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七 (12)
卷七 (12)
1. 口問(五十八)
振寒者,補諸陽。耳鳴。補客主人、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。自齧舌,視主病者則補之。目眩頭傾,補足外踝下,留之。痿厥心悗,刺足大指間上二寸,留之,一曰足外踝下,留之。
足外踝下,足太陽之崑崙也。足大指間上二寸,足厥陰之太衝也。留之,留針也。
五臟氣,肝主語,心主噫,脾主吞,肺主咳,腎主欠,六腑氣,膽為怒,胃為氣逆為噦,大腸小腸為泄,膀胱不約為遺溺,下焦溢為水,是謂五氣所病也。五並,精氣並肝則怒,並心則喜,並脾則憂,並肺則悲,並腎則恐,是謂五精之氣並於臟也。五藏,肝藏魂,心藏神,脾藏意,肺藏魄,腎藏精,此五臟所藏也。
五主,肝主筋,心主脈,脾主肉,肺主皮,腎主骨,此五臟所主也。五液,肝主淚。心主汗,脾主涎,肺主涕,腎主唾,此五液所出也。五惡,肝惡風,心惡熱,脾惡濕,肺惡燥,腎惡寒,此五臟所惡也。五勞,久行傷筋,久視傷血,久坐傷肉,久臥傷氣,久立傷骨,此五勞所病也。
五味,酸入肝,苦人心,甘入脾,淡入胃,辛入肺,鹹入腎,是謂五味。五走,酸走筋,苦走血,甘走肉,辛走氣,咸走骨,是謂五走也。五裁,病在筋,無食酸,病在血,無食苦,病在肉,無食甘,病在氣,無食辛,病在骨,無食鹹,口嗜而欲食之,不可多矣,必自裁也,命曰五裁。五發,陰病發於骨,陽病發於血,陰病發於肉,陽病發於冬,陰病發於夏,是謂五發。
五邪,邪入於陽,則為狂,邪入於陰,則為痹,邪入於陽,摶則為巔疾,邪入於陰,摶則為喑,陽入之於陰則靜,陰出之陽則怒,是謂五邪。
此與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同。
陽明多血多氣,太陽多血少氣,少陽多氣少血,太陰多血少氣,厥陰多血少氣,少陰多氣少血,故曰刺陽明出血氣,刺太陽出血惡氣,刺少陽出氣惡血,刺太陰出血惡氣,刺厥陰出血惡氣,刺少陰出氣惡血也,足陽明太陰為表裡,少陽厥陰為表裡,太陽少陰為表裡,是謂足之陰陽也。手陽明太陰為表裡,少陽心主為表裡,太陽少陰為表裡,是謂手之陰陽也。
形樂志昔,病生於脈,治之以灸刺,形苦志樂,病生於筋,治之以熨引,形樂志樂,病生於肉,治之以針石,形苦志苦,病生於咽嗌,治之以甘藥,形數驚恐,筋脈不通,病生於不仁,治之以按摩醪藥,是謂五形志也。二段舊誤在「九針論」。
此與《素問·血氣形志》相同。
白話文:
口問(五十八)
身體打寒顫時,要補益各陽經。耳鳴,可針灸「客主人」(上關穴)及手大拇指指甲根部與肉交界處(少商穴)。自己咬到舌頭,需根據主要病症進行補治。頭暈目眩、頭部沈重,可針灸足外踝下方(崑崙穴)並留針。四肢萎弱逆冷、心胸煩悶,可針刺足大拇指間向上二寸處(太衝穴)並留針;另一說法為針灸足外踝下方,同樣留針。
(註解:足外踝下方為足太陽經的「崑崙穴」;足大拇指間上二寸為足厥陰經的「太衝穴」。「留之」指留針。)
五臟之氣所主的症狀:肝主言語異常,心主噯氣,脾主吞嚥,肺主咳嗽,腎主打呵欠。六腑之氣所主的症狀:膽主易怒,胃主氣逆呃逆,大腸小腸主腹瀉,膀胱約束無力主遺尿,下焦水液泛濫主水腫,這些是五臟六腑之氣的病症。
五種精氣偏聚的表現:精氣聚於肝則易怒,聚於心則喜樂過度,聚於脾則憂慮,聚於肺則悲傷,聚於腎則恐懼,這是五精之氣偏聚於臟腑的狀況。
五臟所藏:肝藏魂,心藏神,脾藏意,肺藏魄,腎藏精,這是五臟所藏之氣。
五臟所主:肝主筋,心主血脈,脾主肌肉,肺主皮毛,腎主骨骼,這是五臟所主的組織。
五液所出:肝液為淚,心液為汗,脾液為涎,肺液為涕,腎液為唾,這是五臟對應的體液。
五臟所惡(忌憚):肝惡風,心惡熱,脾惡濕,肺惡燥,腎惡寒,這是五臟所忌諱的外邪。
五種勞損:長時間行走傷筋,長時間用眼傷血,久坐傷肉,久臥傷氣,久立傷骨,這是五種過勞引發的病症。
五味歸經:酸味入肝,苦味入心,甘味入脾,淡味入胃,辛味入肺,鹹味入腎,這就是五味的歸屬。
五味的影響:酸味影響筋,苦味影響血,甘味影響肉,辛味影響氣,鹹味影響骨,這是五味對身體的走向。
五種飲食禁忌(五裁):筋病忌酸,血病忌苦,肉病忌甘,氣病忌辛,骨病忌鹹。即使喜愛這些味道,也不可過量,必須自我節制,稱為「五裁」。
五種疾病發作規律(五發):陰病發於骨,陽病發於血,陰病發於肉,陽病易在冬季發作,陰病易在夏季發作,這就是「五發」。
五種邪氣侵襲的表現(五邪):邪入陽分會狂躁,邪入陰分會痹痛,邪聚陽分會導致頭部疾病,邪聚陰分會導致失語。陽邪入陰則安靜,陰邪出陽則易怒,這就是「五邪」。
(此段與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內容相同。)
經絡氣血特點:陽明經多血多氣,太陽經多血少氣,少陽經多氣少血,太陰經多血少氣,厥陰經多血少氣,少陰經多氣少血。因此針刺陽明經可瀉血氣,針刺太陽經宜瀉血避氣,針刺少陽經宜瀉氣避血,針刺太陰經宜瀉血避氣,針刺厥陰經宜瀉血避氣,針刺少陰經宜瀉氣避血。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裡,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裡,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裡,這是足部的陰陽配對;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裡,手少陽與手厥陰(心主)為表裡,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裡,這是手部的陰陽配對。
五種身形與情志的病症:身形安逸但情志壓抑,病多生於血脈,可用艾灸或針刺治療;身形勞苦但情志愉悅,病多生於筋,可用熱敷導引治療;身形與情志皆愉悅,病多生於肌肉,可用針砭治療;身形與情志皆勞苦,病多生於咽喉,宜用甘緩藥物調治;頻受驚恐導致筋脈阻滯,病多生於麻木不仁,可用按摩與藥酒治療,這就是「五形志」的調理方法。(此段原誤載於「九針論」中。)
(此段與《素問·血氣形志》內容相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