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心得》~ 卷上 (7)
卷上 (7)
1. 寶命全形論
形之疾病,莫知其情,留淫日深,著於骨髓。夫鹽之味鹹者,其氣令器津泄;弦絕者,其音嘶敗;水敷者,其葉發;病深者,其聲噦;人有此三者,是謂壞府,毒藥無治,短針無取,此皆絕皮傷肉,血氣爭黑。水得金而伐,火得水而滅,土得水而達,金得火而缺,水得土而絕。萬物盡然,不可勝竭。
白話文:
身體的病症,難以探明其實情。邪氣長期滯留體內,會深入骨髓。
鹽的滋味是鹹的,它的性質能使器物的汁液流失;琴絃斷了,它的聲音就會嘶啞難聽;澆灌滋潤植物,植物的葉子就會茂盛;疾病深入,患者的聲音會變得嘶啞低微;如果一個人同時出現這三種情況,說明他的臟腑已經衰敗,毒藥無法醫治,針灸也無濟於事。這些情況都是因為邪氣損傷了皮膚和肌肉,導致氣血混濁不清。
水能克金,火能滅水,土能吸收水,金能融化火,水能堵塞土。萬事萬物都遵循這個規律,無窮無盡。
2. 八正神明論
天溫日明,則人血淖液,而衛氣浮,故血易瀉,氣易行;天寒日陰,則人血凝泣,而衛氣沉。月始生,則血氣始精,衛氣始行;月郭滿,則血氣實,肌肉堅;月郭空,則肌肉減,經絡虛,衛氣去,形獨居。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。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,兩虛相感,其氣至骨,入則傷五臟。
白話文:
當天氣溫暖晴朗時,人體血脈流暢,衛氣浮於體表,因此容易出血和氣血運行順暢;當天氣寒冷陰雨時,人體血凝固,衛氣下沉。月朔時,人體血氣開始充盈,衛氣開始運行;月滿時,血氣充實,肌肉結實;月虧時,肌肉消瘦,經絡空虛,衛氣遠離身體,身體孤獨。因此,我們應該根據天氣來調養血氣。如果自身體虛卻遇上天氣虛寒,兩者虛弱相加,氣血就會穿透骨髓,並損傷五臟。
故曰:天忌不可不知也。正邪者,身形若用力,汗出腠理開,逢虛風,其中人也微,故莫知其情,莫見其形。上工救其萌牙,下工救其已成,救其已敗。故養神者,必知形之肥瘦,榮衛血氣之盛衰。血氣者,人之神,不可不謹養。
白話文:
所以說:天忌之理不可不知。當正氣和邪氣交戰時,就像身體用力出汗,汗水從毛孔中流出,遇到虛邪之風侵襲,普通人很難察覺其因果關係,也看不見具體的徵兆。高明的醫者能治療邪氣萌芽的階段,一般的醫者只能治療邪氣成形的階段,最差的醫者只能治療邪氣已敗壞的階段。因此,養生保健的人,必須瞭解身體的肥胖瘦弱、氣血的盛衰。氣血是人體的精神根本,不可不謹慎地養護。
3. 離合真邪論
天有宿度,地有經水,人有經脈。天地溫和,則經水安靜;天寒地凍,則經水凝泣;天暑地熱,則經水沸溢;卒風暴起,則經水波浦而隴起。夫邪之入於脈也,寒則血凝泣,暑則氣淖澤,虛邪因而入客,亦如經水之得風也。
白話文:
天地有固有的運行規律,人體中也有經脈系統。當天地氣候溫和,經脈中的氣血運行就會平和安穩;當天氣寒冷,氣血就會凝結;當天氣炎熱,氣血就會沸騰;如果遇到突發的暴風,氣血就會激盪起伏。
邪氣入侵經脈時,寒冷的邪氣會讓血氣凝結,炎熱的邪氣會讓氣血流動不暢,虛弱的邪氣會趁機入侵人體,這就像經脈中的氣血遇到狂風一樣。
4. 通評虛實論
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。氣虛者,肺虛也;氣逆者,足寒也。非其時則生,當期時則死。余藏皆如此。夫虛實者,皆從其物類始,故五臟骨肉滑利,可以長久也。
白話文:
邪氣旺盛就實,正氣被奪就虛。氣虛的人,是肺氣虛;氣逆的人,是腳冷。不合時節就出生,適當時節就死亡。其他臟腑的虛實也都是這樣。虛實都是從它們的種類開始的,所以五臟、骨肉潤滑通暢,就能長壽。
5. 太陰陽明論
限者,天氣也,主外;陰者,地氣也,主內。故陽道實,陰道虛。故犯賊風虛邪者,陽受之;食飲不節,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。陽受之,則入六腑;陰受之,則入五藏。入六腑,則身熱,不時臥,上為喘籲;入五臟,則䐜滿閉塞,下為飧泄,久為腸澼。故喉主天氣,咽主地氣。
白話文:
限者,指天氣,主管外在;陰者,指地氣,主管內在。因此,陽氣旺盛,陰氣空虛。所以,遭到邪風虛邪侵犯的,是陽氣所受;飲食失節,作息不規律的,是陰氣所受。陽氣所受,則會進入六腑;陰氣所受,則會進入五臟。進入六腑,會導致身體發熱,睡眠不規律,發作時會氣喘;進入五臟,會導致胸腹脹滿閉塞,發作時會腹瀉,長久會形成腸中積水。因此,喉嚨主管天氣,咽喉主管地氣。
故陽受風氣,陰受濕氣。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,而下行循臂至指端;陽氣從手上行至頭,而下行至足。故曰:陽病者,上行極而下;陰病者,下行極而上。故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;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四肢皆稟氣於胃,而不得至經,必因於脾,乃得稟也。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四支不得稟水穀氣,氣日以衰,脈道不利,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。
白話文:
因此,陽氣受風,陰氣受濕。所以陰氣從腳底上行到頭,再從手臂下行到手指尖;陽氣從手上行到頭,再從足部下行。因此說:陽氣造成的疾病,從上到下發展;陰氣造成的疾病,從下到上發展。所以,受到風氣侵襲的,上半身先感受到;受到濕氣侵襲的,下半身先感受到。四肢都從胃部獲得氣血,但如果氣血不能輸布到經絡,必須通過脾的幫助才能獲得。如果脾臟有病,不能為胃運行津液,四肢就得不到水穀的滋養,氣血日益衰弱,脈絡不通暢,筋骨肌肉都因為沒有氣血而不能生長。
6. 陽明脈解篇
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。陽盛則四肢實。
白話文:
四肢是身體阳气的根本。阳气旺盛则四肢强健有力。
7. 熱論篇
人之傷於寒也,則為病熱,熱雖甚不死;其兩感於寒而病者,必不免於死。傷寒一日,巨陽受之,故頭項痛,腰脊強;二日陽明受之,陽明主肉,其脈俠鼻,絡於目,故身熱,目疼而鼻乾,不得臥也;三日少陽受之,少陽主膽,其脈循脅絡於耳,故胸脅痛而耳聾。三陽經絡皆受其病,而未入於藏者,故可汗而已。
白話文:
當人受到寒邪侵犯時,就會出現發熱的症狀,即使發熱嚴重,也不會致命。但是如果同時受到寒邪和熱邪的侵襲,則必定難逃一死。傷寒第一天,太陽經受邪,所以會出現頭項疼痛、腰背強直的症狀。第二天,陽明經受邪,陽明經主宰肌肉,其脈絡經過鼻旁,與眼睛相連,所以會有發熱、眼睛疼痛、鼻腔乾燥、無法入睡的情況。第三天,少陽經受邪,少陽經過胸肋,與耳朵相連,所以會出現胸脅疼痛、耳聾的症狀。這三條陽經都受到邪氣侵襲,但邪氣尚未進入臟腑,所以只要發汗就可以痊癒。
