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七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0)

1. 五音五味(五十七)

右徵與少徵,調右手太陽上。左商與左徵,調左手陽明上。少徵與太宮,調左手陽明上。右角與太角,調右足少陽下。太徵與少徵,調左手太陽上。眾羽與少羽,調右足太陽下。少商與右商,調右手太陽下。桎羽與眾羽,調右足太陽下。少宮與太宮,調右足陽明下。判角與少角,調右足少陽下。

釱商與上商,調右足陽明下。釱商與上角,調左足太陽下。太宮與上角,同右足陽明上。左角與太角,同左足陽明上。少羽與太羽,同右足太陽下。左商與右商,同左足陽明上。加宮與太宮,同左足少陽上。質判與太宮,同左手太陽下。判角與太角,同左足少陽下。太羽與太角,同右足太陽上。

太角與太宮,同右足少陽上。右徵、質徵、少徵、上徵、判徵。右角、釱角、上角、太角、判角。右商、少商、釱商、上商、左商。少宮、上宮、太宮,加宮、左宮。眾羽、桎羽、上羽、太羽、少羽。上徵與右徵同,穀麥,畜羊,果杏,手少陰,臟心,色赤,味苦,時夏。上羽與太羽同,谷大豆,畜彘,果慄,足少陰,臟腎,色黑,味鹹,時冬。

上宮與太宮同,谷稷,畜牛,果棗,足太陰,臟脾,色黃,味甘,時季夏。上商與右商同,谷黍,畜雞,果桃,手太陰,臟肺,色白,味辛,時秋。上角與太角同,谷麻,畜犬,果李,足厥陰,臟肝,色青,味酸,時春。

此明「陰陽二十五人」之義。文多錯誤,難可強解。

白話文:

右手太陽經上部適宜調和右徵與少徵。左手陽明經上部適宜調和左商與左徵。左手陽明經上部適宜調和少徵與太宮。右足少陽經下部適宜調與右角與太角。左手太陽經上部適宜調和太徵與少徵。右足太陽經下部適宜調和眾羽與少羽。右手太陽經下部適宜調和少商與右商。右足太陽經下部適宜調和桎羽與眾羽。右足陽明經下部適宜調和少宮與太宮。右足少陽經下部適宜調和判角與少角。

右足陽明經下部適宜調和釱商與上商。左足太陽經下部適宜調和釱商與上角。右足陽明經上部適宜調和太宮與上角。左足陽明經上部適宜調和左角與太角。右足太陽經下部適宜調與少羽與太羽。左足陽明經上部適宜調與左商與右商。左足少陽經上部適宜調和加宮與太宮。左手太陽經下部適宜調和質判與太宮。左足少陽經下部適宜調和判角與太角。右足太陽經上部適宜調和太羽與太角。

右足少陽經上部適宜調和太角與太宮。右徵、質徵、少徵、上徵、判徵為屬於徵音的五種類型。右角、釱角、上角、太角、判角為屬於角音的五種類型。右商、少商、釱商、上商、左商為屬於商音的五種類型。少宮、上宮、太宮、加宮、左宮為屬於宮音的五種類型。眾羽、桎羽、上羽、太羽、少羽為屬於羽音的五種類型。

上徵與右徵屬同類,對應五穀中的麥,家畜中的羊,果實中的杏,經絡中的手少陰經,五臟中的心,顏色中的赤,味道中的苦,季節中的夏季。上羽與太羽屬同類,對應五穀中的大豆,家畜中的豬,果實中的栗子,經絡中的足少陰經,五臟中的腎,顏色中的黑,味道中的咸,季節中的冬季。

上宮與太宮屬同類,對應五穀中的稷,家畜中的牛,果實中的棗,經絡中的足太陰經,五臟中的脾,顏色中的黃,味道中的甘,季節中的季夏(長夏)。上商與右商屬同類,對應五穀中的黍,家畜中的雞,果實中的桃,經絡中的手太陰經,五臟中的肺,顏色中的白,味道中的辛,季節中的秋季。上角與太角屬同類,對應五穀中的麻,家畜中的犬,果實中的李,經絡中的足厥陰經,五臟中的肝,顏色中的青,味道中的酸,季節中的春季。

這段文字闡明「陰陽二十五人」的理論,但內容多謬誤,難以強行解釋透徹。

2. 病論

3. 口問(五十八)

黃帝閒居,闢左右而問於岐伯曰:余已聞《九針》之經,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,願得口問。岐伯避席再拜曰:善乎哉問也,此先師之所口傳也。黃帝曰:願聞口傳。岐伯答曰:夫百病之始生也,皆生於風雨寒暑,陰陽喜怒,飲食居處,大驚卒恐,則血氣分離,陰陽破散,經絡厥絕,脈道不通,陰陽相逆,衛氣稽留,經脈虛空,血氣不次,乃失其常。論不在經者,請道其方。

