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八 (8)
卷八 (8)
1. 邪氣臟腑病形(六十五)
黃帝問於岐伯曰:邪氣之中人也奈何?岐伯答曰:邪氣之中人高也。黃帝曰:高下有度乎?岐伯曰:身半以上者,邪中之也,身半以下者,濕中之也。故曰邪之中人也無常,中於陰則溜於腑,中於陽則溜於經。
身半以上,風邪中之,故曰邪中人高。
黃帝曰:陰之與陽也,異名同類,上下相會,經絡之相貫,如環無端,邪之中人,或中於陽,或中於陰,上下左右,無有恆常,其故何也?岐伯曰:諸陽之會,皆在於面。其中人也,方乘虛時,及新用力,若飲食汗出,腠理開,而中於邪。中於面則下陽明,中於項則下太陽,中於頰則下少陽,其中於膺背兩脅,亦下其經。
手之三陽,自手走頭,足之三陽,自頭走足,故諸陽之會,皆在於面,面者,頭也。陽明行身之前,故中於面則下陽明,太陽行身之後,故中於項則下太陽,少陽行身之側故中於頰,則下少陽,此邪中於頸項以上者。陽明行於膺前,太陽行於背後,少陽行於兩脅,亦各下其本經,此邪中於頸項以下者也。
黃帝曰:其中於陰奈何?岐伯曰:中於陰者,常從臂胻始。夫臂與胻,其陰皮薄,其肉淖澤,故俱受於風,獨傷其陰。黃帝曰:此固傷其臟乎?岐伯答曰:身之中於風也,不必動臟。故邪入於陰經,則臟氣實,邪氣入而不能容,還之於腑。故中陽則溜於經,中陰則溜於腑。
胻,足脛也,手三陰行於臂里,足三陰行於胻里,故中於陰經者,常從臂胻始。其裡面皮薄,其肌肉淖澤,孔竅常開,邪氣易入,故俱受於風,獨傷其陰經。
黃帝曰:邪之中人臟奈何?岐伯曰:愁憂恐懼則傷心。形寒寒飲則傷肺,以其兩寒相感,中外皆傷,故氣逆而上行。有所墮墜,惡血留內,若有所大怒,氣上而不下,積於脅下,則傷肝。有所擊僕,若醉入房,汗出當風,則傷脾。有所用力舉重,若入房過度,汗出浴水,則傷腎。黃帝曰:五臟之中風奈何?岐伯曰:陰陽俱感,邪乃得往。
邪之中人臟者,五情之邪,傷其五臟也。五臟之中風者,內傷而加外傷,陰陽俱感,邪乃得往也。
黃帝曰:善哉!邪之中人,其病形何如?岐伯曰:虛邪之中人也,灑淅動形。正邪之中人也微,先見於色,不知於身,若有若無,若亡若存,有形無形,莫知其情。
灑淅動形,皮毛振悚之義。
黃帝曰:善哉!余聞之,見其色,知其病,命曰明,按其脈,知其病,命曰神,問其病,知其處,命曰工。余願聞見而知之,按而得之,問而極之,為之奈何?岐伯答曰: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,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,不得相失也,此亦本末根葉之候也,故根死則葉枯矣。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,故知一則為工,知二則為神,知三則神且明矣。
黃帝曰:願卒聞之。岐伯答曰:色青者,其脈弦也,赤者,其脈鉤也,黃者,其脈代也,白者,其脈毛,黑者,其脈石。見其色而不得其脈,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,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。
白話文:
邪氣臟腑病形(六十五)
黃帝問岐伯:「邪氣侵犯人體的情況是怎樣的?」岐伯回答:「邪氣容易侵襲人體的上部。」黃帝問:「上下有固定的規律嗎?」岐伯答:「身體上半部多受風邪,下半部多受濕邪。所以邪氣侵犯人體沒有固定之處,侵襲陰經會流注於腑,侵襲陽經則流注於經脈。」
身體上半部受風邪侵襲,因此說邪氣易犯上部。
黃帝問:「陰與陽雖名稱不同,但同屬一類,上下相互聯繫,經絡相互貫通,如環無端。邪氣侵犯人體時,有時侵犯陽經,有時侵犯陰經,上下左右沒有固定規律,這是為什麼?」岐伯答:「諸陽經的交會處都在面部。邪氣侵入時,多在體虛、用力過度、飲食後出汗、腠理開洩之際。侵犯面部則下行陽明經,侵犯後頸則下行太陽經,侵犯臉頰則下行少陽經。若侵犯胸、背、兩脅,則也會循相應經脈下行。」
手三陽經從手走頭,足三陽經從頭走足,因此陽經交會於面部(即頭部)。陽明經走在身前,所以侵犯面部則下行陽明經;太陽經走在身後,侵犯後頸則下行太陽經;少陽經走在身側,侵犯臉頰則下行少陽經——這是邪氣侵犯頸項以上的情況。陽明經行於胸前,太陽經行於背部,少陽經行於兩脅,邪氣侵犯頸項以下時,也會各自下行對應的經脈。
黃帝問:「邪氣侵襲陰經又是怎樣?」岐伯答:「侵犯陰經通常從手臂和小腿內側開始。這些部位陰側皮膚薄、肌肉柔軟,與其他部位同受風邪,但唯獨陰經易受損。」黃帝問:「這樣會傷及內臟嗎?」岐伯答:「身體受風邪侵襲不一定傷臟。邪氣進入陰經時,若臟氣充足,會將邪氣排出至腑。因此,邪侵陽經流注於經脈,侵陰經則流注於腑。」
小腿(胻)即足脛。手三陰經行於手臂內側,足三陰經行於小腿內側,所以侵犯陰經常從這些部位開始。內側皮膚薄、肌肉柔軟,孔竅常開,邪氣易侵入,因此同受風邪時獨傷陰經。
黃帝問:「邪氣如何傷到內臟?」岐伯答:「憂愁恐懼會傷心;受寒飲冷會傷肺,因內外寒氣相感,導致氣逆上行;墜跌瘀血內留,或大怒氣滯脅下會傷肝;受撞擊或醉後行房、出汗當風會傷脾;過度用力舉重、房事過度、出汗後沐浴冷水會傷腎。」黃帝問:「五臟受風邪會怎樣?」岐伯答:「需內傷(情志)與外邪共同作用,邪氣才能深入。」
邪傷內臟多因情緒傷及五臟;五臟中風則是內外同傷,陰陽俱受邪侵。
黃帝讚歎:「說得好!邪氣侵犯人體的病狀如何?」岐伯答:「虛邪侵襲時,人會瑟縮發抖;正邪侵襲較輕微,先顯於面色,身體無明顯感覺,似有似無,難以察覺。」
黃帝說:「我聽說觀察面色知病情叫『明』,切脈知病叫『神』,問診確定病位叫『工』。我想綜合運用這些方法,該怎麼做?」岐伯答:「色、脈、尺膚的變化如鼓槌與鼓聲相應,不可分離。如同樹根與枝葉,根死則葉枯。色、脈、形體需綜合判斷,知其一為『工』,知其二為『神』,三者皆知則通神明。」
黃帝請他詳述。岐伯答:「面色青者脈多弦,紅者脈多鉤(洪),黃者脈多代(緩),白者脈多浮(毛),黑者脈多沈(石)。若面色與脈象不符,反而出現相剋之脈(如面青得肺脈毛)則危,得相生之脈(如面青得腎脈石)則病易癒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