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文渙

《素問心得》~ 卷下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20)

1. 至真要大論

厥陰司天,風淫所勝,則太虛埃昏,雲物以擾,寒生春氣,流水不冰,民病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,鬲咽不通,飲食不下,舌本強,食則嘔,冷泄腹脹,溏泄瘕水閉,蟄蟲不去,病體於脾。(己亥歲也)。衝陽絕,死不治。少陰司天,熱淫所勝,怫熱至,火行其政,大雨且至。

民病胸中煩熱,咽乾,右胠滿,皮膚痛,寒熱咳喘,唾血血泄,鼽衄嚏嘔,溺色變,甚則瘡瘍胕腫,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,心痛肺䐜,腹大滿,膨膨而喘咳,病本於肺。(子午歲也)。尺澤絕,死不治。太陰司天,濕淫所勝,則沉陰且布,雨變枯槁。胕腫骨痛陰痹者,按之不得,腰脊頭項痛時眩,大便難,陰氣不用,飢不欲食,咳唾則有血,心如懸,病本於腎。(丑未歲也)。

太谿絕,死不治。少陽司天,火邪所勝,則溫氣流行,金政不平。民病頭痛發熱惡寒而瘧,熱上皮膚痛,色變黃赤,傳而為水,身面胕腫,腹滿仰息,泄注赤白,瘡瘍,咳唾血,煩心,胸中熱,甚則鼽衄,病本於肺。(寅申歲也)。天府絕,死不治。陽明司天,燥淫所勝,則木乃晚榮,草乃晚生,筋骨內變,大涼革候,名木斂生,菀於下,草焦上首,蟄蟲來見。

民病左胠脅痛,寒清於中,感而瘧,咳,腹中鳴,注泄鶩溏,心脅暴痛,不可反側,咽乾面塵,腰痛,丈夫頹疝,婦人少腹痛,目昧背瘍瘡座癰,病本於肝。(卯酉歲也)。太衝絕,死不治。

太陽司天,寒淫所勝,則寒氣反至,水且冰,血變於中,發為癰瘍,民病厥心痛,嘔血,血鼽衄,善悲,時眩僕,運火炎烈,雨暴乃雹,胸腹滿,手熱肘攣,掖沖,心澹澹大動,胸脅胃脘不安,面赤目黃,善噫,咽乾,甚則色炲,渴而欲飲,病本於心。(辰戌歲也)。神門絕,死不治。

所謂動氣知其藏也。司天之氣,風淫所勝,平以辛涼,佐以苦甘,以甘緩之,以酸瀉之;熱淫所勝,平以鹹寒,佐以苦甘,以酸收之;濕淫所勝,平以苦熱,佐以酸辛,以苦燥之,以淡泄之;濕上甚而熱,治以苦溫,佐以苦辛,以汗為故而止;火淫所勝,平以酸冷,佐以苦甘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,以酸復之;熱淫同;燥淫所勝,平以苦濕,佐以酸辛,以苦下之;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,佐以甘苦,以咸瀉之。

風司於地,清反勝之,治以酸溫,佐以苦甘,以辛平之;熱司於地,寒反勝之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以鹹平之;濕司於地,熱反勝之,治以苦冷,佐以鹹甘,以苦平之;火司於地,寒反勝之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以鹹平之;燥司於地,熱反勝之,治以平寒,佐以苦甘,以酸平之,以和為利;寒司於地,熱反勝之,治以鹹冷,佐以甘辛,以苦平之。風化於天,清反勝之,治以酸溫,佐以甘苦;(己亥歲也)。

白話文:

至真要大論

厥陰主宰時令,若風邪過盛,則天空昏暗,雲霧繚繞,春天出現寒意,流水不結冰。患者會感到胃脘部心口疼痛,疼痛向上蔓延至兩脅,咽喉阻塞,飲食不下,舌根強硬,進食則嘔吐,腹部冷痛脹滿,大便溏瀉或便秘,蟲子活動異常,此病症的根本在脾臟。(己亥年)衝陽脈絕,則不治。

