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心得》~ 卷下 (18)
卷下 (18)
1. 六元正紀大論
六位之氣,盈虛何如?太少異也。太者之至徐而常,少者暴而亡。天地之氣,盈虛何如?天氣不足,地氣隨之,地氣不足,天氣從之,運居其中,而常先也。惡所不勝,歸所同和,隨運歸從,而生其病也。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,下勝則地氣遷而上,多少而差其分,微者小差,甚者大差,甚則位易氣交,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。大要曰:甚紀五分,微紀七分,其差可見矣。
欲不遠寒不遠熱也。發表不遠熱,攻裡不遠寒。不發不攻,而犯寒犯熱,寒熱內賊,其病益甚。無病者,生之,有者,甚之。生者,不還熱則熱至,不還寒則寒至,寒至則堅否腹滿痛急,下利之病生矣,熱至則身熱,吐下霍亂,癰疽瘡瘍,瞀郁,注下,瞤瘛,腫脹,嘔,鼽衄,頭痛,骨節變,肉痛,血溢,血泄,淋閉之病生矣。治之奈何?時必順之,犯者治以勝也。
木鬱達之,火鬱發之,土鬱奪之,金鬱泄之,水鬱折之,然調其氣,過者折之,以其畏也,所謂瀉之。
白話文:
六元正紀大論
六種氣的盛衰如何呢?過盛與不足有所不同。過盛的氣運行緩慢而持久,不足的氣則急速衰亡。天地之氣的盛衰又如何呢?天之氣不足,地之氣也隨之不足;地之氣不足,天之氣也隨之不足,氣機運行在其中,而通常是天之氣先發生變化。邪氣入侵人體,會依附於與其性質相同的臟腑經絡,隨著氣機的運行而歸屬於某一部位,從而產生疾病。所以,上焦的氣過盛,則天之氣下降;下焦的氣過盛,則地之氣上升。盛衰的差距各有不同,輕微的差別是小恙,嚴重的差別則是大病,嚴重到一定程度,就會導致臟腑氣機錯亂,氣機錯亂就會導致大的變化產生,疾病也就因此而發作了。總而言之,病情嚴重者,其氣機的失調程度占五分之幾;輕微者,其氣機的失調程度占七分之幾,其差別由此可見。
想要不遠離寒邪也不遠離熱邪。發汗治療不宜過於遠離熱邪,攻裡治療不宜過於遠離寒邪。既不發汗也不攻裡,反而犯了寒邪或熱邪,寒熱之邪內侵,病情就會加重。沒有疾病的人,這樣會導致疾病的產生;已經患病的人,這樣會加重病情。沒有疾病的人,如果不迴避熱邪,熱邪就會入侵;如果不迴避寒邪,寒邪就會入侵。寒邪入侵就會導致腹部堅硬、脹滿、疼痛、絞痛,以及下痢等疾病產生;熱邪入侵就會導致發熱、嘔吐、下痢、霍亂、癰疽瘡瘍、神志不清、小便不利、抽搐、腫脹、嘔吐、鼻衄、頭痛、骨節疼痛、肌肉疼痛、出血、便血、尿閉等疾病產生。如何治療呢?一定要順應其氣機的變化,對於違逆氣機的,則應以克制之法治療。
木氣鬱結則需疏通它,火氣鬱結則需宣洩它,土氣鬱結則需瀉除它,金氣鬱結則需宣洩它,水氣鬱結則需行氣利水。然而,調整氣機時,對於過盛的,要抑制它,因為這是它所畏懼的,這就是所謂的瀉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