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九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4)

1. 憂患無言(七十五)

黃帝問於少師曰: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,何道之塞?何氣出行?使音不彰?願聞其方。少師答曰: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。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會厭者,音聲之戶也。口唇者,音聲之扇也。舌者,音聲之機也。懸雍垂者,音聲之關也。頏顙者,分氣之所泄也。橫骨者,神氣所使,主發舌者也。

故人之鼻洞,涕出不收者,頏顙不開,分氣失也。是故厭小而薄,則發氣疾,其開闔利,其出氣易,其厭大而厚,則開闔難,其出氣遲,故重言也。人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厭,則厭不能發,發不能下至,則開闔不致,故無音。黃帝曰:刺之奈何?少師曰:足之少陰,上繫於舌,絡於橫骨,終於會厭,兩瀉其血脈,濁氣乃闢,會厭之脈,上絡任脈,取之天突,其厭乃發也。

咽在後,是謂咽喉,水穀之道也。喉在前,是謂喉嚨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會厭在喉嚨之間,主司開闔,分別食氣,發揚音聲,是音聲之戶也。口唇者,啟閉攸賴,是音聲之扇也。舌者,動止所存,是音聲之機也。懸雍垂者,喉上重舌,是音聲之關也。頏顙者,喉之上管,通乎鼻竅,是分氣之所泄也。

橫骨者,喉上軟骨,是神氣所使,主發舌者也。故人之鼻竅空洞,涕出不收者,是其頏顙不開,分氣失也。咽喉之氣,分別於此,是謂分氣。風閉皮毛,肺郁莫泄,分氣衝逆,淫蒸鼻竅,而為清涕,則曰鼻洞。頏顙不開者,旁無透竅,是以分氣失其升降之恆也(有升無降)。

音聲發揚,全在會厭,厭小而薄,則開闔利而出氣易,厭大而厚,則開闔難而出氣遲,故重言也,重言者,語言蹇澀而重複也。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會厭,則會厭不能發聲,發而不能下至舊所,則開闔失職,故無聲音。刺法,足少陰上繫於舌,絡於橫骨,終於會厭,左右兩瀉其血脈,濁氣乃闢,闢者,開也。

會厭之脈,上絡任脈,取之任脈之天突,其厭乃發,發則聲出矣。

白話文:

憂患無言(七十五)

黃帝問少師說:人因突然憂愁憤怒而說不出聲音,是哪條通道阻塞了?什麼氣運行不暢,導致聲音無法發出?希望能瞭解其中的道理。

少師回答:咽喉是飲食的通道,喉嚨是氣息上下流通的地方。會厭是聲音的門戶,口唇是聲音的門扇,舌頭是聲音的機關,懸雍垂是聲音的關卡,頏顙(鼻腔後部)是氣流分洩之處,橫骨受神氣支配,負責控制舌頭的活動。

如果人鼻流清涕不止,是因為頏顙不通,氣流分散失常。會厭小而薄,則開合靈活,氣息通暢,聲音容易發出;若會厭大而厚,開合困難,氣息遲緩,說話就會遲鈍重複。人突然失音,是因寒氣侵襲會厭,使其無法正常開合,導致聲音無法發出。

黃帝問:該如何針刺治療?少師說:足少陰經上行連接舌頭,聯絡橫骨,終止於會厭,瀉其兩側血脈,濁氣便能疏通。會厭的脈絡上連任脈,取穴天突,會厭功能便能恢復,聲音即可發出。

咽喉在後,是飲食的通道;喉嚨在前,是氣息的通路。會厭位於喉嚨之間,負責開合,區分食物與氣息,並協助發聲,是聲音的門戶。口唇開閉協助發聲,是聲音的門扇;舌頭運動是聲音的樞紐;懸雍垂位於喉部上方,是聲音的關卡;頏顙是喉管上端,與鼻腔相通,是氣流分洩的所在。

