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八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5)

1. 賊風(六十二)

此與《素問·瘧論》同。(此段舊誤在「歲露論」)

白話文:

賊風(六十二)

這段內容與《素問·瘧論》相同。(此段先前誤置於「歲露論」中。)

2. 邪客(六十三)

黃帝問於伯高曰:夫邪氣之客人也,或令人目不瞑,不臥出者,何氣使然?伯高曰:五穀入於胃也,其糟粕津液宗氣,分為三隧。故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肺,而行呼吸焉。營氣者,泌其津液,注之於脈,以化為血,以營四末,內注五臟六腑,以應刻數焉。衛氣者,出其悍氣之剽疾,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,而不休者也,晝日行於陽,夜行於陰,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。

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,則衛氣獨衛其外,行於陽,不得入於陰,行於陽則陽氣盛,陽氣盛則陽蹺滿,不得入於陰則陰虛,故目不瞑。

衛氣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(詳見「衛氣行篇」)。其行於陰也,常從足少陰之分間(經脈分部之間)。行於五臟六腑,衛氣入陰,陽藏不泄,故靜而能寐。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(下焦陰氣,厥逆上行),陰凝寒旺,陽根虛敗,則衛氣獨衛其外,但行於陽,不得入於陰,行於陽則陽氣盛,陽氣盛則陽蹺之脈滿,不得入於陰則陰中之陽虛,陽氣失藏,故目不瞑也。

黃帝曰:善。治之奈何?伯高曰:補其不足,瀉其有餘,調其虛實,以通其道,而去其邪,飲以半夏湯一劑,陰陽已通,其臥立致。黃帝曰:善。此所謂決瀆壅塞,經絡大通,陰陽和得者也,願聞其方。

伯高曰: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,揚之萬遍,取其清五升煮之,炊以葦薪,火沸,置秫米一升,製半夏五合,徐炊,令竭為一升半,去其滓,飲汁一小杯,日三稍益,以知為度。其病新發者,覆杯則臥,汗出則已矣。久者,三飲而已也。

治法,先以針補其不足,瀉其有餘,調其陰陽虛實,以通其道路,而去其里邪,乃飲以半夏湯一劑,陰陽巳通,其臥立致。蓋不臥之原,因於里陰內凝,胃氣不降,衛泄而陽不蟄也,流水秫米利水泄濕,半夏降胃逆以蟄陽氣,胃土降蟄,陽氣下根,則臥寐立致矣。決瀆壅塞,決通其壅塞也。秫米,高粱米,赤色大粒(大如綠豆),秸高丈餘,北方皆有之。

白話文:

邪客(六十三)

黃帝問伯高:「邪氣侵襲人體時,有時會讓人無法閉眼入睡,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」

伯高回答:「五穀進入胃部後,分解為糟粕、津液和宗氣,分別運行於三條路徑。宗氣積聚於胸中,上通喉嚨,貫穿心肺,主導呼吸;營氣分泌津液,注入血脈,轉化為血液,滋養四肢與五臟六腑,運行節律與時辰相應;衛氣則憑藉其強悍迅捷的特性,先行於四肢、肌肉和皮膚之間,白天行於體表陽分,夜晚進入體內陰分,通常從足少陰經的分界區域開始,運行於五臟六腑。」

「若寒逆之氣停滯於五臟六腑,衛氣便只能作用於體表陽分,無法進入陰分。行於陽分則陽氣過盛,導致陽蹺脈滿脹;無法入陰則陰分虛弱,體內陽氣無法涵藏,因此難以閉眼入睡。」

「衛氣晝行於陽、夜行於陰(詳見〈衛氣行篇〉)。入陰時從足少陰經區域起始,行於五臟六腑;此時陽氣內藏不外洩,故人能安眠。而今寒逆之氣侵襲臟腑,陰寒凝滯、陽氣衰敗,迫使衛氣僅能固守體表陽分,無法入陰。陽氣過盛使陽蹺脈滿,陰中陽虛導致陽氣失藏,故不能成眠。」

