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文渙

《素問心得》~ 卷上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2)

1. 天元紀大論

天有五行御五位,以生寒暑燥濕風;人有五臟化五氣,以生喜怒思憂恐。故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,陰陽不測謂之神,神用無方謂之聖。夫變化之為用也,在天為玄,在人為道,在地為化;化生五味,道生智,玄生神。神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;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,在天為濕,在地為土;在天為燥,在地為金;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。故在天為氣,在地成形,氣形相感而化生萬物矣。

白話文:

天地運行有五種基本元素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掌管五個方向,形成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的自然氣候。人體有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生成五種氣息,導致喜、怒、思、憂、恐的情緒。所以自然萬物的誕生叫做化育,事物發展到極致叫做變化,陰陽交替運行的變化奧妙難以預測叫做神,神的運用沒有固定法則叫做聖。變化這個規律在天體上體現為玄妙莫測,在人體上體現為生命的道理,在地球上體現為化育萬物。化育生成五味,生命的道理產生智慧,玄妙莫測產生神靈。神靈在天體上體現為風,在地球上體現為樹木;在天體上體現為熱,在地球上體現為火;在天體上體現為濕,在地球上體現為土壤;在天體上體現為燥,在地球上體現為金屬;在天體上體現為寒,在地球上體現為水。所以神靈在天體上體現為氣,在地球上則形成了物質形體;氣和形體相互作用,化育出萬物。

然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;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;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也;金木者,生成之終始也。氣有多少,形有盛衰,上下相召,而損益彰矣。太虛寥廓,肇基化元,萬物資始,五運終天,布氣真靈,總統坤元,九星懸朗,七曜周旋,曰陰曰陽,曰柔曰剛,幽顯既位,寒暑弛張,生生化化,品物咸章。陰陽之氣,各有多少,故曰三陰三陽也。

白話文:

天地是萬物的上下之源;陰陽是左右的道路;水火是陰陽的象徵;金木是生成萬物的始末。氣的多少決定了形體的強弱,上下相互呼應,損益明顯。浩瀚無垠的宇宙,孕育著萬物的起源。五運主宰天地,佈下真靈的氣息,統領著大地。九顆星宿懸掛明亮,七曜在空中運行。陽光和陰影,柔弱和堅強,都已確立了各自的位置。寒暑之氣交替變化,萬物生生滅滅,品類繁多,萬物昌盛。陰陽之氣,各自有陰有陽,所以稱為三陰三陽。

形有盛衰,謂五行之治,各有太過不及也。故其始也,有餘而往,不足隨之;不足而往,有餘從之。知迎知隨,氣可與期,應天為天符,承歲為歲直,三合為治。寒暑燥濕風火,天之陰陽也,三陰三陽上奉之;木火土金水火,地之陰陽也,生長化收藏下應之。天以陽生陰長,地以陽殺陰藏。

白話文:

萬物的形體有興盛和衰落,這是指五行在人體中的作用,各有其過盛和不足之處。所以當五行開始興盛時,過剩的會向外釋放,不足的會隨之而來;不足的開始釋放時,過剩的會接續而來。明白五行盛衰的規律,可以預測氣血的變化,順應自然法則,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。寒暑燥濕風火是天地的陰陽之氣,人體的三陰三陽之氣受到它們的影響;木火土金水五行為地上的陰陽之氣,人體的生長化收藏受到它們的支配。天地之間,陽氣上升,陰氣下降;陽氣具有生髮的作用,陰氣具有收藏的作用。

天有陰陽,地亦有陰陽。木火土金水火,地之陰陽也,生長化收藏。故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。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,應天之氣,動而不息,故五歲而右遷;應地之氣,靜而守位,故六期而環會。動靜相召,上下相臨,陰陽相錯,而變由生也。天以六為節,地以五為制。周天氣者,六期為一備;終地紀者,五歲為一周。

白話文:

天地都有陰陽,大地也有陰陽。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是地上的陰陽,它們負責生長、收藏。因此,陽中也有陰,陰中也有陽。所以,想要知道天地陰陽的人,就要觀察天上的氣候,它動而不停,所以每五年一次大搬家;觀察地上的氣候,它靜止並守護自己的位置,所以每六次循環一次。動靜互相牽引,上下相鄰,陰陽交錯,變化的原因就由此產生。天以六為一個節氣,地以五為一個週期。天上的氣候每六次循環完成一次,地上的時序每五次循環完成一次。