橫骨是喉部軟骨,受神氣控制,主導舌頭活動。若人鼻竅空虛、流涕不止,是因頏顙閉塞,氣流分散失常。風寒閉塞皮毛,肺氣鬱結無法宣發,導致氣逆上沖,蒸熏鼻竅而形成清涕,稱為「鼻洞」。頏顙不通,氣流無法正常升降,聲音便受影響。

聲音的發出依賴會厭,會厭薄小則開合順暢,聲音清晰;若會厭厚大則開合困難,說話遲鈍重複。突然失音是因寒氣停滯會厭,使其無法正常運作。針刺治療需瀉足少陰經的血脈以疏通濁氣,並取任脈的天突穴,使會厭功能恢復,聲音重現。

2. 癲狂(七十六)

癲疾始生,先不樂,頭重痛,視舉,目赤,甚作極,已而煩心,候之於顏,取手太陽陽明太陰,血變而止。

陰盛則癲,病在肺腎,金水旺也,陽盛則狂,病在肝心,木火旺也,而皆緣土濕,土氣燥運,則四維不病也。心主喜,肝主怒,腎主恐,肺主悲,先不樂,水勝火也。頭重痛,濁氣上逆也。視舉,瞳子高也。目赤,火刑肺也。甚者,發作之極。已而煩心,君火失根而上逆也。

顏,庭也(天庭)。取手太陽支正、小海,手陽明偏歷、溫溜,手太陰太淵、列缺,瀉其血中之邪,血色變而止。

癲疾始作,而引口啼呼喘悸者,候之手陽明太陽,左強者攻其右,右強者攻其左,血變而止。

啼者,肺之聲也。呼者,肝之聲也。喘者,肺氣逆也。悸者,心下動也。癲狂之病,皆生驚悸,膽木失根,驚悸乃作,實則為狂,虛則為癲也。左強攻右,右強攻左,所謂繆刺也。

癲疾始作,先反僵,因而脊痛,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,血變兩止。

反僵脊痛,足太陽行身之背,其脈急也,取足太陽之委陽、飛揚、僕參、金門。太陽寒水氾濫,脾胃二土必濕,取足陽明之三里、解谿,足太陰之隱白、公孫,泄其濕也。取手太陽者,丙火化氣於寒水,足太陽之上源也。

治癲疾者,常與之居,察其所當取之處。病至,視之有過者瀉之,置其血於瓠壺之中,至其發時,血獨動矣,不動,灸窮骨二十壯,窮骨者,骶骨也。

瓠,瓠蘆,壺,酒器也(以瓠蘆為壺也)。骶骨,尾骶骨,督脈之長強也。

骨癲疾者,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,汗出,煩悗。嘔多沃沫,氣下泄,不治。顑,音坎。

鬢旁曰顑,顑齒諸腧分肉皆滿,邪氣充塞也。骨居,形肉脫,骨獨居也。嘔多沃沫,胃敗而氣逆也,氣下泄,脾敗而氣陷也,是以不治。

筋癲疾者,身卷攣,急大,刺項大經之大杼脈。嘔多沃沫,氣下泄,不治。

身卷攣,筋縮急也。急大,脈弦浮也。項大經之大杼脈,足太陽穴也。

脈癲疾者,暴僕,四肢之脈皆脹而縱,脈滿,盡刺之出血,不滿,灸之挾項太陽,灸帶脈,於腰相去三寸,諸分肉本腧。嘔多沃沫,氣下泄,不治。癲疾,疾發如狂者,死不治。

脈滿者,邪盛,故刺之,不滿者,正虛,故灸之。挾項太陽,足太陽之天柱、大杼。帶脈,足少陽穴,少陽行於兩脅,其穴與腰相去三寸,是皆宜灸之穴,及諸分肉本腧之不滿者,悉宜灸之。癲疾,發作如狂者,陽根盡脫,升泄無歸,故死不治。

狂始生,先自悲也,喜忘苦怒善恐者,得之憂飢,治之取手太陰陽明及取足太陰陽明,血變而止。

取手足太陰陽明,泄其濕也。

狂始發,少臥不飢,自高賢也,自辯智也,自尊貴也,善罵詈,日夜不休,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。視之盛者,皆取之,不盛者,釋之也。

白話文:

