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15)
卷五 (15)
1. 瘧論(三十七)
帝曰: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,或渴或不渴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其間日發者,由邪氣內薄於五臟,橫連募原也。其道遠,其氣深,其行遲,不能與衛氣俱行,不得皆出,故間日乃作也。其間日者,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,而有時相失,不能相得,故休數日乃作也。瘧者,陰陽更勝也,或甚或不甚,故或渴或不渴。
其間日發者,由邪氣內薄於五臟,橫連於募原也(募謂臟腑之募,原謂膈肓之原)。其道遠,其氣深,其行遲,不能與氣俱行,不得與衛氣皆出,故間日乃作也。其間日作者,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,道遠而氣深,而又有時相失,不能相得,間日而不會,故休數日乃作也。瘧之寒熱互作者,陰陽之更勝也,其陽氣之盛,或甚或不甚,故或渴或不渴也。
衛氣一日一夜周身五十度,晝行六經二十五周,夜行五臟二十五周,邪在六經,則晝與衛遇,邪在五臟,則夜與衛遇,無與衛氣相失之時,本當一日一作,其間日至數日者,陽氣之衰也。蓋衛與邪遇,不得逕行,極力相爭,陷堅而入。衛氣內郁,寒邪外束,鼓動振搖,重陰莫透。
蓄極而發,熱蒸寒散,陽氣透泄,寒邪退除。非陽氣極盛,不能日日如是。陽虛者,熱退力衰,未即遽振,衛與邪遇,遂陷重陰,陽弱不能外發,則寒熱不作。間日之後,蓄積盛大,然後鼓發,而生寒熱。再虛則數日乃發。陽虛之分量不一,故有間日、數日之差也。
帝曰: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邪氣客於風府,循膂而下,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,其明日日下一節,故其作也晏,此先客干脊背也。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,腠理開則邪氣入,邪氣入則病作,其出於風府,日下一節,二十五日下至骶骨,以此日作稍益晏也,二十六日入於脊內,注於伏膂之脈,其氣上行,九日出於缺盆之中,其氣日高,故作日益早也。
其作日晏與日早者,邪氣客於風府,循背膂而下(脊骨兩旁曰督),衛氣一日一夜周身五十度,大會於風府,而與邪遇,遇則瘧發。其至明日,邪氣日下一節,與衛氣之相遇漸晚,故其作也晏,此緣邪氣先客於脊背也。衛氣每至於邪客之風府,阻而不行,則鼓動郁發,開其腠理,腠理開則邪氣入,邪氣入則裹束衛氣而病作。其出於風府,日下一節,二十五日下至骶骨,(尾骶骨。
)以此日作稍益晏也。二十六日入於脊內,注於伏膂之脈(伏膂之脈,即衝脈之後行於脊背者),前入衝任,其氣上行,九日出於缺盆之中,其氣日高,故作日益早也。
瘧發之早晏,雖由邪氣之上下,實因陽氣之虛盛。陽虛者,閉於重陰之中,不能遽發,故其作日晏,陽盛者,遏於重陰之內,一郁即發,故其作日早。陽盛於上而虛於下,自背而下,陽氣漸虛,是以作晏,自腹而上,陽氣漸盛,是以發早也。
白話文:
瘧論(三十七)
黃帝問:瘧疾有時隔兩天或數天發作一次,有時口渴有時不渴,這是什麼原因?岐伯回答:隔日發作的瘧疾,是因為邪氣內侵五臟,橫向連接臟腑之間的「募原」區域(「募」指臟腑的募穴,「原」指膈肓的根源)。邪氣的路徑較遠、深入體內,運行緩慢,無法與衛氣同步運轉,因此無法每天發作,必須隔日才會發作。若是間隔數日才發作,是因為邪氣與衛氣滯留在六腑,兩者相遇的時間不固定,因此需要休息數日才會再次發作。瘧疾的寒熱交替出現,是陰陽二氣相互勝負的結果,陽氣旺盛的程度不一,因此有時會口渴,有時則不會。
衛氣在一晝夜內循環全身五十次,白天運行於六經二十五周,夜間運行於五臟二十五周。若邪氣在六經,則白天與衛氣相遇;若邪氣在五臟,則夜間與衛氣相遇。若無與衛氣錯過的情況,理論上應每日發作一次,若隔日或數日才發作,是因陽氣不足。衛氣與邪氣相遇時受阻,兩者激烈相爭,邪氣深入體內,衛氣內鬱,寒邪外束,導致陰寒之氣難以透散。
當邪氣積累到極點時,便會發作,熱氣蒸騰而寒氣散退,陽氣透出,寒邪消退。若陽氣不夠旺盛,便無法每日如此。陽氣虛弱的人,退熱後體力仍未恢復,衛氣與邪氣再遇時,便會陷入陰寒之中,因陽氣不足無法透發,寒熱暫時停止。休息數日後,邪氣再度積累,才會引發寒熱。若陽氣更虛弱,則需更久才發作。陽氣虛損的程度不同,因此有隔日或數日發作的差異。
黃帝問:瘧疾發作的時間有時較晚、有時較早,是什麼原因?岐伯回答:邪氣最初停留於風府,沿著脊背向下運行,衛氣每日在風府與邪氣交會,但之後邪氣每日向下移動一節,因此發作時間逐漸推遲,這是因邪氣先停留於脊背。每當衛氣行至風府時,腠理開張,邪氣趁機侵入,引發疾病。邪氣從風府出發,每日下移一節,二十五日後到達骶骨,因此發作時間一天比一天晚。第二十六日,邪氣進入脊內,注入「伏膂之脈」(即沿脊背後行的衝脈),並向上運行,九日後從缺盆(鎖骨上窩)湧出,此時邪氣位置漸高,因此發作時間逐日提早。
瘧疾發作的早晚,雖與邪氣的上下移動有關,但實際取決於陽氣的虛實。陽氣虛弱者,被困於陰寒中,無法迅速發作,因此時間較晚;陽氣旺盛者,雖受陰寒壓抑,但鬱積後立即發作,因此時間較早。陽氣在上半身較盛、下半身較虛,因此從背部向下發作時較晚,從腹部向上發作時較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