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八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3)

1.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(六十九)

黃帝曰:夫百病之所始生也,必起於燥濕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,氣合而有形,得臟而有名,余知其然也。夫百病者,多以旦慧晝安,夕加夜甚何也?岐伯曰:四時之氣使然。黃帝曰:願聞四時之氣。岐伯曰: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,是氣之常也,人亦應之,以一日分為四時,朝則為春,日中為夏,日入為秋,夜半為冬。

朝則人氣始生,病氣衰,故旦慧,日中人氣長,長則勝邪,故安,夕則人氣始衰,邪氣始生,故加,夜半人氣入臟,邪氣獨加於身,故甚也。黃帝曰:其時有反者何也?岐伯曰:是不應四時之氣,臟獨主其病者。是必以臟氣之所不勝時者甚,以其所勝時者起也。黃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順天之時,而病可與期。

順者為工,逆者為粗。黃帝曰:善。

人氣,陽氣也(即衛氣也)。

白話文:

【順氣一日分為四時(六十九)】

黃帝說:「各種疾病的發生,必定源自燥濕、寒暑、風雨、陰陽失衡、情緒波動、飲食失調及居住環境等因素。邪氣與人體氣血相結合便形成病症,侵入臟腑後則各有特定病名,這些道理我已明白。然而多數疾病為何在清晨較輕、白天平穩,傍晚加重、夜間更為嚴重呢?」

岐伯回答:「這是四時之氣影響的結果。」

黃帝問:「請說明四時之氣的運作。」

岐伯說:「春主生發、夏主生長、秋主收斂、冬主封藏,這是自然之氣的常規,人體也與之相應。若將一日劃分為四時,則早晨屬春,正午屬夏,傍晚屬秋,夜半屬冬。

早晨人體陽氣初生,病氣減退,因此病情較輕;正午陽氣旺盛,能克制邪氣,故病情穩定;傍晚陽氣開始衰弱,邪氣逐漸滋長,因而症狀加劇;夜半陽氣潛藏入臟,邪氣獨盛於體表,病情便更為嚴重。」

黃帝問:「有時病情變化與此規律相反,為何如此?」

岐伯解釋:「這表示疾病未順應四時之氣,而是由臟腑本身主導病情。若臟氣在它所不勝的時辰(如肝病遇秋金克制)便會加重,在能克制的時辰(如肝病遇春木當令)則會緩解。」

黃帝問:「該如何治療?」

岐伯說:「順應天時調理,疾病就能預期康復。遵循此道者是高明醫者,違逆者則為粗淺之輩。」

黃帝說:「說得好。」

2. 雜病(七十)

厥挾脊而痛者至頂,頭沉沉然,目䀮䀮然,腰脊強,取足太陽膕中血絡。厥胸滿面腫,唇漯漯然,暴言難,甚則不能言,取足陽明。厥氣走喉而不能言,手足清,大便不利,取足少陰。厥而腹響響然,多寒氣,腹中⿲禾呈糸⿲禾呈糸,便溲難,取足太陰。䀮,音荒。⿲禾呈糸,音斛。

足太陽膕中血絡,委中穴也。唇漯漯然,縱緩不收也。腹響響然,多寒氣。腹中⿲禾呈糸⿲禾呈糸,中寒土濕,水穀不消,滯氣鬱勃也。

嗌乾,口中熱如膠,取足少陰。喉痹,不能言,取足陽明,能言,取手陽明。齒痛,不惡清飲,取足陽明,惡清飲,取手陽明。聾而不痛,取足少陽,聾而痛者,取手少陽。衄而不止,衃血流,取足太陽,衃血,取手太陽,不已,刺宛骨下,不已,刺膕中出血。

清飲,冷飲也。衃血,血塊也。宛骨,耳後高骨也。

瘧不渴,間日而作,取足陽明,渴而日作,取手陽明。中熱而喘,取足少陰膕中血絡。氣逆上,刺膺中陷者與胸下動脈。噦,以草刺鼻,嚏,嚏而已,無息而疾迎引之,立已,大驚之,亦可已。喜怒而不欲食,言益少,刺足太陰,怒而多言,刺足少陽。

