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14)
卷五 (14)
1. 咳論(三十六)
帝曰:六腑之咳奈何?安所受病?岐伯曰:五臟之久咳,乃移於六腑。
臟病移腑,表裡相傳也。
脾咳不已,則胃受之,胃咳之狀,咳而嘔,嘔甚則長蟲出。
脾咳不已,傳之於胃,胃逆則嘔,嘔甚則吐蛔蟲。蓋脾為太陰濕土,肺以手太陰不司令氣,從土化濕,燥被濕奪,則陽明戊土不化庚金之燥,而化己土之濕,濕盛則脾陷而胃逆,胃逆則肺無降路,濕氣堙塞,而生痰嗽。故肺咳之原,雖緣五臟六腑之相傳,而胃土上逆,則為咳嗽之根。甚則為泄為痛,由於脾陷,微則為咳,由於胃逆。胃咳者,戊土之阻辛金也。
肝咳不已,則膽受之,膽咳之狀,咳嘔膽汁。
肝咳不已,傳之於膽,膽木上逆,而克胃土,則咳嘔膽汁,膽汁色黃而味苦。膽咳者,甲木之傷辛金也(甲木化氣相火,能刑辛金)。
肺咳不已,則大腸受之,大腸咳狀,咳而遺矢。
肺咳不已,傳之大腸,大腸下陷,魄門不收,故咳而遺矢。大腸咳者,庚金之干辛金也。
心咳不已,則小腸受之,小腸咳狀,咳而失氣,氣與咳俱失。
心咳不已,傳之小腸,小腸下陷,故咳而肛門失氣,氣與咳俱失。小腸咳者,丙火之克辛金也。
腎咳不已,則膀胱受之,膀胱咳狀,咳而遺溺。
腎咳不已,傳之膀胱,膀胱失藏,故咳而遺溺。膀胱咳者,壬水之乘辛金也。
久咳不已,則三焦受之,三焦咳狀,咳而腹滿,不欲飲食。
久咳不已,上中下三焦俱病,則傳之三焦,三焦火陷,不能生土,故咳而腹滿,不欲飲食。三焦咳者,相火之刑辛金也。
此皆聚於胃,關於肺,使人久涕唾而面浮腫,氣逆也。
聚於胃者,胃土上逆,濁氣填塞,聚於胃口也,關於肺者,胃逆則肺阻也。肺逆則多涕,胃逆則多唾,濁氣鬱塞,是以淫泆而化涕唾。肺胃郁升,則面浮腫。總因濁氣之上逆也。
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治臟者治其俞,治腑者治其合,浮腫者治其經。
臟之俞,在脈之所起第三穴。腑之合,在脈之所起第六穴。臟之經,在脈之所起第四穴。腑之經,在脈之所起第五穴。五臟五俞,日井滎俞經合,六腑六俞,曰井滎俞原經合,詳見《靈樞·本輸》。(俞與腧、輸俱通)
白話文:
咳論(三十六)
黃帝問:「六腑的咳嗽是如何形成的?又從哪裡受病?」岐伯回答:「五臟長期咳嗽後,病症會轉移到六腑。」
臟病轉移至腑,是因為表裡相互傳導的關係。
脾咳未癒時,會影響到胃。胃咳的症狀是:咳嗽伴隨嘔吐,嘔吐嚴重時會吐出蛔蟲。脾咳未癒而傳到胃,胃氣上逆就會嘔吐,嘔吐劇烈則吐出寄生蟲。脾屬太陰濕土,若肺(手太陰經)失去主導氣機的功能,濕氣過盛會使胃(陽明經)無法發揮乾燥作用,反而加重濕氣。濕氣過盛則脾氣下陷、胃氣上逆,胃氣上逆會使肺氣無法下降,濕氣壅塞而形成痰咳。因此,肺咳雖源自五臟六腑的相互影響,但胃氣上逆是咳嗽的根本原因。嚴重時會腹瀉或疼痛(因脾下陷),輕微則為咳嗽(因胃氣上逆)。胃咳,是胃(戊土)阻礙肺(辛金)的表現。
肝咳未癒時,會影響到膽。膽咳的症狀是:咳嗽嘔吐,吐出膽汁。肝咳未癒傳至膽,膽木上逆剋制胃土,因此嘔吐膽汁(膽汁色黃、味苦)。膽咳,是膽(甲木)損傷肺(辛金)的表現。(甲木化為相火,會剋制辛金。)
肺咳未癒時,會影響到大腸。大腸咳的症狀是:咳嗽時失禁排便。肺咳未癒傳至大腸,大腸下陷,肛門難以收斂,因此咳嗽時遺失大便。大腸咳,是大腸(庚金)乾擾肺(辛金)的表現。
心咳未癒時,會影響到小腸。小腸咳的症狀是:咳嗽時放屁,氣體隨咳嗽排出。心咳未癒傳至小腸,小腸下陷,因而咳嗽時肛門排氣。小腸咳,是小腸(丙火)剋制肺(辛金)的表現。
