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文渙

《素問心得》~ 卷上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6)

1. 藏氣法時論

肝主春,足厥陰、少陽主治,其日甲乙;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心主夏,手少陰、太陽主治,其日丙丁;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。脾主長夏,足太陰、陽明主治,其日庚辛;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。腎主冬,足少陰、太陽主治,其日壬癸;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。開腠理,致津夜,通氣也。

白話文:

  • 肝臟主導春天,對應足厥陰和少陽經絡。與肝臟相關的日子為甲乙日。肝臟喜酸,如果出現急躁情緒,可以吃甘味食物緩解。
  • 心臟主導夏天,對應手少陰和太陽經絡。與心臟相關的日子為丙丁日。心臟喜鹹,如果出現急躁情緒,可以吃酸味食物收斂。
  • 脾臟主導仲夏,對應足太陰和陽明經絡。與脾臟相關的日子為庚辛日。
  • 肺臟喜氣順暢,如果出現氣往上逆,可以吃苦味食物疏導。
  • 腎臟主導冬天,對應足少陰和太陽經絡。與腎臟相關的日子為壬癸日。腎臟喜潤,如果出現乾燥,可以吃辛味食物滋潤。
  • 以上五臟六腑的功能包括:疏通皮膚腠理,促進津液生成,暢通氣血。

病在肝,愈於夏;夏不愈,甚於秋;秋不死,持於冬,起於春。肝病者,愈在丙丁;丙丁不愈,加於庚辛;庚辛不死,持於壬癸,起於甲乙。肝病者,平旦慧,下晡甚,夜半靜。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用辛補之,酸瀉之。病在心,愈在長夏;長夏不愈,甚於冬;冬不死,持於春,起於夏,禁溫食熱衣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情在肝臟,那麼在夏天會好轉;如果夏天沒好轉,秋天會加重;如果秋天不致死,那麼會持續到冬天,在春天復發。肝臟有病的人,在丙丁日會好轉;如果丙丁日沒好轉,那麼庚辛日病情會加重;如果庚辛日沒死,那麼病情會持續到壬癸日,在甲乙日復發。肝臟有病的人,早上精神較好,下午病情較重,半夜會平靜下來。肝臟喜歡舒展,要馬上用辛味的食物來疏散它,用辛味來補,用酸味來瀉。如果病情在心臟,那麼在長夏季節會好轉;如果長夏季節沒好轉,冬天會加重;如果冬天沒死,那麼會持續到春天,在夏天復發。要禁止食用溫熱的食物和穿著保暖的衣服。

心病者,愈在戊己;戊己不愈,加於壬癸;壬癸不死,持於甲乙,起於丙丁。心病者,日中慧,夜半甚,平旦靜。心欲軟,急食鹹以軟之,用鹹補之,甘瀉之。病在脾,愈在秋;不愈,甚於春;春不死,持於夏,起於長夏,禁溫食飽食、濕地濡衣。脾病者,愈在庚辛;庚辛不愈,加於甲乙;甲乙不死,持於丙丁,起於戊已。

白話文:

心臟疾病:

  • 如果治療在戊己日(60天干支中的第35、36日)仍然不見好,就加強治療在壬癸日(60天干支中的第49、50日)。
  • 如果壬癸日治療仍然無效,就持續治療在甲乙日(60天干支中的第51、52日),並在丙丁日(60天干支中的第53、54日)開始發病。
  • 心臟疾病的症狀表現為:白天神志清醒,半夜病情加重,清晨症狀減輕。
  • 心臟病患者宜保持心境平和,可用鹹味食物來緩解病情,可用甘味食物來瀉除病邪。

脾臟疾病:

  • 如果治療在秋天進行會較好;如果沒有好轉,會在春天病情加重;如果春天沒有治癒,會延續到夏天,並在長夏期間(立夏後第四個庚日)發病。
  • 宜忌:避免食用溫熱、飽腹的食物,不要在潮濕的地方穿著潮濕的衣服。
  • 脾臟疾病的治療:如果治療在庚辛日(60天干支中的第47、48日)會比較好;如果庚辛日治療無效,就加強治療在甲乙日(60天干支中的第51、52日);如果甲乙日治療無效,就持續治療在丙丁日(60天干支中的第53、54日),並在戊己日(60天干支中的第35、36日)發病。

