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心得》~ 卷上 (13)
卷上 (13)
1. 寶命全形論
形之疾病,莫知其情,留淫日深,著於骨髓。夫鹽之味鹹者,其氣令器津泄;弦絕者,其音嘶敗;水敷者,其葉發;病深者,其聲噦;人有此三者,是謂壞府,毒藥無治,短針無取,此皆絕皮傷肉,血氣爭黑。水得金而伐,火得水而滅,土得水而達,金得火而缺,水得土而絕。萬物盡然,不可勝竭。
白話文:
關於身體的疾病,我們往往無法完全瞭解其詳情,但當疾病日漸深入,最終會影響到骨髓。就像鹽的味道是鹹的,它會使容器中的液體滲出;琴絃斷了,聲音就會嘶啞;水分充足的,它的葉子就會茂盛;病重的人,他的聲音會沙啞。如果一個人有這三種情況,就表示內臟已受損,用藥無效,針灸也難以治療,這些都是皮膚和肌肉已經受到損傷,血氣混亂的表現。
五行相剋:金能剋木,所以水能通過金來減少木的生長;水能剋火,所以水能熄滅火;土能剋水,所以水遇到土會被阻擋;火能剋金,所以火能使金熔化;水能剋土,所以水能沖刷掉土。萬物之間的相剋關係都是這樣,無法一一窮盡。
2. 八正神明論
天溫日明,則人血淖液,而衛氣浮,故血易瀉,氣易行;天寒日陰,則人血凝泣,而衛氣沉。月始生,則血氣始精,衛氣始行;月郭滿,則血氣實,肌肉堅;月郭空,則肌肉減,經絡虛,衛氣去,形獨居。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。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,兩虛相感,其氣至骨,入則傷五臟。
故曰:天忌不可不知也。正邪者,身形若用力,汗出腠理開,逢虛風,其中人也微,故莫知其情,莫見其形。上工救其萌牙,下工救其已成,救其已敗。故養神者,必知形之肥瘦,榮衛血氣之盛衰。血氣者,人之神,不可不謹養。
白話文:
【八正神明論】
當天空溫暖、日照充足,人體內的血液會變得較為流暢,防禦氣息也會浮動,因此血液容易排出,氣息也容易運行;反之,當天氣寒冷、日照不足,人體內的血液會變得凝滯,防禦氣息也會下沉。月亮初升之時,人的血氣開始精純,防禦氣息開始運行;月圓之時,血氣充盈,肌肉堅韌;而月虧之時,肌肉會減弱,經絡虛弱,防禦氣息消散,只剩下形體獨自存在。所以我們要根據天氣的變化來調節自身的血氣。
當身體虛弱時又遇到天氣虛弱(如月虧),兩種虛弱相互影響,病氣可能會深入骨髓,進入人體後就會傷害五臟。
因此有句話說:對於天象的禁忌,我們不可以不知道。正邪之氣,當身體過度勞累,汗出皮膚毛孔打開,如果這時候遇到虛風,它侵入人體的程度很輕微,所以往往人們不會察覺到這種情況,也看不見它的形狀。高明的醫生在病態剛萌芽時就進行救治,而水平一般的醫生則是在病態已經形成後才進行救治,甚至是在病情已經惡化後才救治。所以,養護精神的人,必須瞭解身體的胖瘦,以及營養、防禦和血氣的旺盛或衰退。血氣,是人的生命之源,不可不慎重地養護。
3. 離合真邪論
天有宿度,地有經水,人有經脈。天地溫和,則經水安靜;天寒地凍,則經水凝泣;天暑地熱,則經水沸溢;卒風暴起,則經水波浦而隴起。夫邪之入於脈也,寒則血凝泣,暑則氣淖澤,虛邪因而入客,亦如經水之得風也。
白話文:
天空中有固定的星辰位置,地面上有固定的水流路徑,人體內則有固定的經脈路線。當天氣溫和、大地平和時,地上的水流就會安靜平穩;若天氣嚴寒、地面冰凍,水流則會凝固不暢;天氣酷熱、地面燥熱時,水流則會沸騰氾濫;突然間狂風大作,水流則會波濤洶湧並形成波浪。同樣的,當邪氣侵入人體的經脈時,如果體寒,血液就會凝固不暢;如果體熱,體內氣血則會變得稀薄。此時,虛邪之氣乘機侵入人體,就像地上的水流受到風吹一樣,會產生各種變化。
4. 通評虛實論
