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文渙

《素問心得》~ 卷上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0)

1. 皮部論

欲知皮部,以經脈為紀者,諸經皆然。陽明之陽,名曰害蜚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陽明之絡也。其色多青則痛,多黑則痹,黃赤則熱,多白則寒,五色皆見,則寒熱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,陽主外,陰主內。少陽之陽,名曰樞持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陽之絡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你想了解皮膚,可以根據經脈來作判斷,所有的經脈都是如此。陽明經之陽氣,稱為害蜚,上下相應。觀察皮膚的部位是否有浮絡,這些都是陽明經的絡脈。其色多青色則表示疼痛,多黑色則表示麻痺,黃紅色則表示發熱,多白色則表示寒冷,五種顏色都顯現,則表示寒熱同見。絡脈盛大,則會侵入經脈中,陽主外,陰主內。少陽經之陽氣,稱為樞持,上下相應。觀察皮膚的部位是否有浮絡,這些都是少陽經的絡脈。

絡盛則入客於經,故在陽者主內,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,諸經皆然。太陽之陽,名曰關樞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陽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少陰之陰,名曰樞儒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陰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,其入經也,從陽部注於經;其出者,從陰內注於骨。

白話文:

當經絡氣血旺盛時,會滲入經脈。因此,在陽經的氣血會向內注,在陰經的氣血會向外滲出並注於經脈內部。所有的經絡都是這樣。太陽經的陽氣,稱為關樞,上下同法。如果在太陽經的部位發現有浮絡,這些都是太陽經的絡脈。當絡脈氣血旺盛時,這些氣血就會注入太陽經。少陰經的陰氣,稱為樞儒,上下同法。如果在少陰經的部位發現有浮絡,這些都是少陰經的絡脈。當絡脈氣血旺盛時,這些氣血就會注入少陰經。這些氣血注入經脈時,從陽部分注入經脈;氣血排出時,從陰分注入骨骼。

心主之陰,名曰害肩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心主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太陰之陰,名曰關蟄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陰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凡十二經絡脈者,皮之部也。是故百病之始生也,必先於皮毛;邪中之則腠理開,開則入客於絡脈;留而不去,傳入於經;留而不去,傳入於腑,廩於腸胃。

白話文:

心經負責陰血的運行,叫做「心主之陰」。它的脈絡分佈上下相通,如果有浮出於皮表的脈絡,就是心經的脈絡。當這些脈絡氣血旺盛時,就會侵入正經。

脾經負責陰液的運行,叫做「太陰之陰」。它的脈絡分佈也上下相通,如果有浮出於皮表的脈絡,就是脾經的脈絡。當這些脈絡氣血旺盛時,就會侵入正經。

所有的十二經脈都分佈在皮膚的表層。因此,一切疾病的發生,都首先會表現在皮膚上;當邪氣侵入,就會導致腠理(皮膚表面的細小孔隙)張開,邪氣就會侵入脈絡;如果邪氣停留不去,就會傳入正經;再停留不去,就會傳入臟腑,蓄積在腸胃中。

邪之始入於皮也,泝然起毫毛,開腠理;其入於絡也,則絡脈盛色變;其入客於經也,則感虛乃陷下;其留於筋骨之間,寒多則筋攣骨痛,熱多則筋弛骨消,肉爍㬷破,毛直而敗。皮者,脈之部也。邪客於皮,則腠理開,開則邪入客於絡脈;絡脈滿則注於經脈;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。

故皮者有分部,不與,而生大病也。

白話文:

邪氣最初侵入皮膚,會使汗毛豎起、皮膚腠理開啟。邪氣進入絡脈,絡脈會脹大,顏色改變。邪氣深入經絡,會侵襲虛弱的地方,導致陷下。邪氣停留於筋骨之間,寒氣多會導致筋攣骨痛,熱氣多會導致筋弛骨消、肌肉膿爛潰破、汗毛直立並枯槁。皮膚是脈絡的分佈區域。邪氣侵襲皮膚,腠理就會開啟;腠理開啟,邪氣就會進入絡脈;絡脈滿溢,就會注入經脈;經脈滿溢,就會進入臟腑。

