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心得》~ 卷上 (11)
卷上 (11)
1. 水熱穴論
寒盛則生熱。
2. 調經論
心藏神,肺藏氣,肝藏血,脾藏肉,腎藏志。五臟之道,皆出於經隧,以行血氣,血氣不和,百病乃變化而生,是故守經隧焉。神有餘則笑不休,神不足則悲。血氣未並,五贓安定,邪客於形,灑淅起於毫毛,未入於經絡也,故命曰神之微。氣有餘則喘咳上氣,不足則息利少氣。
白話文:
心臟儲藏精神,肺臟儲藏氣,肝臟儲藏血,脾臟儲藏肌肉,腎臟儲藏意志。五臟的機能都通過經絡來運作,經絡運行血氣。血氣不調和,各種疾病就會產生,因此必須守住經絡。精神過剩就會不停地笑,精神不足就會悲傷。
血氣充足,五臟安定,邪氣就會侵襲身體表面,從毫毛開始散發,還沒有進入經絡,所以稱為神微。氣過剩就會喘咳,氣不足就會呼吸短促。
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皮膚微病,命曰白氣微泄。血有餘則怒,不足則恐。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孫絡水溢,則經有留血。形有餘則腹長,涇溲不利,不足則四肢不用。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肌肉蠕動,命曰微風。志有餘則腹脹飧泄,不足則厥。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骨節有動。
白話文:
白氣微泄
氣血還未充盈,五臟安定,皮膚微微出現病症,稱為「白氣微泄」。
血氣不調
血氣過盛容易發怒,血氣不足容易恐懼。
血經阻滯
氣血還未充盈,五臟安定,身體筋脈中的水分溢出,經絡中會出現積血。
水腫
身體過於肥胖則腹部膨脹,大小便不順暢;血氣不足則四肢無力。
微風
氣血還未充盈,五臟安定,肌肉抽動,稱為「微風」。
腹脹腹瀉
心神過於激動則腹部脹痛和腹瀉;心神不足則氣絕昏迷。
骨節疼痛
氣血還未充盈,五臟安定,骨頭關節痠痛。
氣血以並,陰陽相傾,氣亂於衛,血逆於經,血氣離居,一實一虛。血並於陰,氣並於陽,故為驚狂;血並於陽,氣並於陰,乃為炅中;血並於上,氣並於下,心煩惋善怒;血並於下,氣並於上,亂而喜忘。血氣者,喜溫而惡寒,寒則泣不能流,溫則消而去之,是故氣之所併為血虛,血之所併為氣虛。有者為實,無者為虛。
白話文:
氣血並存,陰陽互補。氣混入免疫系統,血逆行於經絡,導致血氣分離,一處充盈,一處空虛。血注入陰部,氣注入陽部,因此會驚恐發狂;血注入陽部,氣注入陰部,就會心煩不安;血注入上部,氣注入下部,會心煩易怒;血注入下部,氣注入上部,會精神錯亂,記憶力減退。血氣喜溫惡寒,受寒時淚水無法流出,受暖時則會消散。因此,氣滯處血虛,血滯處氣虛。有血氣的地方為實,沒有血氣的地方為虛。
故氣並則無血,血並則無氣,今血與氣相失,故為虛焉。絡之與孫脈,俱轉於經,血與氣並,則為實焉。血之與氣,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,厥則暴死,氣復反則生,不反則死。夫陰與陽,皆有俞會。陽注於陰,陰滿之外,陰陽勻平,以充其形,九候若一,命曰平人。夫邪之生也,或生於陰,或生於陽。
白話文:
所以氣和血如果互不流通,就會沒有血。血和氣如果互不流通,就會沒有氣。現在血和氣分離,所以就會出現虛弱。絡脈和孫脈都運行於經脈中。血和氣同時運行的狀態稱為「實」。血和氣都跑到上面去,就會出現「大厥」的症狀。出現大厥就會突然死亡,氣息恢復就能活,如果不恢復就會死亡。陰和陽都有交會的地方。陽氣注入陰氣中,陰氣充滿之後,陰陽均衡,充盈身體。九脈的脈象都一樣,這樣的人稱為「平人」。邪氣的產生,有的產生於陰,有的產生於陽。
