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七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1)

1. 口問(五十八)

心為臟腑之主,目為宗脈所聚,上液之道,口鼻為氣之門戶。悲哀愁憂,動其心君,心動則臟腑搖而宗脈感,液道開而門戶闢,故泣涕出焉(泣出於目,涕出於鼻)。液者,所以灌精而濡空竅者也,液道開而泣不止,則液竭而精不灌,精不灌則目無所見,故命曰奪精。補太陽之天柱,以益其水,其經挾頸項之後,其穴在柱骨之旁也。

寅帝曰:人之涎下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飲食者,皆入於胃,胃中有熱則蟲動,蟲動則胃緩,胃緩則廉泉開,故涎下。補足少陰。

廉泉,任脈穴。補足少陰,以清胃氣也。

黃帝曰,人之嚲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胃不實則諸脈虛,諸脈虛則筋脈懈惰,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,氣不能復,故為嚲。因其所在,補分肉間。嚲,音朵。

嚲,戰搖也。胃弱脈虛,筋脈懈惰,益以行陰用力(入房)。氣不能復,故為嚲。因其所在之處,補分肉之間,以助其胃也。

黃帝曰:人之振寒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寒氣客於皮膚,陰氣盛,陽氣虛,故為振寒寒慄。補諸陽。

寒客皮毛,陰盛陽虛,鼓動於中,不能外發,故為振寒寒慄。補諸陽者,手足六經之陽也。

黃帝曰:人之耳中鳴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,胃中空則宗脈虛,虛則下溜,脈有所竭,故耳鳴,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。

胃氣空乏,宗脈虛弱,清氣下溜,濁氣上逆,脈有所竭,故耳鳴,竭者,濁陰盛而清陽竭也。足少陽脈循兩耳,自頭走足,補足少陽之容主人,使之降也。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,手太陰之少商,補之使其收斂濁氣而下行也。

黃帝曰,人之自齧舌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此厥逆走上,脈氣輩至也,少陰氣至則齧舌,少陽氣至則齧頰,陽明氣至則齧唇矣。視主病者則補之。

厥逆走上,脈氣輩至,厥逆之氣走於上焦,脈氣群輩而至也。少陰之脈連舌本,故氣至則齧舌。少陽之脈循耳頰,故氣至則齧頰。陽明之脈環唇口,故氣至則齧唇。氣至者,氣壅而不行也。視主病者補之,何經主病,則補何經也。

凡此十二邪者,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。故邪之所在,皆為不足,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,頭為之苦傾,目為之眩,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,腸為之苦鳴,下氣不足,則為痿厥心悗。

上氣不足,清陷濁逆,故腦虛耳鳴頭傾目眩。中氣不足,脾郁肝陷,故溲便變色,氣滯腸鳴。下氣不足,陽逆陰陷,故骽足痿厥,心宮痞悗。

黃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腎主為欠,取足少陰。肺主為噦,取手太陰足少陰。唏者,陰與陽絕,補足太陽,瀉足少陰。噫者,補足太陰陽明。嚏者,補足太陽眉本。太息,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,留之。泣出,補天柱,經挾頸,挾頸者,頭中分也。涎下,補足少陰。嚲,因其所在,補分肉間。

白話文:

【口問(五十八)】

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,眼睛是經脈匯聚之處,淚液上行的通道,口鼻則是氣息的門戶。當人因悲傷憂愁而觸動心神時,心神動搖會使臟腑震盪、經脈受感應,淚液通道打開,氣息門戶也隨之敞開,因而流淚涕泣(淚從眼睛出,涕從鼻子流)。體液的作用本是滋潤精髓並濡養孔竅,若淚液通道開啟而哭泣不止,體液耗竭便無法滋養精髓,精髓不足則眼睛失去視力,這種情況稱為「奪精」。治療時可針灸太陽經的「天柱穴」以補益水液,此經循行於頸項後方,穴位在頸椎旁。

黃帝問:人為何會流口水?岐伯答:食物入胃後,若胃中有熱,寄生蟲會躁動,導致胃氣鬆弛,使「廉泉穴」敞開而流涎。可針灸足少陰經以調理。

黃帝問:人為何會肢體顫抖?岐伯答:胃氣虛弱則全身經脈空虛,經脈虛則筋骨鬆懈,若此時行房過度耗氣,氣血無法恢復,便會顫抖。治療時根據症狀部位,針灸肌肉間以補氣。

黃帝問:人為何會打冷顫?岐伯答:寒氣侵襲皮膚,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,導致發抖怕冷。治療應針灸各陽經以補陽。

(寒邪停留體表,陰陽失調,陽氣內鬱不得宣發,故針灸六陽經振奮陽氣。)

黃帝問:人為何耳鳴?岐伯答:耳朵是經脈匯聚之處,胃氣空虛會使經脈衰弱,清氣下陷、濁氣上逆,脈絡枯竭而耳鳴。治療可針灸「客主人穴」(足少陽經)與手太陰經「少商穴」。

(胃氣不足使經脈虛陷,濁陰壅塞清陽,足少陽經循耳,針灸其穴位導氣下行;少商穴屬肺經,能收斂濁氣。)

黃帝問:人為何會不自覺咬舌?岐伯答:這是氣血逆衝上行,經脈之氣壅滯所致。少陰經氣逆會咬舌,少陽經氣逆咬頰,陽明經氣逆則咬唇。需辨明病源經絡並針灸補益。

(氣逆上衝使脈氣滯塞,依經絡循行部位判斷病症,如少陰經連舌根,故咬舌,需針灸對應經脈。)

上述十二種異常症狀,皆因邪氣侵襲孔竅所致,根源在於正氣不足。例如:

  • 上氣不足:頭腦昏沈、耳鳴、頭部沈重、頭暈目眩。
  • 中氣不足:大小便異常、腸鳴腹脹。
  • 下氣不足:四肢萎弱冰冷、心胸悶塞。

(上焦清陽下陷、濁陰上逆導致頭面症狀;中焦脾肝氣滯影響二便與腸道;下焦陽衰陰盛引發痿厥與心悸。)

黃帝問:如何治療?岐伯答:

  • 打哈欠:腎虛所致,針灸足少陰經。
  • 打嗝:與肺相關,針灸手太陰、足少陰經。
  • 抽泣:陰陽失和,補足太陽經、瀉足少陰經。
  • 噯氣:補足太陰、陽明經。
  • 打噴嚏:補足太陽經「攢竹穴」(近眉頭)。
  • 嘆氣:補手少陰、心包經與足少陽經,留針久些。
  • 流淚:補天柱穴(頸後)。
  • 流涎:補足少陰經。
  • 顫抖:針灸患部肌肉間以補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