2. 經絡論

經有常色,而絡無常變。心赤、肺白、肝青、脾黃、腎黑,皆亦應其經絡之色也。陰絡之色應其經,陽絡之色變無常,隨四時而行也。寒多則凝泣,凝泣則青黑;熱多則淖澤,淖澤則黃赤。此皆常色,謂之無病。五色具見者,謂之寒熱。

白話文:

中醫理論中,經脈是有固定顏色的,而絡脈的顏色會隨季節變化。心屬火,經絡顏色為紅色;肺屬金,經絡顏色為白色;肝屬木,經絡顏色為青色;脾屬土,經絡顏色為黃色;腎屬水,經絡顏色為黑色。

陰絡的顏色通常與其所屬經脈的顏色一致。陽絡的顏色則會隨季節變化,在寒冬時節,陽氣收斂,經絡顏色會變成青黑色;在炎夏時節,陽氣旺盛,經絡顏色會變成黃紅色。

這些都是中醫理論中認為的身體正常狀態的顏色,稱為「無病」。如果一個人同時出現五種顏色,則表示身體有寒熱不調的情況。

3. 氣穴論

氣穴三百六十五,以應一歲。臟俞五十穴,腑俞七十二穴,熱俞五十九穴,水俞五十七穴,頭上五行行五,五五二十五穴,中𦛗兩傍各五,凡十穴,大椎上兩傍各一,凡二穴,目瞳子浮白二穴,兩髀厭分中二穴,犢鼻二穴,耳中多所聞二穴,眉本二穴,完骨二穴、頂中央一穴,枕骨二穴,上關二穴,大迎二穴,下關二穴,天柱二穴,巨虛上下廉四穴,曲牙二穴,天突一穴,天府二穴,天牖二穴,扶突二穴,天䆫二穴,肩解二穴,關元一穴,委陽二穴,肩貞二穴,瘖門一穴,齊一穴,胸俞十二穴,背俞二穴,膺俞十二穴,分肉二穴,踝上橫二穴,陰陽蹻四穴。水俞在諸分,熱俞在氣穴,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,大禁二十五,在天府下五寸。

白話文:

人體有 365 個氣穴,對應一年的天數。

與臟腑對應的穴位:

  • 臟俞:50 個
  • 腑俞:72 個
  • 熱俞:59 個
  • 水俞:57 個

頭部:

  • 五行經絡循行穴位:25 個
  • 兩側中𦛗穴:10 個
  • 大椎兩側穴:2 個
  • 眼瞳孔浮白穴:2 個
  • 兩腿內側厭分中穴:2 個
  • 犢鼻穴:2 個
  • 耳中多所聞穴:2 個
  • 眉本穴:2 個
  • 完骨穴:2 個
  • 頂中央穴:1 個
  • 枕骨穴:2 個
  • 上關穴:2 個
  • 大迎穴:2 個
  • 下關穴:2 個
  • 天柱穴:2 個
  • 巨虛上下廉穴:4 個
  • 曲牙穴:2 個
  • 天突穴:1 個
  • 天府穴:2 個
  • 天牖穴:2 個
  • 扶突穴:2 個
  • 天䆫穴:2 個
  • 肩解穴:2 個
  • 關元穴:1 個
  • 委陽穴:2 個
  • 肩貞穴:2 個
  • 瘖門穴:1 個
  • 齊穴:1 個
  • 胸俞穴:12 個
  • 背俞穴:2 個
  • 膺俞穴:12 個
  • 分肉穴:2 個
  • 腳踝上橫穴:2 個
  • 陰陽蹻穴:4 個

水俞穴位於各處筋膜間隙,熱俞穴位於氣穴,寒熱俞穴位於兩腿內側厭分中穴。

  • 大禁:25 個,位於天府穴以下五寸處。

凡三百六十五穴,針之所由行也。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,亦以應一歲。肉之大會為谷,肉之小會為溪。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,亦應一歲。孫絡之脈別經者,其血盛而當瀉者,亦三百六十五脈,並注於絡,傳注十二絡脈,非獨十四絡脈也,內解瀉於中者十脈。

白話文:

人體上有 365 個穴位,這是針灸行針的部位。人身上有 365 個孫絡穴位相會,也對應著一年。肌肉大會形成穀道,小會形成溝壑。365 個肌肉溝壑穴位相會,也對應著一年。孫絡經脈的支脈,那些氣血過盛需要瀉血的,也有 365 條脈絡,它們都匯入孫絡,傳布於十二條絡脈之中,不只是十四條絡脈而已,其中有十條脈絡負責內部瀉血。

4. 氣府論

足太陽脈氣所發者,七十八穴:兩眉頭各一,入發至項三寸半,傍五,相去三寸。其浮氣在皮中者,凡五行,行五,五五二十五,項中大筋兩傍各一,風府兩傍各一。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,十五間各一,五臟之俞各五,六腑之俞各六,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。

白話文:

足太陽經絡的氣分所循行的穴位有78個:兩眉頭各有一個,向上行走到髮際邊緣,再往上走3寸半,旁邊有5個穴位,間隔3寸。位於皮下的浮氣流經體表的部位,共有5行經絡,每一行有5個穴位,共25個。頭頸部大筋的兩側各有1個穴位,風府的兩側各有1個穴位。從肩部背部向下到尾骨尾端總共21個節,15個關節之間各有1個穴位。五臟的背俞穴各有5個,六腑的背俞穴各有6個。膝窩之下到足小指旁各有6個俞穴。

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:兩角上各二,直目上髮際內各五,耳前角上各一,耳前角下各一,銳發下各一,客主人各一,耳後陷中各一,下關各一,耳下牙車之後各一,缺盆各一,腋下三寸,脅下至胠八間各一,髀樞中傍各一,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。

白話文:

足少陽膽經上氣血流經的穴位有六十二個:

  • 兩側前額上各兩個
  • 正對眼睛上緣發際線內各五個
  • 耳朵前上方各一個
  • 耳朵前下方各一個
  • 銳利的發際線下方各一個
  • 太陽穴前後各一個
  • 耳朵後方的凹陷處各一個
  • 下巴邊緣各一個
  • 耳朵下方、咬肌後方各一個
  • 耳後凹陷處各一個
  • 脅骨下方往肚臍方向的第三個肋間隙各一個
  • 脅骨下方往肚臍方向的第十一個肋間隙各一個
  • 大腿外側中央靠上各一個
  • 從膝蓋往下到小腳趾次趾之間的足部內側,各六個俞穴

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:額顱髮際傍各三,面鼽骨空各一,大迎之骨空各一,人迎各一,缺盆外骨空各一,膺中骨間各一,俠鳩尾之外,當乳下三寸,俠胃腕各五,俠齊廣三寸各三,下齊二寸俠之各三,氣街動脈各一,伏兔上各一,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,分之所在穴空。

白話文:

足陽明經氣所分佈的穴位共有六十八個:

  • 額頭髮際兩側各三個
  • 顴骨空隙各一個
  • 大迎穴骨空各一個
  • 人迎穴各一個
  • 缺盆的外側骨空各一個
  • 胸骨間各一個
  • 乳頭外側,乳房下方三寸處各一個
  • 胃的上方各五個
  • 齊廣穴外側三寸處各三個
  • 齊廣穴下二寸外側各三個
  • 氣街動脈處各一個
  • 伏兔穴上方各一個
  • 三里穴以下,一直到足中指,每個俞穴各八個,分佈在氣血相交的空隙處。

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:目內眥各一,目外各一,鼽骨下各一,耳郭上各一,耳中各一,巨骨穴各一,曲掖上骨穴各一,柱骨上陷者各一,上天䆫四寸各一,肩解各一,肩解下三寸各一,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。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:鼻空外廉、項上各二,大迎骨空各一,柱骨之會各一,骨之會各一,肘以下至手大指、次指本各六俞。

白話文:

手太陽經脈的氣血從三十六個穴位發出:眼內角各一個,眼外角各一個,顴骨下各一個,耳廓上各一個,耳中各一個,巨骨穴各一個,曲肘上骨穴各一個,柱骨上凹陷處各一個,上天䆫穴向上四寸各一個,肩解穴各一個,肩解穴向下三寸各一個,從肘部以下到小指根部,每條經脈有六個俞穴。手陽明經脈的氣血從二十二個穴位發出:鼻孔外側、項部各兩個,大迎穴、骨空各一個,柱骨會穴各一個,骨會穴各一個,從肘部以下到大拇指根部、食指根部,每條經脈有六個俞穴。