四日太陰受之,太陰脈布胃中,絡於嗌,故腹滿而嗌乾;五日少陰受之,少陰脈貫腎,絡於肺,系舌本,故口燥舌乾而渴;六日厥陰受之,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,故煩滿而囊縮。三陰三陽、五臟六腑皆受病,榮衛不行,五臟不通,則死矣。
白話文:
四天之後,太陰経受影響,太陰經脈分佈在胃中,延伸至咽喉,所以出現腹滿和喉嚨乾澀;五天之後,少陰經受影響,少陰經脈貫通腎臟,延伸至肺部,連接舌根,所以出現口乾舌燥和口渴;六天之後,厥陰經受影響,厥陰經脈沿著陰部而延伸至肝臟,所以出現煩悶和陰囊收縮。三陰三陽、五臟六腑都受到影響,氣血運行不暢,五臟不通,那麼就會死亡。
其不兩感於寒者,七日巨陽病衰,頭痛少愈;八日陽明病衰,身熱少愈;九日少陽病衰,耳聾微聞;十日太陰病衰,腹減如故,則思飲食;十一日少陰病衰,渴止不滿,舌乾已而嚏;十二日厥陰病衰,囊縱,少腹微下,大氣皆去,病日已矣。其病兩感於寒者,一日,則巨陽與少陰俱病,則頭痛,口乾而煩滿;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,則腹滿,身熱,不欲食,譫言;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,則耳聾,囊縮而厥。水漿不入,不知人,六日死。
白話文:
不兩感於寒的情況:
- 第七天:陽明經病症減弱,頭痛略微好轉。
- 第八天:陽明經病症減弱,發燒略微好轉。
- 第九天:少陽經病症減弱,耳聾稍有好轉。
- 第十天:太陰經病症減弱,腹痛症狀依舊,開始想吃東西。
- 第十一天:少陰經病症減弱,口渴止渴,舌頭乾燥情況好轉,開始打噴嚏。
- 第十二天:厥陰經病症減弱,小便失禁,下腹輕微脹痛,身體氣息已消退,病情逐漸好轉。
兩感於寒的情況:
- 第一天:陽明經和少陰經同時發病,表現為頭痛、口乾、煩躁、腹脹。
- 第二天: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發病,表現為腹脹、發燒、食慾不振、胡言亂語。
- 第三天: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發病,表現為耳聾、小便不通、虛脫。不能進食水,失去意識,六天後死亡。
陽明者,十二經脈之長也。其血氣盛,故不知人。三日,其氣乃盡,故死矣。先夏至日者為病溫,後夏至日者為病暑。
白話文:
陽明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中主氣血的。它的氣血旺盛,所以人感覺不到不適。到了第三天,氣血耗盡了,人就會死亡。夏至前發病的叫溫病,夏至後發病的叫暑病。
8. 氣厥論
腎移寒於脾,癰腫,少氣。脾移寒於肝,癰腫,筋攣。肝移寒於心,狂,隔中。心移寒於肺,肺消;肺消者,飲一溲二,死不治。肺移寒於腎,為湧水;湧水者,按腹不堅,水氣客於大腸,疾行則鳴濯濯,如囊裹漿,水之病也。脾移熱於肝,則為驚衄。肝移熱於心,則死。心移熱於肺,傳為鬲消。
白話文:
- 腎臟將寒氣轉移到脾臟,導致局部腫脹並氣短。
- 脾臟將寒氣轉移到肝臟,導致局部腫脹和肌肉痙攣。
- 肝臟將寒氣轉移到心臟,導致精神錯亂和橫膈膜痙攣。
- 心臟將寒氣轉移到肺臟,導致肺部萎縮。肺萎縮者小便多,大便少,不治身亡。
- 肺臟將寒氣轉移到腎臟,導致腹水。腹水患者腹部觸摸無硬塊,水氣遊走於大腸,疾走時發出「轆轆」聲,像裝滿液體的囊袋,這是水病的表現。
- 脾臟將熱氣轉移到肝臟,導致驚恐或流鼻血。
- 肝臟將熱氣轉移到心臟,導致死亡。
- 心臟將熱氣轉移到肺臟,導致膈肌萎縮。
