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文渙

《素問心得》~ 卷上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9)

1. 皮部論

欲知皮部,以經脈為紀者,諸經皆然。陽明之陽,名曰害蜚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陽明之絡也。其色多青則痛,多黑則痹,黃赤則熱,多白則寒,五色皆見,則寒熱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,陽主外,陰主內。少陽之陽,名曰樞持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陽之絡也。

絡盛則入客於經,故在陽者主內,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,諸經皆然。太陽之陽,名曰關樞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陽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少陰之陰,名曰樞儒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陰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,其入經也,從陽部注於經;其出者,從陰內注於骨。

心主之陰,名曰害肩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心主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太陰之陰,名曰關蟄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陰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凡十二經絡脈者,皮之部也。是故百病之始生也,必先於皮毛;邪中之則腠理開,開則入客於絡脈;留而不去,傳入於經;留而不去,傳入於腑,廩於腸胃。

邪之始入於皮也,泝然起毫毛,開腠理;其入於絡也,則絡脈盛色變;其入客於經也,則感虛乃陷下;其留於筋骨之間,寒多則筋攣骨痛,熱多則筋弛骨消,肉爍㬷破,毛直而敗。皮者,脈之部也。邪客於皮,則腠理開,開則邪入客於絡脈;絡脈滿則注於經脈;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。

故皮者有分部,不與,而生大病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你想了解皮部(即皮膚)的運作,我們可以依據經脈的理論來說明,這種情況在所有的經脈中都是如此。

陽明經的陽氣,被稱為「害蜚」,無論上半身還是下半身都遵循相同的原理。當你觀察身體的某一部位,發現有浮現於表面的絡脈,這些就是陽明經的絡脈。如果這些絡脈呈現多青色,可能表示疼痛;多黑色,可能是風濕或關節炎;黃赤色,可能代表發熱;多白色,可能表示寒冷。如果五種顏色都出現,那可能同時存在寒熱兩種症狀。絡脈過盛,會影響到經脈。陽主外,陰主內。

少陽經的陽氣,被稱為「樞持」,同樣的原則適用於上下半身。當你看到皮膚表層有浮絡,那就是少陽經的絡脈。

太陽經的陽氣,被稱為「關樞」,上下半身同樣適用這個原則。當你看到皮膚表層有浮絡,那就是太陽經的絡脈。

少陰經的陰氣,被稱為「樞儒」,上下半身同樣適用這個原則。當你看到皮膚表層有浮絡,那就是少陰經的絡脈。

心主的陰氣,被稱為「害肩」,上下半身同樣適用這個原則。當你看到皮膚表層有浮絡,那就是心主的絡脈。

太陰經的陰氣,被稱為「關蟄」,上下半身同樣適用這個原則。當你看到皮膚表層有浮絡,那就是太陰經的絡脈。

總結來說,十二條經絡的脈絡,其實就是皮部(皮膚)的一部分。所以,大部分疾病的開始,通常都是從皮毛開始。邪氣侵入後,會使腠理(皮膚和肌肉間的連接組織)張開,然後進入絡脈。如果邪氣停留不走,就會傳入經脈;如果還是停留不走,就會傳入腑臟,影響腸胃。

邪氣初入皮膚時,可能會引起汗毛豎立,腠理張開。當邪氣進入絡脈,絡脈會顯得過於充盈,顏色也會有所變化。當邪氣進入經脈,身體可能因虛弱而陷入低落。如果邪氣留在筋骨之間,寒氣過多會導致筋肉抽搐、骨頭疼痛;熱氣過多會導致筋肉鬆弛、骨頭萎縮,皮膚也可能出現破損,汗毛變得直挺且脆弱。

皮膚是脈絡的一部分。邪氣侵入皮膚,腠理就會張開,邪氣就能進入絡脈。絡脈過於充盈,就會影響到經脈。經脈過於充盈,就會影響到腑臟。

所以,皮膚有其自己的分佈區域,如果不能適當地保護,就可能引發嚴重的疾病。

2. 經絡論

經有常色,而絡無常變。心赤、肺白、肝青、脾黃、腎黑,皆亦應其經絡之色也。陰絡之色應其經,陽絡之色變無常,隨四時而行也。寒多則凝泣,凝泣則青黑;熱多則淖澤,淖澤則黃赤。此皆常色,謂之無病。五色具見者,謂之寒熱。

