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12)
卷五 (12)
1. 厥論(三十五)
少陽厥逆,機關不利,機關不利者,腰不可以行,項不可以顧,發腸癰,不可治,驚者死。
少陽厥逆,筋膜攣縮,機關不利,行則腰痛,故不可行,顧則項痛,故不可顧。相火內郁,而發腸癰,則不可治。膽木拔根,而生驚者,戊土被賊,是以死也。
太陰厥逆,䯒急攣,心痛引腹,治主病者。
太陰厥逆,土陷木遏,筋膜短縮,故䯒骨急攣。肝木陷而膽木逆,上衝胃口,故心痛引腹也。
少陰厥逆,虛滿嘔變,下泄清水,治主病者。
少陰厥逆,水旺土濕,胃逆脾陷,故上為虛滿嘔變(變,災也),下為泄利清水也。
厥陰厥逆,足攣腰痛,虛滿,前閉,譫言,治主病者。
厥陰厥逆,肝陷筋縮,故足攣腰痛。乙木賊土,故腹脅虛滿。木鬱不能疏泄水道,故前竅閉澀。風動血撓,神魂不謐,是以譫言也。
三陰俱逆,不得前後,使人手足寒,三日死。
三陰俱逆,濕土風木癸水齊陷,下竅堵塞,不得前後(二便不通)。中脘陽虛,四肢失稟,使人手足寒冷。不過三日則死,陽氣全敗也。
手太陽厥逆,耳聾泣出,項不可以顧,腰不可以俯仰,治主病者。
手太陽厥逆,其脈自目銳眥入耳中,故耳聾泣出,循頭上項,故項不可以顧,脈連足太陽,足太陽挾脊抵腰,故腰不可以俯仰也。
手陽明少陽厥逆,發喉痹嗌腫,痙,治主病者。
手陽明少陽厥逆,其脈皆循喉嚨,入缺盆,故發喉痹嗌腫,頭項強直,而為痙也。
手太陰厥逆,虛滿而咳,善嘔沫,治主病者。
手太陰厥逆,肺氣上衝,故虛滿而咳,善嘔涎沫也。
手少陰心主厥逆,心痛引喉,身熱,死不可治。
手少陰心主厥逆,其脈皆上挾咽喉,故心痛引喉。君相二火上炎,故身熱(心主為相火)。火泄神亡,故死也。
白話文:
厥論(三十五)
少陽經氣逆亂,關節活動不靈活。關節不靈的人,腰部無法活動,脖子不能轉動,若引發腸癰(闌尾炎)則難以治癒,若出現驚恐症狀則會死亡。
少陽經氣逆亂,筋膜抽縮,關節活動不順,走路時會腰痛,所以無法行走;轉頭時脖子痛,所以無法轉動。相火在體內鬱結,進而引發腸癰,就難以治療。膽木之氣失去根本,若出現驚恐,則脾土功能受損,因此會死亡。
太陰經氣逆亂,小腿肌肉緊繃抽筋,心口疼痛牽連腹部,治療需針對病因。
太陰經氣逆亂,脾土下陷而肝木受阻,筋膜變短收縮,所以小腿肌肉抽筋。肝木下陷而膽木上逆,衝擊胃部,因此心口疼痛並牽連腹部。
少陰經氣逆亂,腹部脹滿、嘔吐不止,腹瀉排出清水,治療需針對病因。
少陰經氣逆亂,腎水過盛而脾土濕滯,胃氣上逆、脾氣下陷,因此上部出現脹滿嘔吐(嘔吐為病態表現),下部則腹瀉排出清水。
厥陰經氣逆亂,雙腳抽筋、腰痛、腹部虛脹、小便不通、胡言亂語,治療需針對病因。
厥陰經氣逆亂,肝氣下陷、筋脈收縮,因此雙腳抽筋、腰痛。肝木侵犯脾土,所以腹部虛脹。肝氣鬱結無法疏通水道,因而小便不通。肝風擾動、血液不寧,造成神魂不安,因此胡言亂語。
三陰經氣同時逆亂,大小便不通,導致手腳冰冷,三天內會死亡。
三陰經氣逆亂,脾土濕滯、肝木鬱阻、腎水下陷,下竅堵塞,造成大小便不通。中焦陽氣虛弱,四肢不受溫養,因而手腳冰冷。若陽氣完全衰竭,三天內必死。
手太陽經氣逆亂,耳聾、流淚,脖子不能轉動,腰部僵硬無法彎曲或伸直,治療需針對病因。
手太陽經氣逆亂,其經脈運行經過耳部,因此耳聾流淚。經脈沿頭部至脖子,因而脖子無法轉動。因與足太陽經相連,而足太陽經沿脊椎至腰部,所以腰部僵硬無法活動。
手陽明經與手少陽經氣逆亂,引發喉嚨腫痛(扁桃體炎或咽喉炎)、脖子僵硬抽搐,治療需針對病因。
手陽明經與手少陽經氣逆亂,其經脈皆經過喉嚨,進入鎖骨上窩(缺盆),因此引發喉嚨腫痛,以及頭頸部僵硬抽搐。
手太陰經氣逆亂,胸部虛脹、咳嗽,容易嘔吐泡沫狀口水,治療需針對病因。
手太陰經氣逆亂,肺氣上衝,因而胸部脹滿咳嗽,並容易嘔吐泡沫狀口水。
手少陰經與心包經氣逆亂,心口疼痛牽連喉嚨,身體發熱,這種情況多為不治之症,會導致死亡。
手少陰經與心包經氣逆亂,其經脈皆上行至喉嚨,因此心口疼痛牽連喉嚨。心火與相火(心包經)上炎,導致身體發熱。若火氣耗散、心神喪失,則會死亡。