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心得》~ 卷上 (14)
卷上 (14)
1. 氣厥論
腎移寒於脾,癰腫,少氣。脾移寒於肝,癰腫,筋攣。肝移寒於心,狂,隔中。心移寒於肺,肺消;肺消者,飲一溲二,死不治。肺移寒於腎,為湧水;湧水者,按腹不堅,水氣客於大腸,疾行則鳴濯濯,如囊裹漿,水之病也。脾移熱於肝,則為驚衄。肝移熱於心,則死。心移熱於肺,傳為鬲消。
肺移熱於腎,傳為柔痙。腎移熱於脾,傳為虛,腸澼死,不可治。胞移熱於膀胱,則癃溺血。膀胱移熱於小腸,鬲腸不便,上為口糜。小腸移熱於大腸,為慮(音復)瘕,為沉。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又謂之食亦。胃移熱於膽,亦曰食亦。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;鼻淵者,濁涕下不止也,傳為衄衊(音滅)瞑目。
故得之氣厥也。
白話文:
[氣厥論]
當腎臟的寒氣轉移到脾臟時,人體會出現腫塊,並伴隨呼吸短淺的症狀。若脾臟的寒氣轉移到肝臟,也會形成腫塊,且有肌肉抽搐的情況。當肝臟的寒氣轉移到心臟,可能導致精神失常,以及胸膈部位的不適。心臟的寒氣轉移到肺臟,會造成肺部功能衰退;這種肺部衰退的情況,患者喝水後尿量會加倍,這種病症是無法救治的。
肺臟的寒氣轉移到腎臟,會引發水腫;水腫的特徵是腹部雖看似不硬實,但水氣已滲入大腸,快速行走時,腹部會發出如水波般的聲音,如同袋子裏裝著液體,這是水病的表現。脾臟的熱氣轉移到肝臟,可能會導致驚嚇與鼻血。肝臟的熱氣轉移到心臟,則可能致命。心臟的熱氣轉移到肺臟,則可能形成膈肌消耗病。
肺臟的熱氣轉移到腎臟,可能導致肌肉柔軟無力的痙攣。腎臟的熱氣轉移到脾臟,可能造成虛弱,嚴重時導致腸道出血,這類病症很難治療。子宮的熱氣轉移到膀胱,可能導致排尿困難及尿血。膀胱的熱氣轉移到小腸,會影響腸胃功能,造成口腔潰瘍。小腸的熱氣轉移到大腸,可能形成腸道腫塊或下沉感。大腸的熱氣轉移到胃部,患者可能食慾旺盛卻體重減輕,這也被稱為「食亦」。胃部的熱氣轉移到膽囊,同樣被稱為「食亦」。膽囊的熱氣轉移到腦部,可能導致額頭疼痛及鼻竇炎;鼻竇炎的特徵是鼻涕不斷流出,進一步可能導致流鼻血及視力模糊。
這些病症皆由氣厥引起。
2. 咳論
乘秋則肺先受邪,乘春則肝先受之,乘夏則心先受之,乘至陰則脾先受之,乘冬則腎先受之。肺咳之狀,咳而喘息有音,甚則唾血。心咳之狀,咳則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狀,甚咳則咽腫喉痹。肝咳之狀,咳則兩脅下痛,甚則不可以轉,轉則兩胠下滿。脾咳之狀,咳則右脅下痛,隱隱引肩背,甚則不可以動,動則咳劇。
腎咳之狀,咳則腰背相引而痛,甚則咳涎。五臟之久咳,乃移於六腑。脾咳不已,則胃受之;胃咳之狀,咳而嘔,嘔甚則長蟲出。肝咳不已,則膽受之;膽咳之狀,咳嘔膽汁。肺咳不已,則大腸受之;大腸咳狀,咳而遺失。心咳不已,則小腸受之;小腸咳狀,咳而失氣,氣與咳俱失。
腎咳不已,則膀胱受之;膀胱咳狀,咳而遺溺。久咳不已,則三焦受之;三焦咳狀,咳而腹滿,不欲食飲。此皆聚於胃,關天於肺,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。治藏者,治其俞;治府者,治其合;浮腫者,治其經。
白話文:
[咳嗽討論]
如果在秋天感染病邪,肺臟最先受到影響;若是在春天感染,則是肝臟首當其衝;夏天則心臟先受到侵害;濕土季節(至陰)則是脾臟最易受邪;冬天則腎臟最易受到影響。
肺臟引起的咳嗽,會伴有喘息和聲音,嚴重時甚至會吐血。心臟引起的咳嗽,會感到心口疼痛,喉嚨像有東西卡住,嚴重時咽喉會腫脹且呼吸困難。肝臟引起的咳嗽,會感到兩側脅肋下疼痛,嚴重時無法翻身,一翻身兩側脅下就會感到悶脹。脾臟引起的咳嗽,會感到右側脅下疼痛,隱隱作痛牽連到肩背,嚴重時不能動彈,一動就咳嗽加劇。
腎臟引起的咳嗽,會感到腰背相連疼痛,嚴重時會咳出涎沫。長期咳嗽不止,病邪會進一步影響六腑。如果脾臟咳嗽不止,則會影響胃部;胃部咳嗽的表現為咳嗽伴隨嘔吐,嚴重時會嘔出寄生蟲。肝臟咳嗽不止,則會影響膽囊;膽囊咳嗽的表現為咳嗽伴隨嘔吐膽汁。肺臟咳嗽不止,則會影響大腸;大腸咳嗽的表現為咳嗽伴隨失禁。心臟咳嗽不止,則會影響小腸;小腸咳嗽的表現為咳嗽伴隨漏氣,氣和咳嗽一同失去控制。
腎臟咳嗽不止,則會影響膀胱;膀胱咳嗽的表現為咳嗽伴隨尿失禁。長期咳嗽不止,則會影響三焦;三焦咳嗽的表現為咳嗽伴隨腹部脹滿,不想飲食。這些問題都會聚集在胃部,並影響肺臟,讓人產生多痰、面部浮腫以及氣喘的症狀。
治療臟器的疾病,應從俞穴入手;治療腑器官的疾病,應從合穴著手;對於面部浮腫的情況,應從經絡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