脾病者,日昳慧,日出甚,下晡靜。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用苦瀉之,甘補之。病在肺,愈在冬;冬不愈,甚於夏;夏不死,持於長夏,起於秋,禁寒飲飲食寒衣。肺病者,愈在壬癸;壬癸不愈,加於丙丁;丙丁不死,持於戊己,起於庚辛。肺病者,下晡慧,日中甚,夜半靜。

白話文:

脾臟有病的人,下午比較清醒靈敏,早上症狀最嚴重,傍晚症狀平穩。脾臟喜歡舒緩,如果進食太快,可以用甘味食物來緩解,用苦味食物來瀉火,再用甘味食物來補益。

肺臟有病,在冬季病情會加重;如果冬季沒有痊癒,到了夏季症狀會更嚴重;如果夏季沒能康復,症狀會持續到長夏,在秋季發作。因此,肺病患者要忌諱寒涼的食物和衣物。

肺臟有病的人,傍晚比較清醒靈敏,中午症狀最嚴重,半夜症狀平穩。

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補之,辛瀉之。病在腎,愈在春;春不愈,甚於長夏;長夏不死,持於秋,起於冬,禁犯淬㶼熱食溫炙衣。腎病者,愈在甲乙;甲乙不愈,甚於戊己;戊己不死,持於庚辛,起於壬癸。腎病者,夜半慧,四季甚,下晡靜。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,用苦補之,咸瀉之。

白話文:

  • **肺氣需要收斂時,**要緊急食用酸味食物,以此來收斂肺氣。使用酸味來補充,辛辣味來瀉肺氣。
  • **疾病發生在腎臟時,**在春天得到調養可以好轉。如果春天沒有好轉,情況會在夏季加重。如果夏季沒有致死,就會持續到秋天,然後在冬天發作。這時要避免食用辛辣、熱性食物,避免溫炙衣物。
  • **患有腎病的人,**在甲乙之日(干支紀日的兩天)調養可以好轉。如果甲乙之日沒有好轉,情況會在戊己之日(干支紀日的兩天)加重。如果戊己之日沒有致死,就會持續到庚辛之日(干支紀日的兩天),然後在壬癸之日(干支紀日的兩天)發作。
  • **腎氣需要堅固時,**要緊急食用苦味食物,以此來堅固腎氣。使用苦味來補充,鹹味來瀉腎氣。

肝病者,兩脅下痛引少腹,令人善怒;虛則目䀮䀮(音荒)無所見,耳無所聞,善恐,如人將捕之。取其經,厥陰於少陽。氣逆則頭痛,耳聾不聰,頰腫,取血者。心病者,胸中痛,脅支滿,脅下痛,膺背肩甲間痛,兩臂內痛;虛則胸腹大,脅下與腰相引而痛。取其經,少陰、太陽、舌下血者。

白話文:

肝病:

  • 兩脅(肋骨兩側)下方疼痛,延伸到小腹,讓人容易發怒。
  • 虛症:眼睛模糊不清,什麼都看不見,耳朵什麼都聽不見,很害怕,好像有人要抓捕他。
  • 取血的位置:厥陰經(肝經)和少陽經(膽經)。
  • 氣逆:頭痛,耳聾聽力不好,臉頰腫脹,出血者。

心病:

  • 胸中疼痛,兩脅脹滿,脅下疼痛,胸骨、背部、肩胛骨間疼痛,兩臂內側疼痛。
  • 虛症:胸腹變大,脅下和腰部相互牽引疼痛。
  • 取血的位置:少陰經(心經)、太陽經(膀胱經)、舌下出血者。