肺移熱於腎,傳為柔痙。腎移熱於脾,傳為虛,腸澼死,不可治。胞移熱於膀胱,則癃溺血。膀胱移熱於小腸,鬲腸不便,上為口糜。小腸移熱於大腸,為慮(音復)瘕,為沉。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又謂之食亦。胃移熱於膽,亦曰食亦。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;鼻淵者,濁涕下不止也,傳為衄衊(音滅)瞑目。
故得之氣厥也。
白話文:
- 肺部的熱氣移到腎臟,會引起柔軟的抽搐。
- 腎臟的熱氣移到脾臟,會導致虛弱,腹瀉不止,無法治癒。
- 子宮的熱氣移到膀胱,會導致小便帶血。
- 膀胱的熱氣移到小腸,會導致大便不通,上傳到口腔造成口瘡。
- 小腸的熱氣移到大腸,會形成腫瘤,稱為沉積。
- 大腸的熱氣移到胃部,會出現食慾好但消瘦的症狀,也稱為「食亦」。
- 胃部的熱氣移到膽囊,也會出現「食亦」的症狀。
- 膽囊的熱氣移到頭部,會導致鼻竇炎和鼻涕不止,進而發展成血涕和眼睛失明。
9. 咳論
乘秋則肺先受邪,乘春則肝先受之,乘夏則心先受之,乘至陰則脾先受之,乘冬則腎先受之。肺咳之狀,咳而喘息有音,甚則唾血。心咳之狀,咳則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狀,甚咳則咽腫喉痹。肝咳之狀,咳則兩脅下痛,甚則不可以轉,轉則兩胠下滿。脾咳之狀,咳則右脅下痛,隱隱引肩背,甚則不可以動,動則咳劇。
白話文:
秋天容易外邪侵犯肺部,導致咳嗽、氣喘,嚴重時會咳出帶血的痰。
春天容易外邪侵犯肝臟,導致咳嗽、心痛,喉嚨像有東西梗住的感覺,嚴重時會咽喉腫痛。
夏天容易外邪侵犯心臟,導致咳嗽、右胸肋骨下疼痛,嚴重時無法轉身,轉身時右胸肋骨下會有脹滿的感覺。
冬至陰氣最盛,容易外邪侵犯脾臟,導致咳嗽、右胸肋骨下隱隱作痛,蔓延到肩背,嚴重時無法活動,一動就咳嗽加劇。
冬天容易外邪侵犯腎臟,導致咳嗽、左胸肋骨下疼痛,嚴重時會導致腰痛、小便頻數。
腎咳之狀,咳則腰背相引而痛,甚則咳涎。五臟之久咳,乃移於六腑。脾咳不已,則胃受之;胃咳之狀,咳而嘔,嘔甚則長蟲出。肝咳不已,則膽受之;膽咳之狀,咳嘔膽汁。肺咳不已,則大腸受之;大腸咳狀,咳而遺失。心咳不已,則小腸受之;小腸咳狀,咳而失氣,氣與咳俱失。
白話文:
腎咳
- 症狀:咳嗽時腰背牽拉疼痛,嚴重時咳出痰液。
- 病因:腎臟長期咳嗽,影響了其他臟腑。
脾咳
- 症狀:咳嗽不止,影響胃部,咳而嘔吐,嚴重時嘔吐出蟲子。
肝咳
- 症狀:咳嗽不止,影響膽囊,咳出膽汁。
肺咳
- 症狀:咳嗽不止,影響大腸,咳而失禁。
心咳
- 症狀:咳嗽不止,影響小腸,咳而失氣,咳嗽時同時失去氣力。
腎咳不已,則膀胱受之;膀胱咳狀,咳而遺溺。久咳不已,則三焦受之;三焦咳狀,咳而腹滿,不欲食飲。此皆聚於胃,關天於肺,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。治藏者,治其俞;治府者,治其合;浮腫者,治其經。
白話文:
腎臟引起的咳嗽長時間不好,會影響膀胱;膀胱引起的咳嗽表現為咳得大小便失禁。長時間咳嗽不好,會影響三焦;三焦引起的咳嗽表現為咳得肚子脹滿,食慾不振。這些都是因肺氣鬱結在胃中,導致肺氣無法上升至頭部,而使人流很多鼻涕唾液,面部浮腫,氣息不順。治療臟腑的疾病,應治療其背部對應的俞穴;治療胃腸的疾病,應治療其腹部相應的會穴;治療浮腫,應治療其經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