黃帝問:「該如何治療?」

伯高答:「需補其不足、瀉其有餘,調和虛實以疏通氣血通路,袪除邪氣。服用一劑半夏湯,使陰陽暢通,便能立刻入睡。」

黃帝稱善:「此即所謂疏通淤塞、暢通經絡、調和陰陽之法。想請教藥方內容。」

伯高說明:「湯方以千裡外的流水八升,反覆攪動後取清澈五升,用蘆葦為柴煮沸。加入一升秫米、五合半夏,慢火煮至剩一升半,濾渣後每次飲一小杯,一日三次,可漸增量至見效。新病者服後即能躺臥,發汗即癒;久病者三劑可癒。」

治療時先以針灸補瀉虛實、疏通氣血,再服半夏湯使陰陽調和。失眠源於陰寒內凝、胃氣不降,導致衛氣外洩而陽氣不藏。流水與秫米利水祛濕,半夏降胃氣以助陽氣歸根,胃氣順降則睡眠自至。『決瀆壅塞』意為破除淤阻。秫米即赤色高粱米,顆粒如綠豆大小,稈高丈餘,北方常見。

3. 疾病

4. 百病始生(六十四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夫百病之始生也,皆生於風雨寒暑,清濕喜怒,喜怒不節則傷臟,風雨則傷上,清濕則傷下,三部之氣,所傷異類,願聞其會。岐伯曰:三部之氣各不同,或起於陰,或起於陽,請言其方。喜怒不節則傷臟,臟傷則病起於陰也,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,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,是謂三部。至於其淫泆,不可勝數。

黃帝曰:余固不能數,故問先師,願卒聞其道。岐伯曰:風雨寒熱不得虛,邪不能獨傷人,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,故邪不能獨傷人,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,乃客其形。兩實相逢,眾人肉堅,不中於虛邪也。因於天時與其身形,參以虛實,大病乃成。氣有定舍,因處為名,上下中外,分為三員。

三員,即三部也。

是故虛邪之中人也,始於皮膚,皮膚緩則腠理開,開則邪從毛髮入,入則抵深,深則毛髮立,毛髮立則淅然,故皮膚痛。留而不去,則傳舍於絡脈,在絡之時,痛於肌肉,其痛之時息,大經乃代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經,在經之時,灑淅喜驚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腧,在腧之時,六經不通,四肢則肢節痛,腰脊乃強。

留而不去,傳舍於伏沖之脈,在伏沖之時,體重身痛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腸胃,在腸胃之時,賁響腹脹,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,多熱則溏出麋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腸胃之外,募原之間,留著於脈,稽留而不去,息而成積。或著孫脈,或著絡脈,或著經脈,或著腧脈,或著於伏沖之脈,或著於膂筋,或著於腸胃之募原,上連於緩筋,邪氣淫泆,不可勝論。

痛之時息,大經乃代,痛止則內傳大經,代絡脈而受病也。腧,十二經之腧穴,地在四肢關節之間,邪客腧穴,格阻經脈,故六經不通,肢節痛而腰脊強。伏沖之脈,即衝脈之在脊者,督之伏行者,曰伏沖,亦曰伏膂,前行即為衝脈,實一脈也。溏出麋,便溏而膠黏也。募,腸胃之募穴,原,肓之原也(《素問·病能論》:盲之原,在臍下。

盲,足少陰之肓俞是也)。腸胃之外,募原之間,其地空虛,邪氣稽留,故止而成積。

黃帝曰:願盡聞其所由然。岐伯曰: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,其積往來上下臂手,孫絡之居也,浮而緩,不能句積而止之,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,水湊滲注灌,濯濯有音,有寒則䐜滿雷引,故時切痛。其著於陽明之經,則挾臍而居,飽食則益大,飢則益小。其著於緩筋也,似陽明之積,飽食則痛,飢則安。

