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心得》~ 卷上 (15)
卷上 (15)
1. 舉痛論
五臟六腑,固盡有部,視其五色,黃赤為熱,白為寒,青黑為痛,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。百病生於氣也。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寒則氣收,炅則氣泄,驚則氣亂,勞則氣耗,思則氣結,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泄,故氣上矣。喜則氣和志達,榮衛通利,故氣緩矣。
悲則心系急,肺布葉舉,而上焦不通,榮衛不散,熱氣在中,故氣消矣。恐則精卻,卻則上焦閉,閉則還氣,還則下焦脹,故氣不行矣。寒則腠理閉,氣不行,故氣收矣。炅則腠理開,榮衛通,汗大泄,故氣泄。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矣。勞則喘息汗出,外內皆越,故氣耗矣。
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。
白話文:
[舉痛論]內容如下:
人體的五臟六腑,各自有其部位,觀察臉上的顏色可以知道健康狀況,臉色黃赤表示體內有熱,臉色白顯示有寒,臉色青黑則可能有疼痛,這些都是肉眼可見的徵兆。
所有的疾病都是由氣產生的。當你生氣時,氣會往上衝;開心時,氣會變得平和,身心舒暢;悲傷時,氣會消散;恐懼時,氣會下沉;寒冷時,氣會收縮;天熱時,氣會散發;驚嚇時,氣會混亂;過度勞累時,氣會耗損;思慮過重時,氣會凝結。生氣到極點可能會導致嘔血或急性腹瀉,這是因為氣上衝所致。開心時,心情和暢,氣血運行順暢,所以氣會平和。
悲傷時,心臟的系統緊張,肺部的葉片會抬起,上半身的通道就會堵塞,氣血無法正常分散,熱氣聚集在身體中間,所以氣會消散。恐懼時,精氣退縮,上半身的通道關閉,氣就回流,下半身就會脹大,所以氣就不流通了。寒冷時,皮膚的毛孔關閉,氣無法流通,所以氣會收縮。天熱時,毛孔打開,氣血運行順暢,大量出汗,所以氣會散發。受到驚嚇時,心無所依,神無所歸,思慮無定,所以氣會混亂。勞累時,會喘息、出汗,內外都超越了負荷,所以氣會耗損。
思慮時,心有存想,精神集中,正常的氣會停留而不再流通,所以氣會凝結。
2. 腹中論
夫芳草之氣美,石藥之氣悍,二者其氣急疾堅勁,故非緩心和人,不可以服此二者。夫熱氣慓悍,藥氣亦然,二者相遇,恐內傷脾。脾者土也,而惡木,服此藥者,至甲乙日更論。
白話文:
關於腹部健康的討論中,有這樣的觀點:芬芳的草藥與礦物藥材的藥性都十分強烈,兩者的藥力迅速且強韌。因此,若非心態平和、性格溫和的人,是不宜服用這兩類藥材的。因為熱性的藥物藥效猛烈,與人的熱氣相結合時,可能會對脾臟造成內部傷害。要知道,脾臟在五行中屬土,而土最怕木克,所以對於服用這類藥物的人,在每週的星期一或二(干支紀日中的甲乙日)需要特別討論和注意。
3. 風論
風者,百病之長也。至其變化,乃為他病也。肺風之狀,多汗惡風,色皏然白,時咳短氣,晝日則差,暮則甚,診在眉上,其色自。心風之狀,多汗,惡風,焦絕,善怒嚇,赤色,病甚則言不可快,診在口,其色赤。肝風之狀,多汗惡風,善悲,色微蒼,嗌乾善怒,時憎女子,診在目下,其色青。
脾風之狀,多汗惡風,身體怠墮,四肢不欲動,色薄微黃,不嗜食,診在鼻上,其色黃。腎風之狀,多汗惡風,面龐然浮腫,脊痛不能正立,其色炲,隱曲不利,診在肌上,其色黑。胃風之狀,頸多汗惡風,飲食不下,鬲塞不通,腹善滿,失衣則䐜脹,食寒則泄,診形瘦而腸大。首風之狀,頭面多汗惡風,當先風一日則病甚,頭痛不可以出內,至其風日,則病少愈。
漏風之狀,或多汗,常不可單衣,食則汗出,甚則身汗,喘息惡風,衣常濡,口乾善渴,不能勞事。泄風之狀,多汗,汗出泄衣上,口中乾,上漬其風,不能勞事,身體盡痛則寒。
白話文:
【風論】
風邪,可說是各種疾病的根源。一旦風邪侵入人體,經過變化,便可能轉變為其他疾病。以下是各部位受到風邪影響的症狀:
肺受風影響的情況,會有大量出汗、怕風的現象,臉色會顯得蒼白,時常咳嗽且呼吸短促,白天狀況較好,到了晚上則病情加重,診斷位置在眉毛上方,該處皮膚顏色會呈現自然色。
心受風影響的情況,同樣會有大量出汗、怕風的現象,情緒焦躁易怒,臉色泛紅,病情嚴重時說話會口齒不清,診斷位置在嘴部,該處皮膚顏色會呈紅色。
肝受風影響的情況,會有大量出汗、怕風的現象,容易感到悲傷,臉色略帶青色,喉嚨乾燥且易怒,偶爾會無故討厭女性,診斷位置在眼睛下方,該處皮膚顏色會呈青色。
脾受風影響的情況,會有大量出汗、怕風的現象,身體感到疲倦乏力,四肢不想活動,臉色偏黃,食慾不佳,診斷位置在鼻子上方,該處皮膚顏色會呈黃色。
腎受風影響的情況,會有大量出汗、怕風的現象,臉部會浮腫,脊椎疼痛無法挺直站立,臉色晦暗,腰部活動不靈活,診斷位置在肌肉上方,該處皮膚顏色會呈黑色。
胃受風影響的情況,脖子會大量出汗、怕風,吃下的食物不易消化,胃部感覺堵塞,腹部常感脹滿,若衣服穿得太少,腹部會有脹感,吃了冷食會拉肚子,身體形狀消瘦,腸子部分卻顯得較大。
頭部受風影響的情況,頭部和臉部會大量出汗、怕風,風來前一天病情會更嚴重,頭痛到無法正常生活,到了風大的日子,病情會稍微減輕。
漏風的情況,可能有大量出汗,無法穿著單薄的衣服,進食時會流汗,嚴重時全身都會出汗,呼吸急促且怕風,衣物常被汗水浸濕,口乾舌燥且容易口渴,無法從事勞力工作。
泄風的情況,會有大量出汗,汗水滴落在衣服上,口乾舌燥,風邪向上沖,無法從事勞力工作,全身疼痛且感到寒冷。
4. 痹論
痹者,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。凡痹之客五臟者:肺痹者,煩滿喘而嘔;心痹者,脈不通,煩則心下鼓,暴上氣而喘,嗌乾善噫,厥氣上則恐;肝痹者,夜臥則驚,多飲數小便,上為引如懷;腎痹者,善脹,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;脾痹者,四肢解墮,發咳嘔汁,上為大塞;腸痹者,數飲而出不得,中氣喘爭,時發飧泄;胞痹者,少腹膀胱按之內痛,若沃以湯,澀於小便,上為清涕。
淫氣喘息,痹聚在肺;淫氣憂思,痹聚在心;淫氣遺溺,痹聚在腎;淫氣之竭,痹聚在肝;淫氣肌絕,痹聚在脾。榮者,水穀之精氣也,和調於五臟,灑陳於六腑,乃能入於脈也,故循脈上下,貫五臟,絡六腑也。衛者,水穀之悍氣也,其氣慓疾滑利,不能入於脈也,故循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,熏於肓(音荒)膜,散於胸腹。逆其氣則病,從其氣則愈。
不與風寒濕氣合,故不為痹。凡痹之類,逢寒則蟲,逢熱則縱。
白話文:
[痹論]所講的是,各種痹症是因為在特定季節中,人體再次受到風、寒、濕三種氣候影響所導致的。當痹症影響到五臟時,各有不同的表現:
如果影響到肺,會感到胸悶、喘息且有嘔吐的現象;
如果影響到心,脈搏可能不正常,會有心悸、胸口悶痛,突然間上氣不接下氣地喘息,喉嚨乾燥易打嗝,氣往上衝時會感到恐懼;
如果影響到肝,夜晚睡眠時容易受驚,喝水頻繁但小便次數多,上腹部會有脹痛感;
如果影響到腎,會有腹部脹大的感覺,用臀部代替腳跟行走,用背部代替頭部支撐身體;
如果影響到脾,四肢無力,咳嗽且嘔出液體,上腹部有堵塞感;
如果影響到腸道,喝水頻繁但排尿困難,中氣不足,呼吸困難,偶爾會發生未消化食物隨糞便排出的情況;
如果影響到膀胱,下腹部按壓會感到內部疼痛,就像被熱水燙過一樣,小便時尿道不順暢,上呼吸道會產生清鼻涕。
過度的氣喘,會使痹症聚集在肺部;過度的憂慮思考,會使痹症聚集在心臟;尿失禁,會使痹症聚集在腎臟;過度的疲勞,會使痹症聚集在肝臟;肌肉萎縮,會使痹症聚集在脾臟。營養,是從食物中吸收的精華氣血,能調和五臟,分佈於六腑,進入血液循環,所以能夠沿著血管上下流動,貫穿五臟,連繫六腑。衛氣,是食物中的強悍之氣,這種氣質輕快、滑順,無法進入血管,所以會在皮膚和肌肉之間循環,溫暖內臟,散佈在胸腹之間。如果逆著這種氣質,就會生病;如果順著這種氣質,就能康復。
如果不和風、寒、濕三種氣候相結合,就不會形成痹症。所有痹症類型,遇到寒冷就會收縮,遇到熱度就會鬆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