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:鼽骨下各一,眉後各一,角上各一,下完骨後各一,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,俠扶突各一,肩貞各一,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,肘以下至手小指、次指本各六俞。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:項中央二,髮際後中八,面中三,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。

白話文:

手少陽膽經氣穴32個:

  • 顴骨下方各1個
  • 眉後各1個
  • 嘴角上方各1個
  • 下頜骨後方各1個
  • 脖子中線,太陽穴前面各1個
  • 耳垂後方,與扶突穴相鄰的各1個
  • 肩膀最高點各1個
  • 肩膀最高點下方3寸處各1個
  • 手肘以下,小指和無名指各6個穴位

督脈氣穴28個:

  • 脖子正中央2個
  • 髮際後方正中8個
  • 臉部正中3個
  • 大椎穴(第七頸椎突出處)以下到尾骨和兩側共15個穴位

至骶下凡二十一節,脊椎法也。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(今少一穴):喉中央二,膺中骨陷中各一,鳩尾下三寸,胃腕五寸,胃腕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,腹脈法也。下陰別一,目下各一,下唇一,齦交一。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:俠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,俠臍下傍各五分至橫骨寸一,腹脈法也。足少陰舌下,厥陰毛中急脈各一,手少陰各一,陰陽蹻各一。

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,凡三百六十五穴也。

白話文:

從頭頂到骶骨下方共有二十一節,這是脊椎的結構。

任脈的氣運發穴共有二十八個(現在缺一個):喉嚨中央兩個,胸骨凹陷處各一個,鳩尾骨下三寸,胃腕五寸,胃腕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個,這是腹部的脈絡規律。

下陰部一個,眼睛下方各一個,下嘴脣一個,牙齦交界處一個。

衝脈的氣運發穴共有二十二個:鳩尾骨旁外側各半寸至肚臍一寸一個,肚臍下方兩側各五分至橫骨一寸一個,這是腹部的脈絡規律。

足少陰經:舌下一個。厥陰經:毛中急脈一個。手少陰經:各一個。陰陽蹻:各一個。

5. 骨空論

任脈者,起於中之下,以上毛際,循腹裡,上關元,至咽喉,上頤循面入目。衝脈者,起於氣街,並少陰之經,俠齊上行,至胸中而散。督脈者,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,女子入系廷孔。其孔,溺孔之端也。

白話文:

任脈:

起源於肚臍下方,沿著毛髮邊緣,經過腹部內部,到達關元穴,至咽喉,沿著臉頰進入眼睛。

衝脈:

起源於氣街(肚臍下方),與少陰經並行,沿著身體兩側向上,至胸中後分散。

督脈:

起源於肚臍下方骨頭的中間,女性則進入子宮頸的孔道。這個孔道是膀胱末端的孔道。

其絡循陰器,合篡間,繞篡後,別繞臀至少陰,與巨陽中絡者,合少陰上股內後廉,貫脊屬腎,與太陽起於目內眥,上額,交巔上,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膊內,俠脊抵腰中,入循膂,絡腎。其男子循莖下至篡,與女子等。其少腹直上者,貫臍中央,上貫心,入喉,上頤環唇,上系兩目之下中央。

白話文:

這條經絡走行經過男性生殖器官,會合在陰囊間,繞過陰囊後方,再分別繞過臀部到達足少陰經,與足太陽經的中絡相合,沿著大腿內側後緣向上,穿過脊柱連接到腎臟,並與足太陽經從眼內角開始,向上到額頭,交叉於頭頂,進入腦部的網絡,再回到頭部後方,往下經過頸項,沿著肩膀內側,夾著脊柱到腰部中間,深入體內連接腎臟。對於男性來說,這條經絡還會沿著陰莖下行到陰囊,這部分男女相同。此外,從小腹部直上的一支,穿過肚臍正中,再往上穿過心臟,進入咽喉,環繞嘴唇,最終上行連接兩眼下方的中央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