且重複。突然發不出聲音,是因為寒氣侵入了會厭,導致會厭無法活動,氣體無法順利到達下方,開合功能失常,所以就發不出聲音。治療方法是在足少陰經脈上連接著舌頭,絡於橫骨,終止於會厭的地方,左右兩側瀉血,不好的氣就會散開,散開的意思就是打開。
會厭的經脈向上連接任脈,在任脈的天突穴下針,會厭就可以活動,活動了就能發出聲音。
2. 癲狂(七十六)
癲疾始生,先不樂,頭重痛,視舉,目赤,甚作極,已而煩心,候之於顏,取手太陽陽明太陰,血變而止。
陰盛則癲,病在肺腎,金水旺也,陽盛則狂,病在肝心,木火旺也,而皆緣土濕,土氣燥運,則四維不病也。心主喜,肝主怒,腎主恐,肺主悲,先不樂,水勝火也。頭重痛,濁氣上逆也。視舉,瞳子高也。目赤,火刑肺也。甚者,發作之極。已而煩心,君火失根而上逆也。
顏,庭也(天庭)。取手太陽支正、小海,手陽明偏歷、溫溜,手太陰太淵、列缺,瀉其血中之邪,血色變而止。
癲疾始作,而引口啼呼喘悸者,候之手陽明太陽,左強者攻其右,右強者攻其左,血變而止。
啼者,肺之聲也。呼者,肝之聲也。喘者,肺氣逆也。悸者,心下動也。癲狂之病,皆生驚悸,膽木失根,驚悸乃作,實則為狂,虛則為癲也。左強攻右,右強攻左,所謂繆刺也。
癲疾始作,先反僵,因而脊痛,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,血變兩止。
反僵脊痛,足太陽行身之背,其脈急也,取足太陽之委陽、飛揚、僕參、金門。太陽寒水氾濫,脾胃二土必濕,取足陽明之三里、解谿,足太陰之隱白、公孫,泄其濕也。取手太陽者,丙火化氣於寒水,足太陽之上源也。
治癲疾者,常與之居,察其所當取之處。病至,視之有過者瀉之,置其血於瓠壺之中,至其發時,血獨動矣,不動,灸窮骨二十壯,窮骨者,骶骨也。
瓠,瓠蘆,壺,酒器也(以瓠蘆為壺也)。骶骨,尾骶骨,督脈之長強也。
骨癲疾者,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,汗出,煩悗。嘔多沃沫,氣下泄,不治。顑,音坎。
鬢旁曰顑,顑齒諸腧分肉皆滿,邪氣充塞也。骨居,形肉脫,骨獨居也。嘔多沃沫,胃敗而氣逆也,氣下泄,脾敗而氣陷也,是以不治。
筋癲疾者,身卷攣,急大,刺項大經之大杼脈。嘔多沃沫,氣下泄,不治。
身卷攣,筋縮急也。急大,脈弦浮也。項大經之大杼脈,足太陽穴也。
脈癲疾者,暴僕,四肢之脈皆脹而縱,脈滿,盡刺之出血,不滿,灸之挾項太陽,灸帶脈,於腰相去三寸,諸分肉本腧。嘔多沃沫,氣下泄,不治。癲疾,疾發如狂者,死不治。
脈滿者,邪盛,故刺之,不滿者,正虛,故灸之。挾項太陽,足太陽之天柱、大杼。帶脈,足少陽穴,少陽行於兩脅,其穴與腰相去三寸,是皆宜灸之穴,及諸分肉本腧之不滿者,悉宜灸之。癲疾,發作如狂者,陽根盡脫,升泄無歸,故死不治。
狂始生,先自悲也,喜忘苦怒善恐者,得之憂飢,治之取手太陰陽明及取足太陰陽明,血變而止。
取手足太陰陽明,泄其濕也。
狂始發,少臥不飢,自高賢也,自辯智也,自尊貴也,善罵詈,日夜不休,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。視之盛者,皆取之,不盛者,釋之也。
白話文:
癲癇剛開始發作時,會先感到不快樂,頭部沉重疼痛,看東西時眼睛向上看,眼睛發紅。嚴重發作時會非常激動,之後又會心煩意亂。可以從臉色來觀察病情,然後針刺手太陽經、手陽明經和手太陰經的穴位,讓血色改變,病情就會停止。
陰氣過盛就會導致癲癇,病根在肺和腎,這是因為金和水太旺盛;陽氣過盛就會導致狂躁,病根在肝和心,這是因為木和火太旺盛。但這些都跟脾胃的濕氣有關,如果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,身體的氣機順暢,四肢就不會生病。心主管喜悅,肝主管憤怒,腎主管恐懼,肺主管悲傷。剛開始不快樂,是因為水氣過盛而壓制了火氣。頭部沉重疼痛,是因為濁氣上逆。看東西時眼睛向上看,是因為瞳孔向上移。眼睛發紅,是因為火氣過旺而刑傷肺。嚴重者,就是發作到極點。之後會心煩意亂,是因為心火失去根基而向上逆行。
臉色,指的是天庭這個部位。針刺手太陽經的支正穴、小海穴,手陽明經的偏歷穴、溫溜穴,手太陰經的太淵穴、列缺穴,瀉出血液中的邪氣,等血色改變病情就會停止。
