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文渙

《素問心得》~ 卷上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23)

1. 天元紀大論

天有五行御五位,以生寒暑燥濕風;人有五臟化五氣,以生喜怒思憂恐。故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,陰陽不測謂之神,神用無方謂之聖。夫變化之為用也,在天為玄,在人為道,在地為化;化生五味,道生智,玄生神。神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;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,在天為濕,在地為土;在天為燥,在地為金;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。故在天為氣,在地成形,氣形相感而化生萬物矣。

然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;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;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也;金木者,生成之終始也。氣有多少,形有盛衰,上下相召,而損益彰矣。太虛寥廓,肇基化元,萬物資始,五運終天,布氣真靈,總統坤元,九星懸朗,七曜周旋,曰陰曰陽,曰柔曰剛,幽顯既位,寒暑弛張,生生化化,品物咸章。陰陽之氣,各有多少,故曰三陰三陽也。

形有盛衰,謂五行之治,各有太過不及也。故其始也,有餘而往,不足隨之;不足而往,有餘從之。知迎知隨,氣可與期,應天為天符,承歲為歲直,三合為治。寒暑燥濕風火,天之陰陽也,三陰三陽上奉之;木火土金水火,地之陰陽也,生長化收藏下應之。天以陽生陰長,地以陽殺陰藏。

天有陰陽,地亦有陰陽。木火土金水火,地之陰陽也,生長化收藏。故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。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,應天之氣,動而不息,故五歲而右遷;應地之氣,靜而守位,故六期而環會。動靜相召,上下相臨,陰陽相錯,而變由生也。天以六為節,地以五為制。周天氣者,六期為一備;終地紀者,五歲為一周。

君火以明,相火以位。五六相合,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,凡三十歲;千四百四十氣,凡六十歲而為一周,不及太過,期皆見矣。甲己之歲,土運統之;乙庚之歲,金運統之;丙辛之歲,水運統之;丁壬之歲,木運統之;戊癸之歲,火運統之。子午之歲,上見少陰;醜末之歲,上見太陰;寅申之歲,上見少陽;卯酉之歲,上見陽明;辰戌之歲,上見太陽;巳亥之歲,上見厥陰。少陰所謂標也,厥陰所謂終也。

厥陰之上,風氣主之;少陰之上,熱氣主之;太陰之上,濕氣主之;少陽之上,相火主之;陽明之上,燥氣主之;太陽之上,寒氣主之。所謂本也,是謂六元。

白話文:

天空有五行主宰著五個方位,產生了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等天氣現象;人類有五臟生成五種氣,產生了喜、怒、思、憂、恐等情緒。所以,事物的生成叫做化,達到極限叫做變,無法預測的陰陽叫做神,神的應用沒有固定模式叫做聖。變化的功能,對於天來說是神祕的,對於人來說是道理,對於地來說是化育;化育產生五味,道理產生智慧,神祕產生精神。

精神在天表現為風,在地表現為木;在天表現為熱,在地表現為火,在天表現為濕,在地表現為土;在天表現為燥,在地表現為金;在天表現為寒,在地表現為水。因此,在天為氣,在地成為形態,氣和形相互感應而生成萬物。

然而,天地是萬物的上下界,左右是陰陽的通道,水火是陰陽的象徵,金木是生成和終結的過程。氣有大小,形態有盛衰,上下界相互呼喚,損失和增加就明顯了。太虛空曠,開創了化育的根本,萬物藉此開始,五行運轉到天際,散佈真靈之氣,總管大地的原則,九星高懸明亮,七星循環轉動,分陰分陽,分柔分剛,隱祕和顯露都已定位,寒暑交替,生命生成和變化,各種生物都得以展現。

陰陽之氣,各自有多有少,所以稱為三陰三陽。

形態有盛衰,是指五行的治理,各有過度或不足的情況。因此,一開始,有多餘的就會向前發展,不足的緊跟其後;不足的向前發展,多餘的隨之而來。知道迎接和隨行,氣就可以預期,符合天意的是天符,承擔年份的是歲直,三者合一就是治理之道。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,是天的陰陽,由三陰三陽上呈;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、火,是地的陰陽,對應著生長、成熟、化育、收穫、藏匿。天以陽氣使陰氣生長,地以陽氣使陰氣消亡。

天有陰陽,地也有陰陽。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、火,是地的陰陽,對應著生長、成熟、化育、收穫、藏匿。因此,陽中帶陰,陰中含陽。想要了解天地間的陰陽,應對天氣,它在不斷運動,所以每五年向右移動一次;應對地氣,它保持靜止,所以在六年內完成一個循環。運動和靜止相互呼喚,上下界相互接觸,陰陽交錯,變化由此產生。