足少陰膕中血絡,陰谷穴也。胸下動脈,手太陰之中府也。無息而疾迎引之,閉口無息,而疾迎引之於鼻竅,使之嚏出也。

顑痛,刺手陽明與顑之盛脈出血。顑痛,刺足陽明曲周動脈,見血立已,不已,按人迎於經,立已。項痛,不可以俯仰,刺足太陽,不可以顧,刺手太陽。

足陽明曲周動脈,即頰車也(以其周繞曲頰而名)。人迎,足陽明動脈。

心痛,引腰脊,欲嘔,取足少陰。心痛,引背,不得息,刺足少陰,不已,取手少陽。心痛,當九節刺之,已刺按之,立已,不已,上下求之,得之立已。心痛,但短氣不足以息,刺手太陰。心痛,腹脹嗇嗇然,大便不利,取足太陰。心痛,引小腹滿,上下無常處,便溲難,刺足厥陰。

足少陰脈貫腰脊,心痛引腰脊背者,水剋火也,刺足少陰以瀉水,取手少陽以益火。當九節刺之,督脈之懸樞也。上下求之,上求之脊中,下求之命門也。心痛,腹脹嗇嗇然,大便不利,脾土濕陷也。心痛,引小腹滿,上下無常處,便溲難,肝脈遏陷也。

腹滿,食不化,腹響響然,不能大便,取足太陰。腹滿,大便不利,腹大,亦上走胸嗌,喘息喝喝然,取足少陰。小腹滿大,上走胃,至心,淅淅身時寒熱,小便不利,取足厥陰。

腹滿,食不化,腹響響然(響響,氣不調也),不能大便,土濕脾郁也。腹滿,大便不利,上走胸嗌,喘息喝喝者,水泛土濕,邪沖肺部也。小腹滿大,上走胃,至心,淅淅身時寒熱,小便不利,肝氣鬱陷,膽氣鬱升,乙木不能疏泄水道也。

白話文:

《雜病(七十)》:

症狀與治療方法:

  1. 脊椎旁疼痛延伸至頭頂
  • 頭部沈重、視力模糊、腰背僵硬
  • 治療:刺足太陽膀胱經的委中穴放血。
  1. 胸悶、臉腫、嘴唇鬆弛無力
  • 突然說話困難或無法言語
  • 治療:取足陽明胃經穴位。
  1. 氣逆衝喉導致失語
  • 手腳冰冷、排便不暢
  • 治療:取足少陰腎經穴位。
  1. 腹部寒冷脹滿、腸鳴、大小便困難
  • 治療:取足太陰脾經穴位。
  1. 其他症狀與對應療法:
  • 咽喉乾燥、口中黏熱如膠→刺足少陰腎經。
  • 喉嚨腫痛失語→刺足陽明胃經;能說話→刺手陽明大腸經。
  • 牙痛不怕冷飲→刺足陽明;怕冷飲→刺手陽明。
  • 耳聾不痛→刺足少陽膽經;耳聾且痛→刺手少陽三焦經。
  • 鼻血不止或淤血流→刺足太陽膀胱經;未止血再刺手太陽小腸經或耳後高骨。
  1. 瘧疾與雜症:
  • 瘧疾不渴且隔日發作→刺足陽明;口渴且每日發作→刺手陽明。
  • 發熱氣喘→刺足少陰腎經陰谷穴放血。
  • 打嗝不止→以草刺激鼻腔誘噴嚏,或突然驚嚇可止。
  • 情緒波動影響食慾、少言→刺足太陰脾經;多言易怒→刺足少陽膽經。
  1. 頭面部與頸部疼痛:
  • 腮痛→刺手陽明大腸經或局部充血脈絡放血。
  • 下頷痛→刺足陽明胃經頰車穴見血即止。
  • 頸痛不能低頭仰頭→刺足太陽膀胱經;不能轉頭→刺手太陽小腸經。
  1. 心痛與腹部不適:
  • 心痛放射至腰背、嘔吐→刺足少陰腎經。
  • 心痛伴隨呼吸不暢→先刺足少陰,未緩解改刺手少陽三焦經。
  • 心痛位置不定、大小便困難→刺足厥陰肝經。
  • 腹脹消化不良、腸鳴便秘→刺足太陰脾經。
  • 腹脹喘鳴、小便不利→刺足少陰腎經或足厥陰肝經。

注釋補充:

  • 「唇漯漯然」指嘴唇鬆弛無力。
  • 「腹響響然」形容腹中寒氣積聚、腸鳴不適。
  • 治療原則多根據經脈循行與五行相生相剋(如腎水剋心火時瀉腎補心)。
  • 特定穴位如「委中」「陰谷」「頰車」等為關鍵施治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