癲癇剛開始發作時,如果出現張口啼哭、呼喊、喘氣、心悸等症狀,要針刺手陽明經和手太陽經的穴位。如果左邊比較強烈,就針刺右邊;如果右邊比較強烈,就針刺左邊,等血色改變病情就會停止。
啼哭,是肺的聲音。呼喊,是肝的聲音。喘氣,是肺氣上逆。心悸,是心臟下部跳動。癲癇和狂躁等疾病,都是因為驚恐所導致的心悸。膽木失去了根基,就會產生驚恐,實證就是狂躁,虛證就是癲癇。左邊強烈針刺右邊,右邊強烈針刺左邊,這就是所謂的“繆刺”方法。
癲癇剛開始發作時,如果出現身體僵硬,接著背部疼痛,要針刺足太陽經、足陽明經、足太陰經和手太陽經的穴位,讓血色改變病情就會停止。
身體僵硬背部疼痛,是因為足太陽經運行在背部,經脈氣血運行急促。針刺足太陽經的委陽穴、飛揚穴、僕參穴、金門穴。太陽寒水過於旺盛,脾胃的土氣必然會潮濕,所以要針刺足陽明經的三里穴、解谿穴,足太陰經的隱白穴、公孫穴,來排除濕氣。針刺手太陽經,是因為丙火的氣機可以化解寒水,而手太陽經是足太陽經的上游。
治療癲癇的人,要經常與病人相處,觀察應該針刺的部位。病情發作時,觀察到哪裡有過盛的現象就瀉掉那裡的血。把血收集在瓠瓜製成的容器中,等到病人再次發作時,容器中的血會自己跳動。如果血沒有跳動,就艾灸尾骶骨二十壯,尾骶骨就是骶骨。
瓠,就是葫蘆,壺,是酒器。骶骨,就是尾骶骨,也就是督脈的長強穴。
骨癲,會出現臉頰腫脹、骨骼和肌肉之間充滿了邪氣、出汗、心煩意亂。還會頻繁嘔吐,吐出大量泡沫,氣向下洩,這種情況無法治療。臉頰腫脹,表示邪氣充斥。骨骼突出,表示肌肉消瘦,只剩下骨頭。頻繁嘔吐,吐出大量泡沫,是因為胃氣衰敗上逆;氣向下洩,是因為脾氣衰敗下陷,所以無法治療。
筋癲,會出現身體蜷縮、筋脈攣急、脈象弦浮且大,這時候要針刺頸部大經的大杼脈。如果出現頻繁嘔吐,吐出大量泡沫,氣向下洩,這種情況無法治療。身體蜷縮,表示筋脈收縮。脈象弦浮且大,表示脈象緊張。頸部大經的大杼脈,是足太陽經的穴位。
脈癲,會突然跌倒,四肢的脈搏都脹大且鬆弛,脈象充盈。要盡快針刺出血。如果脈象不充盈,就艾灸夾項部的太陽經穴位,艾灸帶脈,在腰部旁邊相距三寸的地方,以及各肌肉分佈的本穴。如果出現頻繁嘔吐,吐出大量泡沫,氣向下洩,這種情況無法治療。癲癇發作時像發狂一樣的,是無法治癒的。
脈象充盈,表示邪氣過盛,所以要針刺;脈象不充盈,表示正氣虛弱,所以要艾灸。夾項部的太陽經,指的是足太陽經的天柱穴、大杼穴。帶脈,是足少陽經的穴位,少陽經運行在兩側脅肋,帶脈的穴位與腰部相距三寸。這些都是適合艾灸的穴位,還有各肌肉分佈的本穴中氣血不足的,都適合艾灸。癲癇發作時像發狂一樣的,是陽氣的根基已經脫落,沒有升發和下降的通路,所以無法治癒。
狂躁剛開始發作時,會先感到悲傷。如果出現喜歡忘記痛苦、易怒、容易恐懼等症狀,是因為饑餓和憂慮所導致的。要針刺手太陰經和手陽明經的穴位,以及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的穴位,等血色改變病情就會停止。針刺手足太陰經和陽明經的穴位,是為了排除濕氣。
狂躁剛開始發作時,會少睡覺且不感到饑餓,自認為自己很賢能,很聰明,很尊貴,而且喜歡罵人,整天不停。要針刺手陽明經、手太陽經、手太陰經,以及舌下少陰經的穴位。觀察哪裡氣血旺盛就針刺哪裡,不旺盛的地方就不針刺。舌下,指的是任脈的廉泉穴。少陰,指的是手少陰經的神門穴、少衝穴。
狂躁時,會說胡話,容易驚恐,喜歡笑,喜歡唱歌跳舞,亂走不停,這種情況是因為受到了極大的驚嚇所導致。要針刺手陽明經、手太陽經、手太陰經的穴位。驚恐會損傷腎氣,導致君火和相火失去根基,所以會出現驚狂笑歌等症狀。
狂躁時,眼睛會看到奇怪的東西,耳朵會聽到奇怪的聲音,而且喜歡呼喊,這是因為氣機虛少所導致。要針刺手太陽經、手太陰經、手陽明經、足太陰經,以及頭部兩側的臉頰。肝臟主導呼喊,如果驚恐呼叫不停,表示肝氣虛弱。
狂躁的人會吃很多東西,喜歡看到鬼神,喜歡笑但不表現出來,這種情況是因為過度喜悅所導致。要針刺足太陰經、足太陽經、足陽明經的穴位,之後再針刺手太陰經、手太陽經、手陽明經的穴位。過度喜悅會損傷心,導致君火和相火上升外泄,所以會出現喜歡笑的情況。
狂躁剛發作,還沒到這種程度的,要先針刺左右兩邊的曲泉穴的動脈,以及氣血旺盛的地方,使其出血。如果過一段時間沒有好轉,就用其他方法治療,可以艾灸尾骶骨二十壯。曲泉,是足厥陰經的穴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