君火以明,相火以位。五六相合,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,凡三十歲;千四百四十氣,凡六十歲而為一周,不及太過,期皆見矣。甲己之歲,土運統之;乙庚之歲,金運統之;丙辛之歲,水運統之;丁壬之歲,木運統之;戊癸之歲,火運統之。子午之歲,上見少陰;醜末之歲,上見太陰;寅申之歲,上見少陽;卯酉之歲,上見陽明;辰戌之歲,上見太陽;巳亥之歲,上見厥陰。少陰所謂標也,厥陰所謂終也。

白話文:

君火(心火)以明亮為其特性,相火(腎火)則以它的位置為其特性。五日六夜結合在一起,而七百二十個氣構成一個紀(週期),共三十年;一千四百四十個氣,共六十歲而為一個週期,不及或過度,都會表現出來。甲己的年份,土運統治之;乙庚的年份,金運統治之;丙辛的年份,水運統治之;丁壬的年份,木運統治之;戊癸的年份,火運統治之。子午的年份,上面出現少陰;醜末的年份,上面出現太陰;寅申的年份,上面出現少陽;卯酉的年份,上面出現陽明;辰戌的年份,上面出現太陽;巳亥的年份,上面出現厥陰。少陰所謂開始,厥陰所謂結束。

厥陰之上,風氣主之;少陰之上,熱氣主之;太陰之上,濕氣主之;少陽之上,相火主之;陽明之上,燥氣主之;太陽之上,寒氣主之。所謂本也,是謂六元。

白話文:

厥陰的上面,由風氣主導;少陰的上面,由熱氣主導;太陰的上面,由濕氣主導;少陽的上面,由相火主導;陽明的上面,由燥氣主導;太陽的上面,由寒氣主導。這些就是所謂的「本」,稱為「六元」。

2. 五運行大論

丹天之氣,經於牛女戊分;黅(音今)天之氣,經於心尾已分;蒼天之氣,經於危室柳鬼,素天之氣,經於亢氐昂畢;玄天之氣,經於張翼婁胃。所謂戊巳分者,奎璧角軫,則天地之門戶也。夫候之所始,道之所生,不可不通也。所謂上下者,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。左右者,諸上見厥陰,左少陰,右太陽;見少陰,左太陰,右厥陰;見太陰,左少陽,右少陰;見少陽,左陽明,右太陰;見陽明,左太陽,右少陽;見太陽,左厥陰,右陽明。所謂面北而命其位,言其見也。

白話文:

丹天的氣,與牛女戊分經絡相通;黅天的氣,與心尾已分經絡相通;蒼天的氣,與危室柳鬼經絡相通;素天的氣,與亢氐昂畢經絡相通;玄天的氣,與張翼婁胃經絡相通。所謂戊巳分者,即奎璧角軫,這是天地之門戶。必須瞭解這些經絡的起始位置,氣血運行之道,不可不通曉。

所謂上下,是指歲運中陰陽交替所在的位置。左右,是指太陽經在諸經上,左側為厥陰,右側為太陽;左側為少陰,右側為厥陰;左側為太陰,右側為少陽;左側為少陽,右側為太陰;左側為陽明,右側為少陽;左側為太陽,右側為陽明。所謂面北而命其位,是指按照人體定位的方向來命名經絡的位置,說明經絡的分佈和流注。

厥陰在上,則少陽在下,左陽明,右太陰;少陰在上,則陽明在下,左太陽,右少陽;太陰在上,則太陽在下,左厥陰,右陽明;少陽在上,則厥陰在下,左少陰,右太陽;陽明在上,則少陰在下,左太陰,右厥陰;太陽在上,則太陰在下,左少陽,右少陰。所謂面南而命其位,言其見也。

白話文:

厥陰在上方,則少陽在下方,左邊陽明,右邊太陰;少陰在上方,則陽明在下方,左邊太陽,右邊少陽;太陰在上方,則太陽在下方,左邊厥陰,右邊陽明;少陽在上方,則厥陰在下方,左邊少陰,右邊太陽;陽明在上方,則少陰在下方,左邊太陰,右邊厥陰;太陽在上方,則太陰在下方,左邊少陽,右邊少陰。所謂面向南方而排列這些方位,指的是它們所相應的體表部位。

上下相遘,寒暑相臨,氣相得則和,不相得則病。氣相得而病者,以下臨上不當位也。上者右行,下者左行,左右周天,余而復會也。夫變化之用,天垂象,地成形,七曜緯虛,五行麗地。地者,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;虛者,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。形精之動,猶根本之與枝葉也,仰觀其象,雖遠可知也。

白話文:

寒季與暑季相接,天氣變化著。氣候相合則人體平和,氣候不相合則致病。氣候相合而仍然生病,是因為身體下部的氣不應當跑到上部。上部的氣往右邊運行,下部的氣往左邊運行,左右周而復始,循環往返。自然界的變化,是上天展現的景象,大地形成的形體。日、月、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七種星體運行於太空中,五行分佈於大地上。大地是承載萬物的形體,天空是列舉應合天體的精氣。形體和精華的運動,就像樹的根和葉一樣,只要觀察它的外形,即使相隔很遠也能得知。

地為人之下,太虛之中,大氣舉之也。燥以干之,暑以蒸之,風以動之,濕以潤之,寒以堅之,火以溫之。故風寒在下,燥濕在上,濕氣在中,火遊行其間,寒暑六入,故令虛而化生也。故燥勝則地干,暑勝則地熱,風勝則地動,濕勝則地泥,寒勝則地裂,火勝則地固矣。天地之氣,勝復之作,不形於診也。

白話文:

大地處於人的下方,位於茫茫太空中,是大氣承託著它。乾燥使它乾涸,酷熱使它蒸發,風使它搖動,潮濕使它濕潤,寒冷使它堅硬,火力使它溫暖。所以風寒位於下方,燥濕位於上方,濕氣處於中間,火力在其中運行,寒暑六種氣進入,因此使虛無之中產生萬物。所以,燥氣過多,地面就會乾涸;暑氣過多,地面就會炎熱;風氣過多,地面就會搖動;濕氣過多,地面就會泥濘;寒氣過多,地面就會龜裂;火力過多,地面就會堅固。天地之氣盛衰交替,並不會體現在診脈中。

《脈法》曰:天地之變,無以脈診。此之謂也。隨氣所在,期於左右。從其氣則和,違其氣則病,不當其位者病,迭移其位者病,失守其位者危,尺寸反者死,陰陽交者死。先立其年,以知其氣,左右應見,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。寒暑燥濕風火,在人合之,萬物以生化。

白話文:

《脈法》說:天地萬物的變化,沒有比脈診更能準確瞭解的。這就是脈診的重要性。根據脈氣所在的位置,判斷左右。順應脈氣的運行則健康,違背脈氣則生病。脈位不正常的地方會有病,脈位移動變化的會有病,脈位失去應守的位置很危險,寸口脈和尺脈反轉的會死,陰脈和陽脈相交的會死。首先確定人的年齡,以此來瞭解脈氣,左右脈位相應,然後才能根據脈象來判斷生死的順逆。寒熱燥濕風火,在人體內相互調和,萬物憑此而生長變化。

東方生風,風生木,木生酸,酸生肝,肝生筋,筋生心。其在天為玄,在人為道,在地為化。化生五味,道生智,玄生神,化生氣。神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,在體為筋,在氣為柔,在藏為肝。其性為暄,其德為和,其用為動,其色為蒼,其化為榮,其蟲毛,其政為散,其令宣發,其變摧拉,其盲為隕,其味為酸,其志為怒。怒傷肝,悲勝怒;風傷肝,燥勝風;酸傷筋,辛勝酸。

白話文:

東方產生風,風滋養木,木生長酸味,酸味滋養肝,肝生成筋,筋滋養心。

在天上,這稱為玄;在人體中,這稱為道;在地球上,這稱為化。化生成五味,道產生智慧,玄產生神,化生成氣。

神在天上稱為風,在地球上稱為木,在人體中稱為筋,在氣息中稱為柔軟,在臟腑中稱為肝。

其性質溫和,其特質為調和,其作用為運動,其顏色為青色,其變化為繁榮,其蟲為毛蟲,其政事為分散,其命令為宣發,其變異為摧毀拉扯,其災害為隕落,其味道為酸味,其志向為發怒。

發怒會傷害肝,悲傷可以克服發怒;風會傷害肝,乾燥可以克服風;酸味會傷害筋,辛辣味可以克服酸味。

南方生熱,熱生火,火生苦,苦生心,心生血,血生脾。其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,在體為脈,在氣為息,在藏為心。其性為暑,其德為顯,其用為躁,其色為赤,其化為茂,其蟲羽,其政為明,其令鬱蒸,其變炎爍,其眚燔焫,其味為苦,其志為喜。喜傷心,恐勝喜;熱傷氣,寒勝熱;苦傷氣,咸勝苦。

白話文:

南方屬性為熱,熱產生火,火屬性苦,苦屬性對應於心,心產生血液,血液滋養脾臟。

在自然界中,它表現為熱量;在地球上,它表現為火;在人體中,它表現為脈搏;在氣息中,它表現為呼吸;在內臟中,它對應於心臟。

它的本質是炎熱,它的特性是明亮,它的作用是產生煩躁,它的顏色是紅色,它的變化過程是繁茂,它的生物形態是羽毛,它的政治狀況是清明,它的氣象是悶熱,它的異常變化是火焰熾熱,它的災害是火災,它的味道是苦,它的情志表現為喜悅。

喜悅會損傷心臟,恐懼可以克服喜悅;熱量會損傷氣息,寒冷可以克服熱量;苦味會損傷氣息,鹹味可以克服苦味。

中央生濕,濕生土,土生甘,甘生脾,脾生肉,肉生肺。其在天為濕,在地為土,在體為肉,在氣為充,在藏為脾。其性靜兼,其德為濡,其用為化,其色為黃,其化為盈,其蟲倮(音盡),其政為謐,其令雲雨,其變動注,其眚淫潰,其味為甘,其志為思。思傷脾,怒勝思;濕傷肉,風勝濕;甘傷脾,酸勝甘。

白話文:

  • 中央生濕氣,濕氣生出土壤,土壤滋生甘甜,甘甜滋養脾臟,脾臟生長肌肉,肌肉滋養肺部。
  • 濕氣在天象中為濕,在地理中為土壤,在人體中為肌肉,在氣候中為充實,在臟腑中為脾臟。
  • 脾臟的特性平和兼具,其德性是濡潤,其作用是轉化,其顏色是黃色,其變化是充盈,其所屬蟲類是蟯蟲,其主政是安寧,其掌管雲雨,其變化是動盪多變,其病理變化是淫潰,其味道是甘甜,其情緒是思慮。
  • 思慮過度會損傷脾臟,憤怒可以剋制思慮;濕氣過重會損傷肌肉,風氣可以剋制濕氣;甘甜過度會損傷脾臟,酸味可以剋制甘甜。

西方生燥,燥生金,金生辛,辛生肺,肺生皮毛,皮毛生腎。其在天為燥,在地為金,在體為皮毛,在氣為成,在藏為肺。其性為涼,其德為清,其用為固,其色為白,其化為斂,其蟲介,其政為勁,其令霧露,其變肅殺,其眚蒼落,其味為辛,其志為憂。憂傷肺,喜勝憂;熱傷皮毛,寒勝熱;辛傷皮毛,苦勝辛。

白話文:

西方產生乾燥的氣候,乾燥的氣候產生金屬性,金屬性產生辛辣的味道,辛辣的味道滋養肺部,肺部滋養皮毛,皮毛滋養腎臟。在自然界的五行屬性中,它是乾燥的;在地理環境中,它是金屬性的;在人體中,它是皮毛;在氣象變化中,它是晴朗的;在人體臟腑中,它是肺部。它的性質是涼爽的,它的德行是清靜的,它的功能是固攝,它的顏色是白色的,它的變化是收斂的,它的蟲類形態是介殼類,它的政務特點是強勁的,它的命令是霧氣和露水,它的轉變是肅殺之氣,它的缺陷是蒼老凋落,它的味道是辛辣的,它的情緒是憂愁。

憂愁傷害肺部,喜悅勝過憂愁;炎熱傷害皮毛,寒冷勝過炎熱;辛辣傷害皮毛,苦味勝過辛辣。

北方生寒,寒生水,水生咸,咸生腎,腎生骨髓,髓生肝。其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,在體為骨,在氣為堅,在藏為腎。其性為凜,其德為寒,其用為本闕,其色為黑,其化為肅,其蟲鱗,其政為靜,其令本闕,其變凝冽,其眚冰雹,其味為咸,其志為恐。恐傷腎,思勝恐;寒傷血,燥勝寒;咸傷血,甘勝咸。

五氣更立,各有所先,非其位則邪,當其位則正。病之生變,氣相得則微,不相得則甚。

白話文:

北方屬寒氣,寒氣生水,水生鹹味,鹹味滋養腎臟,腎臟生骨髓,骨髓生肝臟。

在自然界中,北方屬寒;在地球上,屬水;在人體中,屬骨骼;在氣象中,屬堅固;在藏腑中,屬腎臟。

腎臟的性質為冷峻,特徵為寒冷,功能為儲藏精華;顏色為黑色,變化為肅殺;生物為鱗類動物,政令為靜守,命令不詳;變化為凝固寒冷,災難為冰雹;味道為鹹味,情緒為恐懼。

恐懼傷腎,思考可以克服恐懼;寒冷傷血,乾燥可以克服寒冷;鹹味傷血,甘味可以克服鹹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