天以六為節奏,地以五為限制。週期性循環的天氣,六個週期是一個完整的過程;完成一個地紀的過程,需要五年。

君火代表光明,相火代表位置。五和六相結合,七百二十種氣候形成一個紀元,共三十年;一千四百四十種氣候,共六十年,形成一個週期,不夠或過度,都能在這個週期中看到。甲己之年,土運掌控;乙庚之年,金運掌控;丙辛之年,水運掌控;丁壬之年,木運掌控;戊癸之年,火運掌控。子午之年,少陰在上;醜末之年,太陰在上;寅申之年,少陽在上;卯酉之年,陽明在上;辰戌之年,太陽在上;巳亥之年,厥陰在上。少陰是所謂的標誌,厥陰是所謂的終點。

厥陰之上,風氣主宰;少陰之上,熱氣主宰;太陰之上,濕氣主宰;少陽之上,相火主宰;陽明之上,燥氣主宰;太陽之上,寒氣主宰。這些被稱為根本,這就是所謂的六元。

2. 五運行大論

丹天之氣,經於牛女戊分;黅(音今)天之氣,經於心尾已分;蒼天之氣,經於危室柳鬼,素天之氣,經於亢氐昂畢;玄天之氣,經於張翼婁胃。所謂戊巳分者,奎璧角軫,則天地之門戶也。夫候之所始,道之所生,不可不通也。所謂上下者,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。左右者,諸上見厥陰,左少陰,右太陽;見少陰,左太陰,右厥陰;見太陰,左少陽,右少陰;見少陽,左陽明,右太陰;見陽明,左太陽,右少陽;見太陽,左厥陰,右陽明。所謂面北而命其位,言其見也。

厥陰在上,則少陽在下,左陽明,右太陰;少陰在上,則陽明在下,左太陽,右少陽;太陰在上,則太陽在下,左厥陰,右陽明;少陽在上,則厥陰在下,左少陰,右太陽;陽明在上,則少陰在下,左太陰,右厥陰;太陽在上,則太陰在下,左少陽,右少陰。所謂面南而命其位,言其見也。

上下相遘,寒暑相臨,氣相得則和,不相得則病。氣相得而病者,以下臨上不當位也。上者右行,下者左行,左右周天,余而復會也。夫變化之用,天垂象,地成形,七曜緯虛,五行麗地。地者,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;虛者,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。形精之動,猶根本之與枝葉也,仰觀其象,雖遠可知也。

地為人之下,太虛之中,大氣舉之也。燥以干之,暑以蒸之,風以動之,濕以潤之,寒以堅之,火以溫之。故風寒在下,燥濕在上,濕氣在中,火遊行其間,寒暑六入,故令虛而化生也。故燥勝則地干,暑勝則地熱,風勝則地動,濕勝則地泥,寒勝則地裂,火勝則地固矣。天地之氣,勝復之作,不形於診也。

《脈法》曰:天地之變,無以脈診。此之謂也。隨氣所在,期於左右。從其氣則和,違其氣則病,不當其位者病,迭移其位者病,失守其位者危,尺寸反者死,陰陽交者死。先立其年,以知其氣,左右應見,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。寒暑燥濕風火,在人合之,萬物以生化。

東方生風,風生木,木生酸,酸生肝,肝生筋,筋生心。其在天為玄,在人為道,在地為化。化生五味,道生智,玄生神,化生氣。神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,在體為筋,在氣為柔,在藏為肝。其性為暄,其德為和,其用為動,其色為蒼,其化為榮,其蟲毛,其政為散,其令宣發,其變摧拉,其盲為隕,其味為酸,其志為怒。怒傷肝,悲勝怒;風傷肝,燥勝風;酸傷筋,辛勝酸。

南方生熱,熱生火,火生苦,苦生心,心生血,血生脾。其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,在體為脈,在氣為息,在藏為心。其性為暑,其德為顯,其用為躁,其色為赤,其化為茂,其蟲羽,其政為明,其令鬱蒸,其變炎爍,其眚燔焫,其味為苦,其志為喜。喜傷心,恐勝喜;熱傷氣,寒勝熱;苦傷氣,咸勝苦。

白話文:

天空的丹氣,運行到牛宿和女宿之間的戊位;黃色的天之氣,運行到心宿和尾宿之間的己位;青色的天之氣,運行經過危宿、室宿、柳宿和鬼宿;白色的天之氣,運行經過亢宿、氐宿、昂宿和畢宿;黑色的天之氣,運行經過張宿、翼宿、婁宿和胃宿。所謂的戊位和己位,就是奎宿、壁宿、角宿和軫宿,它們是天地之間氣機出入的門戶。天候的變化由此開始,陰陽運行的道理由此產生,這些道理是不可不通曉的。

