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珍珠囊補遺藥性賦》~ 卷一 (3)
卷一 (3)
1. 用藥發明
藥性陰陽論
夫藥有寒熱溫涼之性,酸苦辛鹹甘淡之味,升降浮沉之能,厚薄輕重之用。或氣一而味殊,或味同而氣異,合而言之,不可混用。分而言之,各有所能。本乎天者親上,本乎地者親下。輕清成象,重濁成形。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臟。清中清者,營養精神。濁中濁者,堅強骨髓。
白話文:
藥物具有寒、熱、溫、涼的性質,酸、苦、辛、鹹、甘、淡的味道,升降、浮沉的功效,以及厚薄、輕重之用。可能有氣味不同卻功效相同的藥物,也可能有氣味相同卻功效不同的藥物。綜合來看,藥物不能混用。分開來看,每種藥物都有不同的功效。來自天上的藥物容易向上升,來自地上的藥物容易向下走。輕清的藥物可以成為顯性症狀,重濁的藥物可以形成具體的病理形狀。清陽之氣能發揮腠理的作用,濁陰之氣能運轉五臟。最清純的藥物能滋養精神,最渾濁的藥物能強健骨髓。
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。氣為陽,氣厚為陽中之陽,氣薄為陽中之陰。薄則發泄,厚則發熱。味為陰,味厚為陰中之陰,味薄為陰中之陽。薄則疏通,厚則滋潤。升降浮沉之辨,豁然貫通,始可以言醫,而司人命矣。人徒知藥之神者,乃藥之力也。殊不知乃用藥之力也。
人徒知辨真偽識藥之為難,殊不知分陰陽用藥之為尤難也。
白話文:
辛辣和甘甜的味道具有發散作用,屬於陽性;酸味和苦味具有宣洩作用,屬於陰性。氣屬於陽性,氣質厚實是陽中的陽氣,氣質稀薄則是陽中的陰氣。稀薄的氣會發泄,厚實的氣會發熱。味道屬於陰性,味道濃厚是陰中的陰氣,味道稀薄則是陰中的陽氣。稀薄的味道可以疏通,濃厚的味道可以滋潤。明白了升降浮沉之間的區別,才能深刻理解醫理,掌握治病救人的方法。人們常常只知道藥物的神奇之處,卻不知道這神奇之處是由於藥物的功效,以及使用藥物的正確方法。
2. 標本論
夫用藥者,當知標本。以身論之,外為標,內為本;氣為標,血為本;陽為標,陰為本;六腑屬陽為標,五臟屬陰為本。以病論之,先受病為本,後傳變為標。凡治病者,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。雖有數病,靡弗去矣。若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,邪氣滋甚,其病益堅。若有中滿,無問標本,先治其滿,謂其急也。
白話文:
對於用藥的人來說,一定要知道標本之分。人體來說,外為標,內為本;氣為標,血為本;陽為標,陰為本;六腑屬陽為標,五臟屬陰為本。疾病來說,最先發病的部位是本,後來轉變的部位是標。凡是治療疾病,先治療其本,後治療其標。即使有很多種疾病,都可以治療好。如果先治療標,後治療本,邪氣會更加嚴重,病情會更加嚴重。如果有胃脹滿,不論標本,先治療胃脹滿,因為情況危急。
若中滿後有大小便不利,亦無問標本,先治大小便,次治中滿。謂尤急也。又如先病發熱,後病吐瀉,飲食不下,則先定嘔吐,後進飲食,方兼治瀉。待元氣稍復,乃攻熱耳。此所謂緩則治其本,急則治其標也。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滿吐瀉之外,皆先治其本,不可不知也。假令肝受心火之邪,是從前來者為實邪,實則瀉其子,然非直瀉其火,入肝經藥為之引。
白話文:
如果中滿(腹脹)之後導致大小便不通利,不論是根本原因還是表象症狀,都要先治療大小便問題,然後再處理中滿。因為這是最緊急的。又如,如果先出現發熱,後出現嘔吐、腹瀉和無法進食,就要先控制嘔吐,然後才能進食,同時兼治腹瀉。等到元氣稍微恢復後,再治療發熱。這就是所謂的「緩則治其本,急則治其標」。除了大小便不通利和中滿、嘔吐、腹瀉之外,其他疾病都應該先治療根本原因,不能不知道。例如,肝臟受心火之邪侵擾,這是由之前而來的實邪,要瀉其子,但不能直接瀉其火,要用入肝經的藥引導。
用瀉火為君,是治實邪之病也。假令肝受腎邪,是從後來者為虛邪。虛則補其母,入腎經藥為之引,用補肝藥為君是也。標本已得,邪氣乃服。醫之神良,莫越乎此。
白話文:
使用清熱瀉火藥物為主,這是在治療實證疾病。假如肝臟受到腎臟邪氣侵犯,這是從後續發生的,稱為虛邪。虛證則補其母臟,使用滋補腎臟藥物作為引導,再用補肝藥物為主。這樣一來,標本兼顧,邪氣便會被制服。醫術的高明,沒有比這更好的了。
3. 用藥法
夫用藥之法,貴乎明變。如風會有古今之異,地氣有南北之分,天時有寒暑之更,稟賦有厚薄之別,受病有新舊之差,年壽有老少之殊,居養有貴賤之別。用藥之際,勿好奇,勿執一,勿輕妄,勿迅速。須慎重精祥,圓融活變。不妨沉會以期必妥,藥於是乎功成。昔先賢未有發明,後學因而弗講,其誤世也不既多乎。
白話文:
用藥的原則,重要的是應變。例如風邪有古今之異,各地區的氣候有南北之分,天氣有寒暑之更換,每個人的體質有強弱之別,疾病發生的時間有新舊之差,人的年齡有老少之別,生活條件有富貴賤之別。用藥時,不要追求奇特或執著一種藥物,不要輕率妄斷或操之過急。必須慎重考慮,靈活應變。可以多考慮一些,以求萬無一失,這樣用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。過去的老前輩們沒有發現這個問題,後來的學者們也因此不講究,這不是誤事很多嗎?
夫病有宜補,以瀉之之道補之。病有宜瀉,以補之之道瀉之。病有宜寒劑者,以熱劑為響導之兵。病有宜熱劑者,以寒劑為類從之引。病在上者治下,病在下者治上。病同也而藥異,病異也而藥同。其義至微,學者最宜深究。
白話文:
有些疾病應該補,卻用瀉藥的方式補;有些疾病應該瀉,卻用補藥的方式瀉。有些疾病適合用寒性的藥,可以用熱性的藥做先導;有些疾病適合用熱性的藥,可以用寒性的藥引導。在上面的疾病治在下,在下面的疾病治在上。同樣的疾病用不同的藥,不同的疾病用相同的藥。其中的道理非常微妙,學習者最需要深入研究。
用藥之忌,在乎欲速。欲速則寒熱溫涼行散補瀉未免過當。功未獲奏,害已隨之。藥無次序,如兵無紀律,雖有勇將,適以勇僨事。又如理絲,緩則可清其緒,急則愈堅其結矣。
白話文:
用藥的禁忌,在於急於求成。如果急於求成,那麼寒、熱、溫、涼、行、散、補、瀉這些藥性就難免過當。療效還沒見著,副作用已經隨之而來。藥物沒有次序,就像軍隊沒有紀律一樣,即使有勇猛的將領,也只有枉費氣力。又好像梳理絲線,慢慢梳理就能理清絲縷,急著梳理只會把絲結打得更緊。
藥有君臣佐使,味有輕重厚薄,人盡知之矣。及其用藥也,令人復煎其渣,不知既經煎沸,則輕且薄者,業已無味。重且厚者,不減初煎。君臣佐使之宜,果安在哉。病淺者猶無大害,病深者切勿為之。
白話文:
中藥有君臣佐使之分,藥性有輕重厚薄之別,這是人們都知道的。然而,在使用藥物時,令人再煎熬藥渣,卻不知經過煎煮後,輕薄的藥材已經沒有藥性。而重厚者,則和初煎時沒有減少。那麼君臣佐使的配合,還能適當嗎?病情較輕的患者,這樣做可能沒有太大害處;但病情較重的患者,切勿這樣做。
凡修丸劑,須每種各為細末,以末之輕重合之,則分兩方准。不然,易細者一磨無遺,難碎者三複不盡。滷莾若此,何怪其無功哉。
白話文:
製作丸劑時,必須將每種藥材都研磨成細粉,然後根據藥材的質量輕重進行配伍,這樣才能保證劑量準確。如果沒有這樣做,質地容易研磨的藥材會被研磨成粉末,而難以研磨的藥材卻無法完全研碎。如果藥材處理得如此粗糙,又怎麼能怪丸劑沒有療效呢?