其生於陽者,得之風雨寒暑;其生於陰者,得之飲食居處,陰陽喜怒。風雨之傷人也,先客於皮膚,傳入於孫脈,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,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。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,其脈堅大,故曰實。實者外堅充滿,不可按之,按之則痛。寒濕之中人也,皮膚不收,肉堅緊,榮血泣,衛氣去,故曰虛。
白話文:
產生於陽氣的疾病,是由風雨寒暑引起;產生於陰氣的疾病,是由飲食起居、情緒喜怒引起。
風雨導致的疾病,首先侵襲皮膚,然後傳入次要經脈;次要經脈滿了,就傳入主要的聯絡經脈;聯絡經脈滿了,就流入重要的經脈。血氣和病邪一起停留在皮膚之間,脈搏會變硬變大,所以稱為「實證」。實證表現為外觀堅硬飽滿,不能按壓,按壓會疼痛。
寒濕導致的疾病,皮膚不能收縮,肌肉緊繃,血液凝滯,衛氣散失,所以稱為「虛證」。
虛者,聶闢氣不足,按之則氣足以溫之,故快然而不痛。喜怒不節,則陰氣上逆,上逆則下虛,下虛則陽氣走之,故曰實矣。喜則氣下,悲則氣氣消,消則脈虛空;因寒飲食,寒氣熏滿,則血泣氣去,故曰虛矣。陽受氣於上焦,以溫皮膚分肉之間,今寒氣在外,則上焦不通,上焦不通,則寒氣獨留於外,故寒慄。有所勞倦,形氣衰少,穀氣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胃氣熱,熱氣熏胸中,故內熱。
白話文:
虛證:
身體氣血不足,按壓時感覺溫暖,所以迅速恢復而不會疼痛。過喜過怒會導致陰氣上升,上逆就會導致下焦虛弱。下焦虛弱,陽氣就會流向虛處,因此出現實證的表現。
喜證:
喜悅時氣血會下降。悲傷時氣血會消散,導致脈象虛空。攝入寒涼飲食後,寒氣會凝聚充盈,導致血氣流失,所以出現虛證的表現。
寒證:
陽氣在中焦接收氣血,用以溫暖皮膚和肌肉。如今寒氣在體表,導致中焦不通。中焦不通,寒氣就會獨自停留在體表,所以出現寒戰。
熱證:
過度勞累導致身體氣血衰弱,脾胃運化能力下降。中焦運行不暢,下脘不通暢,胃氣過熱,熱氣上沖胸腔,所以出現內熱的表現。
上焦不通利,則皮膚緻密,腠理閉塞,玄府不通,衛氣不得泄越,故外熱。厥氣上逆,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,不瀉則溫氣去,寒獨留,則血凝泣,凝則脈不通,其脈盛大以澀,故中寒。五臟者,故得六腑與為表裡,經絡支節,各生虛實,其病所居,隨而調之。病在脈,調之血;病在血,調之絡;病在氣,調之衛;病在肉,調之分肉;病在筋,調之筋;病在骨,調之骨。
白話文:
如果人體的上部區域(上焦)不通暢,皮膚就會變得緊繃,毛孔也會堵塞。體內的玄府(腎臟)不通暢,衛氣無法排出,所以體外會發熱。
同時,如果人體的寒氣上升逆行,蓄積在胸中無法排出,體內的溫暖之氣就會散去,只剩寒氣殘留。這會導致血液凝固,凝固後脈絡不通,脈象會顯得強盛而澀滯,所以這種情況下人會感到寒冷。
五臟六腑相互作用,經絡支節都有虛實之分。疾病的部位不同,相應的治療方法也應有所區別。
如果疾病在脈絡中,就需要調治血液;如果在血液中,就需要調治經絡;如果在氣中,就需要調治衛氣;如果在肌肉中,就需要調治肌肉;如果在肌腱中,就需要調治肌腱;如果在骨骼中,就需要調治骨骼。
3. 四時刺逆從論
厥陰有餘,病陰痹;不足,病生熱痹;滑則病狐疝風;澀則病少腹積氣。少陰有餘,病皮痹隱軫;不足,病肺痹;滑則病肺風疝;澀則病積溲血。太陰有餘,病肉痹寒中;不足,病脾痹;滑則病脾風疝;澀則病積,心腹時滿。陽明有餘,病脈痹;身時熱;不足,病心痹;滑則病心風疝;澀則病積,時善驚。
白話文:
厥陰
- 過盛:四肢末端麻痺疼痛
- 過少:發熱性的麻痺疼痛
- 濕熱:腹股溝疝氣,伴隨抽搐
- 氣血不通暢:小腹積氣