腎咳未癒時,會影響到膀胱。膀胱咳的症狀是:咳嗽時小便失禁。腎咳未癒傳至膀胱,膀胱失去收攝功能,因此咳嗽時遺尿。膀胱咳,是膀胱(壬水)侵犯肺(辛金)的表現。
長期咳嗽未癒時,會影響三焦。三焦咳的症狀是:咳嗽伴隨腹脹,沒有胃口。久咳造成上、中、下三焦功能失調,三焦火氣下陷,無法輔助脾胃運化,因此腹脹食慾不振。三焦咳,是三焦(相火)剋制肺(辛金)的表現。
這些咳嗽病症都與胃氣聚集、肺的調節有關,長久下來會導致鼻涕、唾液增多,臉部浮腫,這是氣機上逆的結果。
胃氣聚集:胃氣上逆,濁氣壅塞在胃部。與肺相關:胃氣上逆阻礙肺氣運行。肺氣上逆則鼻涕多,胃氣上逆則唾液多。濁氣鬱滯而化為涕唾。肺、胃之氣上逆,導致臉部浮腫,皆因濁氣上升之故。
黃帝問:「如何治療?」岐伯回答:「治五臟的咳嗽,取『俞穴』;治六腑的咳嗽,取『合穴』;治療浮腫,取『經穴』。」
臟的俞穴位於脈搏起點的第三個穴位;腑的合穴位於第六個穴位;臟的經穴位於第四個穴位;腑的經穴位於第五個穴位。五臟有五個穴位(井、滎、俞、經、合),六腑有六個穴位(井、滎、俞、原、經、合),詳見《靈樞·本輸》。(「俞」與「腧」、「輸」相通。)
2. 瘧論(三十七)
黃帝問曰:夫痎瘧皆生於風,其蓄作有時者何也?岐伯對曰:瘧之始發也,先起於毫毛,伸欠乃作,寒慄鼓頷,腰脊俱痛,寒去則內外皆熱,頭痛如破,渴欲冷飲。
痎與該通,瘧病不一,該而言之,故曰痎瘧,其類雖多,總之皆生於風也。伸者,舒臂折腰,欠者,開口呵氣,陰氣下旺,召引陽氣,陽氣欲陷而未陷,故伸欠乃作,此瘧邪將發之象也。發則寒慄鼓頷,腰脊俱痛。寒去則內外皆熱,頭痛如破,渴欲冷飲。(痎,音皆)
帝曰:何氣使然?願聞其道。岐伯曰:陰陽上下交爭,虛實更作,陰陽相移也。陽並於陰,則陰實而陽虛,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,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,三陽俱虛則陰氣勝,陰氣勝則骨寒而痛,寒生於內,故中外皆寒。陽盛則外熱,陰虛則內熱,外內皆熱,則喘而渴,故欲冷飲也。
瘧之寒往而熱來者,此陰陽之上下交爭,虛實更作,陰陽相移也。以陰氣發作,裹束陽氣,陽為陰並,則陰實而陽虛。陽明行身之前,陽明虛則寒慄鼓頷。太陽行身之後,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。三陽俱虛則陰氣全勝,陰氣勝則骨寒而痛。寒生於內,直達皮毛,故中外皆寒。及其陽氣來復,蓄極而發,則陽實而陰虛。
陽盛而透出重圍則外熱,陰虛而涸及窮泉則內熱,外內皆熱,則喘促而渴燥,故欲冷飲也。
此皆得之夏傷於暑,熱氣盛,藏於皮膚之內,腸胃之外,營氣之所舍也。此令人汗孔疏,腠理開,及得之以浴,因得秋氣,汗出遇風,水氣舍於皮膚之內,與衛氣並居。衛氣者,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此氣得陽而外出,得陰而內薄,內外相薄,是以日作。
痎瘧寒熱之由,此皆得之夏傷於暑,熱氣隆盛,藏於皮膚之內,腸胃之外,是營氣之所舍也。此熱內蒸,令人汗孔疏而腠理開,暑盛竅泄,沐浴寒水,因得涼秋之氣,正當汗出,而遇清風,水隨竅入,皮毛外斂,於是水氣淫泆,舍於皮膚之內,與衛氣並居。
衛氣晝行於陽經,夜行於陰臟,此氣(水氣)晝得陽氣而外出,夜得陰氣而內入,舍深則暮與衛遇而夜作,舍淺則旦與衛遇而晝作,晝夜出入,內外相薄,是以日作,此蓄作有時之原也。