少陰主宰時令,若熱邪過盛,則暑熱逼人,火熱之氣盛行,將有大雨來臨。患者會感到胸中煩熱,咽喉乾燥,右腹部脹滿,皮膚疼痛,寒熱交替咳嗽氣喘,吐血便血,鼻塞流涕打噴嚏嘔吐,小便顏色改變,嚴重者會出現瘡瘍腫痛,肩背手臂及鎖骨部位疼痛,心痛肺脹,腹部脹滿膨隆並伴有咳嗽氣喘,此病症的根本在肺臟。(子午年)尺澤脈絕,則不治。

太陰主宰時令,若濕邪過盛,則陰氣沉重瀰漫,雨後天氣乾燥。患者會出現肢體腫痛、骨痛、陰寒痺證,按壓疼痛處無反應,腰脊頭項疼痛,時有眩暈,大便不通,陰氣不足,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咳嗽吐痰帶血,心神不安,此病症的根本在腎臟。(丑未年)太谿脈絕,則不治。

少陽主宰時令,若火邪過盛,則溫熱之氣流行,金氣失衡。患者會出現頭痛發熱惡寒,瘧疾,熱邪上攻皮膚疼痛,面色發黃發紅,進而發展為水腫,顏面腫脹,腹部脹滿仰臥呼吸困難,瀉痢便血,瘡瘍,咳嗽吐血,煩躁不安,胸中發熱,嚴重者會出現鼻塞流涕,此病症的根本在肺臟。(寅申年)天府脈絕,則不治。

陽明主宰時令,若燥邪過盛,則樹木遲遲不茂盛,草木生長遲緩,筋骨發生內在變化,天氣寒冷,樹木收斂生機,草木枯萎,蟲子開始活動。患者會感到左脅肋疼痛,內有寒邪,感受外邪而發瘧,咳嗽,腹部鳴響,瀉痢,心脅部突然劇痛,不能翻身,咽喉乾燥,面容憔悴,腰痛,男性會有疝氣,女性會有少腹痛,視力模糊,背部出現瘡瘍癰腫,此病症的根本在肝臟。(卯酉年)太衝脈絕,則不治。

太陽主宰時令,若寒邪過盛,則寒氣倒灌,水結成冰,血液運行受阻,導致癰瘍。患者會感到厥逆心痛,嘔血,鼻衄,易悲傷,時有眩暈仆倒,天氣炎熱,暴雨冰雹,胸腹脹滿,手熱肘關節攣縮,腋下腫痛,心神不安,胸脅胃脘不適,面紅目黃,易打嗝,咽喉乾燥,嚴重者會面色蒼白,口渴想喝水,此病症的根本在心臟。(辰戌年)神門脈絕,則不治。

所謂察覺氣機變化就能了解臟腑的情況。主宰時令的氣,若風邪過盛,則用辛涼之品為主,佐以苦甘,用甘味緩解,用酸味瀉下;若熱邪過盛,則用鹹寒之品為主,佐以苦甘,用酸味收斂;若濕邪過盛,則用苦熱之品為主,佐以酸辛,用苦味燥濕,用淡味瀉下;若濕邪過盛且伴有熱邪,則用苦溫之品,佐以苦辛,用發汗的方法止瀉;若火邪過盛,則用酸冷之品為主,佐以苦甘,用酸味收斂,用苦味發散,用酸味恢復;熱邪過盛同此;若燥邪過盛,則用苦濕之品為主,佐以酸辛,用苦味瀉下;若寒邪過盛,則用辛熱之品為主,佐以甘苦,用鹹味瀉下。

風邪在地下運行,清氣反勝,則用酸溫之品為主,佐以苦甘,用辛味調和;熱邪在地下運行,寒氣反勝,則用甘熱之品為主,佐以苦辛,用鹹味調和;濕邪在地下運行,熱氣反勝,則用苦冷之品為主,佐以鹹甘,用苦味調和;火邪在地下運行,寒氣反勝,則用甘熱之品為主,佐以苦辛,用鹹味調和;燥邪在地下運行,熱氣反勝,則用平和寒涼之品為主,佐以苦甘,用酸味調和,以調和為宜;寒邪在地下運行,熱氣反勝,則用鹹冷之品為主,佐以甘辛,用苦味調和。風邪在天空中運行,清氣反勝,則用酸溫之品為主,佐以甘苦。(己亥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