其變病,刺郄中血者。脾病者,身重,善飢,肉痿,足不收行,善瘛瘲,腳下痛;虛則腹滿腸鳴,飧泄食不化。取其經,太陰、陽明、少陰血者。肺病者,喘逆氣,肩背痛,汗出,尻陰股膝、髀腨胻足皆痛;虛則少氣不能報息,耳聾咽乾。取其經,太陰、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。

白話文:

這些變化異常的疾病,是針刺到經絡中血管而引起的。

脾臟病症:

  • 身體沉重
  • 經常感到飢餓
  • 肌肉萎縮
  • 腳步無法行走
  • 容易筋攣
  • 腳底疼痛
  • 虛弱時會腹脹、腸鳴、拉肚子、食物無法消化

涉及的經絡:太陰經、陽明經、少陰經出血

肺臟病症:

  • 氣喘、呼吸困難
  • 肩背疼痛
  • 出汗
  • 臀部、大腿、小腿、膝蓋、腳底疼痛
  • 虛弱時會氣短、無法換氣、耳聾、咽喉乾渴

涉及的經絡:除太陰經、足太陽經外,還有厥陰經出血

腎病者,腹大脛種,喘咳身重,寢汗出,憎風;虛則胸中痛,大腹、小腹痛,清厥,意不樂。取其經,少陰、太陽血者。肝色青,宜食甘,粳米、牛肉、棗、葵皆甘。心色赤,宜食酸,小豆、犬肉、李、韭皆酸。肺色白,宜食苦,麥、羊肉、杏、薤皆苦。脾色黃,宜食鹹,大豆、豕肉、慄、藿皆咸。

白話文:

患有腎病的人,會出現腹脹腿腫、呼吸急促、咳嗽、身體沉重、睡覺時出汗、畏寒的症狀;虛弱時還會胸痛、腹脹或腹痛、四肢發冷、心情不快。治療時,要選擇經過腎經、太陽經的血分。

肝臟色青,適合吃甘味食物,例如糯米、牛肉、棗子、葵花籽。

心臟色赤,適合吃酸味食物,例如紅豆、狗肉、李子、韭菜。

肺臟色白,適合吃苦味食物,例如小麥、羊肉、杏仁、薤白。

脾臟色黃,適合吃鹹味食物,例如黃豆、豬肉、栗子、豆苗。

腎色黑,宜食辛,黃杞、雞肉、桃、蔥皆辛。辛散、酸收、甘緩、苦堅、咸軟。毒藥攻邪,五穀為養(粳米、小豆、麥、大豆、黃杞),五果為助(桃、李、杏、慄、棗),五畜為益(牛、羊、豕、犬、雞)、五菜為充(葵、藿、薤、蔥、韭)、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。

白話文:

腎喜黑色,適合食用辛味的食材,如黃耆、雞肉、桃子、蔥皆屬辛味。辛味具有發散作用,酸味具有收斂作用,甘味具有緩和作用,苦味具有堅固作用,鹹味具有軟化作用。

具有毒性的藥物可攻克害邪,而五穀(糙米、小豆、麥子、黃豆、黃耆)能滋養身體;五果(桃子、李子、杏子、栗子、棗子)能輔助滋補;五畜(牛、羊、豬、狗、雞)能帶來益處;五菜(葵菜、藿香、薤菜、蔥、韭菜)能補充營養。將這些具有合適氣味的食物搭配食用,可以補充精氣。

此五者,有辛、酸、甘、苦、咸,各有所利,或散、或收、或緩、或急、或堅、或軟,四時五臟,病隨五味所宜也。

白話文:

這五種味道,有辛辣、酸味、甘甜、苦味、鹹味,各自有不同的作用。散開或收縮、緩和或急迫、堅固或柔軟,四時和五臟的病症,都隨著適合這五種味道而變化。

2. 宣明五氣篇

五味所入:酸入肝,辛入肺,苦入心,鹹入腎,甘入脾。是謂五入。

白話文:

五種味道對應進入五臟:酸味進入肝,辛味進入肺,苦味進入心,咸味進入腎,甜味進入脾。這就是所謂的五味對應五臟。

五氣所病:心為噫,肺為咳,肝為語,脾為吞,腎為欠、為嚏,胃為氣逆、為噦、為恐,大腸、小腸為泄,下焦溢為水,膀胱不利為癃、不約為遺溺,膽為怒。是謂五病。

白話文:

五種氣所導致的病症分別是:心臟出問題表現為打嗝,肺部出問題表現為咳嗽,肝臟出問題表現為言語異常,脾臟出問題表現為吞嚥困難,腎臟出問題表現為打哈欠和打噴嚏,胃部出問題表現為氣逆、呃逆和恐懼,大腸和小腸出問題表現為腹瀉,下焦(指腹部以下)溢出表現為水腫,膀胱功能失調表現為小便不利和尿失禁,膽囊出問題表現為發怒。這就是五臟的五種病症。

五精所並:精氣並於心則喜,並於肺則悲,並於肝則憂,並於脾則畏,並於腎則恐。是謂五並,虛而相併者也。

五臟所惡:心惡熱,肺惡寒,肝惡風,脾惡濕,腎惡燥。是謂五惡。

五臟化液:心為汗,肺為涕,肝為淚,脾為涎,腎為唾。是謂五液。

白話文:

五種精氣若同時出現於某個臟器,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:精氣集中於心就會喜悅,集中於肺就會悲傷,集中於肝就會憂愁,集中於脾就會害怕,集中於腎就會恐懼。這就是五種精氣共同作用的表現,這是因為身體虛弱而導致精氣互相影響。

五臟各有其所不喜:心不喜熱,肺不喜寒,肝不喜風,脾不喜濕,腎不喜燥。這就是五臟的特性。

五臟分別化生不同的液體:心化為汗液,肺化為鼻涕,肝化為眼淚,脾化為唾液,腎化為口水。這就是五種液體的來源。

五味所禁: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;咸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;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;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;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。是謂五禁,無令多食。

五病所發:陰病發於骨,陽病發於血,陰病發於肉,陽病發於冬,陰病發於夏。是謂五發。

白話文:

五味禁忌:

  • 辛味走氣,氣虛的人不能多吃辛辣;
  • 鹹味走血,血虛的人不能多吃鹹味;
  • 苦味走骨,骨弱的人不能多吃苦味;
  • 甘味走肉,肉虛的人不能多吃甜味;
  • 酸味走筋,筋弱的人不能多吃酸味。

這些都是五味禁忌,不要多吃。

五邪所亂:邪入於陽則狂,邪入於陰則痹,搏陽則為巔疾,搏陰則為瘖,陽入之陰則靜,陰出之陽則怒。是謂五亂。

白話文:

邪氣入侵人體時:

  • 入侵陽氣會導致狂熱。
  • 入侵陰氣會導致麻痺。
  • 與陽氣交戰會導致癲癇。
  • 與陰氣交戰會導致口齒不清。
  • 陽氣進入陰分會導致安靜。
  • 陰氣進入陽分會導致憤怒。

這些都是邪氣導致的五種混亂。

五脈所見:春得秋脈,夏得冬脈,長夏得春脈,秋得夏脈,冬得長夏脈,名曰陰出之陽,病善怒,不治。是謂五邪。皆同命,死不治。

白話文:

在五行脈象中:春天出現秋天脈象,夏天出現冬天脈象,夏末秋初出現春天脈象,秋天出現夏天脈象,冬天出現夏末秋初脈象,這種情況稱為「陰出之陽」,患者容易發怒,無藥可治。這五種脈象都屬於同一種類,一旦出現,則難以治癒,必死無疑。

五臟所藏: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腎藏志。是謂五臟所藏。

五臟所主:心主脈,肺主皮,肝主筋,脾主肉,腎主骨。是謂五主。

五勞所傷:久視傷血,久臥傷氣,久坐傷肉,久立傷骨,久行傷筋。是謂五勞所傷。

五脈應象:肝脈弦,心脈鉤,脾脈代,肺脈毛,腎脈石。是謂五臟之脈。

白話文:

五臟所藏、所主、所傷、脈象 解釋

五臟所藏:

  • 心臟藏神:心臟是神明的居所,主宰著人的精神、意識和思維活動。
  • 肺臟藏魄:肺臟是魄的居所,魄是人的精氣神的一部分,主宰著人的呼吸、氣息和體力。
  • 肝臟藏魂:肝臟是魂的居所,魂是人的精氣神的一部分,主宰著人的意識、情感和意志。
  • 脾臟藏意:脾臟是意的居所,意指的是人的思維、判斷和決策能力。
  • 腎臟藏志:腎臟是志的居所,志指的是人的意志、目標和抱負。

五臟所主:

  • 心臟主脈:心臟負責支配全身的血液循環。
  • 肺臟主皮:肺臟負責支配全身的皮膚。
  • 肝臟主筋:肝臟負責支配全身的筋腱。
  • 脾臟主肉:脾臟負責支配全身的肌肉。
  • 腎臟主骨:腎臟負責支配全身的骨骼。

五勞所傷:

  • 久視傷血:長時間用眼會損傷血液,導致視力下降、眼疲勞等。
  • 久臥傷氣:長時間臥床會損傷氣血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影響身體健康。
  • 久坐傷肉:長時間久坐會損傷肌肉,導致肌肉萎縮、身體僵硬等。
  • 久立傷骨:長時間站立會損傷骨骼,導致骨骼疼痛、關節炎等。
  • 久行傷筋:長時間行走會損傷筋腱,導致筋腱勞損、肌肉酸痛等。

五脈應象:

  • 肝脈弦:肝經脈搏有力,跳動有力且有彈性,類似琴弦。
  • 心脈鉤:心經脈搏跳動有力,但略顯急促,類似鉤子。
  • 脾脈代:脾經脈搏跳動緩慢,但有力,有間歇現象,類似代替。
  • 肺脈毛:肺經脈搏跳動微弱,類似毛髮般輕柔。
  • 腎脈石:腎經脈搏跳動沉實有力,類似石頭般堅硬。

3. 血氣形志篇

夫人之常數,太陽常多血少氣,少陽常少血多氣,陽明常多氣多血,少陰常少血多氣,厥陰常多血少氣,太陰常多氣少血。此天之常數。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,少陽與厥陰為表裡,陽明與太陰為表裡,是謂足陰陽也。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,少陽與心主為表裡,陽明與太陰為表裡,是謂手之陰陽也。

白話文:

每個人的生理常態是:陽明經通常氣血旺盛、少陽經通常氣盛血少、陽明經通常氣血旺盛、少陰經通常氣盛血少、厥陰經通常血盛氣少、太陰經通常氣盛血少。這是人體的自然規律。

足太陽經和少陰經互為表裡,少陽經和厥陰經互為表裡,陽明經和太陰經互為表裡,這就是足部的陰陽。

手太陽經和少陰經互為表裡,少陽經和心包經互為表裡,陽明經和太陰經互為表裡,這就是手部的陰陽。

今知手足陰陽所苦。凡治血必先去其血,乃去其所苦,伺之所欲,然後瀉有餘,補不足。形樂志苦,病生於脈,治之以灸刺;形樂志樂,病生於肉,治之以石;形苦志樂,病生於筋,治之以熨引;形苦志苦,病生於咽嗌,治之以百藥;形數驚恐,經絡不通,病生於不仁,治之以按摩醪藥。

白話文:

現在已瞭解手足陰陽的疾病如何形成。治療血證,必須先疏通血脈,解除病痛,觀察患者的具體情況,再瀉掉過剩的部分,補足不足的部分。

身體輕鬆,心情鬱悶,說明疾病源於經脈,可用灸刺治療;身體輕鬆,心情愉快,說明疾病源於肌肉,可用砭石治療;身體鬱悶,心情愉快,說明疾病源於筋骨,可用熨帖和導引治療;身體鬱悶,心情鬱悶,說明疾病源於咽喉,可用各種藥物治療;身體經常受到驚嚇,經絡不通,導致身體麻木不仁,可用按摩和服用醪藥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