凡藥苦者直行而泄,辛者橫行而散,酸者束而收斂,咸者止而軟堅。獨是甘之一味,可升可降,可浮可沉,可內可外,有和有緩,有補有瀉。蓋土味作甘,土位居中,而能兼乎五行也。
白話文:
所有藥物中,苦味的藥物直線入裡,有瀉下的作用;辛味的藥物橫向 پخش散,有疏通的作用;酸味的藥物收斂而止瀉;鹹味的藥物有止痛和軟堅的作用。唯獨甘味這一種,既能升發又能下降,既能浮揚又能沉降,既能作用於身體內部又能作用於身體表面,既能調和氣血又能緩解疼痛,既能補益又能瀉下。因為甘味屬於土的特性,而土的位置在五行中居中,所以能兼具五行的特性。
凡藥之在土者,中半以上為根,其氣上行,病在中上焦者用之。中半以下為梢,其氣下行,病在下焦者用之。藥之出土者,中半以上為苗,其氣味上升。中半以下為身為干,其氣味中守下達咸宜。因其病而酌之,使弗悖乎陰陽也。
白話文:
所有生長在土裡的中藥,根部通常超過一半。根部的氣往上運行,適合治療中焦和上焦的疾病。不到一半的部分是枝葉,它們的氣往下運行,適合治療下焦的疾病。生長在土外的中藥,超過一半的部分是幼苗,氣味上升。不到一半的部分是莖和乾枯的部位,它們的氣味性質介於上升和下降之間,適合治療各種疾病。根據病情的不同來選擇中藥材,這樣纔不會違背陰陽平衡。
凡藥在上者,不厭頻而少。在下者,不厭頓而多。少服則滋榮於上,多服則峻補於下。
凡病在上者,先食而後藥。病在下者,先藥而後食。病在四肢者,宜飢食而在晝,病在骨髓者,宜飽食而在夜。
白話文:
藥物如果作用於人體上部,應該少量但頻繁地服用。作用於下部的藥物,則應該一次性較多地服用。少量服用可以滋養上部,大量服用可以強烈補充下部。
病在人體上部時,應該先吃飯再服藥;病在下部時,應該先服藥再吃飯。四肢有病時,最好是在餓的時候白天吃東西;骨髓有病時,最好是在晚上飽食。
凡煎藥用水,也各有宜。如治濕腫浮脹之疾,而欲使利水道,則取長流水。以流長源遠,其性通達,直引四肢之間也。如治二便不通,及足脛以下風濕,則取急流水。以其湍縱峻急,其性速下也。如治痰飲鬱滯,而欲吐發升散,則取逆流水。以其性逆倒流,洄瀾湧決也。如治中氣不足,則取春雨水,有陽道發生之意也。
白話文:
煎煮中藥時所用的水,應根據不同的疾病選擇。
如果要治療濕腫浮脹,需要利水消腫,那麼取用長流水。因為長流水水源源遠流長,性質通達,可以直達四肢之間。
如果要治療小便不通、大便不通,或足脛以下的風濕病,那麼取用急流水。因為急流勢頭湍急,性質速下。
如果要治療痰飲鬱滯,需要吐出、發散,那麼取用逆流水。因為逆流水逆流而上,有倒流、翻湧奔決的性質。
如果要治療中氣不足,那麼取用春雨水,因為春雨水有陽道生發之意。
如治下元不足,則取井水。蓋清晨井中天一之氣,浮結於面,以磁器輕取之,殊有補陰之功也。如治火熱陽證,則取雪水。能大退熱也。如治傷寒陰證奔豚等疾,則取甘瀾水。蓋盛之於缸,揚過千遍,水珠沫液,盈溢於面,其性柔順,其味甘溫,大能和氣也。如治脾胃虛弱、泄瀉不食等疾,則取池潦水。