血氣不次,錯亂不循次序也。

黃帝曰:人之欠者,何氣使然?岐伯答曰:衛氣晝日行於陽,夜半則行於陰,陰者主夜,夜者臥,陽者主上,陰者主下,陰氣積於下,陽氣未盡,陽引而上,陰引而下,陰陽相引,故數欠。陽氣盡,陰氣盛,則目瞑,陰氣盡而陽氣盛,則寤矣。瀉足少陰,補足太陽。

欠者,張口呵氣也。衛氣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陽動則寤,陰靜則寐。日暮陽衰,而未至遽盡,陰引而下,陽引而上,陰陽相引,故數欠伸。陽盡陰盛,蟄藏得政,則目瞑,陰盡陽盛,生髮當令,則人寤。瀉足少陰,補足太陽,陽旺而陰不能引,則欠止矣。

黃帝曰:人之噦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谷入於胃,胃氣上注於肺,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,新故相亂,真邪相攻,氣並相逆,復出於胃,故為噦。補手太陰,瀉足少陰。

故寒新谷,入於胃中,新故相亂,正邪相攻,氣並相逆,復出於胃,故為噦也。補手太陰,瀉足少陰,肺氣下行,則噦止矣。(水瀉土燥,胃降則肺收矣)

黃帝曰:人之唏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此陰氣盛而陽氣虛,陰氣疾而陽氣徐,陰氣盛而陽氣絕,故為唏。補足太陽,瀉足少陰。

唏,歔欷也,悲嘆歔欷,陰慘之象,故為陰盛陽虛。

黃帝曰:人之噫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寒氣客於胃,厥氣從下上散,復出於胃,故為噫。補足太陰陽明,一曰補眉本也。

寒氣在胃,胃氣上逆,故為噫。噫者,食停而噯氣也,此脾胃之虛,故補足太陰陽明。眉本,足太陽之攢竹也。

黃帝曰:人之嚏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陽氣和利,滿於心,出於鼻,故為嚏。補足太陽,榮盾本,一曰眉上也。

肺竅於鼻,陽氣和利,滿於心部,不及下行,逆行而上,出於鼻竅,故為嚏。此陽氣不降,補足太陽而榮其眉本,使藏氣得政而陽降於下也。眉上,足太陽之曲差也,亦與攢竹同治。

黃帝曰:人之太息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憂思則心系急,心系急則氣道約,約則不利,故太息以伸之。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,留之也。

憂思鬱結,心系急而氣道約,約則氣息不利,故太息以伸出之。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,留之雙益君相之火,使之下根,陰退濕消,肺胃下行,氣道自開矣。

黃帝曰:人之哀而泣涕出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心者,五臟六腑之主也,目者,宗脈之所聚也,上液之道也,口鼻者,氣之門戶也,悲哀愁憂則心動,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,搖則宗脈感,宗脈感則液道開,液道開故泣涕出焉。液者,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,故上液之道開則泣,泣不止則液竭,液竭則精不灌,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,故命曰奪精。補天柱,經挾頸。

白話文:

【口問(五十八)】
黃帝閒居時,屏退左右詢問岐伯說:「我已聽聞《九針》的經典理論,討論陰陽、經脈順逆等內容,現在想請教口傳的學問。」岐伯起身恭敬回答:「您的提問很好,這些是先師口耳相傳的知識。」

黃帝問:「請說明這些口傳內容。」岐伯答:「所有疾病的產生,都因風雨寒暑、情緒喜怒、飲食起居失常,或突然驚恐導致血氣失調、陰陽紊亂、經脈阻塞、氣血運行失常,進而偏離正常狀態。以下補充經典未詳述的部分。」

關於呵欠
人打呵欠是因衛氣白天行於體表,夜晚入於體內。夜間陰氣盛而向下,陽氣未盡而向上,陰陽相引便頻繁呵欠。陽氣耗盡陰氣旺盛時,人會入睡;陰氣盡而陽氣盛時,人便清醒。治療可瀉足少陰腎經、補足太陽膀胱經。

關於打嗝
食物入胃後,若與體內寒氣相混,新舊氣衝突上逆,便形成打嗝。治療應補手太陰肺經、瀉足少陰腎經,使肺氣下降而止嗝。

關於抽泣
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,陰氣急迫而陽氣遲緩,導致悲傷抽泣。治療可補足太陽膀胱經、瀉足少陰腎經。

關於噯氣
寒氣停滯胃中,胃氣上逆形成噯氣。治療宜補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,或針灸眉部的攢竹穴。

關於打噴嚏
陽氣充盈心肺,上衝鼻竅引發噴嚏。治療應補足太陽膀胱經,或針灸眉上穴位以助陽氣下行。

關於嘆息
憂思使心脈緊繃、氣道不暢,故嘆息以舒展。治療可補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陽膽經,助氣血通暢。

關於哭泣流淚
心為五臟主宰,目為經脈匯聚處。悲傷時心神波動,五臟動搖使淚道開放而流淚。若過度哭泣耗竭體液,會導致視力受損,稱為「奪精」。治療可針灸頸部天柱穴及其周邊經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