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3)

1. 咳論(三十六)

黃帝問曰:肺之令人咳何也?岐伯對曰: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非獨肺也。帝曰:願聞其狀。岐伯曰:皮毛者,肺之合也,皮毛先受邪氣,邪氣以從其合也,其寒飲食入胃,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,肺寒則外內合邪,因而客之,則為肺咳。

肺主氣,肺氣清降,呼吸靜順,故不咳嗽,肺金不降,胸膈壅阻,逆氣衝激,則咳嗽生焉。咳生於肺,而其原不一,五臟六腑之病,傳之於肺,皆令人咳,非獨肺臟之自病也。且以肺咳言之,肺主皮毛,皮毛者,肺之合也,皮毛被感,先受風寒之邪氣,邪氣在表,外束皮毛,皮毛閉斂,則肺氣壅阻,緣肺合皮毛,表裡同氣,從其合也,其再加以寒飲食入胃,寒氣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,肺寒則飲食之寒與風露之寒外內合邪,因而客居肺部不散,寒閉氣阻,則為肺咳,是肺咳之故也。

五臟各以其時受病,非其時,各傳以與之,乘秋則肺先受邪,乘春則肝先受之,乘冬則腎先受之,乘夏則心先受之,乘至陰則脾先受之。人與天地相參,故五臟各以治時,感於寒則受病,微則為咳,甚則為泄為痛。

咳生於肺,而受病之原,則傳自五臟,不可第責之肺也。五臟各以其主治之時受病,非其主治之時,各於其所勝之臟傳以與之。肺應秋,乘秋則肺先受邪,肝應春,乘春則肝先受之,腎應冬,乘冬則腎先受之,心應夏,乘夏則心先受之,脾應至陰(長夏),乘至陰則脾先受之。蓋人與天地相參,故五臟各以治其司令之時,當其主治之時感於寒,則主治之臟受其病。

微則傳之肺,肺氣上逆而為咳,甚則傳之大腸,大腸下陷,為泄為痛也。

帝曰:何以異之?岐伯曰:肺咳之狀,咳而喘息有音,甚則唾血。

肺咳之狀,咳而喘息有音,肺氣上逆也,甚則唾血,肺金失斂也。

心咳之狀,咳則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狀,甚則咽腫喉痹。

心咳者,火剋金也。咳則心痛者,君火逆沖也。心脈上挾咽,心氣衝塞,故喉中介介如梗狀。甚則君火升炎,故咽腫喉痹也。

腎咳之狀,咳則腰脊相引而痛,甚則咳涎。

腎咳者,水乘金也。水漬肺臟,則氣阻為咳。腎脈貫脊,故腰背相引而痛。腎主五液,入脾為涎,脾濕胃逆,則涎出於口,故甚則咳涎。

脾咳之狀,咳則右脅下痛,陰陰引肩背,甚則不可以動,動則咳劇。

脾咳者,土累金也。脾以濕土主令,肺從脾土化濕,濕旺胃逆,肺金不降,清氣鬱阻,則生痰嗽。脾從左升,左升則右降,右脅下痛,陰陰引肩背者,肺氣不能右降也。甚則身動而氣愈逆,是以咳劇也。

肝咳之狀,咳則兩脅下痛,甚則不可以轉,轉則兩胠下滿。

肝咳者,木侮金也。肝為風木,內胎君火,衰則肺金固克風木,盛則風木亦侮肺金,火胎郁發,肺金受傷,則生咳嗽。肝脈行於兩脅,故脅痛不可以轉。轉則肝氣鬱遏,兩0H胠下滿,胠即脅也。

白話文:

咳論(三十六)

黃帝問道:「肺臟為何會讓人咳嗽?」岐伯回答:「五臟六腑都可能引發咳嗽,不只肺臟。」黃帝說:「想聽聽具體情況。」岐伯解釋:「皮膚與肺臟相合,若外邪先侵襲皮膚,邪氣會影響肺部。若飲食寒涼進入胃,寒氣順著肺脈上攻肺部,使肺受寒,內外寒邪結合滯留肺部,便形成肺咳。」

肺主導氣機,若肺氣清肅下降,呼吸平順便不會咳嗽;若肺氣無法下降,胸膈阻塞,氣逆上衝,就會咳嗽。咳嗽雖表現於肺,病因卻不只肺病,其他臟腑的病變傳至肺也會引發咳嗽。以肺咳為例,皮膚感受風寒外邪,導致肺氣受阻;若又飲食寒涼,內外寒邪結合滯留肺部,便形成肺咳。

五臟各在其對應季節易受病邪侵襲,若非當季,病邪會從其他臟傳遞而來:秋季肺先受邪,春季肝先受邪,冬季腎先受邪,夏季心先受邪,長夏(至陰時節)脾先受邪。人體與天地相應,五臟在當令時若受寒,輕微則傳至肺引發咳嗽,嚴重則影響大腸導致腹瀉或疼痛。

黃帝問:「如何區分不同咳嗽?」岐伯回答:

  • 肺咳:咳嗽伴喘息聲響,嚴重時咳血(肺氣上逆,失於收斂)。
  • 心咳:咳嗽時心痛、喉嚨哽塞感,嚴重時咽喉腫痛(心火剋肺金,心脈上擾咽喉)。
  • 腎咳:咳嗽牽引腰背疼痛,嚴重時咳涎沫(腎水犯肺,氣阻腰脊;腎液上泛為涎)。
  • 脾咳:咳嗽時右脅下痛,牽引肩背,劇烈活動加重咳嗽(脾濕累肺,氣機右降受阻)。
  • 肝咳:咳嗽時兩脅痛,身體轉動困難,轉側則脅下脹滿(肝木侮肺,經脈鬱阻兩脅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