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八 (6)
卷八 (6)
1. 百病始生(六十四)
句,音鉤。
此言感外邪而成內積者。其著於孫絡之脈而成積者,其積往來上下於臂手,是孫絡之所居也。絡脈浮緩,不能句積而留止之,故往來移行於腸胃之間,周身之水,湊滲注灌,濯濯有音。若再有寒氣凝郁,則腹滿雷引,故時切痛。其著於陽明之經而成積者,則挾臍而居(陽明經挾臍下行),飽食則益大,飢則益小。
其著於緩筋而成積者(緩筋,大筋之支者),亦似陽明之積,飽食則痛,飢則安。其著於腸胃之募原而成積者,病連於緩筋,飽食則安,飢則痛(飽食胃氣壯,故安,飢則胃虛,故痛也)。
其著於伏沖之脈而成積者,衝脈之下行者,注少陰之大絡,出於氣衝,循陰股內廉,而入膕中,揣之則氣衝應手而動(氣衝,足陽明經,亦名曰氣街,毛際兩旁之動脈也),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,如熱湯澆沃之狀。其著於膂筋,在腸後脊前者,飢則積見,飽則積不見,按之不得。
其著於腧脈者,經脈閉塞不通,津液格而不下,孔竅於澀壅阻。此皆邪氣之從外入內,從上而下也(此上下二部之病起於陽者)。
黃帝曰:積之始生,至其已成奈,何?岐伯曰:積之始生,得寒乃生,厥乃成積也。黃帝曰:其成積奈何?岐伯曰:厥氣生足悗,悗生脛寒,脛寒則血脈凝澀,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,入於腸胃則䐜脹,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,日以成積。
卒然多食飲則腸滿,起居不節,用力過度,則絡脈傷,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,陰絡傷則血內溢,血內溢則後血,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,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摶,則併合凝聚不得散,而成積矣。卒然外中於寒,若內傷於憂怒,則氣上逆,氣上逆則六腧不通,溫氣不行,凝血蘊裹而不散,津液澀滲,著而不去,而積皆成矣。
厥,逆也,厥乃成積,即下文氣上逆則六腧不通,溫氣不行,凝血蘊裹,津液澀滲,而積成也。氣厥則生足悗,悗生脛寒,脛寒則血脈凝澀,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而生䐜脹,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散,日以成積,此時但是汁沫凝結而已。
再當飲食過度,腸胃充滿之時,而起居不節,用力過度,傷其絡脈,陽絡傷則血外溢於鼻孔,陰絡傷則血內溢於大便,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,其衄泄所不盡者,與腸外之寒汁沫兩相摶結,則併合凝聚,而積成矣。
再當外中風寒,或因內傷憂怒,經臟壅迫,則氣必上逆,氣逆則六腧不通(六經腧穴,不能旁通),溫氣不行(血中溫氣,不得運行),凝血蘊裹而不散,腸外津液澀滲於此,著而不去,而積皆成矣,此以汁沫而得凝血,凝血而得津液,皆積聚所由成也。
黃帝曰:其生於陰者奈何?岐伯曰:憂思傷心,重寒傷肺,忿怒傷肝,醉以入房,汗出當風傷脾,用力過度,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,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。黃帝曰:善。治之奈何?岐伯曰:察其所痛,以知其應,有餘不足,當補則補,當瀉則瀉,毋逆天時,是謂至治。
白話文:
百病始生(六十四)
這一段講的是人體因外邪入侵而形成內部積聚的情況。
若積聚發生在孫絡脈上,積塊會在手臂間上下移動,因為孫絡分布於此。絡脈鬆弛無力,無法固定積塊,所以積塊會在腸胃間遊走,周圍的水氣匯聚流動,發出聲響。若再加上寒氣凝結,就會腹脹如鼓,腸鳴牽引,時常劇痛。
積聚在陽明經時(陽明經沿臍下行),積塊會集中在臍旁,飽食時變大,飢餓時變小。
積聚在緩筋(大筋的分支)時,症狀類似陽明經的積聚,飽食時疼痛,飢餓時緩解。
積聚在腸胃的募原時,會牽連緩筋,飽食時舒適,飢餓時疼痛(因飽食時胃氣旺盛,故安穩;飢餓時胃虛,故疼痛)。
積聚在伏沖脈時(沖脈向下行,連通少陰經的大絡,經氣衝穴沿大腿內側而入膝後),觸摸氣衝穴可感覺脈動(氣衝穴屬於足陽明經,亦稱氣街),鬆手後熱氣會下流至雙腿,如同熱水澆淋。
積聚在膂筋(脊柱兩旁)時,飢餓時積塊顯現,飽食時隱沒,按壓不到。
積聚在腧脈時,經脈阻塞,津液停滯,孔竅乾澀不通。這些都是邪氣由外入內、由上而下的變化(上下兩部病變源於陽氣異常)。
黃帝問:「積聚形成的過程和成因如何?」岐伯答:「積聚初生因寒氣,氣逆則成積。」
黃帝問:「具體如何形成?」岐伯答:「寒氣先導致足部不適,再引發小腿寒冷,血脈凝滯,寒氣上行至腸胃,導致腹脹。腹脹使腸外黏液積聚不散,逐漸形成積塊。」
「若暴飲暴食使腸胃脹滿,加上起居失常或用力過度,損傷絡脈:陽絡受傷則鼻出血,陰絡受傷則便血,腸胃絡脈受傷則血液滲出腸外,與寒性黏液混合,凝聚不散,即成積塊。」
「若突受寒邪,或內因憂怒,氣機上逆,使六經腧穴閉塞,血中溫氣不暢,凝血鬱結,津液滯留,附著不散,積聚便成。此過程由黏液凝結,再結合血瘀與津液停滯,終致積聚。」
黃帝問:「病生於內臟的成因?」岐伯答:「憂思傷心,寒氣重傷肺,忿怒傷肝,醉酒行房後汗出吹風傷脾,過度用力或行房後汗出沐浴傷腎。此為內外三部位致病的因素。」
黃帝說:「好!如何治療?」岐伯答:「根據疼痛部位判斷病源,辨別虛實,該補則補,該瀉則瀉,順應天時,即為最高明的治法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