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,病而外連於緩筋,飽食則安,飢則痛。其著於伏沖之脈者,揣之應手而動,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,如湯沃之狀。其著於膂筋,在腸後者,飢則積見,飽則積不見。按之不得。其著於腧之脈者,閉塞不通,津液不下,孔竅乾壅。此邪氣之從外入內,從上下也。

白話文:

百病始生(六十四)

黃帝問岐伯:「各種疾病的發生,都源自風雨寒暑、濕氣和情緒過度。情緒失控會損傷內臟,風雨侵襲會傷害上半身,濕氣則損傷下半身。這三種邪氣傷害的部位不同,希望瞭解它們的共通點。」岐伯回答:「三種邪氣性質各異,有的從內部(陰)產生,有的從外部(陽)入侵。情緒失控傷及內臟,病從內生;濕氣趁虛侵襲下半身,風雨趁虛侵襲上半身,這就是『三部』的區分。若邪氣蔓延擴散,病變就難以計數了。」

黃帝說:「我無法詳盡瞭解,所以請教您,希望能徹底明白其中的道理。」岐伯解釋:「風雨寒熱等外邪若無體內虛弱配合,是無法單獨傷人的。比如有人突然遇到暴風雨卻沒生病,就是因為身體不虛,邪氣無法侵襲。唯有當外邪與體內虛弱同時存在,邪氣才會滯留體內。若人體強健、外界氣候正常(兩實相逢),就不會被虛邪所傷。疾病形成,需結合天時、體質與虛實狀態,邪氣會在特定部位停留,按位置分為上、中、下三部(三員)。」

所謂「三員」,就是前述的三部。

虛邪侵襲人體時,先從皮膚開始。若皮膚鬆弛、毛孔開張,邪氣便從毛髮侵入,逐漸深入,導致毛髮豎立、寒冷顫慄、皮膚疼痛。若邪氣滯留,會轉移到絡脈,此時肌肉疼痛,時發時止,接著轉入大經脈。邪氣留於經脈時,會怕冷易驚;滯留於腧穴時,六經氣血不通,四肢關節疼痛、腰背僵硬;侵入伏沖脈(脊柱內的沖脈)時,身體沈重疼痛;再深入腸胃,則腹脹腸鳴,寒重時腹瀉不消化,熱重則大便黏垢。若邪氣滯留在腸胃外的膜原間,附著於脈絡,便形成積聚。邪氣可能附著在各處細小或主要的脈絡,甚至深入筋骨臟腑之間,其擴散變化無法窮盡。

註解補充

  • 「痛時息,大經乃代」指疼痛止歇時,邪氣已轉移至大經脈。
  • 「腧」為十二經在四肢關節的穴位,邪氣阻塞此處會導致經脈不暢。
  • 「伏沖之脈」指行於脊柱的沖脈(又稱伏膂脈),與督脈相連。
  • 「溏出麋」指大便溏軟如糜糊。
  • 「募原」指腸胃外的膜原,靠近臍下肓俞穴(屬足少陰經)。

黃帝說:「請詳細說明積聚形成的原因。」岐伯回答:

  1. 附著於孫絡:積聚在手臂等孫絡分布處遊走,因孫絡浮淺鬆弛無法固攝,使邪氣在腸胃間移動,引發水聲腸鳴,受寒時腹脹絞痛。
  2. 附著於陽明經:積聚在肚臍兩側,飽食時腫大,飢餓時縮小。
  3. 附著於緩筋:類似陽明經積聚,飽食痛、飢餓緩解。
  4. 附著於腸胃膜原:與緩筋相連,飽食無礙,飢餓則痛。
  5. 附著於伏沖脈:按壓有搏動感,放手時熱流灌注兩腿如熱水澆淋。
  6. 附著於膂筋(脊柱旁):飢餓時積聚顯現,飽食後消失,難以觸摸。
  7. 附著於腧穴脈絡:氣血閉塞,津液不輸,導致孔竅乾燥堵滯。

這些都是邪氣由外入內、自上而下傳變的途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