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八 (16)
卷八 (16)
1. 雜病(七十)
痱者,四肢痿廢,不止偏枯也。
頸側之動脈,人迎,人迎,足陽明也,在嬰筋之前。嬰筋之後,手陽明也,名曰抉突。次脈,手少陽也,名曰天牖。次脈,足太陽也,名曰天柱。腋下動脈,臂太陰也,名曰天府。陽逆頭痛,胸滿不得息,取之人迎。暴喑氣梗,取扶突與舌本出血。暴聾氣蒙,耳目不明,取天牖。
暴攣癇眩,足不任身,取天柱。暴癉內逆,肝肺相搏,血溢鼻口,取天府。此為天牖五部。此段舊誤在「寒熱病」。
嬰筋,頸筋也。
臂陽明有入頄遍齒者,名曰大迎,下齒齲取之,臂惡寒補之,不惡寒瀉之。足陽明有入頄遍齒者,名曰角孫,在鼻與頄前,上齒齲取之,方病之時,其脈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刺虛者,刺其去也,刺實者,刺其來也,一曰取之出鼻外。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面者,名曰懸顱,屬口,對入系目本,視有過者取之,損有餘,益不足,反者益甚。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,正屬目本,名曰眼系,在項中兩筋間,入腦乃別,頭目苦痛取之。
此段舊誤在「寒熱病」。
頄,顴也,手陽明脈有入頄遍齒者,出於足陽明之大迎,脈入下齒,故下齒齲取之。足陽明脈有入頄遍齒者,出於手少陽之角孫,在鼻與頄前,脈入上齒,故上齒齲取之。一曰取之出鼻外,手陽明之禾髎、迎香也。
足陽明脈有挾鼻入於面者,出於足少陽之懸顱,屬口,對入而系目本,上下口目之間,視其有過者取之。足太陽有通於項而入於腦者,正屬目本,名曰眼系,其脈在項中兩筋之間,入於腦而乃別,頭目苦痛者取之。
陰蹺、陽蹺,陰陽相交,陽入陰,陰出陽,交於目內眥,陽氣盛則䐜目,陰氣盛則瞑目。目中赤痛,從內眥始,取之陰蹺。目眥外決於面者,為銳眥,在內近鼻者,為內眥,上為外眥,下為內眥。
陽蹺起足太陽之申脈,陰蹺起足少陰之照海,皆交於目內眥而合於足太陽之睛明(「脈度」:陰蹺屬目內眥,合於太陽、陽蹺而上行)。陽蹺氣盛,則䐜目而不合,陰蹺氣盛,則瞑目而不開(「大惑論」:陽蹺盛則目不瞑,陰蹺盛則目閉)。目赤痛,從內眥始者,陽蹺盛也,取之陰蹺,瀉陽而補陰也。
外決於面者,眼外角也。上,目上網也。下,目下綱也。(舊本陰蹺、陽蹺七句,誤在「寒熱病」。目中赤痛二句,誤在「熱病」。目眥外決四句,誤在「癲狂」)
白話文:
雜病(七十)
「痱」指的是四肢軟弱無力而廢用,不僅僅是半身不遂。
頸部側面的動脈稱為「人迎」,屬於足陽明經,位於頸筋(嬰筋)的前方。頸筋後方的動脈屬於手陽明經,稱為「扶突」。再往後的手少陽經脈稱為「天牖」。接著是足太陽經的「天柱」。腋下的動脈屬於手太陰經,稱為「天府」。
陽氣上逆引發頭痛、胸悶、呼吸不暢,可針刺「人迎」治療。突然失聲、氣機不暢,針刺「扶突」並刺舌根出血。突然耳聾、視力模糊,針刺「天牖」。
突發肢體抽搐、癲癇、頭暈、雙腳無力支撐身體,針刺「天柱」。體內熱毒內逆,肝肺相互搏擊,導致口鼻出血,針刺「天府」。以上五處穴位合稱為「天牖五部」。
手陽明經有一條支脈進入顴骨周圍分佈至牙齒,稱為「大迎」,下排牙齒蛀牙可針刺此處。若手臂怕冷,則用補法;不怕冷則用瀉法。足陽明經也有一條支脈進入顴骨周圍分佈至牙齒,稱為「角孫」,位於鼻子與顴骨前方,上排牙齒蛀牙可針刺此處。發病時,若脈象盛實則用瀉法,虛弱則用補法。針刺虛證時,需刺向經氣離開的方向;針刺實證時,則刺向經氣來襲的方向。另一種說法是針刺鼻外的穴位(如禾髎、迎香)。
足陽明經有一條脈沿鼻子兩側進入面部,稱為「懸顱」,與口部相連,再向上聯繫眼睛,若發現異常可針刺此處,以「損有餘、補不足」為原則,反之則病情加重。
足太陽經有一條脈通向頸部並進入腦部,直接聯繫眼睛,稱為「眼系」,位於頸部兩條筋脈之間,進入腦後才分出支脈。頭痛或眼睛不適可針刺此處。
陰蹺與陽蹺脈是陰陽相交的經脈,陽氣進入陰脈,陰氣出於陽脈,交會於眼睛內側的「內眥」。陽氣偏盛則睜眼不閉,陰氣偏盛則閉目不開。若眼睛紅痛從內眥開始,可針刺陰蹺脈以瀉陽補陰。
眼外角的部位稱為「銳眥」,靠近鼻子的為「內眥」;上眼瞼為「外眥」,下眼瞼為「內眥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