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。氣虛者,肺虛也;氣逆者,足寒也。非其時則生,當期時則死。余藏皆如此。夫虛實者,皆從其物類始,故五臟骨肉滑利,可以長久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病邪旺盛,病情就會顯得實證;若正氣或精氣被大量消耗,則會呈現虛證。所謂氣虛,通常指的是肺氣虛;而氣機逆亂,則常伴隨著腳部冰冷的症狀。如果這種狀態發生在不應該出現的季節,病人可能還能存活;但若在該季節出現這種情況,就可能會致命。其他的臟器出現類似的情況,道理亦是如此。虛證和實證,往往都是從某種特定的病因開始的。因此,如果五臟、骨骼、肌肉都能保持順暢滑利,那麼人就可以活得更長久。
5. 太陰陽明論
限者,天氣也,主外;陰者,地氣也,主內。故陽道實,陰道虛。故犯賊風虛邪者,陽受之;食飲不節,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。陽受之,則入六腑;陰受之,則入五藏。入六腑,則身熱,不時臥,上為喘籲;入五臟,則䐜滿閉塞,下為飧泄,久為腸澼。故喉主天氣,咽主地氣。
故陽受風氣,陰受濕氣。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,而下行循臂至指端;陽氣從手上行至頭,而下行至足。故曰:陽病者,上行極而下;陰病者,下行極而上。故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;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四肢皆稟氣於胃,而不得至經,必因於脾,乃得稟也。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四支不得稟水穀氣,氣日以衰,脈道不利,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:
[太陰陽明論]
「限」指的是天氣,影響身體外部;「陰」指的是地氣,影響身體內部。因此,陽道(身體的陽性機能)通常較為強健,陰道(身體的陰性機能)則較為虛弱。當人遭受風邪或虛邪侵襲時,是身體的陽性機能首先受到影響;如果飲食不節制,生活作息不正常,則會影響到身體的陰性機能。如果陽性機能受到影響,疾病會進入六腑(膽、胃、小腸、大腸、膀胱、三焦);如果是陰性機能受到影響,疾病則會進入五臟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)。當疾病進入六腑,人會出現發燒、失眠等症狀,甚至引發呼吸困難;若進入五臟,則可能導致腹脹、便祕,長時間下來會有腸炎等問題。所以,喉部主管天氣(外界環境),咽部主管地氣(身體內部)。
陽性機能負責對抗風氣,陰性機能則負責對抗濕氣。陰氣從腳開始,向上到頭部,再向下沿著手臂到手指尖;陽氣則從手開始,向上到頭部,再向下到腳。因此,陽性機能的疾病會由上往下發展,陰性機能的疾病則會由下往上擴散。所以,受到風邪影響的人,最先受到影響的是身體的上半部;受到濕氣影響的人,則是身體的下半部最先受到影響。四肢的運作能量都來自胃,但無法直接獲得,必須通過脾臟的轉化才能得到。現在脾臟生病了,無法幫忙胃部運送所需的津液,四肢得不到水谷之氣,氣力逐漸衰退,脈絡運行不暢,致使筋骨肌肉都缺乏養分,無法維持正常的生長與運作。
6. 陽明脈解篇
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。陽盛則四肢實。
白話文:
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所在。當陽氣旺盛時,四肢就會強壯有力。
7. 熱論篇