帝曰:善。夫風之與瘧也,相似同類,而風獨常在,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?岐伯曰:風氣留其處,故常在,瘧氣隨經絡,沉以內薄,故衛氣應乃作。
痎瘧皆生於風,是風之與瘧相似同類。而風獨常在,瘧得有時而休者,以風氣留其所客之處,故邪常在,瘧氣隨經絡,沉以內薄,故與衛氣相應乃作,衛氣不應,則有時而休也。
帝曰:其間日而作者何也?岐伯曰:其氣之舍深,內薄於陰,陽氣獨發,陰邪向著,陰與陽爭不得出,是以間日而作也。
間日而作者,以其氣(水氣。)之舍深,內薄於陰分之中,衛氣獨發,不與邪遇,陰邪內著,不與衛交,陰與陽爭而不得出,是以間日而作也。蓋瘧邪之發,邪與衛遇,裹束衛陽,衛陽內陷,鬱勃振動,極力外發,而陰邪外閉,不得突圍而出,是以寒慄戰搖,及其蓄積盛大,陰不能閉,則透出重圍,熱來寒往,水邪深入,不得日與衛會,故間日乃作也。
白話文:
瘧病(三十七)
黃帝問道:瘧疾都是因風邪而起,但症狀發作卻有特定時機,這是為什麼?岐伯回答:瘧疾初發時,寒氣會從肌膚毛孔開始,接著會伸懶腰、打呵欠,然後出現寒顫咬牙、腰脊疼痛等症狀。寒意消退後又轉為全身燥熱,頭痛欲裂,口渴想喝冷飲。
瘧病分很多種類,但總的來說都源於風邪入侵。伸懶腰是舒展四肢腰背的動作,打呵欠則是張口吐氣,這表示體內陰氣旺盛牽引陽氣,而陽氣將陷未陷之際,所以會先出現這些前兆。等到發作時就會寒顫咬牙、腰背疼痛;轉為熱症時則會全身發燙、頭痛口渴想喝冷水。
黃帝問:是什麼樣的氣機變化導致這種情況?岐伯解釋:這是陰陽之氣在人體上下互相交爭,虛實交替,陰陽互相推移所造成的。當陽氣被陰氣所包覆,就形成陰實陽虛的狀態——陽明經虛弱就會寒顫咬牙,太陽經虛弱則腰背頭頸疼痛。如果三條陽經都虛弱,陰氣便會過盛,導致骨節發冷疼痛。這種寒氣從體內產生,所以內外都會發冷。當陽氣轉盛則體表發熱,陰氣虛弱則體內發熱,內外皆熱就會喘促口渴想喝冷飲。
瘧疾之所以先寒後熱,正是陰陽上下交爭、虛實轉化的表現。當陰氣發作包裹陽氣時,陽明經(走身體前側)虛弱就寒顫咬牙;太陽經(走身體後側)虛弱則腰背頭頸痛;三陽經都虛會使陰氣全面壓制陽氣,連骨頭都冷痛。而當陽氣重新蓄積爆發時,又形成陽實陰虛,體表發熱、體內津液耗損,因而喘渴想喝冷水。
這種病症都源自夏季傷暑,暑熱之氣藏在皮膚與腸胃之間(營氣所在處),使毛孔鬆開、腠理疏鬆。此時若用冷水沐浴或受秋涼之氣,水氣就會趁汗出遇風時侵入皮膚,與衛氣共存。衛氣白天行於陽經,夜晚行於陰經,這些水氣白天隨陽氣外出、夜晚隨陰氣入內,內外交戰所以每日定時發作。若水氣停留較深處,傍晚才與衛氣相遇就夜間發作;停留較淺則早晨相遇就白天發作,這就是瘧疾定期發作的原因。
黃帝說:我明白了。那麼同樣與風邪有關,為什麼風症持續存在,瘧疾卻會間歇發作?岐伯回答:風邪停駐在固定部位所以持續為患,瘧邪則沿經絡深入體內,需遇到衛氣才會發作。衛氣未與瘧邪相遇時,症狀就會暫停。
黃帝問:有些瘧疾隔日發作又是為何?岐伯解釋:這是因為邪氣潛伏較深,附著在陰分之中。衛氣單獨運行時沒遇到病邪,而陰邪又固著不出,陰陽二氣互相牽制無法突破,所以隔天才發作一次。具體來說,當瘧邪發作時會包圍衛氣使陽氣內陷,積蓄能量後試圖突圍,卻被陰邪阻擋,因而產生寒顫。待能量累積到陰邪無法壓制時,熱症才突破而出。由於水邪深入體內,無法每天與衛氣相遇,所以形成隔日發作的規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