所謂的「上」和「下」,是指一年之中陰陽之氣在不同季節的顯現位置。「左」和「右」是指:當我們看到厥陰之氣時,左邊是少陰之氣,右邊是太陽之氣;看到少陰之氣時,左邊是太陰之氣,右邊是厥陰之氣;看到太陰之氣時,左邊是少陽之氣,右邊是少陰之氣;看到少陽之氣時,左邊是陽明之氣,右邊是太陰之氣;看到陽明之氣時,左邊是太陽之氣,右邊是少陽之氣;看到太陽之氣時,左邊是厥陰之氣,右邊是陽明之氣。這就是面向北方時所觀察到的氣機位置。

厥陰之氣在上時,少陽之氣就在下,左邊是陽明之氣,右邊是太陰之氣;少陰之氣在上時,陽明之氣就在下,左邊是太陽之氣,右邊是少陽之氣;太陰之氣在上時,太陽之氣就在下,左邊是厥陰之氣,右邊是陽明之氣;少陽之氣在上時,厥陰之氣就在下,左邊是少陰之氣,右邊是太陽之氣;陽明之氣在上時,少陰之氣就在下,左邊是太陰之氣,右邊是厥陰之氣;太陽之氣在上時,太陰之氣就在下,左邊是少陽之氣,右邊是少陰之氣。這就是面向南方時所觀察到的氣機位置。

上下之氣相互交會,寒暑之氣相互逼近,氣機相合就會和諧,氣機不合就會生病。氣機相合卻仍然生病,是因為下位的氣機上侵到不該它在的位置。上位的氣機向右運行,下位的氣機向左運行,左右循環一周,最終又會合在一起。天地變化的作用,天體呈現各種星象,地面形成各種形狀,日月五星運行在天空,五行分佈在地上。大地,是承載各種生命形態的地方;天空,是排列各種應合天象的精氣的地方。精氣和形體的運動,就像樹根和枝葉的關係,仰頭觀察天象,即使遠在千里之外,也可以知曉天地的運行道理。

大地在人的下方,處於太虛之中,被大氣托舉著。乾燥之氣使它乾枯,暑熱之氣使它蒸騰,風氣使它震動,濕氣使它滋潤,寒氣使它堅硬,火氣使它溫暖。所以,風寒之氣在下,燥濕之氣在上,濕氣在中,火氣在其中遊走,寒暑之氣六次出入,因此產生各種變化和生命。所以,乾燥之氣過盛,土地就會乾裂;暑熱之氣過盛,土地就會發熱;風氣過盛,土地就會震動;濕氣過盛,土地就會泥濘;寒氣過盛,土地就會凍裂;火氣過盛,土地就會堅固。天地之氣,勝過或被壓制,這些變化不會在脈象中顯現出來。

《脈法》中說:「天地的變化,無法通過脈診來判斷。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要順著氣機所在的位置,觀察它在左右的表現。順應氣機,身體就和諧;違背氣機,身體就會生病;氣機不在它應在的位置就會生病;氣機位置交替變化就會生病;氣機失去它應守的位置就會危險;脈象的寸關尺顛倒就會死亡;陰陽二氣交錯就會死亡。首先要確立當年的氣運,了解氣機的運行規律,觀察左右的應對表現,然後才能判斷人的生死和順逆。寒暑燥濕風火這些氣機在人體中相互作用,與萬物共同生長和變化。

東方產生風氣,風氣產生木氣,木氣產生酸味,酸味滋養肝臟,肝臟滋養筋脈,筋脈滋養心臟。在天上,它表現為玄妙之氣;在人體中,它表現為運行規律;在地面上,它表現為變化。變化產生五種味道,運行規律產生智慧,玄妙之氣產生神明,變化產生氣。神明在天上表現為風,在地上表現為木,在身體表現為筋脈,在氣中表現為柔和,在臟腑中表現為肝臟。它的屬性是溫暖的,它的美德是和諧,它的作用是運動,它的顏色是青色,它的變化是榮盛,它所對應的動物是毛蟲,它的行政是分散,它的命令是宣發,它的變化是摧折,它的災禍是墜落,它的味道是酸味,它的情志是憤怒。憤怒會傷害肝臟,悲傷可以抑制憤怒;風邪會傷害肝臟,乾燥可以抑制風邪;酸味會傷害筋脈,辛辣可以抑制酸味。

南方產生熱氣,熱氣產生火氣,火氣產生苦味,苦味滋養心臟,心臟滋養血液,血液滋養脾臟。在天上,它表現為熱,在地上表現為火,在身體表現為脈搏,在氣中表現為呼吸,在臟腑中表現為心臟。它的屬性是炎熱,它的美德是顯著,它的作用是躁動,它的顏色是紅色,它的變化是茂盛,它所對應的動物是羽蟲,它的行政是光明,它的命令是鬱熱,它的變化是炎熱閃爍,它的災禍是燃燒,它的味道是苦味,它的情志是喜悅。喜悅會傷害心臟,恐懼可以抑制喜悅;熱邪會傷害氣機,寒冷可以抑制熱邪;苦味會傷害氣機,鹹味可以抑制苦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