人之傷於寒也,則為病熱,熱雖甚不死;其兩感於寒而病者,必不免於死。傷寒一日,巨陽受之,故頭項痛,腰脊強;二日陽明受之,陽明主肉,其脈俠鼻,絡於目,故身熱,目疼而鼻乾,不得臥也;三日少陽受之,少陽主膽,其脈循脅絡於耳,故胸脅痛而耳聾。三陽經絡皆受其病,而未入於藏者,故可汗而已。
四日太陰受之,太陰脈布胃中,絡於嗌,故腹滿而嗌乾;五日少陰受之,少陰脈貫腎,絡於肺,系舌本,故口燥舌乾而渴;六日厥陰受之,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,故煩滿而囊縮。三陰三陽、五臟六腑皆受病,榮衛不行,五臟不通,則死矣。
其不兩感於寒者,七日巨陽病衰,頭痛少愈;八日陽明病衰,身熱少愈;九日少陽病衰,耳聾微聞;十日太陰病衰,腹減如故,則思飲食;十一日少陰病衰,渴止不滿,舌乾已而嚏;十二日厥陰病衰,囊縱,少腹微下,大氣皆去,病日已矣。其病兩感於寒者,一日,則巨陽與少陰俱病,則頭痛,口乾而煩滿;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,則腹滿,身熱,不欲食,譫言;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,則耳聾,囊縮而厥。水漿不入,不知人,六日死。
陽明者,十二經脈之長也。其血氣盛,故不知人。三日,其氣乃盡,故死矣。先夏至日者為病溫,後夏至日者為病暑。
白話文:
[熱論篇]內容如下:
人在受到寒氣侵襲時,會發燒,即使燒得很厲害,通常不會因此喪命;但如果同時受到兩種寒氣的影響導致疾病,就很可能無法倖免於死亡。受寒的第一天,是身體的巨陽(即膀胱經)最先受到影響,所以會感到頭痛、頸部和腰部僵硬;第二天,影響到的是陽明(即胃經),因陽明經主要支配肌肉,其脈絡在鼻子旁邊,連接眼睛,所以會有身體發熱,眼睛疼痛和鼻子乾燥,並且無法安睡的症狀;第三天,影響的是少陽(即膽經),少陽主膽,其脈絡沿著肋骨,連接到耳朵,因此會出現胸脅痛和耳鳴。如果這三個陽經受到影響,但病氣尚未深入內臟,一般來說,用發汗的方法就能治療。
第四天,影響到了太陰(即脾經),太陰經的脈絡遍佈胃部,連接到咽喉,所以會有腹部脹滿和咽喉乾燥的症狀;第五天,影響到的是少陰(即腎經),少陰脈貫穿腎臟,連接到肺部,與舌根相聯,因此會有口乾舌燥和口渴的症狀;第六天,影響到了厥陰(即肝經),厥陰脈沿著生殖器,連接到肝臟,所以會感到煩躁不安,且男性可能會有睪丸收縮的現象。當三陰三陽,五臟六腑都受到病氣影響,營衛功能失調,五臟運作不暢,人就會死亡。
對於那些沒有同時受到兩種寒氣影響的人,第七天,巨陽的病症開始減輕,頭痛會有所緩解;第八天,陽明的病症開始減輕,身體發熱的情況會有所改善;第九天,少陽的病症開始減輕,聽力開始恢復;第十天,太陰的病症開始減輕,腹部脹滿的症狀會減少,回復到原本狀態,且開始有想進食的慾望;第十一天,少陰的病症開始減輕,口渴和腹部脹滿的症狀會消失,舌頭乾燥的情況也會好轉,並且開始打噴嚏;第十二天,厥陰的病症開始減輕,睪丸恢復正常,小腹稍微下垂,整體氣色恢復,病情逐漸好轉。然而,對於那些同時受到兩種寒氣影響的人,第一天,巨陽和少陰都會受到影響,出現頭痛,口乾,以及腹部脹滿的症狀;第二天,陽明和太陰都會受到影響,出現腹部脹滿,身體發熱,不想吃東西,並且可能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;第三天,少陽和厥陰都會受到影響,出現聽力下降,睪丸收縮,以及四肢冰冷的症狀。若無法攝取液體,失去意識,六天後就會死亡。
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中最強壯的一條,因此,當它受到影響時,人會失去意識。然而,三天後,其氣力耗盡,人就會死亡。在夏至前得的病被稱為溫病,在夏至後得的病則被稱為暑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