癲狂(七十六)

癲症的初期症狀與治療

癲症剛開始時,患者會感到不快樂,頭部沈重疼痛,眼睛上視且發紅,嚴重時會極度煩躁,隨後心煩意亂。觀察患者的面部氣色,可以針刺手太陽、陽明、太陰經的穴位,直到放出的血色變正常為止。

癲狂的病機

陰氣過盛會引發癲症,病根在肺腎,因金水之氣旺盛;陽氣過盛則導致狂症,病根在肝心,因木火之氣旺盛。這兩種病症都與脾土濕氣有關,若脾土乾燥運轉正常,其他四臟就不會生病。心主喜,肝主怒,腎主恐,肺主悲。初期的不快樂,是腎水剋制心火的表現;頭重痛是濁氣上逆;眼睛上視是瞳孔上翻;目赤則是火氣傷害肺的表現。嚴重時會發作到極點,隨後心煩意亂是因心火失去根基而上逆。

面部觀察與針灸穴位

「顏」指的是天庭(額頭)。針刺手太陽經的支正、小海,手陽明經的偏歷、溫溜,手太陰經的太淵、列缺,瀉去血中的邪氣,直到血色轉為正常為止。

癲症發作時的症狀與治療

癲症發作時,患者會嘴角抽動、啼哭、呼喊、喘息、心悸,此時觀察手陽明、太陽經的狀況。若左側症狀明顯則針刺右側穴位,右側明顯則針刺左側,直到血色正常為止。

啼哭是肺的聲音,呼喊是肝的聲音,喘息是肺氣上逆,心悸是心臟跳動異常。癲狂病症都會引起驚悸,因膽木失去根基而導致驚悸發作。實證表現為狂症,虛證表現為癲症。左病右治、右病左治,稱為「繆刺」。

癲症發作的其他表現與治療

若癲症發作時,患者先向後仰、僵硬,隨後背痛,可觀察足太陽、陽明、太陰及手太陽經的狀況,針刺至血色正常後停止。

背部僵硬疼痛是因為足太陽經循行背部,脈象緊急。針刺足太陽經的委陽、飛揚、僕參、金門穴。太陽寒水泛濫會導致脾胃濕氣過重,針刺足陽明經的三里、解谿,足太陰經的隱白、公孫穴以瀉濕氣。取手太陽經是因為丙火(小腸)化氣於寒水(膀胱),是足太陽經的上游。

治療癲症的其他方法

治療癲症時,醫生應與患者同住,觀察適合針刺的部位。發作時,檢查經脈異常處並針刺瀉血,將血放入葫蘆壺中。若血液在發作時自行流動,表示有效;若不動,則灸骶骨(長強穴)二十壯。

骨癲疾的症狀與預後

骨癲疾患者的面頰、齒齦及肌肉飽滿,但骨骼突出,出汗煩躁。若嘔吐大量泡沫且氣往下洩,則難以治療。

筋癲疾的症狀與預後

筋癲疾患者身體蜷曲攣縮,脈象弦浮。針刺足太陽經的大杼穴。若嘔吐大量泡沫且氣往下洩,則難以治療。

脈癲疾的症狀與預後

脈癲疾患者會突然昏倒,四肢經脈腫脹鬆弛。若經脈飽滿,刺血治療;若不滿,則灸足太陽經的天柱、大杼穴,以及帶脈穴(位於腰部兩側三寸處)和其他肌肉經脈的穴位。若嘔吐大量泡沫且氣往下洩,則難以治療。若癲症發作如狂症,則無法治癒。

狂症的初期症狀與治療

狂症初發時,患者會先感到悲傷、健忘、易怒、恐懼,病因可能是憂慮或飢餓。治療時針刺手足太陰、陽明經的穴位,直到血色正常為止。

狂症發作時的症狀與治療

狂症發作時,患者睡眠減少、不覺飢餓,自認為高明、聰明、尊貴,且日夜不停地罵人。治療時針刺手陽明、太陽、太陰經及舌下的少陰經穴位。若經脈氣盛,則針刺;若不盛,則不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