白話文:
如果治療腎氣不足的疾病,就取井水。這是因為清晨井水中的「天一」之氣,會浮在水面,用磁器輕輕撈取,可以有效補陰。
如果治療熱性陽症,就取雪水。雪水具有極好的退熱效果。
如果治療傷寒陰症、奔豚等疾病,就取甘瀾水。甘瀾水是要將水盛在缸中,揚撥上千次,水珠細沫會浮在水面,這樣的水性情溫順,味道甘甜溫和,具有很好的調和氣血的效果。
如果治療脾胃虛弱、腹瀉、食慾不振等疾病,就取池塘水。
蓋土池中停蓄既久,不流不動,殊有土氣,能助脾元也。如治陰不升,陽不降,乖隔諸疾,則取陰陽水,河井各半,陰陽相成,可升可降,而使氣平者也。
白話文:
在土壤構成的池塘中停滯蓄水時間久了,水不流動也不動盪,自然就會產生土氣,能夠幫助脾臟的功能。例如用來治療陰氣不升,陽氣不降,導致的各種乖離疾病,那麼就取陰陽水,一半河水,一半井水,陰陽相合,可以升可以降,讓氣息平和。
古人用藥如羿之射的,不第諳其理,尤貴擇其道地者制之盡善。不然,欲以濫惡之劑,冀其功驗,雖扁鵲再起,其可得乎。
白話文:
古人用藥就像神射手羿射箭一樣,不僅要了解藥物的原理,更要選擇產地正宗的藥材,並且精心配製。如果不這樣做,指望用劣質的藥材治病,即使華佗再世,也是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的。
凡藥有畏惡相反。所謂畏者,畏其制我,不得自縱。如半夏畏生薑之類是也。所謂惡者,惡其異我,不得自盡。如生薑惡黃芩之類是也。統而論之,彼所畏者,我必惡之。我所惡者,彼亦畏我。相畏相惡之中,亦有相成者。在因病制方,輕重多寡之間耳。若所謂相反,則各懷酷毒,兩仇不共,共則必害事也。
白話文:
所有藥物都有畏懼和厭惡的相反相成作用。所謂的「畏」,是指害怕被對方制約,無法自行發揮功能。就像半夏畏懼生薑。所謂的「惡」,是指厭惡與對方相異,導致無法完全發揮效果。就像生薑厭惡黃芩。總的來說,對方所畏懼的,我們必定厭惡它。我們所厭惡的,對方也畏懼我們。在相畏相惡的過程中,也有相輔相成的作用。這取決於疾病的性質和方劑的組成,以及各藥物的用量比例。而所謂的「相反」,則是雙方各懷惡意,勢不兩立,一但共存,必定造成不良後果。
然有大毒之疾,又須用大毒之藥以劫之,如古方感應丸,用巴豆、牽牛同劑,以為攻堅破積之用。四物湯加人參、五靈脂以治血塊。二陳湯加黎蘆、細辛以吐風痰。丹溪治屍瘵蓮心散,以甘草、芫花同劑,而謂妙處在此。顧良工用之何如耳。
白話文:
雖然有大毒之疾,也需要使用大毒的藥物來治療,例如古方感應丸,同時使用巴豆和牽牛,用來清除堅硬沉積物。四物湯加入人參和五靈脂來治療血塊。二陳湯加入黎蘆和細辛來祛除風痰。丹溪治療屍瘵的蓮心散,同時使用甘草和芫花,並認為這其中的妙處就在於此。這要看有經驗的醫生如何使用這些藥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