少陰
- 過盛:皮膚麻痺,胸腹隱痛
- 過少:肺麻痺
- 濕熱:肺氣疝氣
- 氣血不通暢:小便出血
太陰
- 過盛:肌肉麻痺,怕冷
- 過少:脾麻痺
- 濕熱:脾氣疝氣
- 氣血不通暢:積食,心腹脹滿
陽明
- 過盛:脈搏麻痺,身體有時發熱
- 過少:心麻痺
- 濕熱:心氣疝氣
- 氣血不通暢:胸腹積食,容易受驚
太陽有餘,病骨痹身重;不足,病腎痹;滑則病腎風疝;澀則病積,善時巔疾。少陽有餘,病筋痹脅滿;不足,病肝痹;滑則病肝風疝;澀則病積,時筋急目痛。是故春氣在經脈,夏氣在孫絡,長夏氣在肌肉,秋氣在皮膚,冬氣在骨髓中。春者,天氣始開,地氣始泄,凍解冰釋,水行經通,故人氣在脈。
白話文:
太陽經氣過多,會引起骨頭痠痛,身體沉重;不足的話,會引起腎臟痠痛;過於通暢,會引起腎虛風疝;過於不通暢,會引起積滯,天晴時會發作頭眩。少陽經氣過多,會引起筋骨痠痛,肋骨脹滿;不足的話,會引起肝臟痠痛;過於通暢,會引起肝虛風疝;過於不通暢,會引起積滯,有時還會引起筋骨抽搐和眼睛疼痛。因此,春季的氣在經脈中,夏季的氣在孫絡中(比經脈更細小的脈絡),長夏的氣在肌肉中,秋季的氣在皮膚中,冬季的氣在骨髓中。春天,天氣開始變暖,大地開始融化,冰雪融化,水流經通,所以人氣在經脈中。
夏者,經滿氣溢,入孫絡受血,皮膚充實。長夏者,經絡皆盛,內溢肌中。秋者,天氣始收,腠理閉塞,皮膚引急。冬者蓋藏,血氣在中,內著骨髓,通於五臟。是故邪氣者,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,至其變化,不可為度,然必從其經氣,闢除其邪,除其邪則亂氣不生。
白話文:
夏季,經絡充盈,氣血旺盛,流入皮下組織,皮膚飽滿。長夏時節,經絡更加發達,氣血溢出肌肉。秋季,天氣開始收斂,毛孔閉塞,皮膚緊繃。冬季,萬物藏匿,氣血瘀積於內,灌輸骨髓,疏通五臟。因此,邪氣常常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入侵,難以預測。但邪氣必定從經絡進入,只要疏通經絡之氣,祛除邪氣,就能防止疾病產生。
春刺絡脈,血氣外溢,令人少氣;春刺肌肉,血氣環逆,令人上氣;春刺筋骨,血氣內著,令人腹脹。夏刺經脈,血氣乃竭,令人解㑊;夏刺肌肉,血氣內卻,令人善恐;夏刺筋骨,血氣上逆,令人善怒。秋刺經脈,血氣上逆,令人善忘;秋刺絡脈,氣不外行,令人臥不欲動;秋刺筋骨,血氣內散,令人寒慄。
冬刺經脈,血氣皆脫,令人目不明;冬刺絡脈,內氣外泄,留為大痹;冬刺肌肉,陽氣竭絕,令人善忘。
白話文:
春天
- 刺絡脈:血液外溢,導致人氣虛。
- 刺肌肉:血液流動不順,導致人氣上衝。
- 刺筋骨:血液內滯,導致人腹脹。
夏天
- 刺經脈:耗盡血液,導致人四肢無力。
- 刺肌肉:血液流回體內,導致人恐懼。
- 刺筋骨:血液上逆,導致人易怒。
秋天
- 刺經脈:血液上逆,導致人健忘。
- 刺絡脈:氣血無法外行,導致人懶得動。
- 刺筋骨:血液內散,導致人怕冷。
4. 標本病傳論
治反為逆,治得為從。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;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。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;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。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;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。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;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,必且調之,乃治其他病。先病而後先中滿者治其標;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。