白話文:

【經絡理論】

經脈通常會顯現出固定的顏色,而絡脈的顏色則會有變化。心臟相關的部位呈現紅色,肺部相關的部位是白色的,肝臟相關的部位顯示為青色,脾臟相關的部位為黃色,腎臟相關的部位則是黑色,這些都和其對應的經絡顏色相呼應。

陰絡的顏色會反映其對應的經脈顏色,而陽絡的顏色則會隨著四季的變化而變化。如果寒氣過重,血液就會凝固,這時絡脈的顏色就會呈現青黑色;如果熱氣過重,血液會變得濕潤光澤,絡脈的顏色就會顯示為黃紅色。這些都是正常的顏色表現,表示身體沒有疾病。但如果五種顏色同時出現,那就表示身體可能出現了寒熱失調的情況。

3. 氣穴論

氣穴三百六十五,以應一歲。臟俞五十穴,腑俞七十二穴,熱俞五十九穴,水俞五十七穴,頭上五行行五,五五二十五穴,中𦛗兩傍各五,凡十穴,大椎上兩傍各一,凡二穴,目瞳子浮白二穴,兩髀厭分中二穴,犢鼻二穴,耳中多所聞二穴,眉本二穴,完骨二穴、頂中央一穴,枕骨二穴,上關二穴,大迎二穴,下關二穴,天柱二穴,巨虛上下廉四穴,曲牙二穴,天突一穴,天府二穴,天牖二穴,扶突二穴,天䆫二穴,肩解二穴,關元一穴,委陽二穴,肩貞二穴,瘖門一穴,齊一穴,胸俞十二穴,背俞二穴,膺俞十二穴,分肉二穴,踝上橫二穴,陰陽蹻四穴。水俞在諸分,熱俞在氣穴,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,大禁二十五,在天府下五寸。

凡三百六十五穴,針之所由行也。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,亦以應一歲。肉之大會為谷,肉之小會為溪。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,亦應一歲。孫絡之脈別經者,其血盛而當瀉者,亦三百六十五脈,並注於絡,傳注十二絡脈,非獨十四絡脈也,內解瀉於中者十脈。

白話文:

[氣穴理論]

人體共有三百六十五個氣穴,象徵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。其中,臟器相關的腧穴有五十個,腑器相關的腧穴有七十二個,專治熱症的腧穴有五十九個,專治水濕疾病的腧穴有五十七個。頭部有五行行五的腧穴,每行五個,共二十五個。在中庭兩側各有五個腧穴,總計十個。大椎骨上方兩側各有腧穴一個,共兩個。眼瞳和浮白穴各二個,大腿根部厭分中穴兩個,犢鼻穴兩個,耳中有助聽力的腧穴兩個,眉毛起始處腧穴兩個,完骨穴兩個,頭頂中央有一個腧穴,枕骨有腧穴兩個,上關穴兩個,大迎穴兩個,下關穴兩個,天柱穴兩個,巨虛上下廉穴共四個,曲牙穴兩個,天突穴一個,天府穴兩個,天牖穴兩個,扶突穴兩個,天䆫穴兩個,肩解穴兩個,關元穴一個,委陽穴兩個,肩貞穴兩個,瘖門穴一個,齊穴一個。胸部腧穴有十二個,背部腧穴有兩個,胸部腧穴有十二個,肌肉間隙腧穴有兩個,踝骨上方橫向的腧穴有兩個,陰陽蹻脈的腧穴有四個。水濕腧穴分佈在全身各處,熱症腧穴在氣穴上,寒熱交錯的腧穴在兩骸厭中穴,大禁腧穴有二十五個,位於天府穴下方五寸處。

總計三百六十五個腧穴,是針灸治療的主要途徑。孫絡脈有三百六十五個穴會,同樣象徵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。大的肌肉匯聚處稱為「谷」,小的肌肉匯聚處稱為「溪」。三百六十五個溪谷穴會,也象徵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。孫絡脈中的分支,血流旺盛需要瀉出的,也有三百六十五條,這些脈絡與十二絡脈相連,不僅僅是十四絡脈,其中十條脈絡可以深入身體內部進行調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