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九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2)

1. 脹論(七十一)

衛氣之在身也,雖行脈外,常然並脈而行,循其分肉,行有逆順(有順營氣者,有逆營氣者,以營氣原有逆順也),陽陰相隨(營陰衛陽,相隨而行),乃得天和,營衛不亂,則五臟更始(更迭司令,周而復始),四時循序(四時代更,循序不亂),而後五穀乃化,此衛氣之順者。

若厥氣在下,逆而上行,阻格氣道,以致營衛留止,此皆中氣之敗也,土敗水侮,寒氣逆上,真邪相攻,兩氣相搏,結而不散,乃合為脹,此衛氣之逆者也。解惑,解其病之所在,而不惑也。合之於真,合諸病證於其本氣也。三合而得,合之血脈、臟、腑三者,而得其所在也。

白話文:

脹論(七十一)

衛氣在人體中,雖然運行於脈絡之外,但通常與脈絡並行,沿著肌肉組織流動,其運行方向有順有逆(順著營氣或逆著營氣,因為營氣本身就有順逆之分),陰陽相互跟隨(營屬陰、衛屬陽,兩者相伴而行),如此才能符合自然的和諧。若營衛之氣運行不紊亂,五臟的功能便能交替運行(輪流主導,週而復始),四季的變化也按規律更迭,進而使五穀得以消化吸收,這是衛氣順行的狀態。

反之,若寒氣積聚在下方,逆行向上,阻礙氣血通道,導致營衛之氣停滯不前,這都是中氣虛衰的表現。脾胃衰弱則水濕侵犯,寒邪逆行上沖,正氣與邪氣相互對抗,兩者糾結不散,便形成脹病,這是衛氣逆行的結果。所謂「解惑」,是指明疾病的根源,使人不再困惑。「合之於真」,是將各種病徵歸結於其根本氣機。結合血脈、臟腑三方面的情況,便能確切掌握病因所在。

2. 水脹(七十二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水與膚脹、鼓脹、腸罩、石瘕、石水,何以別之?岐伯答曰:水始起也,目窠上微腫,如新臥蠶起之狀,其頸脈動,時咳,陰股間寒,足脛腫,腹乃大,其水已成矣。以手按其腹,隨手而起,如裹水之狀,此其候也。窠,音科。

目窠,目下也,頸脈,足陽明之人迎,寒水侮土,胃氣上逆,故頸脈動甚,望而知之也。肺氣莫降,故時咳。足三陰行於股內,陰盛於下,故陰股間寒(股內為陰)。胃氣不能下行,故足脛腫。水泛土濕,中氣不運,故腹乃大也。

黃帝曰:膚脹何以候之?岐伯曰:膚脹者,寒水客於皮膚之間,𪔣𪔣然不堅,腹大,身盡腫,皮厚,按其腹,窅而不起,腹色不變,此其候也。𪔣,音空。窅,音夭。

𪔣𪔣,空洞如鼓聲也。窅,深也。

鼓脹何如?岐伯曰:腹脹,身皆大,大與膚脹等也,色蒼黃,腹筋起,此其候也。

色蒼黃,腹筋起(青筋),肝木克脾土也。(木主五色,入土為黃,自入為青,蒼,青也)

腸覃何如?岐伯曰:寒氣客於腸外,與衛氣相搏,氣不得營,因有所繫,癖而內著,惡氣乃起,瘜肉乃生。其始生也,大如雞卵,稍以益大,至其成,如懷子之狀,久者離歲,按之則堅,推之則移,月事以時行,此其候也。

氣不得營,營,行也。因有所繫,系,戀不消也。癖而內著,痞結而留著也。惡氣乃起,滯氣因阻而成積也。瘜肉,瘀肉也。離歲,逾歲也。

石瘕何如?岐伯曰:石瘕生於胞中,寒氣客於子門,子門閉塞,氣不得通,惡血當瀉不瀉,衃以留止,日以益大,狀如懷子,月事不以時下,皆生於女子,可導而下。

衃,血塊也。

黃帝曰:膚脹、鼓脹可刺那?岐伯曰:先瀉其脹之血絡,刺去其血絡,後調其經也。

瀉其血絡,工在疾瀉也。後調其經,虛補而實瀉也。

黃帝曰:「脹論」言無問虛實,工在疾瀉,近者一下,遠者三下,今有其三而不下者,其過焉在?岐伯對曰:此言陷於肉肓,而中氣穴者也。不中氣穴,則氣內閉,針不陷肓,則氣不行,上越中肉,則衛氣相亂,陰陽相逐。其於脹也,當瀉不瀉,氣故不下,三而不下,必更其道,氣下乃止,不下復始,可以萬全,烏有殆者乎!其於脹也,必審其脈,當瀉則瀉,當補則補,如鼓應桴,惡有不下者乎!

一下、三下而病去者,此言陷於肉肓,而中氣穴者也(分肉空隙之處,謂之肉肓)。不中氣穴,則氣反內閉,不陷肉肓,則氣不得行,上越而中分肉,則衛氣相亂,陰陽相逐,反以益病。其於脹也,當瀉而不瀉,氣故不下。無論虛實,工在疾瀉者,瀉其血絡也。必審其脈,當瀉則瀉,當補則補,調其經也。(此段舊誤在「脹論」)

白話文:

【水脹(七十二)】

黃帝問岐伯:「水腫、膚脹、鼓脹、腸覃、石瘕、石水,該如何區分?」岐伯回答:「水腫初發時,眼瞼微腫如剛睡醒的蠶寶寶,頸部動脈明顯搏動,時常咳嗽,大腿內側發涼,小腿腫脹,腹部逐漸脹大,此時水腫已形成。按壓腹部,凹陷隨即彈起,像按壓裝水的袋子,這是主要特徵。」

(註釋:眼瞼指下眼瞼;頸脈是足陽明經的人迎穴。因寒水侵脾土,胃氣上逆導致頸脈劇動,可目測判斷。肺氣不降故咳嗽。足三陰經循行大腿內側,陰寒盛於下,故大腿內側發冷。胃氣不下行則小腿腫。水濕困脾,中焦氣滯,故腹脹。)

黃帝問如何判斷膚脹?岐伯說:「膚脹是寒氣滯留皮膚間,叩擊呈空洞音,腹部脹大全身腫,皮膚厚實,按壓腹部凹陷不起且膚色不變,這是主要特徵。」

提到鼓脹時,岐伯描述:「腹部與全身皆腫大如膚脹,但呈現青黃色,腹壁青筋突起,此為肝木剋脾土之象(青色屬肝,黃色屬脾)。」

談及腸覃,解釋為:「寒氣侵襲腸道外部,與衛氣糾結阻滯氣血運行,形成固定腫塊。初期如雞蛋,漸增大至懷孕狀,病程可逾年。按之硬實可推動,月經正常。此因氣血瘀阻形成息肉樣腫物。」

石瘕則生於子宮,岐伯說明:「寒氣阻塞子宮口,經血無法排出而凝成血塊,日益增大如懷孕,月經異常,僅見於女性,可用導下法治療。」

關於刺治法,岐伯強調:「先刺脹處血絡放血,再調理經脈。施針時必須準確刺入氣穴與肌肉間隙(肉肓),誤刺分肉會擾亂氣血。若三次治療無效,需調整方法。治療關鍵在於辨明脈象,當瀉則瀉,當補則補,方能見效如桴鼓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