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八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0)

1. 邪氣臟腑病形(六十五)

膈中,即噎膈也。後沃沫,飲食吐後,多吐涎沫也。擊僕,中風昏迷,若被擊而顛仆也。蟲毒蛕蠍,蛔蟯之屬也。腸㿉,腸聚也。內㿉,內積也。

腎脈急甚為骨癲疾,微甚為沉厥,奔豚,足不收,不得前後,緩甚為折脊,微緩為洞,洞者,食不化,下嗌還出,大甚為陰痿,微大為石水,起臍,以下至小腹,腄腄然,上至胃脘,死不治,小甚為洞泄,微小為消癉,滑甚為癃㿉,微滑為骨痿,坐不能起,起則目無所見,澀甚為大癰,微澀為不月,沉痔。

骨癲疾者,腎主骨,水旺而木陷,故脈急而病癲也。沉厥,腎水寒陷而四肢厥冷也。奔豚,風木奔沖,若驚豚也。腎脈貫脊,緩甚為折脊,土剋水也。腄腄,積水下垂貌。洞泄,泄之甚者,嘔泄之極,皆謂之洞(空也)。沉痔,木陷而肛腫也。

黃帝曰:病之六變者,刺之奈何?岐伯答曰:諸急者多寒,緩者多熱,大者多氣少血,小者氣血皆少,滑者陽氣盛,微有熱,澀者多血少氣,微有寒。是故刺急者,深內而久留之,刺緩者,淺內而疾髮針,以去其熱,刺大者,微瀉其氣,無出其血,刺滑者,疾髮針而淺內之,以瀉其陽氣,而去其熱,刺澀者,必中其脈,隨其逆順而久留之,必先按而循之,已髮針,疾按其痏,無令其血出,以和其脈,諸小者,陰陽形氣俱不足,勿取以針,而調以甘藥也。

澀為少血,曰刺澀者,無令其血出,血少可知,此曰多血,字誤也。

黃帝問於岐伯曰:首面與身形也,屬骨連筋,同血合氣耳,天寒則裂地冰,其卒寒或手足懈惰,然而其面不衣何也?岐伯答曰: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,其精氣上走於目而為睛,其彆氣上走於耳而為聽,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息,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,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,而皮又厚,其肉堅,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。

空竅,七竅也。

白話文:

邪氣臟腑病形(六十五)

膈中,即噎膈(吞咽困難)。後沃沫,指飲食後吐出大量涎沫。擊僕,指中風昏迷,如同被擊打而倒下。蟲毒蛕蠍,指類似蛔蟲、蟯蟲等寄生蟲。腸㿉,指腸部積聚。內㿉,指內部積滯。

腎脈急甚,表現為骨癲疾(與骨骼相關的癲癇);微急,為沈厥(四肢厥冷)、奔豚(氣逆上衝)、足部無力、二便不通。緩甚,為脊柱彎曲;微緩,為洞洩(食物不消化,吃下即吐)。大甚,為陰痿(陽痿);微大,為石水(水腫從臍下至小腹,嚴重時向上延伸至胃脘,難治)。小甚,為嚴重腹瀉;微小,為消癉(消渴病)。滑甚,為癃㿉(小便不通或積聚);微滑,為骨痿(骨骼萎弱,坐立困難,站立時視力模糊)。澀甚,為大癰(嚴重癰腫);微澀,為閉經或痔瘡。

骨癲疾,因腎主骨,腎水過旺而肝木下陷,故脈急而發癲。沈厥,因腎水寒陷致四肢冰冷。奔豚,因肝風上衝如受驚的小豬。腎脈貫穿脊柱,若緩甚,則土克水,脊柱彎曲。腄腄,形容水液積聚下垂的樣子。洞洩,指極度腹瀉或嘔吐(“洞”意為虛空)。沈痔,因肝氣下陷致肛門腫痛。

黃帝問:六種脈象變化如何針刺?

岐伯答:

  • 急脈多寒,應深刺且久留針。
  • 緩脈多熱,應淺刺且快速出針以散熱。
  • 大脈多氣少血,應輕微瀉氣,不可放血。
  • 小脈氣血均不足,禁用針刺,宜用甘藥調養。
  • 滑脈陽氣盛有熱,應淺刺快出以瀉陽熱。

黃帝問:為何面部不畏寒?

岐伯答:
十二經脈及三百六十五絡的氣血皆上行面部滋養七竅。精氣注於目為視力,旁支注於耳為聽覺,宗氣出於鼻為呼吸,胃氣上達唇舌辨味,津液潤澤面部,加之皮膚厚實、肌肉堅實,故嚴寒亦不能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