白話文:
治療疾病要順應自然規律,順應則治,逆之則不治。如果先有病症,後來才出現逆反症狀,就要治療病根;如果先出現逆反症狀,後來才出現病症,也應該治療病根。同樣道理,如果先有寒症,後來才出現病症,要治療寒症;如果先有病症,後來才出現寒症,也要治療病症。如果先有熱症,後來才出現病症,要治療熱症;如果先有熱症,後來出現腹脹,要治療腹脹。如果先有病症,後來才出現腹瀉,要治療病症;如果先有腹瀉,後來才出現其他病症,也要治療腹瀉,並且調理好腹瀉,才能治療其他病症。如果先有病症,後來才出現腹脹,要治療腹脹;如果先有腹脹,後來才出現心煩,要治療心煩。
人有客氣有同氣。小大不利治其標;小大利治其本。病發而有餘,本而標之,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;病發而不足,標而本之,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。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。夫病傳者,心病先心痛,一日而咳;三日脅支痛;五日閉塞不通,身痛體重;三日不已,死。冬夜半,夏日中。
白話文:
人體有表氣和裏氣。表疾病情輕微的不要治療其症狀,病情嚴重的應治療其根源。疾病出現且有餘,從根源治療其症狀,先治根源,後治症狀;疾病出現且不足,從症狀治療其根源,先治症狀,後治根源。先有表徵輕微的疾病,再轉化為嚴重的疾病,應治療其根源。
疾病的傳變,心臟疾病會先出現心痛,一天後會有咳嗽;三天後脅肋疼痛;五天後會閉塞不通,身體疼痛沉重;三天未好轉,就會死亡。冬天深夜,夏天中午發病最常見。
肺病喘咳,三日而脅支滿痛;一日身重體痛;五日而脹;十日不已,死。冬日入,夏日出。肝病頭目眩,脅支滿,三日體重身痛;五日而脹;三日腰脊少腹痛,脛酸;三日不已,死。冬日入,夏早食。脾病身痛體重,一日而脹;二日少腹腰脊痛脛酸;三日背𦛗筋痛,小便閉;十日不已,死。
白話文:
肺病咳嗽
三天後出現側肋疼痛;一天後全身沉重疼痛;五天後腫脹;十天後仍未緩解,死亡。冬至時發作,夏至時消除。
肝病頭痛目眩
側肋疼痛;三天後全身沉重疼痛;五天後腫脹;三天後腰脊下腹疼痛,小腿痠痛;三天後仍未緩解,死亡。冬至時發作,夏初時可以通過飲食緩解。
脾病全身疼痛沉重
一天後腫脹;兩天後下腹腰脊疼痛,小腿痠痛;三天後背部和筋脈疼痛,小便不通;十天後仍未緩解,死亡。
冬人定,夏晏食。腎病少腹腰脊痛,䯒酸,三日背𦛗筋痛,小便閉;三日腹脹;三日兩脅支痛,三日不已,死。冬大晨,夏晏脯。胃病脹滿,五日少腹腰脊痛䯒酸;三日背䯒筋痛,小便閉;五日身體重;六日不已,死。冬夜半後,夏日昳。膀胱病,小便閉,五日少腹脹,腰脊痛,䯒酸;一日腹脹,一日身體痛;二日不已,死。
冬雞鳴,夏下脯。諸病以次是相傳,如是者,皆有死期,不可刺。
白話文:
冬天早晨定時吃早飯,夏天傍晚吃飯。
- 腎臟疾病:下腹部、腰部和脊椎疼痛,酸脹,三天後背部筋痛,小便不通;三天後腹部脹;三天後兩肋疼痛,三天後不癒,死亡。
冬天早晨很早、夏天傍晚吃晚飯。
- 胃病:脹滿,五天後下腹部、腰部和脊椎疼痛,酸脹;三天後背部酸脹,筋痛,小便不通;五天後身體沉重;六天後不癒,死亡。
冬天半夜後、夏天日正當中。
- 膀胱疾病:小便不通,五天後下腹部脹,腰部和脊椎疼痛,酸脹;一天後腹部脹,一天後身體疼痛;兩天後不癒,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